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邈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石马小学444324
【摘要】文虽然是母语,但与它有关的教育学的研究却很多。培养知识能力水平,提高语文文化素质,是当前素质教育主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很多资料都已经表明,提高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语文的知识能力水平,不仅要靠课堂教学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靠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的启迪和锻炼。所以,大力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小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活动课新课程改革动手动脑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6-157-02
新课标指出,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交流,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拓宽语文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长期以来,在小学文语教学中,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独到见解,也很少有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只会照老师的指令去思考,按统一的要求来表达,这样下去,学生的悟性、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禁锢。
本文从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这三个方面,谈谈在小学语文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语文活动课的核心。学生始终是知识、能力、情操等的主动获取者。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这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在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落实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1、激发主动探索的动机。动机是行为的诱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活动课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语文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如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展语言警察巡逻、语文游艺宫、相声表演会、绘画日记展、社会考察录、语文联谊会、信息擂台赛、新书介绍会、十分钟演讲、影视评析论坛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适时地开展。
2、端正主动探索的态度。语文活动课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地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要端正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可以从以三方面着手。
(1)让学生查找资料、自我准备。学生在开展某项活动之前,自己查阅资料,进行自我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例如:低年级开展的“声母和韵母找朋友”,中年级开展的“词语开花”,高年级开展的“我最喜欢的名人名言”等活动。在活动前,学生都要花较长时间自己查找资料,作好活动准备。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这些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2)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挥。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自我发挥的欲望。在活动课中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些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如在开展成语游戏时,学生们根据所学的成语向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同学们互相之间质疑问难,大家开展活动的兴趣高涨,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锻炼和提高。
3、激励主动开拓的精神。语文活动课教学强调群体间的经验交流,相互启发,使之产生更强的探索愿望,形成自信、自强的精神。同时,同伴之间的交流还使学生逐渐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养成能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从而使自信和谦虚有机结合起来。
二、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两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的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矛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是在活动过程中放任自流,而是要求老师加以适当的引导、鼓励与培养。只有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编导。语文活动课必须根据课程计划的总要求,以新的教学大纲为指针,有计划地做好各个年级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基本安排。
一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安排活动的内容,选择活动的形式。二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小语活动课与小学语文课程的协同运行,以达到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目的。三是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让语文活动课程的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得以体现。
2、引导。教师在活动开始时要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活动程序之中,重在导趣、导向、导路。
(1)导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儿童对活动的内容或形式没有情感和欲望,如果活动没有提供儿童发挥创造能力的余地,儿童就不会感到有意思。在语文活动课开始时,如果能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求索愿望,他们就会入情入境,主动参与活动。
(2)导向。在开展语文活动时,老师要起到导向作用。即这一节课要开展哪些方面的活动,要达到怎样的预期目的等,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开展成语游戏活动时,老师告诉学生,我们这节课要开展“成语接龙”、“巧填人体部位”、“成语大王”评比等活动。这样,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情况,有选择地开展活动,不至于使活动产生盲目性。
(3)导路。即老师引导学生大致要按怎样的思路开展活动。比如二年级学生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后,我们要通过“树叶剪贴画”的活动来深化学生的学习。首先请同学讲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然后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树叶剪贴画”的优秀作品,学生知道了小蝌蚪的生长变化,是用剪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老师希望学生通过再造想象,也可用树叶剪贴画的形式来表现小蝌蚪的成长经历。这样,老师就起到了引路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活动课的又一特点,就是在活动中让学生去实践、去做,从“做”中学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300多年前就曾讲过:“在学校里面,应该让学生从写字去学写字,从谈话去学谈话,从唱歌去学唱歌,从推理去学推理。这样以来,学校就可以变成一个忙于工作的工场,凡是努力获得了成就的学生就可以体验到一句成语的真理,就是:''我们同时形成了我们自己,也形成了我们的材料。''”这段话的意义是深刻的。尤其是学习语言,要掌握语言工具,就更需要亲自参与实践,从读中学读,在写中学写。如果说学科课堂教学实践机会少些,那么活动课就要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听、说、读、写、书、演的语言实践中,学好语言。
总之,在小学语文活动课中,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还要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的时间以及充分的交流、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开展活动。只有这样,语文活动课才能真正成为语文学科的补充和延伸,学生的创造力在语文活动课中才能更好地得到培养和发挥,从而实现新大纲所要求达到的语文教育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伟强;;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J];新课程(小学);2010年03期
2.陈玉琴;;再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化”[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年11期
3.陈薇;;语文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1年Z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