导读:本文包含了风振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风洞,特性,体系,地形,系数,气动力,雷暴。
风振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谢东,唐学军,张赵阳,熊一,董弘川[1](2019)在《500 kV变电站联合构架风振响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华中地区某500 kV变电站联合构架为工程背景,探索全联合构架风致振动响应的计算方法,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以随机振动理论为依据,在频域内对500 kV联合变电构架进行风致振动响应计算和分析,获得了该联合构架在0°、45°和90°风向角的不同风速的风荷载作用下,具有不同阻尼比的构架在基准高度处的位移均值响应分布和脉动响应分布规律,计算并分析了不同风向的风荷载作用下不同阻尼比的构架的风振系数与基准高度平均风速的定量关系。(本文来源于《钢结构(中英文)》期刊2019年07期)
赵建,叶震,余亮,吕健,张骞[2](2019)在《±1100kV特高压长悬臂输电铁塔风振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100 kV长悬臂输电塔结构第一振型为扭转振型,结构的力学特征与传统输电铁塔有较大差异,其风致响应和风振系数具有研究意义。在论证DL/T 5154—2012《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忽略结构物外形、质量沿高度突变的影响,未能准确反映整塔风振系数的基础上,基于MATLAB采用线性滤波法中的自回归法对大气边界层的脉动风速进行了模拟,利用ABAQUS软件对该输电塔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根据结构的动力响应,计算输电塔结构塔身和横担部分的风振系数,并进行安全性验证。经分析可知:风振系数沿高度呈线性分布,但在横担附近存在较大突变,且沿长悬臂方向变化幅度不大。(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9年04期)
余传运,张建润[3](2019)在《输电塔线体系动力特性及风振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10 kV高压输电塔项目,建立了输电塔线体系有限元模型,并验证了输电线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对单塔及塔线体系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塔线体系平面外振动耦合效应大于平面内.以谐波迭加法对输电塔线体系风载荷时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对单塔和塔线体系的风振响应进行了时域分析.结果表明,输电塔和输电线风振响应均以一阶振型为主.塔线体系塔顶位移响应均方根值在0°风向角下是单塔的1. 73倍,而90°风向角情况下是单塔的4. 95倍.90°风向角情况下塔线体系塔顶位移背景响应分量增加较大,塔线耦合效应大于0°风向角情况.输电塔和输电线的平面内耦合效应通过输电线端部动张力差实现.输电塔塔身第2层主材所受应力大于其他各层,是倒塌破坏的危险位置.(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张骞,叶震,蔡建国,余亮,冯健[4](2019)在《特高压长悬臂输电塔与输电塔-线耦合体系的风振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 100 kV特高压长悬臂输电塔进行了有限元动力时程分析,采用单塔模型和塔线体系研究了不同风向作用下塔身和横担的风振响应特性,分析了横担总宽度对输电塔风振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悬臂输电塔的一阶振型为扭转振型;随着分析的横担部位不断远离塔身中心,位移响应均方根在X方向略有削弱而在Y方向逐渐增大; 0°风向下塔线体系模型和单塔模型的风振响应较为接近,而在45°风向和90°风向下塔线体系模型的风振响应较大;横担总宽度增大时塔身部位风振响应也相应增大,横担部位风振响应在Y方向增大而在X方向略有减小,且影响效果在不同风向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分析结果为长悬臂输电塔的抗风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刘慕广,黄琳玲,邹云峰[5](2018)在《雷暴冲击风下输电塔风振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自主开发的试验装置,在常规边界层风洞中实现了大比例稳态雷暴冲击风剖面的模拟,并以输电塔气弹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非接触式位移测量仪测量模型的风振响应,分析了不同类型雷暴冲击风场下输电塔的平均位移特性,并与常规B类风场下的风振特性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显示,输电塔的风振响应均以两个方向的一阶弯曲振型为主,扭转响应和高阶弯曲响应不显着。随风速增加,不同风场下输电塔位移响应均呈抛物线趋势增大,最大风速处于塔头部位的冲击风场引起的输电塔位移响应明显高于最大风速处于塔身中部冲击风下的响应值,B类风场下的响应介于两类冲击风场间,且不同风场下位移响应间的差距也随风速增加不断增大。(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18年06期)
蒋红旗,李顺才[6](2018)在《高空作业车风振响应的频域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臂架类高空作业车在脉动风载荷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复杂,传统方法难以反映其动力反应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有限元法和虚拟激励法的高空作业平台风致振动响应分析方法。将脉动风荷载引起的振动看作多点相干平稳随机激励下的随机振动,采用不随高度变化的Davenport风速谱,并考虑多点风激励的相关性,以某型折臂式高空作业车为算例,进行了风振响应分析,得到了高空作业平台在不同速度风荷激励下的位移、加速度响应谱和均方根。分析结果表明,低阶频率会引起作业平台较大的振动,竖向1/3倍频程加速度均方根低于国际标准,对作业人员的舒适感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现代机械》期刊2018年05期)
杨振东,谷正气,谢超,宗轶琦,江财贸[7](2018)在《汽车侧窗风振噪声特性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日益凸显的汽车侧窗风振噪声问题,进行了汽车侧窗风振噪声特性研究。首先分析汽车风振噪声产生机理,然后对某款轿车不同侧窗完全开启时引起的风振噪声进行了实车道路试验。通过分析监测点的声压和声压级频谱特征,发现不同侧窗开启模式下汽车侧窗风振噪声特性存在差异:单一后窗开启或者两后窗同时开启情况下风振噪声具有多谐振荡的特性;其它情况下风振噪声仅有单一的风振峰值;在发生共振时,两后窗同时开启引起的风振噪声最强。本研究从CFD数值模拟流场和前后窗造型等角度揭示了不同侧窗开启风振噪声特性存在差异的原因,为侧窗风振噪声的控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8年08期)
王宇翔[8](2018)在《正八边形截面高耸烟囱风荷载与风振响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烟囱作为火力发电厂标志性建筑,其高度已经逐渐向200m普及,为检验高耸烟囱,尤其是异型截面高耸烟囱结构的抗风性能,保证其安全性并为我国相关规范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用刚性模型和气弹模型风洞试验及有限元响应分析等手段,对高度为210m的正八边形截面烟囱表面风荷载和风振响应特性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不同比例刚性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对正八边形截面Re数效应进行研究,比较了不同Re数下正八边形节段模型风压分布和阻力系数变化规律,发现小比例节段模型在特定风向角时背风面风压系数受风速影响较大,而其他情况下表面风压分布对风速条件并不敏感;对比相同Re数条件下模型风压分布和阻力系数变化,发现不同比例模型之间Re数效应存在一定差异。(2)通过对比不同来流条件下正八边形截面模型Re数效应,发现正八边形截面在试验Re数范围内对来流条件较敏感,增加紊流度导致不同比例节段模型阻力系数整体减小。利用风洞试验测压数据得到模型升力系数时程,并对正八边形截面漩涡脱落频率进行分析,对比发现该截面漩涡脱落频率受风向角影响较大,表明不同风向角下正八边形截面St数取值不同,同一风向角下St数随Re数变化不大。(3)通过叁维烟囱模型测压试验对表面风压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单烟囱外表面风压周向分布规律与小比例节段模型相似,平均风压系数值沿高度方向略有差异,脉动风压系数在正八边形各拐角处均出现驻点;对比节段模型和烟囱模型外表面风压分布发现,基于较小比例模型得到的烟囱外表面风荷载取值是偏于保守的。(4)通过试验得到有周边建筑时各风向角下烟囱模型表面风压分布,分析周边建筑对烟囱表面风压分布和阻力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周边建筑对烟囱外表面平均风压影响主要表现为遮挡效应,距离烟囱较近的迎风面密集低矮建筑群造成烟囱下部风压系数均为负值,并引起烟囱局部阻力系数增大。(5)通过刚性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响应分析相结合对烟囱风致振动进行研究,确定烟囱最不利工况;分析响应特性发现顺风向和横风向响应中均出现共振分量,周边建筑对共振分量占总响应百分比有影响;对比不同阻尼比下烟囱风致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阻尼比变小会引起烟囱风振系数显着增大。(6)通过气弹模型试验研究不同气动外形对风振响应的影响,对比发现正八边形截面气弹模型风致振动受风向角影响较大,阻力系数较大的风向角下两种截面模型均发生涡激共振,但圆形截面模型涡振风速区间比正八边形截面模型小;其他风向角下正八边形截面气动特性与圆形截面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5-23)
陈伟昆[9](2018)在《山区地形风场特性及其致输电塔线体系风振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幅员辽阔,山区地形占国土面积比重较大,自然风流经山区地形会形成复杂的风场分布,独特的山区地形风场结构效应使得输电塔线体系的风致效应不同于平坦地区。目前,我国规范针对房屋建筑和输电线路的风速地形修正系数尚不够详细,由此可能导致山区地形风场下的输电塔线体系发生疲劳倒塌。本文以山丘地形和峡谷地形为研究对象,基于风洞试验方法研究山区地形风场特性,比较研究酒杯形输电塔线体系在不同地形风场下的风致效应并提供有效的减振方法。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对山区地形风场特性、输电塔线体系风致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介绍现行规范对山区地形风场的规定。基于现有研究及国内外相关规范,提出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基于概化山丘地形、剖面线模型和自然山丘地形的风洞试验研究,探讨了不同坡度概化山丘地形的风速地形修正系数、风场竖向风速分量和紊流度变化情况,以及对比了剖面线模型和自然山丘地形的风速地形修正系数。得出了概化山丘地形、剖面线模型和自然山丘地形的风场特性。(3)基于概化峡谷地形和自然峡谷地形的风洞试验研究,探讨了V形对称坡度峡谷地形和自然峡谷地形的风速地形修正系数沿横断面和峡谷走向中轴线断面的变化情况,以及对比了两种模型的风速地形修正系数。得出了V形对称坡度峡谷地形和自然峡谷地形的风场特性。(4)采用谐波合成法,通过商业数学软件MATLAB编制程序,模拟出自然山丘地形和自然峡谷地形最不利位置风场及同等来流下的平坦地形风场。基于酒杯塔刚性模型风洞试验获取塔身分段体型系数,并对酒杯塔单塔及不同地形上的叁塔四档输电塔线体系的动力特性进行分析比较;分别对比分析了山丘地形与平坦地形和峡谷地形与平坦地形风场下的输电塔线体系的动力时程响应。结果表明:山区地形风场下的输电塔线体系动力时程响应较平坦地形大,易导致输电塔产生疲劳破坏。(5)基于峡谷地形风场,选用调谐质量阻尼器对输电塔线体系进行风振控制并对TMD最优频率比和最优阻尼比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峡谷地形下TMD最优频率比为1.01,最优阻尼比为0.06,减振率达23.73%。(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5-23)
王磊[10](2018)在《高长细比超高层建筑风荷载特性及风振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城市土地资源越发不足。在此背景下,超高层建筑在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长细比也在不断突破。随着长细比的增大,超高层建筑对风的敏感性日益增强,高长细比超高层建筑的气动风荷载及其风振响应都是工程实践中亟待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本文采用测力风洞试验,对不同长细比和的超高层建筑气动风荷载及风振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介绍了测力风洞试验的基本原理与基于测力风洞试验的超高层建筑风振响应分析方法,对其中关键的力谱修正方法、振型修正方法进行了讨论,为后续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2)在典型良态风及台风风场下,对5种结构长细比(6、8、10、12、14)的方形截面超高层建筑刚性模型进行了测力风洞试验,得到了气动基底弯矩系数均值、均方差、归一化功率谱随长细比、建筑高度及风场类型的变化规律。(3)根据已建超高层建筑的统计数据,确定了高长细比超高层建筑周期变化范围及振型修正系数;通过风振响应分析,得到了超高层建筑位移、加速度响应随长细比、建筑高度及风场类型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风振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100 kV长悬臂输电塔结构第一振型为扭转振型,结构的力学特征与传统输电铁塔有较大差异,其风致响应和风振系数具有研究意义。在论证DL/T 5154—2012《架空输电线路杆塔结构设计技术规定》忽略结构物外形、质量沿高度突变的影响,未能准确反映整塔风振系数的基础上,基于MATLAB采用线性滤波法中的自回归法对大气边界层的脉动风速进行了模拟,利用ABAQUS软件对该输电塔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根据结构的动力响应,计算输电塔结构塔身和横担部分的风振系数,并进行安全性验证。经分析可知:风振系数沿高度呈线性分布,但在横担附近存在较大突变,且沿长悬臂方向变化幅度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风振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谢东,唐学军,张赵阳,熊一,董弘川.500kV变电站联合构架风振响应特性研究[J].钢结构(中英文).2019
[2].赵建,叶震,余亮,吕健,张骞.±1100kV特高压长悬臂输电铁塔风振特性研究[J].工业建筑.2019
[3].余传运,张建润.输电塔线体系动力特性及风振响应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张骞,叶震,蔡建国,余亮,冯健.特高压长悬臂输电塔与输电塔-线耦合体系的风振特性[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刘慕广,黄琳玲,邹云峰.雷暴冲击风下输电塔风振特性试验研究[J].实验力学.2018
[6].蒋红旗,李顺才.高空作业车风振响应的频域特性分析[J].现代机械.2018
[7].杨振东,谷正气,谢超,宗轶琦,江财贸.汽车侧窗风振噪声特性差异研究[J].汽车工程.2018
[8].王宇翔.正八边形截面高耸烟囱风荷载与风振响应特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8
[9].陈伟昆.山区地形风场特性及其致输电塔线体系风振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8
[10].王磊.高长细比超高层建筑风荷载特性及风振响应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