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荣祥[1]2004年在《吉林省资本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理论和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对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吉林省资本市场和经济发展数据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建立了C-D函数和AK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定量分析得出了吉林省资本市场各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并根据研究结果和吉林省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金融市场(主要是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现代金融理论相信,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的相关关系,金融结构论、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回答了两者是否相关的问题,供给主导论和需求跟随论回答了两者的因果关系问题。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经济体制完善程度、资本市场本身的发育程度有关。不同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经济金融发展模式。国内关于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均倾向于我国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较有限、不能取代目前间接融资方式的主体地位。第二部分分析了资本市场的作用及其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资本市场具有如下作用:流动性;筹集资金,促使储蓄转化为投资;减少信息不对称;价格发现;配置资源;风险分散;改善公司治理,转换企业机制,提高经济效益。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有叁:一是影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比例,减少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漏出;二是通过资源配置和技术创新来影响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叁是通过改变边际消费倾向影响储蓄率。第叁部分从中观和微观角度对吉林省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描述性分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以及相关数据的统计,得出如下结论:
韩笑然[2]2017年在《吉林省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资本市场发展与助推经济增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资本就是强权,资本的聚集和投入程度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对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内在机理进行深度分析,挖掘出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及其具体路径,对构建撬动区域经济快速转型发展以及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很快在中国大地遍地开花。与此同时,我国的中长期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基金市场等资本市场风生水起,发展十分迅速。短短叁十几年,我国资本市场无论是运行机制还是技术水平,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投资者队伍,无论是法律与监管还是效率与效益,都跻身于世界先进的行列,为中国经济和金融的改革和发展,为中国稀缺资源的配置与优化,为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本文旨在通过广泛收集吉林省资本市场发展的相关数据,并且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最新整理的经济序列数据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深度探究了吉林省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首先总结了国内外经济学者们对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学术研究成果,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理论上说明了资本市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以此为基础,描述了吉林省利用资本市场的现状,并采用VAR模型对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找出了吉林省在资本市场促进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建议。
张亮[3]2013年在《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撑能力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已被理论界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所广为认可,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的研究,也已成为长期以来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热点之一。国外和国内学者通过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于如何发挥好金融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二者间的良性互动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但从目前研究成果上看,对于全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成果虽然较多,而限于数据获取等方面的制约,对于国内欠发达省份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特点以及二者间关系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并不多,忽视了我国区域间经济金融发展方式和特点的不同。当前,欠发达省份的金融发展现状和水平如何,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发挥的怎样?金融发展怎样促进了经济增长,效果和程度又如何?金融在支持欠发达省份经济增长中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问题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提升欠发达省份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能力?诸如此类的问题的解答,无论对于学术界还是政策制定者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如果这些问题清楚了,在区域政策制定中将更有利于挖掘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潜力,提高金融要素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与金融的协调发展,进而通过金融的发展来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从而缩小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因此,笔者以吉林省为例,选择上述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共分为7章,其基本结构与逻辑框架如下:第一章:引言。从国外、国内的理论界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的现实背景入手引出本文的研究主题。同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以及全文的结构安排进行简要的介绍。第二章:理论分析。在这一章系统的回顾了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以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其中,重点介绍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早期研究成果、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第叁章:吉林省经济发展历程回顾与增长现状分析。这部分主要是从区域经济发展入手,即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将吉林省经济发展历程划分为叁个阶段,即奠定国民经济发展物质基础阶段(1949-1978)、改革开放大发展阶段(1979-2002年)、老工业基地振兴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9)。同时,本文还对吉林省当前经济增长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经济总量、工业、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进出口等方面阐述了当前吉林省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发展现状,提出了目前吉林省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第四章:对吉林省的金融业运行现状及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行分析。在这一章,通过对银行业运行情况、证券业运行情况、保险业运行情况、金融市场运行情况、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情况这五个方面对吉林省的金融业发展现状进行阐述。之后,为从整体上分析和判断目前吉林省金融发展水平在全国的排位情况,本文选取15个指标,共同构成金融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吉林省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吉林省与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且较“十一五”前差距又有所扩大。东北叁省内部看,辽宁的金融发展水平最高,整体金融发展水平排名靠前,具有较好的金融基础,而吉林省与发达省区市差距仍较大,其金融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在内的金融业整体还不够发达,还存在较大发展潜力。此外,本文还对当前吉林省金融运行的主要特点进行总结,并从资金利用效果、经济结构调整、固定资产投资、中小企业等方面分析了金融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第五章:对吉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这部分首先对国内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再结合吉林省金融发展的实际,即证券业和保险业二者的资产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10%,规模总体偏小,本文将证券保险业忽略,重点从银行业角度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研究吉林省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时,主要选取了金融发展的总量规模指标、金融发展的资金配置效率指标、金融发展的信贷结构指标,将数据进行季节调整并剔除价格因素,将相关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水平指标、金融效率指标和信贷结构指标都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信贷结构指标对GDP的促进作用最大,系数达到2.687;金融效率指标对GDP的促进作用处于其次,系数达到1.539;金融发展指标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系数仅为0.091。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看,信贷结构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金融效率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另外,为了更为全面的考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我们又构建一个包括人口规模、信贷投放规模、经济增长水平等经济要素在内的VAR模型,结果表明,滞后2期的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滞后1期和2期的经济增长对信贷投放均具有正向的激励作用;在10%的置信水平下,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根据脉冲响应函数图得出,在1个单位信贷投放的外部冲击下,第1期的真实GDP成负向变动,从第2期开始,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和实体经济的活跃,真实经济对信贷冲击的反应过程持续为正,之后在第4期(1年后)达到最高,且具有较强的延续性。第六章:金融在支持吉林省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结合上一章的实证分析结果以及吉林省金融层面历史数据横向和纵向比较研究,本章从金融总量、效率、结构叁方面,分析了金融在支持吉林省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所形成原因。第七章:全面提升金融支持吉林省经济增长能力的对策建议。针对上一章所存在的问题,本章从扩大社会融资总量、促进金融效率的提升以及推进信贷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第八章:结论与政策含义。
刘建莉[4]2015年在《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凸显。因此,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了中国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众多的文献研究分别从整体和区域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但是现有文献却对中国转轨经济的体制背景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上所产生的影响关注较少,尤其忽视了对中国目前仍然存在着的金融控制对二者关系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影响的分析。这样,会使得理论研究与中国的实际相脱离,从而也就难以得出合理的政策性建议。尤其在我国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在这种形势下,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打造创新资源高度积聚区的工作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离不开来自金融部门向新兴产业和创新研究的大量投资和支持,金融部门现在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无法适应今天经济转型的需要,金融改革势在必行。那么,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政府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今天我们亟待解决的经济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979年至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转轨进程中众多的体制设计的支持。而金融控制制度就是其中的设计之一。正是由于金融控制这一特殊的金融制度安排的存在才使转轨过程中的中国经济获得了足够数量且成本较低的货币供给。但是长期以来,金融控制下资源配置低效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尤其是在1994年财政分税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开始介入对金融机构的控制后,负面效应就更加明显。随着金融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中国的金融控制正在逐步放松但却依然存在。经济金融市场化的发展也使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金融控制增加了新的内涵,这其中不仅有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活动的干预,也有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改善。因此,金融控制对区域经济发展及经济转型带来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一方面,强制干预和控制手段扭曲了资本在生产主体之间的配置而产生了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金融生态的完善产生了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展开对转轨背景下的地方政府金融控制对区域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的。首先,本文对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在理论层面上,通过对理论模型的分析,考察政府控制对银行信贷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政府干预加入后,由于隐性担保的作用,会使银行机构对贷款者的风险预期降低,另一方面,通过其提供的公共服务,也降低了银行管理贷款的成本,使得能够进入贷款机制渠道的资金需求主体数量增加,从而部分缓解了金融歧视现象,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实证层面上,首先对目前地方政府金融控制进行了存在性检验,提出了两个假设命题。在此基础上按照金融控制程度对全国29个样本地区进行分组,针对假设命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从促进经济增长的速度来看,地方政府金融控制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确实产生了负向的效应。加入虚拟变量后,负向系数有所减小,说明1998年银行业所实施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发挥了效力,确实影响了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源的控制力,从而降低了其负面影响。但即使在地方政府的金融控制程度得到了收缩,金融控制对区域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仍然产生了负面的影响。(2)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效果来看,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控制的放松确实改善了中国的依靠资本积累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在金融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降低资本积累速度和提高tfp增长率的正面效应的矫正下,整体上,目前金融控制下的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的,但地方政府对依靠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的偏好将会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上产生不利的影响。分组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而且在金融控制程度相对较强的地区,区域金融发展指标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的负效也较大。因此,从长期来看,金融干预和控制的地区差异是不利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其次,本文使用资本边际效率icor作为资本配置效率的衡量指标,利用中国省级层面的1994-2013年的面板数据,基于gls方法对我国金融控制下的金融发展的资本配置优化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表明:目前的区域金融发展(规模)水平对资本配置效率产生了显着为正的影响,这说明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将阻碍资本配置效率的优化。而在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干预和控制下,金融发展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为负,尤其是2002年中国为了履行开放金融业的承诺,明显加快了金融市场化的步伐后,地方政府的金融干预和控制行为明显弱化,区域的资本配置效率得到优化。分组的计量结果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而且金融控制程度较弱的区域其资本配置效率的优化更为明显。因此,市场化的改革对于放松地方政府的金融控制形成了有效的冲击。基于上述分析的结论,本文认为,中国的金融改革符合整体的发展战略,我们应该坚持宏观监管下的渐进式的金融改革,通过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以金融市场化的积极效应的发挥来收缩地方政府金融控制的空间,尤其是在实施金融控制的各方面条件已经改变的今天。同时,还要配合政府职能的转变、财政体制的改革,这样才能完全将金融的财政功能去除,使金融体系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财政、金融和市场共同协调发挥作用。
杜晓华[5]2016年在《我国社会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金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近年来,我国新型金融机构不断涌现,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银行作为社会融资主渠道的作用逐渐下降,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其他金融机构在社会融资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随之而来,我国以广义货币M2和新增人民币贷款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调控面临着巨大挑战。社会融资规模是人民银行创新性地提出的衡量我国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资金总额的指标,见于官方文件时间较短,因此学者在全面研究我国社会融资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数据的公布为社会融资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持。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以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为基础,分析社会融资的供给与需求,提出了社会融资传导过程中的六个步骤,揭示了社会融资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机理。二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信用具有生产力的理论,论证社会融资具有生产力,推动贸易、投资、消费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叁是尝试建立社会融资供给与需求的数量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融资均衡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与相关变量的数量关系,分析社会融资不均衡的原因。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提出问题:在对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梳理后,本文提出研究的主题是社会融资资金在传导过程中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问题:首先,按照参与主体、所属市场和领域的不同,将社会融资资金的流动过程划分为社会融资的供给和社会融资的需求两部分。其次,从社会融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分析。对社会融资的供给分析主要对我国社会融资供给的基本原理、社会融资的供给主体、供给渠道和影响融资供给的因素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构建社会融资供给的数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对社会融资的需求分析主要对我国社会融资需求的基本原理、社会融资的需求主体和融资方式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构建社会融资需求的数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在社会融资供给与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社会融资均衡分析和社会融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分析。理论分析表明社会融资是生产力,社会融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社会融资规模的各个组成都能直接或间接的促进经济增长。最后,通过实证分析方法,分析我国社会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论表明,社会融资规模在短时间内的增多,将最终会使经济增长水平实现长期稳定的提升。在对社会融资均衡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中,分析了导致我国社会融资不均衡的原因。通过分析可知,我国社会融资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社会融资的供给与需求分析表明社会融资的供给与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应非常敏感。通过社会融资均衡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可以发现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社会融资过程中缺乏定价权,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融资的不均衡。其次,在社会融资供给和社会融资均衡分析中都能看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直接融资不足。再次,从社会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融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是从社会融资的统计口径可以看出社会融资统计信息还存在缺口,这会降低货币当局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会大打折扣。然后,社会融资的需求分析、均衡分析以及社会融资均衡条件下的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都表明我国实体经济存在融资难题,社会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未充分发挥。最后,从均衡条件下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货币政策不能一直有效地调节社会融资的不均衡,社会融资规模的可控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金融统计信息缺口的存在也表明金融监管可能存在一定的漏洞。解决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关于提高社会融资规模监测水平、促进直接融资快速增长、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和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范晓霞[6]2011年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吉林省的实证研究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越来越受世人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截止2009年年末,中国的GDP总量已达4.91万亿美元,但是仍比日本人的5.07万亿美元低一点,屈居世界GDP排行榜第叁名,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尤其是经历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依然以8%左右的水平傲然自居,自此,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程度更加加深,中国的发展越来越不容忽视,甚至有经济学家预言,中国的GDP总量将在不久的将来超越日本,稳居世界GDP排名榜的第二名。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中国2009年的人均GDP只有3678美元,位居世界人均GDP排名榜百名左右。2010年的中国经济在国内外复杂的情况下依旧保持较好的发展趋势,全年实现GDP总量达5.879万亿美元,位居世界GDP排行第二名,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人均GDP位居世界人均GDP排名榜百名左右,其发展速度依然较慢,截至年末中国人均GDP只有日本人均GDP的十分之一,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致使中国的经济水平仍然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因此经济增长成为发展中国的当务之急。1979年,邓小平带领中国踏入中国改革开放的行程,中国的经济较前有了较大的突破,尤其是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正式的股票市场成立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更为突飞猛进。2003年9月,中国国务院提出关注东北老工业基地,自此,东北经济的发展逐渐提上了日程,而吉林省作为中国东北的重要省份,吉林省的经济增长亦不可忽视,因此,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吉林省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吉林省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以及中长期贷款市场对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作用,从而找出促进吉林省经济增长的部分加以发展,改善阻碍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部分。本着研究吉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目的,本文将在第1章主要对吉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现状进行简单的描述,了解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并在此给出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目的,之后将对本论文的结构安排进行简单的综述。本文第2章的内容主要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文献综述。首先对国外的金融发展理论进行简单的总结,在总结过程中,根据时间发展顺序,将国外文献综述分为叁个阶段。首先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金融结构论、金融抑制论以及金融深化论;其次,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金融发展理论,该阶段的代表主要是内生增长理论;最后,总结了21世纪初以后的金融发展理论,该阶段的主要代表是新制度金融发展理论,该理论主要将法律等因素纳入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之后,本章总结了一些国内学者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研究的文献,并按时间先后顺序将其进行罗列。第3章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围绕着我们进行本论文研究的意义而设,在本章节中,我们首先对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的经济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在这里我们主要采用各个省份的人均GDP来对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然后又选取了九个指标来分析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现状,这九个指标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深度、证券化率、吉林省资本市场筹资能力、金融机构贷款规模、中长期贷款市场规模、开户总数以及债券交易额,最后本章节将对吉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现状进行简单的总结。第4章的研究内容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它主要是对吉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吉林省1993~2009年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数据,采用C-D函数和AK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进而了解吉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进行实证检验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股票筹资额、中长期贷款额以及制度因素叁个指标来对吉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现状进行检验分析。第5章是本文的结论及政策建议,它总结了吉林省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第一,上市公司的数量较少,经营实力较弱;第二,吉林省金融发展结构尚不合理;第叁,吉林省金融发展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第四,吉林省金融发展的人才储备不足,全省人们发展金融的意识并不强;第五,吉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业的作用不被重视等。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发展吉林省金融的政策建议,以促使吉林省的金融发展可以更好地为吉林省的经济增长做出应有的贡献,主要的政策建议有:第一,应将上市公司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将其完善;第二,大力发展创业板,为更多的中小企业融资发展作铺垫;第叁,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第四,整合吉林省现有的金融平台;第五,政府政策上的扶持(有限合伙制);第六,建立健全、完善的股权交易中心;第七,支持证券期货公司的创新发展,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第八,提高社会的信用环境;第九,大力促进地区金融化的发展,增加政策性银行的地方支持度。
李洪慈[7]2007年在《东北区域金融阶段性发展战略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国金融发展的一种客观现象,是一个国家抽象金融制度的现实存在。它是将金融运行和发展置于一定的时空范畴加以考察,研究一国或一个地区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分布的状态和特点,从而探讨金融发展空间结构的变动规律和作用机制。由于中国各地区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特征,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中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性时,关注到了各地区金融发展的差异。但是,就目前区域金融理论研究本身而言,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宏观金融发展理论和微观金融发展理论方面。尽管国外学者在研究宏观货币经济学理论时对区域金融问题有所涉及,而且国内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尝试对区域金融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但目前区域金融理论研究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从理论的核心概念、研究体系,还是研究方法上都与成熟的金融发展理论有着相当的差距。在国家提出振兴东北的战略背景下,本文试图借鉴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构建区域金融某一方面的理论内核或者研究方法,用以分析和指导东北地区的金融发展。基于上述基本情况,本文对于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将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由于区域金融问题研究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对区域金融理论的分析必须建立在区域经济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这一方面是因为区域金融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区域经济现象,另一方面区域金融理论从根本上是说仍然属于金融发展理论的范畴。因此,本文首先在分析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并借鉴已有区域金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区域金融进行了一般性理论分析,界定了区域金融的概念和基本属性,并对区域金融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内在机制进行了探讨。本文发现,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动态均衡关系,远比已有研究证明的线性关系复杂。为了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动态均衡特征,本文结合区域金融发展呈现出金融压抑、金融适度发展和金融过度发展叁种阶段性特征,以及区域金融自身所具有的规模经济性特征,提出了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低均衡”和“高均衡”两种状态的“两重均衡”理论模型,指出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由“低均衡”状态向“高均衡”状态的转化,必须在外生力量的作用下,使区域金融体系规模尽快突破临界点。而组建金融机构高成本的“门槛效应”和欠发达地区现实存在的“区域金融浅化”现象,则成为“两重均衡”规模临界点难以突破的主要障碍。为了验证“两重均衡”理论模型的可靠性,本文以同样处于经济过渡时期、转轨国家的中国和俄罗斯作为正反两个方面的例证,通过实证地直观描述和建立多元模型相结合,检验了中国自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两重均衡”特征,以及俄罗斯始终处于“低均衡”状态的现象及原因。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现实价值取向和便于研究中国区域金融问题的需要,本文重新界定了区域金融发展的概念,即包括量性增长和质性发展双重内涵,具体表现为区域金融规模扩张和区域金融效率提高两个方面。而实现区域金融由量性增长向质性发展转化的转折点就是“两重均衡”理论模型中提到的规模“临界点”。按照这一新概念,本文从金融总量规模和金融效率两个方面,对东北地区金融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得出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始终处于“低均衡”状态,即金融发展规模始终没有突破“临界点”且金融效率低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极其微弱的结论。为了实现东北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由“低均衡”状态向“高均衡”状态转变,本文认为其金融深化的逻辑步骤应当注意次序安排,是一个动态的“两阶段”规划问题: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外生力量的作用下,迅速做大金融体系规模,实现区域金融体系的规模经济,促使金融体系规模突破“两重均衡”临界点的限制;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区域金融体系规模突破临界点后,着力提高东北地区金融的市场化水平、鼓励和促进区域金融创新,目的在于提高区域金融效率,实现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更高层次的良性互动,即逐渐达到“高均衡”的稳定状态。根据上述“两阶段”战略安排,本文认为,东北地区金融发展应该按照金融体系规模扩张和金融效率提高两个方面先后展开。因此,论文先分别从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张、金融机构体系的多元化,以及将大连建设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叁个方面,提出了快速实现东北地区金融规模量性扩张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当东北地区金融体系规模突破临界点走出“低均衡”状态之后,其主要任务应该是提高区域金融效率,以最终达到“高均衡”的相对稳定发展状态。因此,论文提出,应该通过健全金融市场体系、鼓励金融创新等措施来加大直接融资比重,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对传统融资机制的依赖,增强市场融资意向和自主融资行为,以提高东北地区的金融效率,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从现实看,中国金融体制的总体发展具有明显的政府推动特征。国际经验同样表明,越是后进的国家,在金融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的作用就越显着。尤其是针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直处于“低均衡”状态的东北地区,更需要政府的外生介入,这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各自领域内的双重努力。因此,本文从中央政府区域化金融政策方面的倾斜,地方政府在区域金融发展规划的制定、良好金融发展环境的营造、区域金融安全区的构建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针对东北地区存在的商业性金融不足的事实,本文最后从理论和国外实践的角度分析了政策性金融的必要性后,提出了进一步构建支持东北地区发展的政策性金融体系的具体设想。
齐昕[8]2013年在《金融经济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功能和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正随着当代的经济全球化、企业跨国化、经济金融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而逐步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相关实践已经证明,金融已由资本主义竞争时代的交易中介转化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由对发展的牵头、控制和影响作用表现的社会主导力量。伴随着现代金融的成长和完善,金融潜能已充分渗透到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已形成经济系统中的金融经济力。对于金融经济力,忽视其对经济、社会和城市化系统各个层面的渗透、不了解其作用功能,就会无法把握发展的质量从而避免由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害。只有正视和引导这种渗透,并使金融活动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成为促进社会各层次实体经济高速、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力,才能更好地发展市场经济,这也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经济分析和理论建树的重要任务。区域是在宏观经济巨系统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单元,区域经济能否高效、可持续发展将直接关系到宏观和微观的层次的经济能否高效运行。在中国各地理区域中,东北地区正在崛起并逐步成长为第四大增长极;同时,作为新中国的长子,东北老工业基地已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在此进程中,经济发展却因资源的消耗与过度、低效的利用而变得愈加不可持续。选取何种动力推进区域经济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便成为振兴宏观经济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金融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于区域经济运行进程中,金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则能够推进各层次经济运行,反之也可能阻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的这种根植性和对于区域经济运行的渗透性、推进性,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国家于2013年4月初出台的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中,便明确提出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金融发展战略。具体在融资政策中,提出要创新投融资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投资公司发行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组织实施城区老工业区综合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整体搬迁企业发行债券,用于企业搬迁改造。发挥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企业的作用,鼓励建立专门股权投资基金,支持老工业基地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城区老工业区改造和开发区建设等。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稳妥有序地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扶持各类创业投资公司成长。支持商业银行在老工业基地设立分支机构。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工业基地项目申请使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等。这些政策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性机制,也是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动力。本文依据中国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与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全面渗透和牵头作用,提出了金融经济力概念。金融经济力是金融活动在作用于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经济、社会发展正效应的金融潜能;反之,在金融活动作用于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经济、社会发展负效应的金融潜能则称为金融非经济力。具体说来,金融运行产生金融潜能。金融潜能在其产生和演进的过程中,对区域经济发展会产生正、负效应。这里的正效应,包括对本地的增长效应和对外地的空间溢出效应,是一种社会经济力。也就是说,能够产生区域经济增长正效应或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的金融潜能为金融经济力;这里的负效应指金融潜能产生了阻碍或扰乱经济正常发展的社会秩序,给发展带来了损害,是金融非经济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经济力在时间维度上多表现为金融资源力和金融中介力,分别由能够发挥正向经济发展效应的金融资源潜能和金融规模潜能形成。金融经济力在空间维度上,则更多地表现为金融区位力、金融集聚力和金融辐射力,分别由能够发挥正向经济发展效应的金融流强度潜能、金融集中趋势潜能和金融外向潜能形成。这五种类型的金融经济力均能够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效应。借助于金融经济力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雄风,需要挖掘金融经济力的资金和资源配置功能,以缓解企业和产业的投融资困境、提高资本运用效率并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创新,提升东北地区工业结构的高级度;需要挖掘金融经济力的空间集聚、中介和辐射功能,以在帮助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关联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东北地区的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效应,推进其城市转型、整合,构建东北叁省城市群和巨型城市的行动机制,以实现创建经济、社会和环境叁位一体的发展愿景。这种挖掘就成为本文的基本研究宗旨。在总结并梳理了有关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及文献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首先界定了金融经济力的思想范畴,认为其是由金融运行和运作而发生、作用于经济运行并受经济运行影响的社会形态。为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使金融在与经济互动中产生金融经济力。循着这一认识,本文对金融经济力的形成机理、表现形态与作用类型作了全面分析。其中,金融经济力的表现形态包括时间维、空间维和时空维形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类型,包括效应类型和空间作用类型。综合两种分类,把金融经济力划分为金融资源力、金融区位力、金融集聚力、金融中介力和金融辐射力。其中,前两种为时间维金融经济力,后叁种为空间维金融经济力。由此,产生了金融及经济运行的时空维状态——金融潜能及其经济力的时空维状态——金融经济力的区域和城市发展效应的研究主线,构建了金融经济力的理论分析体系。本文依据所建立的金融经济力的理论分析体系,以东北振兴为案例,考察和衡量了东北叁省金融经济力的存在、发展和贡献状况,分别从时、空维度分析了东北地区的金融及经济运行状态。包括对经济运行中的资金供求、资本配置效率、金融资源空间分布格局、金融资源空间供求、金融与经济运行的协调性等方面的分析。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运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要素中,金融具有其他要素如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等所不具备的,对于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也即金融发展比其他因素发展更能够带来经济强有力的持续性增长。同时建立了探查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潜能及其经济力的状态模型。从时、空维度分别测度了金融资源潜能、金融规模潜能、金融集中趋势潜能、金融流强度潜能和金融外向潜能的形成状况。从中选取了城市、市场、金融、经济运行等相关指标,借助于主成份分析法,对东北地区地级以上城市的金融综合实力,进行了主成份分析和评分排序。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东北地区金融潜能的经济增长效应;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空间面板模型,使用Matlab、Geoda等软件,实证分析了这五种金融潜能对于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得出如下结论:金融规模潜能和金融集中趋势潜能的经济增长效应在大多数城市为正;金融外向潜能和金融流强度潜能的经济增长效应基本在大城市为正,中小城市为负;金融规模潜能和金融流强度潜能的经济发展空间溢出效应为正。证实了在东北叁省大多数城市,存在金融中介力和金融集聚力,在大城市存在金融区位力和金融辐射力。其中,金融规模潜能因同时具备正向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而成为水平相对较高的金融潜能,也即金融中介力在东北叁省各地级城市发育相对良好。同理,因金融流强度潜能在大城市具备正向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而只能说规模较大的地级以上城市具备金融区位力。本文的实证研究还发现,东北地区已经形成的金融经济力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金融经济力的城市化推进效应和社会进步效应。具体表现是:金融经济力通过作用于城市化进程,调节城市及城市化运行过程中的非均衡、非包容的不可持续性矛盾;在推进社会效率化的基础上兼顾公平,调节社会运行过程中各参与主体对于社会利益享用的非均等现象,推进社会包容化发展。值得强调的是,本文重点探讨了金融经济力推进城市化效应的形成机制。即金融经济力通过分别作用于“城经济”“市经济”“城市化经济”,推进城市化在这叁个层次分别实现均衡的机制。特别的,金融经济力的均衡型、包容性发展,也是突破东北区域经济非均衡运行、差距扩大化,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非包容、非均衡等瓶颈社会经济力。同时,也可以说经济和社会顺利转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也能够从金融经济力的实现或均衡金融政策的实施中得到支持。金融经济力正效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强健的金融体魄、顺畅的传导渠道、适度倾斜、监管严明的金融政策,以及与之相互协调的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环境。本文最后探讨东北振兴中的原有和现行金融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这些金融经济政策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充分发展金融、扩大金融经济力发挥空间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于金融运行、金融经济力形成,以及增强金融经济力效应的关注度在逐步上升。进一步来讲,从增强金融潜能、顺畅金融潜能的传导渠道、综合提升金融经济力的经济发展效能、城市化助推效能和社会发展效能等角度,提出了提升东北地区金融经济力及其发挥水平的针对性建议。指出:金融经济力是全面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引擎;包容性金融经济力是推进城市化均衡、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进步的重要动力。应通过优化金融资源的供求效率、时空配置效率以及质量来改善金融潜能;通过建设东北金融中心、优化东北区域的融资政策、构建东北经济信息系统、建设东北金融体制,来分别提升金融经济力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中介效应和稳定效应。通过发展包容性金融促进包容性金融经济力的形成及其发展效应的充分发挥。展望未来,东北地区将会展现出鼓励金融经济力发展、借助金融经济力的发展效应来推动经济、社会和城市化叁位一体高效发展的趋势。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法,以变量分析为基准,联带机制分析。(1)实证分析。通过合理假设,基于局部静态分析法,从逻辑上分割金融运行和经济发展,将金融经济力分为时间维金融经济力和空间维金融经济力,描述金融经济力的形成机制及其发展效应的形成与发挥机制。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和Eviews6.0、Geoda、Matlab、 Spss等分析软件,全面测度了东北地区金融潜能的经济增长效应、空间溢出效应、金融综合实力的得分和排名情况,并应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法,描述了金融资源的空间分布状态。得出东北地区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金融经济力,大多数城市已享受到金融经济力的经济发展福利,但规模和初始禀赋不同的城市所拥有的金融经济力类型和水平不同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受到时间维和空间维金融经济力影响;金融经济力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动力等假设。(2)变量分析。与机制分析相对,变量分析是指运用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它融合“数理经济学”的建模、数据分析,传统计量经济学与新兴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和软件的优越性。本文运用变量分析方法,完成了对于金融潜能的测度、对于金融综合实力的评估、对于金融潜能及其经济力空间分布格局的判断,以及对于金融潜能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度量。本文创新之处在于:(1)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创新性地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经济力概念。构建了金融经济力体系,将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形态,具体化为金融资源力、金融中介力、金融区位力、金融集聚力和金融辐射力五大经济力,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机制理论。(2)应用金融经济力理论,丰富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体系。认为金融经济力是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型动力,应积极创造条件,改善金融及其经济力运行的体制机制环境,制定一系列能够切实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转变、城市化均衡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平等的金融政策,将金融经济力及其发展政策的制定纳入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制定范畴。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政策分析工具。(3)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和Eviews6.0、Geoda、Matlab、Spss等软件,全面测度了东北地区金融潜能的经济增长效应、空间溢出效应、金融综合实力的得分和排名情况,并应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法,描述了金融资源的空间分布状态。是一种由理论到方法的创新性区域经济运行状态分析。总之,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渗透力逐步增强。一方面,借助于金融经济力这种新型社会动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战略意义;另一方面,金融对于东北振兴的作用也已日益凸显。为培育金融经济力的成长、成熟和正效能的发挥,需要通过深化改革金融体制、优化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使金融经济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效应不断增强。可以相信,在全面落实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规划、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双轮互动的发展进程中,金融经济力理论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展现其应有的理论建树和指导实践的学术价值。
余佳[9]2012年在《区域保险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比较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我国保险业取得显着发展,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主要为区域保险业发展不平衡,这使各地区保险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受到波动。区域保险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区域保险业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还没有明确。基于此,论文客观分析区域保险业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并比较分析叁大区域保险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首先,论文将我国保险区域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叁个部分。然后,从理论角度探讨区域保险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保险通过影响需求、资本积累、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等因素作用于该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最后,总结这些因素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基于保险市场发展指数的相关指标,论文定量分析了我国区域保险业在总量指标、速度指标、平均指标以及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等方面的差异。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区域保险业发展和差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保险业发展呈东、中、西梯度分布,东强西弱,但中西部地区保险业发展速度高于东部。在实证分析中,论文首先比较了叁大区域的保险业产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然后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区域保险业发展综合指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并结合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差异,比较分析了可能的原因。最后,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区域保险发展更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实现途径。
郑博[10]2011年在《吉林省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变迁,理论界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学术思考也越来越系统而深邃。运转良好的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金融体系运用金融中介、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功能和作用,通过系列的制度安排和合适的价格信号引导资本的合理配置。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后,金融资源发展配置的差异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从金融视角考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成为必然趋势。基于此,本文以吉林省为例,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对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相关理论进行综述。本文首先对相关金融发展理论进行了梳理、概况和总结,包括关于金融结构的理论、金融深化理论及90年代后最新发展的理论。然后分析了金融系统具有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以及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为下文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吉林省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现状,客观评价吉林省经济和金融发展所处地位,了解吉林省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并将其与辽宁省、黑龙江省、北京市、上海市及全国的经济和金融发展程度作对比研究。通过分析各地区金融相关比率、经济货币化程度及金融产业成长阶段等指标,来阐明吉林省金融支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吉林省经济发展。第叁部分,在对吉林省经济和金融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分析基础上,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利用回归分析、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对吉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与全国和上海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证明:吉林省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吉林省Growth是FIR的格兰杰原因,但FIR不是Growth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吉林省经济增长引起了金融发展,但金融尚未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机制,两者之间互动互促的关系尚未有效得以建立。第四部分,本章探讨了吉林省金融支持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吉林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在改革开放前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市场基础、体制结构和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制约,吉林省原有优势日渐消退。吉林省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滞后,资本形成运用效率较低,金融机构体系单一,资本市场发展缓慢这些因素制约着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第五部分,对吉林省金融深化发展提出对策建议。首先,建立和完善与其经济特点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多元化金融组织格局,为吉林省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体系。其次,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使吉林省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逐渐形成共存局面并取得重要地位,以满足各种投融资需求。再次,充分发挥金融体系功能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最后,利用吉林省政府对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支持来形成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资本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理论和实证研究[D]. 赫荣祥. 吉林大学. 2004
[2]. 吉林省资本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 韩笑然. 吉林财经大学. 2017
[3]. 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支撑能力的实证研究[D]. 张亮. 吉林大学. 2013
[4]. 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D]. 刘建莉. 河南大学. 2015
[5]. 我国社会融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 杜晓华. 吉林大学. 2016
[6].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D]. 范晓霞. 吉林大学. 2011
[7]. 东北区域金融阶段性发展战略问题研究[D]. 李洪慈.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8]. 金融经济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齐昕. 东北财经大学. 2013
[9]. 区域保险业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比较研究[D]. 余佳. 中南大学. 2012
[10]. 吉林省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研究[D]. 郑博. 吉林大学. 2011
标签: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金融论文; 证券论文; 投资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融资论文; 资本市场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辽宁gdp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社会资本论文; 经济学论文; 融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