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皮肤隐球菌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球菌,皮肤,原发性,溃疡,获得性免疫,缺陷,腋窝。
皮肤隐球菌病论文文献综述
黄静,黄玲,王敏华,倪昌雯,杨汝斌[1](2014)在《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合并热带念珠菌感染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患者因"面部溃疡半年"来我科就诊。皮肤科检查:右侧额头见约5 cm×5 cm不规则地图状溃疡,病理检查示:溃疡组织中大量炎细胞浸润,PAS染色、六氨银染色均见带荚膜的圆形孢子。真菌培养为热带念珠菌。综合考虑,诊断为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合并热带念珠菌感染。经伊曲康唑治疗迅速好转。(本文来源于《中国真菌学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代红艳,张道军,卿晋,邹勇莉[2](2013)在《AIDS并发播散性皮肤隐球菌病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49岁。因面部、躯干、四肢丘疹、结节伴发热1个月于2010年10月来我科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两个孤立的米粒大淡红色小丘疹,未予重视,皮损逐渐增大,顶部开始糜烂结痂;10 d前患者因"AIDS伴全血细胞减少症"在我院感染科住院治疗,住院第4天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不规则发热,体温最高达42℃,发热一直未退,随之患者面颈部、躯干、四肢相继出现较多淡红色米粒大半球形丘疹,不痛微痒,皮损散在分布,迅速增多增大,部分形成蚕豆大结节,顶部糜烂、结黑色(本文来源于《临床皮肤科杂志》期刊2013年10期)
葛红芬,王桂芝,臧运书,汤占利,韩莎莎[3](2011)在《面部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1例自身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患者因"面部红斑进行性加重半年,破溃伴结痂2个月余"来我科就诊,皮肤科检查可见左侧面颊部3 cm×5 cm大小红斑,边界清楚,中央可见数片浅溃疡,覆盖灰褐色痂皮。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及深层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PAS染色见大量紫红色孢子聚集在多核巨细胞内外;阿申蓝染色阳性;粘蛋白卡红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染色(抗体为兔抗隐球菌抗体)可见棕色圆形孢子。根据其临床症状、病理检查、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为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经伊曲康唑治疗痊愈。(本文来源于《中国真菌学杂志》期刊2011年05期)
余美英,王红莉,李虹,陈苏[4](2011)在《皮肤隐球菌病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病例资料患者,女,70岁,农民,因"皮肤溃烂3月余"入院。3月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右前臂下段桡侧皮肤出现丘疹,面积约指头大小,并逐渐增大,丘疹逐渐变成水泡,破溃,破溃区大量渗液,呈淡黄色,有恶臭,并伴有虫蚀样疼痛。入院时破溃区约9(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杨明辉,温海,朱元杰[5](2011)在《2000~2008年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2000~2008年间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PCC)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并回顾性分析2000~2008年文献报道的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病例资料,对比分析2000~2008年与1985~2000年报道的PCC病例及免疫正常与免疫受损PCC病例的特征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检索出2000~2008年间符合PCC诊断标准的病例28例。近8a来PCC仍好发于年龄较大者,但男性更多见;免疫正常或受损宿主均可发生PCC;HIV感染患者发生PCC几率更小;外伤可能为PCC重要的诱发因素;皮疹部位仍以四肢等暴露部位为主;皮疹性质由以前较特异的化脓性指头炎或蜂窝织炎为主变迁到以溃疡、结节、红斑、肿块等非特异性皮疹为主;治疗仍以抗真菌药物口服或与手术联合为主,氟康唑仍为一线药物;预后一般较好。结论近年来PCC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宿主的免疫状态可能不影响其发生PCC的机率或影响较小,而仅影响隐球菌感染后的转归。(本文来源于《中国真菌学杂志》期刊2011年01期)
谭琦,王华,罗晓燕,肖异珠,向娟[6](2011)在《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HIV阴性的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11岁。因"颜面四肢皮疹1个月,咳嗽伴低热1周"入院。皮肤科情况:颜面四肢分布红色结节,中央有脐凹。胸片显示双肺间质性改变。组织病理检查示组织中有多核巨细胞,PAS染色可见孢子。HIV检测(-)。诊断:播散性隐球菌病。(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聂志红,周德生,姚欣艳[7](2009)在《艾滋病并发皮肤隐球菌病及隐球菌性脑炎一例误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病例资料男,38岁,未婚。因头痛2个月,加重伴视力下降1周入院。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颞部间歇性隐痛,时轻时重,发作逐渐频繁。1周前病情明显加重,出现持续性头胀痛,以前额及双眼球后为甚,伴视力下降。患者到某眼科医院就诊,眼底检查示:双视盘水肿,边界不(本文来源于《临床误诊误治》期刊2009年01期)
唐辉,郑天娥,李学锋,李刚,徐小山[8](2008)在《皮肤隐球菌病误诊1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收治皮肤隐球菌病误诊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60岁。因左大腿后侧红肿、溃烂、流脓1个月余入院。患者于13 a前曾诊为风湿性关节炎,此后长期服用泼尼龙。近1个月余左大腿后部发现一包块,表面皮肤逐渐坏死、破溃,并渗出脓液,遂来就诊。体格检查:左大腿(本文来源于《中国误诊学杂志》期刊2008年31期)
王涛,鞠玲燕,李培峰[9](2008)在《皮肤隐球菌病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22岁。右腋窝皮下多个绿豆大结节,界限清楚,互不融合,活动,质地较硬,伴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患者近期无发热、咳嗽等感染症状,局部无外伤史,血常规检查正常。故取病患处皮肤活检。病理检查结果示:皮肤组织1块,(本文来源于《实用医药杂志》期刊2008年04期)
鞠梅,陈伟,冯素英,林麟,顾恒[10](2007)在《头皮部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78岁,头皮红斑、水肿、破溃10天,轻度瘙痒,皮损发展迅速。检查见头皮部皮损境界清楚,表面坏死、溃疡、结痂,周围有一红晕。溃疡边缘处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真皮纤维组织增生和混合炎性细胞浸润,PAS染色见大量的真菌孢子。头皮溃疡部分泌物细菌培养未生长;真菌学检查鉴定为新生隐球菌。将分离培养所得菌种稀释后接种至ICR小鼠(4只)的颅内进行致病性研究,4天时1只死亡,1周后处死剩余3只,取脑组织作墨汁涂片,见大量厚荚膜孢子,证实了其致病性。治疗:口服伊曲康唑0.2 g,每日2次,1个月后溃疡基本愈合,取表面皮屑再次行真菌培养阴性。5个月复查时,溃疡完全愈合,已有头发长出。(本文来源于《中华皮肤科杂志》期刊2007年08期)
皮肤隐球菌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患者男,49岁。因面部、躯干、四肢丘疹、结节伴发热1个月于2010年10月来我科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两个孤立的米粒大淡红色小丘疹,未予重视,皮损逐渐增大,顶部开始糜烂结痂;10 d前患者因"AIDS伴全血细胞减少症"在我院感染科住院治疗,住院第4天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不规则发热,体温最高达42℃,发热一直未退,随之患者面颈部、躯干、四肢相继出现较多淡红色米粒大半球形丘疹,不痛微痒,皮损散在分布,迅速增多增大,部分形成蚕豆大结节,顶部糜烂、结黑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皮肤隐球菌病论文参考文献
[1].黄静,黄玲,王敏华,倪昌雯,杨汝斌.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合并热带念珠菌感染1例[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4
[2].代红艳,张道军,卿晋,邹勇莉.AIDS并发播散性皮肤隐球菌病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3
[3].葛红芬,王桂芝,臧运书,汤占利,韩莎莎.面部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1例[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1
[4].余美英,王红莉,李虹,陈苏.皮肤隐球菌病1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
[5].杨明辉,温海,朱元杰.2000~2008年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回顾性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1
[6].谭琦,王华,罗晓燕,肖异珠,向娟.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的HIV阴性的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
[7].聂志红,周德生,姚欣艳.艾滋病并发皮肤隐球菌病及隐球菌性脑炎一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9
[8].唐辉,郑天娥,李学锋,李刚,徐小山.皮肤隐球菌病误诊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
[9].王涛,鞠玲燕,李培峰.皮肤隐球菌病1例[J].实用医药杂志.2008
[10].鞠梅,陈伟,冯素英,林麟,顾恒.头皮部原发性皮肤隐球菌病一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