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说话人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说话,人形,熟语,命题,人意,语句,词语。
说话人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惠秀梅[1](2011)在《熟语中的情态意义研究——否定与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俄语具有否定意义的熟语主要表达否定评价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俄语中表达否定意义的熟语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揭示熟语所表达的情感和评价意义。同时,熟语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其使用更加鲜明地呈现出语词层级上说话人的形象。文章将熟语中的这些意义和特点视为情态意义的一种,并且将其与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结合起来。(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1年04期)
李洪儒[2](2005)在《试论语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一》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中既有世界形象又有人的形象,它是这两种形象完美结合的有机体。文章以词的意义作研究对象,以词典(公认)意义为参数,探讨词层级上的说话人个体性语用意义。质言之,各类说话人意义就是说话人形象的组成部分,研究这种意义就是对相应说话人形象的刻画。研究表明,词层级上存在说话人意义,它是语言哲学与语言学的理想交织点;研究这类意义有利于两个学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05年05期)
李洪儒[3](2003)在《语句中的说话人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句子意义的研究通常与命题密切联系,甚至可以说,以对命题的认识为核心。本文首先以命题研究的历史发展为线索,分析传统逻辑学、分析哲学、日常语言哲学和言语行为理论各自的命题观,指出:命题是能够与不同情态、交际意向组配的语义常体;句子,准确地说,语句的意义由主观部分(说话人意义)和客观部分(命题)组成,前者已经取代后者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本文以认知(命题)意向、目的意向为对象,初步揭示相应语句中的说话人意义。在认知意向一章中,笔者选择感知、知晓和意见叁类典型认知命题谓词及其语句,揭示说话人的各种不同意义。而在目的意向一章中,笔者以探讨话语(语句)说话人目的意向的确定、推断方法为主要目的,通过引入D.Sperber & D.Wilson的关联理论,对疑问句中的说话人意义(意向)的尝试性确定和推断,指出:虽然关联理论还不完善,但它仍不失为确定语句中说话人意向的有效理论。本研究表明:说话人意义是语句中主观意义的核心部分;在揭示说话人意义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说话人形象;也可以说,说话人意义就是说话人形象,对说话人意义的研究就是对说话人的研究。(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03-03-09)
李红儒[4](2002)在《从语句的交际结构看说话人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знать看似简单 ,实则困难。其困难体现在它与人 (首先是说话人 ,其次是命题意向主体 )联系在一起 ;同时还与世界 (认知对象 )密切关联。可以说 ,знать是语言的缩影。它以认知为基础 ,从说话人对述位 (交际焦点 )的认定与相应表示方法的使用从对знать的再操作研究说话人。本文是“从知晓命题谓词的一般特点看说话人形象”的续篇(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02年04期)
说话人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言中既有世界形象又有人的形象,它是这两种形象完美结合的有机体。文章以词的意义作研究对象,以词典(公认)意义为参数,探讨词层级上的说话人个体性语用意义。质言之,各类说话人意义就是说话人形象的组成部分,研究这种意义就是对相应说话人形象的刻画。研究表明,词层级上存在说话人意义,它是语言哲学与语言学的理想交织点;研究这类意义有利于两个学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说话人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惠秀梅.熟语中的情态意义研究——否定与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J].外语学刊.2011
[2].李洪儒.试论语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一[J].外语学刊.2005
[3].李洪儒.语句中的说话人形象[D].黑龙江大学.2003
[4].李红儒.从语句的交际结构看说话人形象[J].外语学刊.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