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行建筑的功能与流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烨[1](2020)在《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建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天津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自开埠后便迅速成为华北的经济中心。19世纪80年代以后,外国列强纷纷在此设立银行,到20世纪初,中资银行也逐渐崛起,在津成立或设置分行,最多时天津的各类银行数量高达180余家,成为北方的金融中心。这些银行绝大多数位于租界区内,建筑位置相对集中,造型各异,从最初的殖民地外廊式到古典复兴主义、折衷主义、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等典型西方样式,再到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现代主义萌芽流派,应有尽有。且绝大多数建筑形态优美、装饰精细,是天津近代建筑遗产的重要类型和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实用价值。笔者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以文物普查及历年现状调查数据为参考,结合实地调研情况最终确定以现存的30座近代银行建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兼顾部分已消失但可查的近代银行建筑。文章首先梳理了天津近代银行业及其实物载体的发展脉络和现状保存情况,总结出其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及原因;又从功能构成、平面布局、空间特征、建筑技术、外观风格、立面形式及细部特征七个方面对现存的近代银行建筑做了细致的分析与归纳,最终得出其所具有的往昔价值及当代价值,并从当代天津城市形象、现代银行建筑设计以及现代建筑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他们对现今的城市与建筑所产生的影响。本文作为中国近代银行建筑研究体系中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对天津此类建筑的研究,进一步发掘其价值,为今后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
郭为[2](2020)在《当代银行营业厅建筑设计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银行营业厅中的业务办理形式逐渐发生改变。当代,不乏有创新发展的个别银行营业厅出现,但面对巨大的银行营业厅服务人群,如何将现代化的银行营业厅进行推广却缺乏理论层面的整理与总结。基于此,本文以当代银行营业厅为研究对象,探究当代银行营业厅的建筑设计趋势。首先,本文对银行营业厅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对银行营业厅内部功能、组织、面积进行了统计、对比与分析,并通过分析进一步了解了当前银行营业厅变化的主要内容。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客户与工作人员在银行营业厅中的需求。最终通过现状的调研与客户的需求总结出当代银行营业厅所存在的四大问题。其次,通过对五个国内外优秀银行营业厅案例进行解读与分析,了解了当前不同类型的银行营业厅各自所具备的特色。对实际案例中合理的功能布局、适宜的流线组织、特色的建筑空间、先进的智能化水平、温馨的客户体验、独特的文化特色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与分析,通过优秀的实际案例为银行营业厅建筑设计的类型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再次,基于实地调研分析所得问题与问卷所得客户需求,再加上优秀案例的分析解读,通过新建建筑设计类型与改造建筑设计类型两个角度,分别总结出了功能模块化、布局标准化、“银行+”功能富合化、智能化、适老化在银行营业厅建筑设计中的建筑设计趋势。并通过实地调研证实与经典案例解读的方式,阐述了相关趋势的具体内容。最终,基于长丰农村商业银行营业厅的建筑设计实践项目,通过对该项目设计背景、功能间的联系、建筑设计方法的说明,介绍该银行营业厅的具体内容。并进一步将新建银行营业厅与传统银行营业厅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本文得出的新建类型银行营业厅建筑设计趋势。全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人员访问的手法,了解了当代银行营业厅的现状和不足之处,了解了客户和工作人员对银行营业厅的进一步需求,并通过优秀案例的研究,最终总结出了当代银行营业厅的建筑设计趋势,并在第三套建筑设计资料集的基础上,基于本文的研究,对资料集银行营业厅部分提出了适当的修改建议。
周荣光[3](2019)在《北京地区近代银行建筑研究》文中提出北京,地处华北平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五朝古都,自明清以来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进入近代,封闭的北京城被迫打开,西方列强纷纷于东交民巷建立使馆区,从此开启了北京地区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随着使馆区的兴建,银行建筑第一次出现在北京,而后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华资银行逐渐增多。从此,银行逐渐代替了当铺、钱庄、票号等传统金融机构。作为新式金融的实物载体,近代银行建筑自诞生之日便以高质量的设计水平、雄伟壮观的建筑外观令人印象深刻,集中体现了近代时期北京地区的建筑设计观念、建筑风格倾向以及大众审美意识变化等特征,具有独特的文物价值。本文以北京地区近代银行建筑为研究对象,以文物普查统计资料和相关历史文献为参考依据,归纳总结既有各类文献和研究成果,对现存的13座银行建筑进行实地调研、测绘,系统地分析北京地区近代银行建筑特征。第一章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归纳总结研究现状。第二章通过梳理近代银行建筑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建设背景与目的,深入挖掘近代银行与北京近代政治、经济发展史的内在联系,并归纳总结其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第三章从功能构成、平面布局、空间特征、立面形式、建筑技术五个方面入手,总结其建筑形式特征。第四章研究北京地区近代银行风格类型和细部,探讨风格特征及形成的影响因素,从建筑技术、艺术方面归纳总结其细部特征。第五章总结北京地区近代银行的价值,并从城市建设、建筑设计、政治经济三个方面探讨其社会影响。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日后的北京近代建筑及近代金融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工作等内容提供资料支持和理论依据。
邹瑜[4](2018)在《“私人银行”客户服务区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与传统大众银行对比,私人银行具有准入门槛高、服务内容与渠道多样化、网点功能系统构成多元化、以及网点空间环境高端化等特点。私人银行客户服务区是私人银行重要的空间载体,本文对其概念进行界定,了解到客户服务区空间的本质,并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与方法。本文从空间组织布局和空间环境设计两个方面展开对私人银行服务空间的设计研究。在空间组织布局方面,从功能模块划分、空间角色划分、空间组合形式、以及空间组织方法等四个方面对服务空间进行解析。首先按功能分类将空间划分为九大模块,分别是:过渡区、接待区、客户等候区、产品展示区、理财洽谈区、签约区、现金柜台区、保管箱业务区与多功能服务区;按角色分类将空间划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导入空间、入口空间、探索空间、主业务空间以及活动空间,并分区对应不同的功能模块;其次归纳所适用的空间组合形式与空间组织方法。最后通过绘制私人银行服务空间的一般性布局示意图,归纳并提出了空间分区化、相邻关联性、以及整体秩序性的空间组织布局原则。在空间环境设计方面,为了营造私人银行高端、沉稳、个性化的服务空间环境氛围,本文从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应对的设计手段与方法。在界面形式设计上,应选择边界的弱化以及界面有机化等界面模糊化设计手段;在界面材质设计上,主要通过不同材质间的对比与同一材质质感的表达两种手段为主;在照明设计上需采取区域化与情感化的设计手段;在色彩设计上应从选择复色或无彩色作为空间主色彩、以及企业标志色的合理运用等两个方面展开对目标氛围的营造;在安防设计上则需将封闭式空间管理与监控及报警管理贯彻到底。文章的最后,根据笔者在研究生实习期间参与过的一个实际设计项目,从空间组织布局与空间环境设计两大方面来对前文所提出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进行印证。
陈勐[5](2018)在《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文中认为南京是中国近代时期着名的政治型城市和消费型城市,针对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的研究对于全面反映近代南京社会、城市、建筑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史料研究为主、史论分析为辅,基于西风东渐、建筑类型发展以及商业区的改造与变迁等视点,系统的呈现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现代化历程,包括:整体梳理、考证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基于社会史、政治史等视角剖析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现代化发展的动因,关于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演绎的理论性分析与探讨等。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背景,基于文献和图像史料讨论近代以前特别是明清南京的商业区布局与商业建筑类型。第二章至第五章基于时间线索展开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史的研究,分为晚清及民国初年(1860年代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至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底至1945年)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时期(1945至1949年)。文章基于商业设施的现代化视角,讨论各时期内政府当局的商业区计划、商业设施建设以及商人阶层自主经营的商业建筑,并总结各时期商业建筑现代化发展的特征和原因。第六章为总结性章节,基于建筑类型演变的视角探讨以市房、街市、大型商场、百货公司为代表的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试图总结商业建筑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进而分析其背后的建筑技术、营建法规及形式理想等方面的原因。本文以年代和历史事件为纵向线索梳理建筑史实,论从史出、总结规律,以建筑类型的分类为横向线索讨论空间形式的演绎,是将建筑历史研究与社会变革视野相衔接的一种探索。
张拓[6](2017)在《地区级银行办公楼设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各银行均需在各个地级市(经济发达地区可到县级市)建设自用办公楼,其建筑规模、功能流线乃至城市形象均有一定的相似性。通过对参与项目的整理分析,总结出地区级银行办公楼的设计经验。
赵元龙[7](2017)在《浅谈城市银行建筑的重要地位》文中认为银行建筑是后现代建筑的里程碑,是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银行建筑在城市建筑设计当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因此银行建筑的重要性必须重新定位,以满足人们对银行建筑使用功能上的需求。
张珺[8](2017)在《山西近代银行银号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银行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产生的一种新式建筑类型,同时它也在金融类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银行建筑作为特定时期所产生的新建筑,是这一特殊时期的历史见证。因此,对这一时期山西的银行及银号建筑研究,可以充分展示近代时期山西金融业的发展情况和近代金融建筑的演变。该研究不仅是对建筑多元化的进一步了解,也是对山西近代建筑类型的有益补充。由于山西垄断式的金融经济形势,山西银行银号建筑也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地区和银行性质的区分。并在一些地区沿用了传统院落建筑,但都能满足银行银号建筑基本的功能要求。整体上看山西近代银行银号建筑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单体建筑,一种是院落建筑。但它们在设立和选址上都处于当时各个地区的商业金融中心。单体建筑多为临街布置,在平面上基本为规整的矩形平面,在建筑立面风格上多为中西结合或者早期现代主义风格。建筑技术上既有使用传统木构建筑技术,也有使用砖混结构技术。在屋架结构上也有部分建筑采用了较为先进和省材省力的桁架结构。在建筑细部装饰手法上中西杂糅,丰富了建筑形式。本文在查阅大量有关山西金融业背景资料的基础上,对山西省近代银行银号建筑旧址进行了实地勘察,通过现场测绘和走访当地居民等方法,全面的统计与分类了山西省内现存的近代银行银号建筑的建设情况、建筑类型和原因。以此为基础,对其中相对有特点和价值的建筑进行重点测绘与调查。在此基础上揭示了银行银号建筑的基本建筑形制和作为银行银号类建筑在平面功能布局、建筑技术等方面的建筑特点,同时将这些建筑的重要信息进行保留,提出初步保护思路,是山西近代建筑研究的重要补充。
王思遥[9](2016)在《东北地区近代银行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社会自古就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为主,东北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清末的特殊统治政策的影响,一直处于发展缓慢、社会落后的状况之中。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沙俄势力进入东北,东北正式进入近代殖民时期,但原始经济体制并未发生改变。直到1861年营口开埠,自然经济体制向商品经济转化,带动了全东北商品贸易的发展。东北有其特殊的殖民地性质,在短时期内先后经历了俄占—俄日对立—日占三个殖民阶段,成为多势力争斗的特殊地区。中、俄、日三方文化从相互碰撞到相互包容,造就了近代东北具有特殊的历史时段和独特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元的文化催生了大量具有殖民色彩并带有中西方特质的建筑。而银行作为最特殊的公共建筑之一,凭借雄厚的财力和政府的支撑,往往集当时最前卫的设计理念和最先进的建筑技术于一身,足以代表这一特殊时期内的最高建筑发展水平。因此,为了深入了解这段特定区域、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建筑发展史,特选取东北近代银行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史料的收集与阅读整理,同时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最终以文字、图表、自绘模型等方式将独到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本研究通过对东北近代时期银行建筑的设立背景、分布特征和建筑要素等方面进行分类研究,整理出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在华银行在发展概况、区位分布和建筑特征等要素上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并总结出影响它们的主要因素。同时从城市发展的角度重新定位这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遗存建筑。另外,该论文作为历史史料的一次重要补足,将为以后该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更全面的资料来源。
高茜茜[10](2016)在《长春近代银行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文中指出日俄战争之后,长春成为中、日、俄三方势力的交会点,在东北地区的重要地位开始逐渐显现。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代银行业开始进入长春,银行建筑往往成为当时投资最大,设计建造质量最好的地标式建筑。在东北乃至全国,作为独特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春近代银行建筑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占据一席之地。这些建筑诉说着长春近代的金融历史,记录着城市的发展脉络,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但近年来,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留存于世的长春近代银行建筑已屈指可数。它们大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亟需保护。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长春近代银行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多方面展示其所蕴含的价值,为长春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依据与支持。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选择该课题的缘由,并阐述了相关的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等基本信息,为后文展开深入研究做出了铺垫。第二部分,以近代东北地区银行业的发展概述为切入点,具体介绍了近代东北主流城市及长春地区的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总结了长春近代主要银行的概况,为深入分析长春近代银行建筑的遗存提供了全方位的史实依据。第三部分,通过归纳与总结,从建筑学的视角详细地剖析了现存长春近代银行建筑的样式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最后通过设置价值评估方法,结合之前的实例论证,对长春近代银行建筑遗存做出合理的评价,从而区分出相应的价值等级,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可行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及方法。保护是为了延续生命,而再利用是给予建筑新生,这对于有价值的旧建筑有着重要的意义。望本文最终的研究成果能为长春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做出些许贡献,并对今后相关的实践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二、银行建筑的功能与流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行建筑的功能与流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概述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
1.2.1 研究对象 |
1.2.2 范围界定 |
1.2.3 相关概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结构 |
第2章 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建筑历史沿革及现状分析 |
2.1 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
2.1.1 银行的起源 |
2.1.2 天津传统金融建筑的发展历程 |
2.1.3 天津外资银行的开设背景分析 |
2.1.4 天津中外合资银行的开设背景分析 |
2.1.5 天津华资银行的开设背景分析 |
2.2 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及建筑的发展概况 |
2.2.1 天津近代外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分析 |
2.2.2 天津近代中外合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分析 |
2.2.3 天津近代华资银行的发展历程分析 |
2.2.4 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的发展分期 |
2.2.5 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建筑的发展分期 |
2.3 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建筑的现状分析 |
2.3.1 近代银行建筑的保存情况分析 |
2.3.2 现存近代银行建筑的地理分布分析 |
2.3.3 现存近代银行建筑的功能分析 |
2.3.4 现存近代银行建筑的周边环境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建筑的形制特征及建筑技术 |
3.1 功能构成 |
3.1.1 主要功能组成 |
3.1.2 功能组合形式 |
3.2 平面布局 |
3.2.1 总体布局形式 |
3.2.2 平面布局形式 |
3.2.3 空间流线组织 |
3.3 内部空间 |
3.3.1 对外营业区域的空间特征 |
3.3.2 内部办公区域的空间特征 |
3.3.3 交通区域的空间特征 |
3.4 建筑技术 |
3.4.1 建筑材料 |
3.4.2 建筑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建筑的风格及细部特征 |
4.1 风格类型 |
4.1.1 古典复兴主义 |
4.1.2 折衷主义 |
4.1.3 现代主义 |
4.1.4 建筑风格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4.2 立面形式 |
4.2.1 立面划分 |
4.2.2 比例关系 |
4.3 细部及装饰特征 |
4.3.1 屋顶 |
4.3.2 柱式 |
4.3.3 门 |
4.3.4 窗 |
4.3.5 外墙装饰 |
4.3.6 露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建筑的价值探讨及当代影响 |
5.1 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建筑的价值探讨 |
5.1.1 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的演变 |
5.1.2 近代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 |
5.1.3 天津近代银行建筑的价值分析 |
5.2 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建筑的当代影响 |
5.2.1 对当代天津城市形象的影响 |
5.2.2 对现代银行建筑设计的影响 |
5.2.3 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天津近代华资银行一览表(部分) |
附录2 天津近代主要银行的建设与发展历程 |
致谢 |
(2)当代银行营业厅建筑设计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银行建筑的发展历史 |
1.1.2 银行的转型 |
1.1.3 互联网环境下银行建筑功能的转变 |
1.1.4 银行营业厅空间发展历程 |
1.2 研究对象的范围界定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银行建筑设计的相关研究 |
1.4.2 银行营业厅建筑设计的相关研究 |
1.4.3 当前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2.银行营业厅的现状调查研究 |
2.1 银行营业厅建筑功能构成研究 |
2.1.1 银行建筑功能构成 |
2.1.2 银行营业厅功能的构成 |
2.1.3 营业厅功能区配比分析 |
2.1.4 营业厅组织结构分析 |
2.1.5 小结 |
2.2 传统银行营业厅与当代银行营业厅的对比 |
2.2.1 功能布局的对比 |
2.2.2 组织结构的对比 |
2.2.3 小结 |
2.3 当代银行营业厅变化的主要内容 |
2.3.1 网络营业厅的出现 |
2.3.2 互联网智能设备的引进 |
2.3.3 流程银行的推进 |
2.3.4 功能组织的改变 |
2.4 银行营业厅需求的问卷调查分析 |
2.4.1 调研方案 |
2.4.2 调研结果与分析 |
2.4.3 小结 |
2.5 当代银行营业厅的问题分析 |
2.5.1 功能组织不佳 |
2.5.2 空间形态缺乏吸引力 |
2.5.3 功能特色的缺失 |
2.5.4 老年人特殊关怀不足 |
2.6 本章小结 |
3.银行营业厅优秀案例解析 |
3.1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功能、流线和空间 |
3.1.1 基本概况 |
3.1.2 功能布局与流线组织 |
3.1.3 建筑空间设计 |
3.2 DSK银行索菲亚旗舰支行——个性化银行空间 |
3.2.1 项目概况 |
3.2.2 功能布局特征 |
3.2.3 个性化特色内部空间设计 |
3.3 噪声银行酒吧——“银行+”主题银行 |
3.3.1 基本概况 |
3.3.2 特色功能布局 |
3.3.3 个性化空间设计 |
3.4 深圳市中国农业银行新洲支行——体验式智慧银行 |
3.4.1 项目概况 |
3.4.2 功能布局与流线组织 |
3.4.3 体验式内部空间设计 |
3.5 北京西单中国工商银行智能银行——首家智能银行 |
3.5.1 基本概况 |
3.5.2 智能银行的功能布局特征 |
3.5.3 科技感内部空间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当代银行营业厅建筑设计的趋势 |
4.1 当代银行营业厅设计的类型 |
4.1.1 新建建筑设计类型 |
4.1.2 改造建筑设计类型 |
4.2 新建型银行营业厅建筑设计趋势 |
4.2.1 营业厅功能模块化的设计趋势 |
4.2.2 “银行+”功能富合化设计趋势 |
4.2.3 智能化规划设计趋势 |
4.2.4 适老化规划设计趋势 |
4.3 改造型银行营业厅建筑设计趋势 |
4.3.1 布局标准化设计趋势 |
4.3.2 “银行+”特色服务设计趋势 |
4.3.3 智能化设计趋势 |
4.3.4 适老化设计趋势 |
4.4 本章小结 |
5.长丰农村商业银行营业厅建筑设计——新建类型工程实践 |
5.1 项目背景及基本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基本概况 |
5.2 与银行营业厅相关的其他功能 |
5.2.1 银行其他功能的变化内容 |
5.2.2 其他功能对营业厅的影响 |
5.3 长丰农村商业银行营业厅设计 |
5.3.1 客户划分与流线设计 |
5.3.2 模块划分与空间设计 |
5.3.3 材料运用与陈设选择 |
5.3.4 绿化装饰与灯光设计 |
5.4 长丰农村商业银行营业厅的设计分析 |
5.4.1 功能对比分析 |
5.4.2 空间形态的优化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与创新点 |
6.1.1 主要结论 |
6.1.2 论文研究中的创新点 |
6.2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附录一 银行营业厅调查名单 |
附录二 当代银行营业厅客户体验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三 银行营业厅访谈记录 |
图表目录 |
(3)北京地区近代银行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范围 |
1.3.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北京地区近代银行建筑的发展历程与分布规律 |
2.1 西方银行建筑的历史沿革 |
2.1.1 银行建筑起源 |
2.1.2 银行建筑发展 |
2.2 北京地区近代银行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 |
2.2.1 北京传统金融业发展历程 |
2.2.2 外资银行开设背景与目的 |
2.2.3 华资银行开设背景与目的 |
2.3 北京地区近代银行建筑的发展历程 |
2.3.1 北京近代银行建筑的发展分期 |
2.3.2 与上海、天津近代银行发展历程比较 |
2.4 北京地区近代银行建筑的分布特征 |
2.4.1 外资银行分布特征 |
2.4.2 华资银行分布特征 |
2.5 北京地区近代银行建筑的现状分析 |
2.5.1 北京近代银行现状分析 |
2.5.2 现存银行功能变迁 |
2.5.3 建筑存在状态及影响因素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京地区近代银行建筑的形式特征与建筑技术 |
3.1 功能构成 |
3.1.1 功能构成 |
3.1.2 主从用房关系 |
3.2 平面布局 |
3.2.1 总体布局 |
3.2.2 平面形式 |
3.2.3 流线组织 |
3.3 空间特征 |
3.3.1 营业大厅及门厅 |
3.3.2 办公空间与交通空间 |
3.4 立面形式 |
3.4.1 主次关系 |
3.4.2 立面划分 |
3.4.3 美学法则应用 |
3.5 建筑技术 |
3.5.1 建筑材料 |
3.5.2 建筑结构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京地区近代银行建筑的艺术风格与细部特征 |
4.1 北京地区近代银行建筑风格类型 |
4.1.1 古典复兴 |
4.1.2 折衷主义 |
4.1.3 民族主义折衷式 |
4.1.4 现代主义 |
4.1.5 折衷主义兼其他风格 |
4.2 北京地区近代银行建筑细部特征 |
4.2.1 屋顶 |
4.2.2 柱式 |
4.2.3 窗 |
4.2.4 阳台 |
4.2.5 建筑主入口 |
4.2.6 墙面装饰 |
4.3 北京地区近代银行风格特征及影响因素 |
4.3.1 北京近代银行风格特征 |
4.3.2 外资银行与华资银行的风格倾向 |
4.3.3 影响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京地区近代银行建筑的价值探讨与社会影响 |
5.1 北京地区近代银行建筑的价值探讨 |
5.1.1 历史价值 |
5.1.2 文化价值 |
5.1.3 艺术价值 |
5.1.4 科学价值 |
5.2 北京地区近代银行建筑的社会影响 |
5.2.1 城市建设层面 |
5.2.2 建筑设计层面 |
5.2.3 政治经济层面 |
5.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北京地区近代银行调研归纳表 |
附录2 北京地区近代银行图纸汇总表 |
致谢 |
(4)“私人银行”客户服务区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空间组织设计研究 |
1.2.2 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
1.2.3 研究现状综述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私人银行”客户服务区空间概述 |
2.1 “私人银行”概念界定 |
2.1.1 发展历史 |
2.1.2 特点 |
2.2 “私人银行”客户服务区空间概念界定 |
2.2.1 空间特点 |
2.3 本章小结 |
3 空间组织解析与空间布局 |
3.1 分类 |
3.2 空间组织基本内容 |
3.3 九大功能模块的形成 |
3.3.1 模块化含义 |
3.3.2 功能模块的划分与分析 |
3.4 五大空间类型的形成 |
3.4.1 空间分区含义 |
3.4.2 空间类型的划分与分析 |
3.5 空间组合形式 |
3.5.1 广厅式 |
3.5.2 灵活分隔式 |
3.5.3 柱网分隔式 |
3.5.4 走道式 |
3.5.5 小结 |
3.6 空间组织手法 |
3.6.1 衔接 |
3.6.2 对比 |
3.6.3 重复 |
3.6.4 渗透 |
3.6.5 引导 |
3.6.6 序列组织 |
3.7 空间序列组织 |
3.7.1 序列阶段与空间类型的对应关系 |
3.7.2 空间交通转换节点的确定 |
3.7.3 影响空间序列组织的因素 |
3.8 空间组织布局原则 |
3.9 本章小结 |
4 空间环境设计 |
4.1 基本标准 |
4.2 界面形式的模糊化处理 |
4.2.1 边界的弱化 |
4.2.2 界面的有机化 |
4.3 界面材质的美感表达 |
4.3.1 不同材质间的对比 |
4.3.2 同一材质的质感表达 |
4.4 照明设计手段 |
4.4.1 区域化 |
4.4.2 情感化 |
4.5 色彩设计方法 |
4.5.1 界面色彩的选择 |
4.5.2 企业标志色的运用 |
4.6 智慧安防设计 |
4.6.1 封闭式空间管理 |
4.6.2 监控及报警管理 |
4.7 本章小结 |
5 设计案例 |
5.1 项目背景 |
5.2 空间设计 |
5.2.1 空间流线设计 |
5.2.2 空间功能模块布局与序列组织 |
5.2.3 空间环境设计 |
5.3 设计评价与总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华融湘江银行长沙私人银行施工图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5)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1.3 研究的创新性 |
0.2 已有相关研究述要 |
0.3 关于本文研究的一些说明 |
0.3.1“南京近代”在本文中的含义 |
0.3.2 相关概念解释 |
0.3.3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近代以前南京的商业区布局与商业建筑 |
1.1 南京城史地特征与商业区布局 |
1.1.1 城市格局与商业区分布 |
1.1.2 城南水系与商业街市布局 |
1.2 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南京传统商业空间的两种原型 |
1.2.1 传统商业街市 |
1.2.2 小型临街商业建筑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晚清及民国初年南京的商业街市与商业建筑(晚清~1927) |
2.1 概述:晚清至民国初年南京的商业区与商业街市 |
2.1.1 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区的变迁 |
2.1.2 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的发展特征 |
2.2 下关开埠与商埠现代化 |
2.2.1 下关地区的历史沿革与商业位势 |
2.2.2 下关的商业街市与新商业建筑类型 |
2.2.3 西风东渐的建筑形式:外廊样式 |
2.2.4 小结 |
2.3 清末新政与南洋劝业会 |
2.3.1 南洋劝业会的背景 |
2.3.2 南洋劝业会的缘起与筹备 |
2.3.3 端方的现代化理想与劝业会场的布局与空间 |
2.3.4 南洋劝业会的现代化空间体验 |
2.3.5 聚珍赛奇:南洋劝业会的展品与陈赛 |
2.3.6 南洋劝业会与南京城市改造及城市近代化 |
2.3.7 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商业区计划、旧城商业街区改造及商业设施建设(1927-1937) |
3.1 概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的商业概况及商业设施建设 |
3.1.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京社会与商业概况 |
3.1.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城市商业街区及商业设施发展概况 |
3.2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新商业区计划 |
3.2.1 《首都计划》前的商业区计划 |
3.2.2 《首都计划》关于商业区与商业设施的计划 |
3.2.3 《首都计划》后关于工商业区的计划 |
3.3 新商业区的开辟与旧城商业街道的改造 |
3.3.1 新街口银行及商业区规划及建设 |
3.3.2 旧城商业街道的改造 |
3.4 国货运动与南京的现代化商业设施(1927 年~1937 年) |
3.4.1 国货运动的背景及其发展 |
3.4.2 国货陈列馆:宣传国货的大本营 |
3.4.3 国货公司:政府导向的国货事业 |
3.4.4 中央商场:抗战前“南京唯一之大规模商场”(1934 年~1936 年) |
3.5 社会改良类商业设施:大型菜场的建设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日占时期南京商业设施的改造与建设(1937-1945) |
4.1 背景:日军对南京城市商业设施的破坏 |
4.2 概述:日占时期南京城市商业概况与商业设施建设 |
4.2.1 日占时期南京社会及商业概况 |
4.2.2 日占时期南京的商业设施建设与发展概况 |
4.3 日本人创办的商业设施 |
4.3.1“日人街”的划定 |
4.3.2 日本连锁型百货商店的出现 |
4.3.3 日本商人的市房改造与建设 |
4.4 当局的商业设施改造与建设 |
4.4.1 1938至1940年间的菜场、市房与简易市场的改造与建设 |
4.4.2 1940年以后的市房建设 |
4.5 中国商人创办的集中型商业设施 |
4.5.1 内街式集中型商业设施:商场 |
4.5.2 简易的集中型商业设施:市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商业设施的发展(1945~1949) |
5.1 概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城市商业概况与商业设施 |
5.1.1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社会与商业概况 |
5.1.2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城市商业区及商业设施发展概况 |
5.2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商业街区的改良与建设 |
5.2.1 既有商业区的改良计划 |
5.2.2 市区的北拓:中山北路沿线建设 |
5.3 国货运动与南京的现代化商业设施(1945 年~1949 年) |
5.3.1 国货运动的背景 |
5.3.2 中央商场的改造与扩建(1945 年~1946 年) |
5.3.3 国货公司的复业与续办 |
5.3.4 国货展览会的创办 |
5.4 当局主办的大型商业设施 |
5.4.1 下关热河路商场及菜场(1946 年~1947 年) |
5.4.2 八府塘菜场(1946 年~1947 年) |
5.5 商人创办的大型商场和市房 |
5.5.1 商办的大型商业设施 |
5.5.2 市房的营建与改造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特征探析 |
6.1 南京近代传统商业街市与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空间的现代化演绎 |
6.1.1 传统商业街市的空间形式演绎及特征 |
6.1.2 传统小型临街商业建筑的空间形式演绎及特征 |
6.2 南京近代市房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 |
6.2.1 市房的建筑类型及其特征 |
6.2.2 市房店面的商业元素 |
6.3 南京近代大型商场建筑的空间形式特征 |
6.3.1 大型商场的发展沿革 |
6.3.2 大型商场的建筑空间形式探析 |
6.4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空间形式发展的原因探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启示 |
(一)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发展的历史轨迹综述 |
(二) 南京近代商业建筑的现代化发展特征 |
(三) 认识和启示 |
结语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论文附录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6)地区级银行办公楼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严格限制建设规模 |
1.1 用地规模 |
1.2 建设内容与规模 |
2 节制得体的建筑形象 |
3 开放共享的城市空间 |
4 高效明确的功能流线 |
4.1 总体规划布局与外部流线 |
4.2 建筑功能与内部流线 |
5 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 |
(7)浅谈城市银行建筑的重要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1 银行建筑的重要地位 |
2 银行建筑的历史发展 |
3 银行建筑的特点 |
4 结语 |
(8)山西近代银行银号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课题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1.2.1 课题的研究对象 |
1.2.2 课题的研究目的 |
1.2.3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 |
1.3.1 国内近代金融建筑研究现状 |
1.3.2 国外近代金融建筑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山西近代金融机构发展概况 |
2.1 山西票号 |
2.1.1 票号的源起 |
2.1.2 票号的兴衰 |
2.1.3 票号与近代金融 |
2.2 山西银号 |
2.2.1 银号的由来 |
2.2.2 近代山西银号的发展 |
2.3 山西近代银行 |
2.3.1 近代银行产生的背景 |
2.3.2 山西近代银行的发展 |
2.4 山西近代金融业发展历史分期 |
2.4.1 新兴萌芽期(1902 年—1913 年) |
2.4.2 发展建设期(1913 年—1937 年) |
2.4.3 停滞破坏期(1937 年—1945 年) |
2.4.4 金融业衰落期(1945 年—1949 年) |
2.5 山西省银行银号的特点及现状 |
2.5.1 近代银行银号建筑在城市中的选址 |
2.5.2 山西近代银行银号建设情况 |
2.5.3 山西银行银号旧址现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山西省近代时期银行、银号建筑实例分析 |
3.1 山西省银行旧址 |
3.1.1 山西省银行的历史沿革 |
3.1.2 山西省银行的平面布局与空间结构 |
3.1.3 山西省银行的立面造型 |
3.1.4 山西省银行的建筑构件与装饰 |
3.2 晋绥铁路银号旧址 |
3.2.1 晋绥铁路银号旧址的历史沿革 |
3.2.2 晋绥铁路银号旧址的平面布局与空间结构 |
3.2.3 晋绥铁路银号旧址的外部造型 |
3.2.4 晋绥铁路银号旧址的建筑构件与装饰 |
3.3 祁县昭馀镇宏晋银号旧址与晋恒银号旧址 |
3.3.1 宏晋银号旧址 |
3.3.2 晋恒银号旧址 |
3.4 太谷农工银行旧址 |
3.4.1 农工银行的历史沿革 |
3.4.2 农工银行平面功能布局 |
3.4.3 农工银行的立面造型 |
3.5 朔州市晋北实业银行右玉分行铺面旧址 |
3.5.1 实业银行历史沿革 |
3.5.2 实业银行的平面功能与布局 |
3.5.3 实业银行的立面造型 |
3.6 山西近代八路军银行旧址概况 |
3.6.1 历史背景 |
3.6.2 旧址现状及功能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西近代银行银号特征分析 |
4.1 建筑形式 |
4.1.1 建筑形式分析 |
4.1.2 影响建筑形式因素分析 |
4.2 平面功能的分析 |
4.2.1 近代银行功能构成 |
4.2.2 组合模式 |
4.2.3 平面空间布局 |
4.2.4 流线组织 |
4.3 建筑技术及建筑细部特征分析 |
4.3.1 建筑技术 |
4.3.2 建筑细部 |
4.4 山西传统票号与近代银行建筑形制比较 |
4.4.1 山西票号的业务流程与功能构成 |
4.4.2 票号建筑与近代银行建筑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插图、表目录 |
附录 山西近代银行银号建筑旧址统计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东北地区近代银行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范围与对象 |
1.3.1 研究范围 |
1.3.2 研究对象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相关研究 |
1.4.2 国内相关研究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5.1 主要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东北地区近代银行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分布特征 |
2.1 世界范围内银行建筑的历史沿革 |
2.1.1 银行建筑的起源 |
2.1.2 银行建筑的发展 |
2.1.3 中国近代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 |
2.2 东北地区近代银行建筑的发展概况 |
2.2.1 东北近代银行的设立背景 |
2.2.2 东北地区近代银行建筑的发展历程 |
2.3 东北地区近代银行建筑的分布概况 |
2.4 中心城市银行建筑的分布特征分析 |
2.4.1 东北门户:辽东地区 |
2.4.2 日伪根据地:长春 |
2.4.3 沙俄远东计划中心:哈尔滨 |
2.5 东北地区近代银行建筑分布的影响因素 |
2.5.1 铁路交通的带动 |
2.5.2 侵略政府的胁迫 |
2.5.3 城市规划的引导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东北地区近代银行建筑设计分析 |
3.1 平面功能的分析 |
3.1.1 功能构成 |
3.1.2 组合模式 |
3.1.3 平面布局 |
3.1.4 流线组织 |
3.2 空间构成的分析 |
3.2.1 空间组成及特点 |
3.2.2 空间秩序的运用 |
3.3 风格样式的分析 |
3.3.1 俄式折衷主义的早期建筑 |
3.3.2 折衷主义与复古思潮并存的中期建筑 |
3.3.3 建筑细部特征表达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东北地区近代银行建筑代表性实例分析与研究价值总结 |
4.1 朝鲜银行大连分行 |
4.1.1 历史沿革 |
4.1.2 平面布局 |
4.1.3 立面造型 |
4.1.4 细部特征 |
4.2 沈阳边业银行 |
4.2.1 历史沿革 |
4.2.2 平面布局 |
4.2.3 立面造型 |
4.2.4 材料选用 |
4.3 满洲中央银行长春总行 |
4.3.1 历史沿革 |
4.3.2 平面组成 |
4.3.3 空间特色 |
4.3.4 立面造型 |
4.4 华俄道胜银行哈尔滨分行 |
4.4.1 历史沿革 |
4.4.2 立面造型 |
4.4.3 细部特征 |
4.5 东北近代银行建筑的研究价值 |
4.5.1 重要史实的承载价值 |
4.5.2 时代文化交融的呈现价值 |
4.5.3 对城市建筑发展的承接价值 |
4.5.4 后续研究方向与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长春近代银行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
1.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既往研究状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及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长春近代银行建筑的产生与发展 |
2.1 东北近代银行业的发展沿革 |
2.1.1 东北近代银行业的演进 |
2.1.2 东北近代银行建筑特色 |
2.2 长春近代银行业的崛起 |
2.2.1 长春近代银行业的诞生 |
2.2.2 长春近代银行业的兴盛 |
2.3 长春近代银行建筑发展概述 |
2.3.1 长春近代银行的分布 |
2.3.2 长春近代银行的类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长春近代银行建筑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长春近代银行建筑现存概况 |
3.1.1 长春近代银行建筑遗存分布 |
3.1.2 长春近代银行建筑遗存概述 |
3.2 建筑平面布局与空间构成 |
3.2.1 建筑区位 |
3.2.2 建筑功能和平面 |
3.2.3 空间组织 |
3.3 建筑艺术与风格 |
3.3.1 建筑风格 |
3.3.2 立面构图 |
3.3.3 建筑细部 |
3.4 建筑技术 |
3.4.1 建筑材料 |
3.4.2 建筑结构 |
3.4.3 其他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长春近代银行建筑价值及再利用研究 |
4.1 价值评价方法 |
4.1.1 价值评价指标 |
4.1.2 价值评价方法 |
4.2 长春近代银行建筑价值及制约条件 |
4.2.1 长春近代银行建筑价值 |
4.2.2 长春近代银行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制约条件 |
4.3 长春近代银行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
4.3.1 既有保护原则 |
4.3.2 保护方法 |
4.3.3 再利用方式 |
4.4 长春近代银行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实践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四、银行建筑的功能与流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津租界区近代银行建筑研究[D]. 张烨.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2]当代银行营业厅建筑设计趋势研究[D]. 郭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北京地区近代银行建筑研究[D]. 周荣光. 北京建筑大学, 2019(07)
- [4]“私人银行”客户服务区空间设计研究[D]. 邹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01)
- [5]南京近代商业建筑史研究[D]. 陈勐. 东南大学, 2018(05)
- [6]地区级银行办公楼设计分析[J]. 张拓. 建筑技术开发, 2017(09)
- [7]浅谈城市银行建筑的重要地位[J]. 赵元龙. 林业科技情报, 2017(02)
- [8]山西近代银行银号建筑研究[D]. 张珺.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1)
- [9]东北地区近代银行建筑设计研究[D]. 王思遥. 吉林建筑大学, 2016(04)
- [10]长春近代银行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D]. 高茜茜. 吉林建筑大学,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