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聚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体,冬凌草,细胞,基因工程,受体,卷曲,高分子。
多聚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旭东,梁真,赵晓芳,刘钢涛[1](2017)在《祛湿活血方对脂肪细胞多聚化脂联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祛湿活血方在脂肪细胞内外对脂联素多聚化表达的影响,探讨祛湿活血方治疗NAFLD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对3T3-L1脂肪细胞及大鼠原代脂肪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在3T3-L1脂肪细胞中加入浓度为4、2、1、0.5、0.25、0.125、0.625 g/L的祛湿活血方中药,通过Western Blot检测高分子量脂联素,筛选合适的中药浓度;体外培养3T3-L1脂肪细胞及大鼠原代脂肪细胞,ELISA检测TNF-α作用下的高分子量脂联素的变化;并以Akt活化阻断剂AKTi VIII作阳性对照,用Westernblot分析祛湿活血方对3T3-L1脂肪细胞及大鼠原代脂肪细胞HMW脂联素、Dsb A-L、Akt、P-Akt、FOXO1、P-FOXO1的影响。结果:取祛湿活血方浓度0.5 mg/mL进行实验,ELISA结果显示:无论是3T3-L1脂肪细胞还是大鼠原代脂肪细胞,TNF-α明显抑制了HMW脂联素的分泌(P<0.05),而加入祛湿活血中药后,HMW脂联素的分泌明显增加。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对比,祛湿活血方组和Akt抑制剂组的HMW脂联素及Dsb A-L表达水平升高;与空白组比较,祛湿活血方组和AKTi VIII组表达P-FOXO1、P-Akt水平降低,而FOXO1、Akt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祛湿活血方可促进脂肪细胞的多聚化脂联素的表达,其在细胞外机制主要与改善TNF-α对脂肪细胞分泌HMW的抑制以及在脂肪细胞内,直接抑制Akt/FOXO1的活化,上调Dsb A-L的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7年10期)
贾连智[2](2017)在《轮状病毒VP4截短蛋白多聚化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轮状病毒是全球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在全球每年由于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病例高达40-60万。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感染及发病最有效的途径,目前已经有两种轮状病毒疫苗(Rotateq和Rotarix)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使用,70多个国家已经将轮状病毒疫苗纳入免疫规划。随着轮状病毒疫苗的推广,轮状病毒导致的年死亡病例由40-60万下降到20万左右。但是目前的轮状病毒疫苗存在地区有效性差异大、会诱发小儿肠套迭等问题,因此更加安全、有效的轮状病毒亚单位疫苗的研究对于进一步降低轮状病毒导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VP4作为刺突蛋白,介导了轮状病毒的吸附和入胞过程,其抗体可以阻断轮状病毒的吸附和入胞过程,是轮状病毒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一种重要的候选抗原。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N端起始于26位氨基酸、C端终止于476位氨基酸的VP4截短蛋白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形式表达,其在铝佐剂条件下的免疫原性显着高于VP8-1(aa26-231)。本研究拟探究影响26-476蛋白免疫批间差的原因,并对26-476高聚体的形成条件及其性质初步评价,并把轮状病毒VP4多聚化推广至其他基因型VP4蛋白,以期获得均一性、稳定性较好,免疫原性强、免疫保护性高的VP4重组蛋白候选疫苗。本研究首先在免疫佐剂的选用、内毒素含量、二硫键叁个方面探究了影响26-476蛋白免疫原性的原因,发现免疫佐剂及内毒素对蛋白的免疫原性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主要因素,但是二硫键的形成可使其形成高聚体,从而显着增强其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性。然后,我们对26-476高聚体的形成条件进行探究证实盐离子浓度对26-476高聚体的形成存在直接关系,而pH是形成高聚体大小的关键因素。利用TEM、AUC、HPLC、DSC等分析技术对不同高聚体的形态大小及热稳定性进行分析,证实了 26-476高聚体是大小均一、热稳定性良好、形态不规则的颗粒状聚合物。并对高聚体的抗原性、免疫原性、免疫中和活性进行了探究,发现TB8.0及TB8.8条件下形成的高聚体很好的保持了表面中和表位的完整性,其叁种性质均得到了加强。最后,我们把VP4形成高聚体推广至包括人源毒株在内的其他基因型毒株后,发现VP4-26-476(LLR)形成高聚体的条件对于不同基因型的VP4截短蛋白高聚体的制备具有通用性。综上所述,本研究获得了均一的VP4截短蛋白的高聚体,该高聚体大小均一、热稳定性良好,相比叁聚体具有更高的抗原性、免疫原性及免疫中和活性,为未来VP4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5-01)
武海燕[3](2016)在《APL和M2b型白血病发病和药物靶点的共同特点:癌蛋白的多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包含两部分研究内容:(一)冬凌草甲素靶向治疗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机制研究——冬凌草甲素靶向破坏AML1-ETO融合蛋白的多聚化,产生?AML1-ETO;(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和砷剂靶向治疗的机制研究——PML的四聚化是PML和PML-RARα功能发挥和砷剂作用的基础。通过对两类白血病发病机制和靶向治疗机制的研究,发现癌蛋白的多聚化是其致病的基础,而靶向药物对其多聚化状态的改变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关键,这对我们更深层次理解白血病的发病原理和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一部分:冬凌草甲素靶向治疗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机制研究——冬凌草甲素靶向破坏AML1-ETO融合蛋白的多聚化,产生ΔAML1-ETOt(8;21)(q22;q22)染色体易位是急性髓系白血病中最常见的染色体易位,占其中的12-20%,该染色体易位产生了AML1-ETO融合基因。研究表明其编码的AML1-ETO融合蛋白的同源多聚化及其对靶基因的转录调控异常是t(8;21)白血病发病的基础,AML1-ETO是治疗此类白血病的重要药物靶点。目前利用诱导疗法治疗该类型白血病患者,约有60%的患者未能获得长期缓解。之前的研究发现,冬凌草甲素可以特异性诱导t(8;21)白血病细胞凋亡,并通过caspase-3依赖的途径剪切AML1-ETO产生剪切片段ΔAML1-ETO。但是,AML1-ETO是否是冬凌草甲素的直接分子靶点、冬凌草甲素的作用机制、ΔAML1-ETO的产生机理及生物学功能等问题都尚待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冬凌草甲素可以通过与谷胱甘肽、硫氧还蛋白/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的巯基直接结合,迅速提高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活化caspase-3;而且冬凌草甲素与AML1-ETO蛋白直接结合,使caspase-3只在其188位进行切割,从而产生ΔAML1-ETO并抑制其被caspase-3进一步降解。ΔAML1-ETO通过NHR2结构域与AML1-ETO相互作用,破坏AML1-ETO的多聚化,干扰AML1-ETO的功能,解除AML1-ETO对其靶基因的转录抑制,发挥类似于肿瘤抑制因子的功能。此外,冬凌草甲素还可以抑制c-Kit阳性的白血病起始细胞的活性,延长AML1-ETO9a小鼠的生存期。因此,冬凌草甲素可以靶向作用于癌蛋白AML1-ETO,是一个潜在的白血病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另外,我们发现,ETO是与PML共定位的,ETO也可能参与PML核体的组装和功能发挥。第二部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和砷剂靶向治疗的机制研究—PML的四聚化是PML和PML-RARα功能发挥和砷剂作用的基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一种临床表现十分凶险但现在可以高度治愈的急性白血病,在AML中占10-15%,95%以上伴有t(15;17)(q22;q21)染色体异位,产生PML-RARα融合蛋白。PML-RARα形成同源二聚体或多聚体,募集转录共抑制因子,引起粒细胞分化相关的靶基因的转录抑制,从而导致APL的发生。靶向治疗APL的叁氧化二砷可以与PML/PML-RARα直接结合,促进PML/PML-RARα多聚化,进而发生SUMO化和泛素化,最终通过蛋白酶体途径降解。PML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内的亚细胞器PML核体中,PML的多聚化是PML核体结构和功能的基础。PML-RARα可以与PML形成异源二聚体导致PML核体的正常结构被破坏。为了在分子水平上更深层次地理解PML/PML-RARα的结构和功能及砷剂的靶向作用机制,我们在结构生物学上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我们获得并解析了PML-RING的四聚体晶体结构,发现四个亚基通过2个高度保守的氨基酸界面组成高度对称的环状结构。这种四聚体状态对于PML和PML-RARα的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聚合界面的破坏,会影响PML的多聚化状态、PML核体的生物学组装和SUMO化、PML-RARα的功能以及它们对砷剂的反应,甚至可能影响APL的发病。(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6-06-01)
刘媛馨,石厚霞,刘翠萍,王苏,杨奇超[4](2016)在《C反应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内高分子量多聚体脂联素表达和脂联素多聚化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作为炎症因子在糖尿病等代谢相关疾病早期即显着升高,而脂联素具有抗炎、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硬化,在糖尿病疾病中表达水平下降。探讨CRP对3T_3-L1脂肪细胞内高分子量多聚体脂联素(high molecular weight adiponectin,HMWA)和脂联素多聚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用3T_3-L1脂肪前体细胞株,诱导分化成熟后,50μg/m L CRP刺激0、6、12、24 h后或0、5、25、50μg/m L刺激24 h分别收集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HMWA表达。0、50μg/m L刺激24 h后,实时定量PCR检测脂联素多聚化相关调控基因(Ero1-L、Dsb A-L、ERp44)水平。结果与0μg/m L的CRP对HMWA的表达量(1.00±0.00)比较,5μg/m L的表达量(0.88±0.17)有所下降(P>0.05),而25、50μg/m L的相对表达量(0.70±0.07、0.44±0.07)明显下降(P<0.05)。与CRP诱导0 h脂联素表达(1.00±0.00)比较,诱导6 h的表达(0.84±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诱导12、24 h后,脂联素表达(0.71±0.06、0.48±0.11)明显下降(P<0.05)。与CRP 0μg/m L相比,CRP 50μg/m L刺激24 h后,Ero1-L基因、Dsb A-L表达降低,而ERp44显着升高(P<0.05)。结论 CRP通过减少HMWA的表达以及抑制脂联素多聚化以减弱脂联素在疾病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从而部分参与了CRP加速炎症相关代谢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何奕多[5](2015)在《TNF-α对脂联素多聚化修饰及分泌调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联素是哺乳动物循环系统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除了调节机体能量平衡外,脂联素还具有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抵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抵抗炎症的作用。脂联素过表达可降低血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相反,脂联素基因敲除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不耐受。肥胖个体血液中脂联素水平呈显着下降。脂联素在循环系统中主要以叁种复合体的形式存在:叁聚体(LMW),六聚体(MMW),和含有18-36个脂联素单体的高聚体(HMW)形式,HMW在总脂联素中的含量决定胰岛素的增敏能力。脂联素的多聚化依赖于分子间二硫键的形成,而蛋白质二硫键的形成发生在内质网中,内质网分子伴侣ERO1-Lα,Dsb A-L和ERp44在脂联素多聚体尤其是高聚体的组装和分泌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内分泌器官,脂肪组织可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如TNF-α,leptin,IL-6,和visfatin等。肥胖个体中巨噬细胞向脂肪组织的浸润可促进脂肪组织炎症环境的形成。TNF-α主要由成熟的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在糖脂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炎症导致的胰岛素抵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细胞因子。临床研究证实,尽管脂联素和TNF-α作为一种典型的脂肪组织分泌因子,但在肥胖和糖尿病患者的循环系统中,两者的水平则呈显着负相关。这是否因为TNF-α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直接调控脂联素的多聚化和分泌,已成为该领域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离体细胞、高脂饮食和重组TNF-α处理的活体模型,系统的研究了TNF-α对脂联素多聚化和分泌调控的分子机制,旨在回答脂联素和TNF-α同属脂肪组织分泌因子,但在肥胖患者循环系统中为何呈现显着的消涨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高脂饮食和腹腔注射TNF-α的方法建立了胰岛素抵抗表型的小鼠模型,通过对小鼠模型各生理指标的检测和比较发现:高脂饲喂和TNF-α注射小鼠血糖和血浆胰岛素含量均显著升高;胰岛素抵抗指数分析表明,两组小鼠都表现出明显的胰岛素抵抗;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和腹腔注射TNF-α小鼠循环系统中脂联素的分泌量显著下降,HMW/总脂联素的比值也显着下降。2.TNF-α处理分化的3T3-L1脂肪细胞发现,脂联素分泌显着下降,HMW/总脂联素的比值也显着下降;Real-tim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TNF-α处理显著的抑制内质网分子伴侣ERO1-Lα和Dsb A-L的表达。3.PPARγ激动剂、抑制剂处理及PPARγ敲减实验证实,PPARγ可促进ERO1-Lα和Dsb A-L的转录。在克隆ERO1-Lα和Dsb A-L的启动子序列的基础上,生物信息预测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表明,PPARγ可增强ERO1-Lα和Dsb A-L的启动子活性;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PPARγ可特异地与ERO1-Lα和Dsb A-L启动子区-1685/-1533bp和-939/-815bp处的PPRE元件结合,调控ERO1-Lα和Dsb A-L基因的表达,TNF-α处理显著抑制PPARγ与相应PPRE元件结合。4.TNF-α可抑制ERp44的转录,超表达PPARγ不能挽救这种抑制效应;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TNF-α处理能增强ERp44与脂联素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上述结果证明,TNF-α抑制转录因子PPARγ的表达,并通过启动子抑制内质网ERO1-Lα和Dsb A-L的表达,进而降低脂联素的多聚化水平,抑制脂联素的分泌,并通过ERp44对脂联素分子的滞留,从而导致肥胖个体循环系统中脂联素含量及多聚体形成的下调。(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12-01)
贾原,张俊萍[6](2015)在《抗原多聚化是调控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的重要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逆的氧化还原动态平衡是一种特殊而广泛的信号调控机制,涉及到蛋白,特别是抗原分子的多聚化过程,脂膜结合能力,离子结合能力,以及在多聚化过程中与MHC-I/II分子结合能力等。蛋白质一级序列中半胱氨酸(Cys)在上述一系列生理活动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NYESO-1抗原为例,阐述以Cys为调控的肿瘤抗原多聚化与免疫调控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可逆的氧化还原调控对肿瘤抗原免疫原性可起到"开关"作用,通过调控抗原聚合形式进而调控免疫原性。(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汇编》期刊2015-11-14)
孙俊,金丹,黄敬,余小玲,何亦多[7](2014)在《PPARγ通过上调DsbA-L表达促进脂联素蛋白的多聚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硫键A氧化还原类似蛋白(DsbA-L)是分子伴侣蛋白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近来的研究表明,DsbA-L作为内质网伴侣蛋白对脂联素的合成后修饰及分泌具有重要作用。脂联素作为一种典型的脂肪细胞因子,在脂代谢、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导致的糖尿病的研究中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有趣的是,脂联素作为一种脂肪细胞分泌因子,在肥胖患者循环系统中不是升高,反而降低,从(本文来源于《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第十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4-07-28)
王伟[8](2012)在《特异性抗TRAIL受体单链抗体多聚化策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具有分子量小,容易穿透组织等优点。但是,单链抗体亲和力较低,在血清中容易被清除,这些不足限制了单链抗体在临床上的应用。本研究利用人软骨多聚基质蛋白的超卷曲螺旋结构域(coiled coil domain, COMP48)可以形成五聚体的特点,将TRAIL死亡受体4(death receptor4, DR4)和死亡受体5(death receptor5, DR5)的单链抗体进行五聚化,以期延长单链抗体在体内的半衰期,提高单链抗体的亲合力和生物学效应,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单链抗体可以利用COMP48结构域进行多聚化。单链抗体转化成五聚体后,亲和力得到加大增强。通过BIAcore仪器测量,单链抗体五聚体的亲合力常数KD值可达10-10M,而对应单链抗体的约为10-7M,亲和力提高近一千倍。ELISA分析结果表明,五聚体抗体分别特异识别其对应的受体,未见交叉反应。体外诱导凋亡和细胞抑制实验结果均表明,五聚体抗体与单链抗体相比具有更明显的肿瘤细胞(A54、colo205、HCT-116)杀伤效果,但是对正常细胞如PBMC及人慢性白血病细胞系K562没有杀伤作用,表明正常细胞及部分肿瘤细胞对抗体具有不敏感性。裸鼠荷瘤模型(人结肠癌colo205)结果显示,单链抗体和五聚体抗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抑瘤效果。针对DR5的五聚体抗体8fcomp治疗效果最好,与其单链抗体形式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但针对DR4的单链抗体4cmono的抑瘤效果好于其五聚体4ccomp,其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2-05-20)
王安平[9](2011)在《白藜芦醇对脂联素表达和多聚化的调控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白藜芦醇对脂联素蛋白表达和多聚化的影响及Sirt1在调控当中的作用目的:(1)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 RSV)分别在体内和体外脂肪组织中对脂联素蛋白表达和多聚化的影响;(2)探讨Sirt1在RSV调控脂联素蛋白表达中的作用。方法:(1)体外分化成熟3T3-L1脂肪细胞,分别予不同浓度的RSV干预24小时或50uM RSV干预不同时间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脂联素蛋白表达水平,凝胶过滤层析法(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SEC)测定细胞内脂联素多聚化水平;(2)2月龄雌性C57BL6小鼠,分别给予正常饲料或含0.1% RSV饲料喂养14周,分离脂肪组织,匀浆均质后,Western blot检测脂肪细胞内脂联素蛋白表达水平;(3)体外诱导分化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分别予Sirt1抑制剂((Sirtinol,10 uM)和/或RSV (50 uM)干预,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免疫沉淀法测定PGC-1α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脂联素蛋白表达水平;(4)体外诱导分化成熟的Sirt1-KO/WT MEF细胞,予50uM浓度RSV干预24小时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脂联素表达水平。整个试验过程遵循随机化及双盲原则。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RSV处理组3T3-L1脂肪细胞内脂联素高分子量聚体的含量显着升高(P<0.05),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2)与正常饮食饲养组相比,含0.1%RSV饮食饲养组小鼠体内脂肪组织中脂联素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3)Sirtinol预处理不影响RSV刺激的脂联素表达水平的增加。与对照组(WT)细胞相比,RSV处理也同样剂量依赖性地增加了Sirtl-KO MEF细胞中脂联素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RSV可以上调脂肪细胞中脂联素蛋白的表达及多聚化水平。RSV在脂肪细胞中上调脂联素蛋白表达水平主要不依赖Sift1的作用。第二部分DsbA-L在RSV调控脂联素表达和多聚化中的重要作用目的:(1)探讨DsbA-L在RSV调控脂联素表达中的作用;(2)探讨DsbA-L在RSV调控脂联素多聚化中的作用;(3)探讨RSV对DsbA-L及脂联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方法:(1)体外分化成熟3T3-CAR脂肪细胞,腺病毒转染过表达DsbA-L或RNAi抑制DsbA-L表达水平,RSV处理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脂联素蛋白表达水平;(2)体外分化成熟3T3-L1脂肪细胞,RNAi抑制DsbA-L表达水平,RSV处理后,凝胶过滤层析法测定细胞内脂联素多聚化水平;(3)RSV处理分化成熟3T3-L1脂肪细胞,实时定量RT-PCR测定细胞内DsbA-L及脂联素mRNA表达水平。结果:(1)RSV处理明显增加了对照组DsbA-L和脂联素的细胞内蛋白表达水平,RNAi抑制DsbA-L表达后,RSV对细胞内脂联素蛋白表达水平及脂联素高分子量聚体含量的刺激增加作用明显消失(P<0.01);(2)过表达DsbA-L增加了细胞内脂联素的蛋白表达水平,而且在过表达DsbA-L细胞组中,RSV处理未引起细胞内脂联素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3)RSV处理明显增加了细胞内DsbA-L mRNA转录水平,但对细胞内脂联素mRNA转录水平没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DsbA-L在RSV上调细胞内脂联素的蛋白表达及多聚化水平的调控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RSV对细胞内脂联素上调的作用主要是直接通过增强细胞内DsbA-L的表达水平达到的。第叁部分RSV调控DsbA-L和脂联素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一:RSV与PDK1/Akt/Foxo1信号通路目的:(1)探讨RSV与PDK1/Akt/Foxo1信号通路的关系;(2)探讨PDK1/Akt/Foxo1信号通路在RSV细胞内上调DsbA-L和脂联素表达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无血清培养C2C12细胞,RSV预处理后胰岛素刺激10分钟,Western blot及IP测定胰岛素受体的Tyrosine磷酸化水平及Akt在Thr308的磷酸化水平;(2)无血清培养分化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RSV与胰岛素共处理,Western blot测定Akt在Thr308. Ser473以及FOXO1在Ser256的磷酸化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3)PDK1-KO/WT MEF细胞培养成熟后,RSV处理24小时,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Akt在Thr308、FOXO1在Ser256的磷酸化水平及DsbA-L脂联素、PDK1、Akt、FOXO1的蛋白表达水平;(4)体外分化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Akt特异抑制剂AktiVIII预处理,RSV处理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Akt在Thr308、FOXO1在Ser256的磷酸化水平及DsbA-L、脂联素、PDK1、Akt、FOXO1的蛋白表达水平;(5)分化成熟3T3-CAR脂肪细胞,RNAi转染抑制FOXO1表达水平,RSV处理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Akt在Thr308、FOXO1在Ser256的磷酸化水平及DsbA-L、脂联素、PDK1、Akt、FOXO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RSV处理没有明显抑制C2C12细胞胰岛素刺激的胰岛素受体的tyrosine磷酸化,但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了胰岛素刺激的Akt在Thr308上的磷酸化;同时,RSV处理明显抑制了3T3-L1脂肪细胞内Akt在Thr308、FOXO1在Ser256的磷酸化水平;(2)与WT细胞组比较,PDK1-KO MEF细胞组中细胞内DsbA-L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且有趣的是,RSV还可以进一步明显升高PDK1-KO MEF细胞中DsbA-L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3)AktiVIII增加了细胞内DsbA-L和脂联素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与RSV的共处理可进一步增强这种作用(P<0.05);(4)与Scramble对照细胞组比较,FOXO1-RNAi抑制FOXO1后,脂肪细胞内DsbA-L和脂联素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同样,也明显减弱了RSV刺激增加的细胞内DsbA-L和脂联素的蛋白表达水平(P<0.05)。然而,RSV仍然对FOXO1-RNAi抑制FOXO1后细胞内DsbA-L和脂联素的蛋白表达水平有明显的升高作用(P<0.01)结论:RSV可以抑制PDK1/Akt/Foxo1信号通路,而且对该通路的抑制可能部分参与了其对DsbA-L和脂联素表达的上调。RSV对DsbA-L和脂联素表达的上调作用可能还存在着PDK1/Akt/Foxo1以外的其它机制。第四部分RSV调控DsbA-L和脂联素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二:RSV与AMPK信号通路目的:(1)探讨RSV与AMPK信号通路的关系;(2)探讨AMPK信号通路在RSV细胞内调控DsbA-L和脂联素表达机制中的作用。(3)探讨PDK1/Akt/Foxo1信号通路与AMPK信号通路对RSV细胞内上调DsbA-L和脂联素表达机制中的协同作用。方法:(1)分化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用AMPK的特异性抑制剂Compound C预处理一小时后,RSV处理24小时,Western blot测定细胞内AMPK在Thr172的磷酸化水平以及DsbA-L、脂联素和AMPK本身的蛋白表达水平; (2)AMPK-RNAi转染的C2C12细胞及Scramble细胞,RSV处理24小时后Western blot测定测定细胞内DsbA-L的蛋白表达水平;(3)分化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用特异性AMPK激动剂AICAR和RSV共处理,Western blot测定细胞内AMPK在Thr172的磷酸化水平以及DsbA-L、脂联素和AMPK本身的蛋白表达水平;(4)分化成熟的3T3-CAR脂肪细胞,用含FOXO1-RNAi或Scramble RNA腺病毒转染后,Compound C1小时或/和RSV24小时处理,Western blot测定细胞内DsbA-L、脂联素和FOX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Compound C明显地抑制了RSV刺激的细胞内DsbA-L和脂联素蛋白表达水平(P<0.05);(2)同样,与C2C12 Scramble细胞比,AMPK-RNAi C2C12细胞中RSV刺激增加的细胞内DsbA-L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减少(P<0.05); (3) AICAR显着增加了3T3-L1脂肪细胞内DsbA-L和脂联素的蛋白表达水平,而且,与RSV共处理,AICAR处理没有进一步增加RSV对细胞内DsbA-L和脂联素的蛋白表达的上调作用;(4)Compound C处理部分抑制了Scramble 3T3-L1脂肪细胞中RSV对细胞内DsbA-L和脂联素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刺激增加作用,而在FOXO1-RNAi3T3-L1脂肪细胞中,共处理CompoundC使RSV对细胞内DsbA-L和脂联素的蛋白表达的上调作用消失。结论:AMPK信号通路也参与了RSV对DsbA-L和脂联素上调作用的调节,激活AMPK信号通路和抑制]PDK1/Akt/Foxo1信号通路是RSV对DsbA-L和脂联素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的主要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1-05-01)
李国明,陈强,戴克胜,郑晓峰[10](2011)在《人类Cornulin蛋白S100结构域钙依赖的多聚化能有效减少细胞的损伤(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哺乳动物中发现一类新的能够抵制环境压力和保持组织完整性的应激蛋白.含有S100钙结合结构域的Cornulin(CRNN)是这类蛋白质之一,它在人类食管鳞状上皮细胞中高表达,而在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中却低表达,它能抑制脱氧胆酸诱导的细胞损伤.S100结构域在CRNN的功能上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CRNN S100结构域的生物学特性,克隆、表达、纯化了该结构域,证明其折迭正确,适合用于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特性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核磁共振、凝胶过滤层析、超速离心、质谱和蛋白质交联分析,发现S100结构域具有钙依赖的多聚性质,而多聚体的形成更有利于保护细胞免受脱氧胆酸和乙醇的损伤.上述结果表明,S100结构域是CRNN发挥功能的关键结构域,它可以通过多聚化更好地保护细胞.该工作将进一步揭示S100结构域的生物学功能.(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2011年03期)
多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轮状病毒是全球范围内引起5岁以下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在全球每年由于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病例高达40-60万。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感染及发病最有效的途径,目前已经有两种轮状病毒疫苗(Rotateq和Rotarix)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使用,70多个国家已经将轮状病毒疫苗纳入免疫规划。随着轮状病毒疫苗的推广,轮状病毒导致的年死亡病例由40-60万下降到20万左右。但是目前的轮状病毒疫苗存在地区有效性差异大、会诱发小儿肠套迭等问题,因此更加安全、有效的轮状病毒亚单位疫苗的研究对于进一步降低轮状病毒导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VP4作为刺突蛋白,介导了轮状病毒的吸附和入胞过程,其抗体可以阻断轮状病毒的吸附和入胞过程,是轮状病毒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一种重要的候选抗原。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N端起始于26位氨基酸、C端终止于476位氨基酸的VP4截短蛋白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形式表达,其在铝佐剂条件下的免疫原性显着高于VP8-1(aa26-231)。本研究拟探究影响26-476蛋白免疫批间差的原因,并对26-476高聚体的形成条件及其性质初步评价,并把轮状病毒VP4多聚化推广至其他基因型VP4蛋白,以期获得均一性、稳定性较好,免疫原性强、免疫保护性高的VP4重组蛋白候选疫苗。本研究首先在免疫佐剂的选用、内毒素含量、二硫键叁个方面探究了影响26-476蛋白免疫原性的原因,发现免疫佐剂及内毒素对蛋白的免疫原性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主要因素,但是二硫键的形成可使其形成高聚体,从而显着增强其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性。然后,我们对26-476高聚体的形成条件进行探究证实盐离子浓度对26-476高聚体的形成存在直接关系,而pH是形成高聚体大小的关键因素。利用TEM、AUC、HPLC、DSC等分析技术对不同高聚体的形态大小及热稳定性进行分析,证实了 26-476高聚体是大小均一、热稳定性良好、形态不规则的颗粒状聚合物。并对高聚体的抗原性、免疫原性、免疫中和活性进行了探究,发现TB8.0及TB8.8条件下形成的高聚体很好的保持了表面中和表位的完整性,其叁种性质均得到了加强。最后,我们把VP4形成高聚体推广至包括人源毒株在内的其他基因型毒株后,发现VP4-26-476(LLR)形成高聚体的条件对于不同基因型的VP4截短蛋白高聚体的制备具有通用性。综上所述,本研究获得了均一的VP4截短蛋白的高聚体,该高聚体大小均一、热稳定性良好,相比叁聚体具有更高的抗原性、免疫原性及免疫中和活性,为未来VP4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聚化论文参考文献
[1].刘旭东,梁真,赵晓芳,刘钢涛.祛湿活血方对脂肪细胞多聚化脂联素表达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7
[2].贾连智.轮状病毒VP4截短蛋白多聚化及其免疫保护性研究[D].厦门大学.2017
[3].武海燕.APL和M2b型白血病发病和药物靶点的共同特点:癌蛋白的多聚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6
[4].刘媛馨,石厚霞,刘翠萍,王苏,杨奇超.C反应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内高分子量多聚体脂联素表达和脂联素多聚化水平的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6
[5].何奕多.TNF-α对脂联素多聚化修饰及分泌调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
[6].贾原,张俊萍.抗原多聚化是调控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的重要途径[C].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汇编.2015
[7].孙俊,金丹,黄敬,余小玲,何亦多.PPARγ通过上调DsbA-L表达促进脂联素蛋白的多聚化[C].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第十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2014
[8].王伟.特异性抗TRAIL受体单链抗体多聚化策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9].王安平.白藜芦醇对脂联素表达和多聚化的调控及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1
[10].李国明,陈强,戴克胜,郑晓峰.人类Cornulin蛋白S100结构域钙依赖的多聚化能有效减少细胞的损伤(英文)[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