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生产效率论文-黄颖博,汤文光,肖小平,唐海明,李超

氮素生产效率论文-黄颖博,汤文光,肖小平,唐海明,李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氮素生产效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冬季作物,水稻,种植模式,氮素生产效率

氮素生产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黄颖博,汤文光,肖小平,唐海明,李超[1](2019)在《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和氮素生产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在湖南长沙双季稻田开展的冬闲-双季稻(CK)、黑麦草-双季稻(Ry-R-R)、紫云英-双季稻(Mv-R-R)和油菜-双季稻(Ra-R-R)4个种植模式的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水稻产量、氮素生产效率和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Ry-R-R、Mv-R-R和Ra-R-R的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显着高于CK,而土壤速效钾含量显着低于CK.与CK相比,Ry-R-R、Mv-R-R和Ra-R-R的晚稻氮肥偏生产力显着提升.Ry-R-R、Mv-R-R和Ra-R-R晚稻穗部的氮积累量显着高于CK;Ry-R-R、Mv-R-R和Ra-R-R茎叶的氮积累量均高于CK.Ry-R-R、Mv-R-R的水稻产量显着高于CK;水稻产量与土壤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Ry-R-R、Mv-R-R的氮、磷盈余量显着高于CK;Ry-R-R、Ra-R-R的钾素盈余量显着高于CK.冬作物-双季稻模式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和氮素生产效率,改善了土壤缺钾的状况,有利于维持稻田养分平衡,但土壤氮素盈余较多,还需减少氮肥的过量施用.(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盖兆梅,刘继龙[2](2018)在《氮肥调控对夏玉米根区土壤氮素吸收及其生产效率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氮肥调控模式对于夏玉米生产效率的差异性影响,以松嫩平原黑土耕作区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施肥水平(N1:280 kg/hm2,N2:320 kg/hm2,N3:360 kg/hm2),3种施肥比例(F1:20%-30%-50%,F2:33%-33%-33%,F3:50%-30%-20%),组合成9种处理.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下植株根系特征、植株氮素累积、作物产量及植株生产效率的差异,采用相关分析揭示植株根表面积对氮素累积量贡献效果,构建植株吸氮量与作物收获指数间的关联函数及其互作效应关系,最终筛选最优的氮素调控模式.结果表明,植株根系受氮素调控驱动影响较为显着,其中N1F2,N1F3处理条件下的植株根系总长较N1F1分别增加了306.4 cm和436.1 cm,且其根表面积和根质量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在N2,N3施肥水平下,3种施肥比例分别呈现出相同的规律;植株根表面积与氮素累积量间关系密切,随着氮素的补给量增加,在N2施肥水平下,根表面积的增加对于氮素累积的促进最明显;N2F3处理条件下氮肥偏生产力达33.89 kg/kg,氮肥利用效率达到最优.另外,植株吸氮量与作物产量及收获指数具有显着的二次函数关系,表明在氮素供给与植株生产力之间存在最佳阈值.综合植株根系长势、氮素累积及生产效率状况等因素,最终决策N2F3的调控模式最适宜该区域.(本文来源于《排灌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李婷,李世清,占爱,刘建亮[3](2018)在《地膜覆盖、氮肥与密度及其互作对黄土旱塬春玉米氮素吸收、转运及生产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作物,研究地膜覆盖、施氮量、种植密度及其互作对春玉米氮素吸收转运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4年春玉米生长季,设置覆盖方式(覆膜和不覆膜)、施氮量(2013年为0、170、200和230 kg N·hm~(-2),2014年为0、170、225和280 kg N·hm~(-2))和种植密度(5.0×10~4、6.5×10~4和8.0×10~4株/hm~2)3个因子,分析不同处理的氮素累积与转运、产量及氮肥生产效率。【结果】地膜覆盖显着增加了玉米吐丝前氮素累积量,促进了吐丝后氮素累积和吐丝前累积氮素的再转移,从而显着提高了籽粒氮素累积量和籽粒产量。覆盖方式与氮肥或密度互作显着影响春玉米氮素吸收、累积和转移。地膜覆盖条件下更多的氮肥(200—230 kg N·hm~(-2))或更高的密度(6.5×10~4—8.0×10~4株/hm~2)投入能有效促进吐丝前储存更多的氮素向籽粒转运,提高吐丝后期氮同化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从而提高了籽粒氮素累积量;而不覆盖条件下当施氮量超过170 kg N·hm~(-2)或密度超过5.0×104株/hm~2时,吐丝后氮同化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显着减少,从而导致吐丝前氮素储备的增加未能有效增加籽粒氮素累积。氮肥与密度互作显着影响氮素累积、吸收和转移。氮肥偏生产力(PFPN)和氮素收获指数(NHI)与吐丝前氮素累积量、氮素转移量、吐丝后氮素累积量及籽粒产量呈正相关,达到了显着水平。从春玉米氮素累积、转移及与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关系看,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的合理施氮量为200—230 kg N·hm~(-2)、密度为8.0×10~4株/hm~2,其产量可达13.7—14.6 t·hm~(-2),PFPN可达64.8—68.7 kg·kg~(-1)。【结论】地膜覆盖与适宜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实践,有利于促进灌浆期营养器官储存氮向籽粒转移和吐丝后氮同化的协同增加,从而实现高产和高氮肥生产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袁秋梅,吴海燕,唐青,董桂春[4](2016)在《施氮量对不同氮素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施氮量对不同氮素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为籼稻品种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在盆栽土培条件下,以15个不同氮素吸收效率类型常规籼稻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条件下,不同氮素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籼稻品种间、不同施氮处理间成熟期吸氮量的差异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氮素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成熟期吸氮量均呈增加的趋势。氮素高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抽穗前、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较大,生物产量大,经济系数大多较小。但不同氮素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间经济系数均无显着差异。增施氮肥可有效提高各类型籼稻品种抽穗前、抽穗后和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降低经济系数。氮素高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的产量均高于氮素中、低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类型籼稻品种的产量均呈增加的趋势,同时,氮素高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在低氮(N_1处理)、常氮(N_2处理)条件下便能获得高产,而且这个产量水平要高于氮素低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在高氮条件下的产量。随着籼稻品种氮素吸收效率的提高,即吸氮量的增加,有效穗数均呈下降的趋势,千粒重均呈上升的趋势,每穗颖花数、结实率的变化趋势不一。增施氮肥有利于各氮素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增加,但在高氮(N_3处理)条件下,千粒重有所下降,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科技》期刊2016年06期)

刘远,李文杨,张晓佩,高承芳,陈鑫珠[5](2015)在《施用羊粪对多花黑麦草生产性能和氮素生产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羊粪施用量对多花黑麦草生产性能和氮素生产效率的影响,以3个多花黑麦草品种为材料,采用5种羊粪施用梯度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0~60 t/hm2范围内,随着羊粪施用量的增加,多花黑麦草的分蘖数、株高、产量、粗蛋白含量均能显着提高,但氮素的生产效率逐步降低,且3个品种间的差异不显着(P>0.05);证实3个品种均适合利用羊粪种植,在多次刈割条件下,最佳羊粪施用量为45~60 t/hm2(折合纯氮778.5~1038 kg/hm2)。(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崔文芳,高聚林,孙继颖,于晓芳,苏治军[6](2014)在《不同氮效率的玉米自交系氮素生产效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27个玉米自交系的氮素生产效率。结果表明,高氮和低氮水平下,高产氮高效型玉米吐丝期干物质积累量高于低产氮低效型,吐丝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最高。施氮后,氮素子粒生产效率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下降。高氮条件下,氮素子粒生产效率与成熟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达到极显着正相关;低氮条件下,氮素子粒生产效率与吐丝期、灌浆期、成熟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呈显着相关性。高氮和低氮条件下,高产氮高效型生育后期植株氮积累量高于低产氮低效型,氮积累量的差异主要在于吐丝后氮积累,高产氮高效型生育后期根系具有强吸收能力,子粒氮素利用效率高;施氮后,后期氮吸收能力进一步增强。(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4年04期)

崔文芳,高聚林,孙继颖,于晓芳,苏治军[7](2014)在《氮高效玉米基因型氮素生产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在高氮和低氮条件下对不同氮效率的27个玉米自交系氮素生产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氮和低氮下,高产氮高效型自交系在吐丝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最高,分别为53.69、58.69 g/g,高产氮高效型自交系在吐丝期干物质量高于低产氮低效型自交系。施氮肥后氮素子粒生产效率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有下降趋势。高氮和低氮下高产氮高效型自交系在生育后期植株氮积累量高于低产氮低效型自交系,低氮下二者差异显着,高产氮高效型自交系比低产氮低效型自交系高5.88%,氮积累量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吐丝后氮的积累。高产氮高效型植株生育后期根系吸收能力强,子粒氮素利用效率高,施氮肥后高产氮高效型植株生育后期氮吸收积累能力增强。(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徐富贤,何希德,熊洪,张林,郭晓艺[8](2013)在《杂交中稻齐穗后叶片 SPAD值衰减对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水稻齐穗后叶片SPAD值衰减与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的关系,以期为杂交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2008~2010年,每年以18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研究齐穗后叶片SPAD值衰减与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与齐穗期至成熟期的植株叶片SPAD值衰减指数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其原因在于:SPAD值衰减指数越大,LAI衰减指数也越多,地上部干物质向穗部运转比例越高,以至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与收获指数呈极显着正相关。[结论]该研究建立了利用SPAD值衰减指数预测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3年01期)

黄丽芬,董芙蓉,霍中洋,全晓艳,魏海燕[9](2012)在《氮素水平对不同氮效率基因型水稻的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在群体水培条件下,3种氮素水平(5、15和25mg.kg-1)对6种不同氮效率利用基因型迟熟中粳水稻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水平、基因型对水稻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NUEdm)、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均有极显着的影响。6种不同氮效率基因型可分成氮高效和氮低效利用型2类。NUEdm在2类基因型水稻中总体上均随着氮素水平升高呈现上升趋势;而NUEg在氮低效基因型中表现为随氮素浓度升高而先升后降。在水稻的4个关键生育期,不同氮素水平、2类基因型之间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显着。成熟期,氮素水平对水稻茎鞘、根、穗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影响显着,对叶片干物质分配比例影响不显着。相同氮素水平下,就平均值而言,水稻茎鞘、叶片、根系干物质比例均表现为氮低效基因型>氮高效基因型,而穗的干物质比例均表现为氮高效基因型>氮低效基因型。氮素水平对不同基因型水稻产量影响显着,同一氮素水平下均表现为氮高效型基因型水稻产量显着高于氮低效型基因型,且施氮量越大差异越大。相关分析表明,水稻各关键生育期的干物质生产量、产量、每穗粒数均与氮素水平、基因型的NUEg、NUEdm显着或极显着相关,与成熟期水稻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相关性则相对较弱。(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张娜,郑雅莲,赵艳[10](2011)在《不同渗灌埋深对温室黄瓜、番茄水分生产效率及土壤氮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不同渗灌埋深对设施番茄、黄瓜生长、水分生产效率以及根层土壤无机氮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溉量的情况下,与渗灌埋深在地下30cm相比,渗灌埋深在地下10~20cm对浅根系的番茄和黄瓜生长有利,能明显提高蔬菜的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并能减少收获时0~20cm土壤无机氮残留。(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期刊2011年30期)

氮素生产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不同氮肥调控模式对于夏玉米生产效率的差异性影响,以松嫩平原黑土耕作区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施肥水平(N1:280 kg/hm2,N2:320 kg/hm2,N3:360 kg/hm2),3种施肥比例(F1:20%-30%-50%,F2:33%-33%-33%,F3:50%-30%-20%),组合成9种处理.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下植株根系特征、植株氮素累积、作物产量及植株生产效率的差异,采用相关分析揭示植株根表面积对氮素累积量贡献效果,构建植株吸氮量与作物收获指数间的关联函数及其互作效应关系,最终筛选最优的氮素调控模式.结果表明,植株根系受氮素调控驱动影响较为显着,其中N1F2,N1F3处理条件下的植株根系总长较N1F1分别增加了306.4 cm和436.1 cm,且其根表面积和根质量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在N2,N3施肥水平下,3种施肥比例分别呈现出相同的规律;植株根表面积与氮素累积量间关系密切,随着氮素的补给量增加,在N2施肥水平下,根表面积的增加对于氮素累积的促进最明显;N2F3处理条件下氮肥偏生产力达33.89 kg/kg,氮肥利用效率达到最优.另外,植株吸氮量与作物产量及收获指数具有显着的二次函数关系,表明在氮素供给与植株生产力之间存在最佳阈值.综合植株根系长势、氮素累积及生产效率状况等因素,最终决策N2F3的调控模式最适宜该区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素生产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1].黄颖博,汤文光,肖小平,唐海明,李超.稻田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表观平衡和氮素生产效率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2].盖兆梅,刘继龙.氮肥调控对夏玉米根区土壤氮素吸收及其生产效率影响[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8

[3].李婷,李世清,占爱,刘建亮.地膜覆盖、氮肥与密度及其互作对黄土旱塬春玉米氮素吸收、转运及生产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8

[4].袁秋梅,吴海燕,唐青,董桂春.施氮量对不同氮素吸收效率类型籼稻品种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J].上海农业科技.2016

[5].刘远,李文杨,张晓佩,高承芳,陈鑫珠.施用羊粪对多花黑麦草生产性能和氮素生产效率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5

[6].崔文芳,高聚林,孙继颖,于晓芳,苏治军.不同氮效率的玉米自交系氮素生产效率分析[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4

[7].崔文芳,高聚林,孙继颖,于晓芳,苏治军.氮高效玉米基因型氮素生产效率研究[J].玉米科学.2014

[8].徐富贤,何希德,熊洪,张林,郭晓艺.杂交中稻齐穗后叶片SPAD值衰减对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的影响(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3

[9].黄丽芬,董芙蓉,霍中洋,全晓艳,魏海燕.氮素水平对不同氮效率基因型水稻的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2

[10].张娜,郑雅莲,赵艳.不同渗灌埋深对温室黄瓜、番茄水分生产效率及土壤氮素的影响[J].北京农业.2011

标签:;  ;  ;  ;  

氮素生产效率论文-黄颖博,汤文光,肖小平,唐海明,李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