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干会见津巴布韦客人

罗干会见津巴布韦客人

一、罗干会见津巴布韦客人(论文文献综述)

蒋欣欣[1](2018)在《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1949-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已有研究认为,新闻媒体上的“第一夫人”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一夫人”的公共活动及其所展现的国家形象,也可以反映新闻媒体的建构方式和意图。本文采集《人民日报》1949-2018年关于中国“第一夫人”的新闻报道,以框架理论为研究方法论,以内容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对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及其变迁做了研究。研究发现:(1)中国官媒重视“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建构,其媒介形象变迁呈现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报道数量方面,呈现出“n”形、“N”形和“M”形特征,“M”形特征还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二是报道方式方面,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实现从“脸谱式”刻画到“生动式”呈现转变,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和中国政治发展新时代,彭丽媛的“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更为丰富、立体和生动。(2)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主要通过报道议题与报道框架表现。中国“第一夫人”独立参加公共活动时,其报道议程主要集中在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等相关事务;此外,陪同性框架是建构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的主要框架,政策性框架、礼仪性框架和义务性框架居于次要位置。(3)彭丽媛时期媒介形象的框架在不变中有变,此阶段形成中国“第一夫人”热,媒介形象全面体现在“量”、“质”、“议题”、“框架”等角度。彭丽媛时期的“第一夫人”报道总量、年均报道量都达到历史最高值,将“第一夫人”作为报道主要对象的新闻报道占比远远高于其他“第一夫人”,此时期政治外交议题有所下降,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议题大幅度提升,陪同性框架占比减少,义务性和礼仪性框架占比明显提升。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遵循了世界通行框架,但也突出了自己的政治风格和文化色彩。研究发现媒介形象所反映的“第一夫人”活跃程度与国家发展和政治运行有关,文化差异是导致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与他国同中有异的重要因素,个人魅力和时代背景促成了彭丽媛引发中国“第一夫人”热。研究认为要重视“第一夫人”在与最高领导人角色互补、提升国家软实力、对女性的示范等方面的作用,建议在塑造“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时将要根植于本土传统文化,也要做好跨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要积极推进“‘第一夫人’外交”的制度化,给予“第一夫人”更多自主空间。

王勇[2](2010)在《1994年以来的中朝首脑外交活动探析》文中提出首脑外交是一国开展对外交往、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当代外交学中不可或缺的研究内容。本文尝试以1994年以来中朝首脑外交活动为对象,考察这一时期不同阶段两国领导人参与双边外交活动的状况,进而分析首脑外交对两国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一章对首脑外交的历史、适用范围、以及各类形式作一理论考察,同时对1994年以来的中朝首脑外交活动进行数值统计,分析其发展态势及其结构性变化。第二章在对1994年朝鲜金日成去世前后中朝关系所面临的挑战进行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逐一考察中朝领导人在朝鲜政权过渡阶段围绕吊唁活动、双边互访、通讯函电、无偿援助等内容开展的外交活动,同时对两国首脑外交的特点和侧重点进行分析。第三章先是对金正日正式执政以后朝鲜政策的调整情况进行简要描述,之后通过两个层面重点分析1998年以来的中朝首脑外交活动:(1)中朝最高元首实现了六次重要的互访和会晤,为两国关系摆脱低迷并在新世纪得以崭新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2)撷取两国首脑活动中牢记传统友谊、推动多重合作、彰显道义关爱、充满民俗情节、谋求和平稳定等较有代表性的历史视角,进一步勾勒出中朝首脑外交所展现的各种生动形式和丰富内涵。在结论部分,对中朝首脑外交所具有的象征意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进行总结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首脑外交对于进一步发展中朝关系所引发的一些启示。

沈喜彭[3](2009)在《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决策、实施与影响》文中指出坦赞铁路是迄今为止中国在非洲最大的一项援外成套项目,它东起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西至赞比亚重要城市新卡比里姆博希,全长1860余公里。坦赞铁路不但由中国选派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考察、勘测与设计,而且还由他们帮助坦、赞两国政府组织施工。从1965年8月中国开始对坦桑尼亚境内拟建中的坦赞铁路沿线地区进行首次考察,到1976年7月坦赞铁路建成后正式向坦、赞两国政府的移交,坦赞铁路几乎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相始终。坦赞铁路不仅历时较长,而且工程艰巨、耗费巨资。中国为援建这条万里之遥的非洲铁路,可谓是倾心尽力。由于20世纪60、70年代适逢美、苏“冷战”正酣,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以及中国“文化大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时期,因而,中国对坦赞铁路的援建便引发了不少问题。本篇论文在忠实档案资料、口述史料、影视资料与借鉴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诸如中国政府援建坦赞铁路的原因、“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影响以及美、苏等国对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当然,重点探讨的内容是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决策、实施及影响这三个方面。除绪论和结语外,本篇论文共分五章。绪论部分概括论述了论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关于坦赞铁路的研究情况。第一章主要论述了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历史背景。早在20世纪初,英、德殖民主义者就萌生了修建连接坦、赞两国铁路的愿望,但因种种原因而搁置。坦、赞两国独立后,两国领导人尼雷尔与卡翁达决计修通坦赞铁路。由于百业待兴、财力匮乏,坦、赞两国不得不向外界求助,结果是四处碰壁。中国虽不富裕,但在国际事务与援外政策上旗帜鲜明,因此积极支持坦、赞两国修建坦赞铁路。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中国援建坦赞铁路之决策,中、坦、赞三国领导人关于坦赞铁路修筑问题的交涉及其他相关问题。在决定援建坦赞铁路问题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都起了重要作用。中国政府认为修建坦赞铁路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还具有重大的政治与军事意义。与尼雷尔相比,卡翁达对中国的援助持较消极的态度,个中原因比较复杂。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赞比亚政府最终决定接受中国政府对坦赞铁路的援建,三国筑路协议于1967年9月正式达成。中国承诺援建坦赞铁路的消息在国际社会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第三章围绕中国对坦赞铁路的考察、勘测设计与施工准备等内容进行论述。1965年8月与1967年12月,中国先后派出了两支考察队分别赴坦桑尼亚与赞比亚进行考察,并在考察结束后向两国政府提交了《坦赞铁路考察报告》。两次考察肯定了修建坦赞铁路的重要意义,得出了修建坦赞铁路不存在技术问题的结论。1968年4月与1968年10月,中国政府先后向坦、赞两国派出了680名勘测设计人员。这些勘测设计人员克服了种种困难,提前完成了勘测设计任务,并向坦赞两国提交了《坦赞铁路勘测设计报告》。1969年前后,为筹备坦赞铁路的正式施工,中国政府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选派人员、准备物资以及兴建临时工程等。尽管受到不少国家的干扰与破坏,中国为援建坦赞铁路所做的各方面准备工作于1970年初已基本完成。第四章主要围绕坦赞铁路的施工、试运营及工程移交等内容进行论述。坦赞铁路的开工典礼虽然是在1970年10月举行,但实际上早在1969年就已经动工兴建。坦赞铁路共分为五个施工区段自坦至赞顺次完成。本章内容不仅跨度时间较长,而且涉及层面较多。例如,仅工程方面,坦赞铁路便涉及筑路、修桥、铺轨、房建、给水、供电、通信等诸多领域,因此,本章只能有重点地论述部分问题,此外,本章内容还涉及:施工中所遇问题,中国援建人员与当地关系等。第五章主要论述了中国援助坦赞铁路所产生的影响及评价。主要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引发的国际反响;坦赞铁路对坦赞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坦赞铁路对中坦赞三国关系的推动;坦赞铁路对促进中国技术发展与设备改进的影响等。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对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要重视坦赞铁路的垂鉴意义。

成红[4](2006)在《附录二 中国与亚非葡语国家关系大事记1949~2006年》文中研究说明1949年10月16日非洲事务会议主席保罗·罗伯逊致电毛泽东主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5年4月18~24日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有29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周恩来总理19日作了发言和补充发言。会议一致通过《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公报的主要精神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保

二、罗干会见津巴布韦客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干会见津巴布韦客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1949-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理论述评与研究命题
    2.1 “第一夫人”与国家形象
    2.2 媒体与政治人物形象构建
    2.3 “第一夫人”的报道框架与议程
    2.4 中国政治文化环境与“第一夫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论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与样本获取
    3.4 编码规则
        3.4.1 高层次编码规则
        3.4.2 中层次编码规则
        3.4.3 低层次编码规则
    3.5 研究过程与分析工具
4 高层次研究结果
    4.1 “第一夫人”报道数量呈现“N”“N”和“M”特征
    4.2 “第一夫人”报道主要对象
        4.2.1 横向:报道主要对象“是‘第一夫人’”占比较低
        4.2.2 纵向:“第一夫人”单独报道比例呈总体上升趋势
5 中层次研究结果
    5.1 “第一夫人”报道议题
        5.1.1 横向:报道议题主要集中在政治外交领域
        5.1.2 纵向:彭丽媛时期所有报道议题比例均高于其他时期
    5.2 “第一夫人”报道框架
        5.2.1 横向:陪同性框架在报道框架中占主导地位
        5.2.2 纵向:彭丽媛时期义务性和礼仪性框架占比明显提升
    5.3 报道主要对象、报道议题、报道框架的交叉分析
6 低层次研究结果
    6.1 报道高频词分析
        6.1.1 主要运用陪同性框架建构“第一夫人”媒介形象
        6.1.2 陪同性框架在政治外交议题中具有差异化表现
        6.1.3 陪同性框架在王光美时期有四种特殊表现形式
    6.2 中心词社会网络分析
        6.2.1 中国“第一夫人”单独参与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活动
        6.2.2 “第一夫人”依附于最高领导人开展独立活动
        6.2.3 “第一夫人”独立参与的活动带有女性符号特性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1.1 中国官媒历来重视“第一夫人”媒介形象建构
        7.1.2 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的呈现逐步“生动化”
        7.1.3 中国“第一夫人”独立承担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事务
        7.1.4 陪同性框架是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的主框架
        7.1.5 彭丽媛时期形成中国“‘第一夫人’热”
    7.2 研究讨论
        7.2.1 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建构的政治因素
        7.2.2 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建构的文化因素
        7.2.3 新时代“‘第一夫人’热”的个人和时代因素
    7.3 研究启示与建议
        7.3.1 研究启示
        7.3.2 研究建议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新中国历任国家主席和夫人*
    C.《人民日报》中国“第一夫人”报道样本及编码

(2)1994年以来的中朝首脑外交活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关于"首脑外交"
    第一节 关于"首脑外交"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关于"首脑外交"的适用范围
    第三节 关于"首脑外交"的形式
    第四节 对中朝首脑外交活动的统计分析
第二章 朝鲜政权过渡时期的中朝首脑外交
    第一节 金日成去世前后中朝关系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朝鲜政权过渡时期的中朝首脑外交状况
第三章 金正日正式执政以来的中朝首脑外交
    第一节 金正日正式执政后朝鲜政策的变化
    第二节 六次元首互访
    第三节 丰富多彩的首脑外交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1994年以来中朝首脑外交活动一览表)
后记

(3)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决策、实施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第一章 坦赞铁路修建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殖民统治下的坦、赞两国
    第二节 殖民当局修建坦赞铁路的设想与实践
    第三节 独立前后坦赞铁路建设问题的再次提出
    第四节 两国的多次求援与碰壁
第二章 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协议的达成
    第一节 修建坦赞铁路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周恩来主持做出初步决策
    第三节 尼雷尔总统访华与原则协议的达成
    第四节 赞比亚政府的态度及三国协定的签订
第三章 路线的考察、勘测设计与施工准备
    第一节 路线考察
    第二节 勘测设计
    第三节 施工准备
第四章 坦赞铁路的工程实施、试运营与移交
    第一节 工程实施
    第二节 试运营
    第三节 移交与善后工作
    第四节 施工中结下的深厚友谊
第五章 中国援建坦赞铁路之影响
    第一节 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引发的国际反响
    第二节 对三国关系与中非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对坦赞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对中国方面的影响
结语
附录一 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牺牲人员名单
附录二 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贷款的提供方式的议定书
附录三 坦赞铁路造价表
附录四 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的基本技术原则的议定书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罗干会见津巴布韦客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1949-2018)[D]. 蒋欣欣. 重庆大学, 2018(04)
  • [2]1994年以来的中朝首脑外交活动探析[D]. 王勇. 复旦大学, 2010(03)
  • [3]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决策、实施与影响[D]. 沈喜彭.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4]附录二 中国与亚非葡语国家关系大事记1949~2006年[A]. 成红.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丛书第四辑——亚非葡语国家发展研究, 2006

标签:;  ;  ;  ;  

罗干会见津巴布韦客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