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改组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蒋介石,鄂豫皖,汪精卫,原因,社会,冤案,左派。
改组派论文文献综述
张晶,严海建[1](2017)在《后革命时代的改组派与左派学者、革命青年的离合——以1928—1929年的大陆大学为考察对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党分共以后,国民党逐步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蜕变,而以汪精卫为旗帜、以陈公博为主角的改组派主张继续革命,因而赢得了党内及社会上相当一部分充满革命理想的青年的拥护。1928年陈公博在上海创办的大陆大学吸引了众多左派学者和革命青年,成为改组派的大本营之一。随着国民党内派系斗争局势的演变,改组派以路线之争为名追逐权力的倾向日益鲜明,从而造成其与左派学者和革命青年的分离。最终大陆大学在政治压力下被迫停办,象征着改组派与左派学者、革命青年的短暂结合就此结束。后革命时代,国民党内的路线之争背后掩盖的是权力之争,而改组派对于革命话语的运用不过系政客权力斗争的工具而已,由此决定了改组派与左派学者、革命青年结合不可能长久。(本文来源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刘静婧[2](2014)在《试论国民党改组派与国民党中央对“民主”与“独裁”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民党改组派是20世纪20年代末从国民党内部分出的一个政治派别,其主张与国民党中央存在着差异。二者关于统治方式的分歧尤为明显,国民党改组派主张实行"民主"政策,国民党中央在训政的掩护下实行"独裁"统治,但却共同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而二者的分歧终以国民党改组派的彻底结束而消亡。(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王晓华[3](2010)在《国民党改组派政治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组派是国民党内以汪精卫、陈公博为首的一个政治派别,是1927年前后国民党内部各种矛盾和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虽然改组派仅存在两年多的时间,却因为它从事的政治活动及提出的政治思想,曾经风靡全国,影响深远。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理论导向,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来分析论述国民党改组派的政治思想及其历史影响。本论文将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民党改组派政治思想做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文章结构共分前言、正文、结语叁个部分。其中正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改组派产生的背景,包括改组派产生的政治基础、社会基础和舆论基础,并介绍改组同志会的成立及其组织构成;第二部分具体阐述改组派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第叁部分分析改组派政治思想的特点;第四部分论述改组派政治思想对其政治活动、对叁民主义思想体系、对改组派个人命运的影响。本论文重点对改组派的政治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并比较其内部各层次思想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说明改组派在国民党内的政治影响力,进而通过论述改组派思想与行动的背离,揭示其改组理论最终沦为空谈的原因。改组派虽是民国时期存在时间不长的政治派别,但它在中华民国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并发挥了不小的能量,系统研究它的政治思想及活动,对当前中国的政治发展也是有借鉴意义的。改组派政治思想的不切实际及其自身的局限性,注定其拯救和复兴国民党的失败。(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0-05-01)
李飞[4](2008)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改组派运动原因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革命时期,党在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在内部开展了肃反运动,肃反运动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带来的后果,既反映了当时残酷的革命斗争环境,又体现党在领导人民探索民主革命道路中的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反改组派运动正是这一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分析和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可以了解当时党的工作状态和理论思想状态,也可以了解党的成长历程,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党开创革命历史的艰苦过程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山田辰雄[5](2005)在《中国国民党改组派的政治路线及其现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问题的提起我在2000年9月南京召开的“第四次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已就国民党改组派的政治路线做过一次学术报告。本文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从1927年7月武汉政府时期的国共分裂起到1930年秋天北方国民党中央扩大会议崩溃为止中国国民党改组派的政治路线,分析讨论改组派的政治路线在“中国政党政治”过程中的现代意义。这里所说的改组派是指1928年末以当时武汉国民党左派为中心而形成的反蒋介石集团。从当时的文献来看,共产国际以及中国共产党尽可能地利用更多的机会对改组派进行攻击。1929年10月26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以《论国(本文来源于《“193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期刊2005-08-01)
李珂[6](2004)在《改组派始末及历史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2 8年至 1930年 ,由汪派政治班底发起的国民党改组运动 ,声势浩大 ,席卷全国。本文从理论宣传、干部、组织、军事斗争诸方面对改组派的原委始末稍作梳理 ,并对改组派“轰轰烈烈”却“来去匆匆”这一历史现象作出分析。(本文来源于《民国档案》期刊2004年04期)
王鹏程[7](2004)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反“改组派”斗争考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民党“改组派”作为汪精卫向蒋介石争权夺利的工具 ,于 1 931年 1月即被迫宣布解散 ,它从未打入根据地内部进行破坏活动。但是 1 931年至 1 934年间 ,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叁块根据地内的大批党、政、军、群人员被冠以“改组派”名义惨遭迫害。根据地内部反“改组派”本身是一起历史冤案。它产生的原因有 :中共中央在国内阶级关系问题上认识错误 ;共产国际指导错误 ;“左”倾错误思想严重发展 ;肃反中主观主义思想方法盛行(本文来源于《湖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5期)
王鹏程[8](2004)在《“改组派”考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组派”于 1 92 8年冬成立 ,它是汪精卫向蒋介石争夺权力的产物。其政治主张以“改组国民党”而展开 ,其组织较为健全 ,但活动并不强盛 ,因投机失败于 1 93 1年 1月被迫宣布解散。作为特定时代背景下政治斗争的畸形儿 ,“改组派”很快流产具有必然性。(本文来源于《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3期)
翁贺凯[9](2003)在《1927-1934陶希圣之史学研究与革命论——兼论其与国民党改组派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陶希圣曾与郭沫若并称为“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最早的两位大师” ;然而 ,由于陶希圣在1940年代之后与蒋介石的密切关系 ,长期以来对于陶希圣早期思想的研究存在着不小的偏差。本文通过对陶希圣传记资料和思想论述的详实分析 ,清楚地表明 :192 0年代末 3 0年代初陶希圣的史学和革命理论其实相当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反对派———国民党改组派的立场。陶希圣所要着力反对的 ,恰恰是国民党当权派因清共而脱离民众、丧失革命精神的官僚化的腐败倾向(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4期)
王鹏程,王国彬[10](2003)在《历史冤案:反“改组派”斗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国焘在鄂豫皖苏区开展的大规模反“改组派”斗争,杀害了大批优秀党政干部、红军指战员和革命积极分子。这场在革命阵营内部开展的反“改组派”斗争是一起历史冤案,它也是直接导致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改组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民党改组派是20世纪20年代末从国民党内部分出的一个政治派别,其主张与国民党中央存在着差异。二者关于统治方式的分歧尤为明显,国民党改组派主张实行"民主"政策,国民党中央在训政的掩护下实行"独裁"统治,但却共同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而二者的分歧终以国民党改组派的彻底结束而消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改组派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晶,严海建.后革命时代的改组派与左派学者、革命青年的离合——以1928—1929年的大陆大学为考察对象[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
[2].刘静婧.试论国民党改组派与国民党中央对“民主”与“独裁”的选择[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3].王晓华.国民党改组派政治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10
[4].李飞.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反改组派运动原因解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5].山田辰雄.中国国民党改组派的政治路线及其现代意义[C].“193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卷).2005
[6].李珂.改组派始末及历史现象分析[J].民国档案.2004
[7].王鹏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反“改组派”斗争考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
[8].王鹏程.“改组派”考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4
[9].翁贺凯.1927-1934陶希圣之史学研究与革命论——兼论其与国民党改组派之关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10].王鹏程,王国彬.历史冤案:反“改组派”斗争[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