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论文_韩林飞,方静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空间结构,区域,旅游,空间,城市,可达性,模型。

区域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韩林飞,方静莹[1](2019)在《莫斯科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经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莫斯科建立森林保护带和莫斯科大都市区的协调发展两方面,阐述并分析了莫斯科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强化城市边界问题的处理方式及对有效控制城市无序蔓延的发展策略。通过对莫斯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经验的总结,得出五点启示:(1)清晰的城市结构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规划时要确定城市未来发展缓冲区,有效控制因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城市无序蔓延。(2)建设合适宽度、位置的绿化带和确定城市的增长边界减缓城市蔓延。(3)在城市边缘区应大力增加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以寻求城市中心区与边缘区的协调发展。(4)加强城市边缘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多样化、便捷性、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5)鼓励并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促进城市边缘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期为北京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城市边界、控制城市无序蔓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武前波[2](2019)在《新时期浙江省区域空间结构演变格局及其发展战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湾区经济正成为新一轮区域发展的逻辑。在长叁角一体化背景下,通过对近10年浙江省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发现省域经济重心正在转向环杭州湾城市群,即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圈,区域空间结构呈现以浙江大湾区为核心的网络化发展格局。其中,以杭州、宁波为核心的环杭州湾城市群不断聚集各类经济社会要素,网络化发展格局比较显着,二者之间也经历了作为湾区经济重心及区域创新中心此起彼伏的演变过程。温台、浙中两大都市圈增长动力滞缓,作为城市群或都市圈空间结构相对离散,未来产业发展面临新的转型升级。浙西、浙南地区经济体量较小,但增速较快,以生态绿色经济为亮点吸引了大量人流,成为省域重要的生态涵养地。总体上来看,浙江省域空间结构不平衡态势进一步加剧,形成以环杭州湾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基于当前浙江省实施的"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发展战略,提出省域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优化的建议。(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6-29)

李玮谦[3](2019)在《入滇国内旅游流空间结构与区域旅游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的空间结构是当地发展旅游必须要明确的问题,云南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吸引并促进了相关旅游要素和旅游流的集散。在分析入滇旅游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区域旅游发展的特性,采取旅游产品集约化战略,合理定位旅游产品,找到旅游流空间结构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联,促进入滇国内旅游流的拓展和提升。(本文来源于《度假旅游》期刊2019年02期)

郑威,陆远权[4](2019)在《中国金融供给的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地方金融发展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视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到地理距离邻近会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与交易风险,本文讨论了金融供给的空间结构对产业主体融资的微观机理与宏观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2004—2016年中国25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区分地方金融发展的本地效应和区域金融中心的溢出效应,实证检验了金融供给的空间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地方金融发展显着地促进了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显着地促进了所在城市及其邻近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在控制内生性并引入工具变量之后,上述结论仍然具有稳健性。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检验发现,地方金融发展还存在普遍意义上的空间溢出效应,即地方金融发展对邻近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也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本文结论有助于理解金融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并试图为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见解。(本文来源于《国际金融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陶静[5](2019)在《基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对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进行研究。结论表明,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未能形成整体布局,各旅游要素亟需整合重构;强弱屏蔽效应明显,新兴因素不断出现;系统内部发展极不均衡,空间结构演变充满变数。文章认为,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需破解整体与部分的关联、强势与弱势的均衡、新兴与传统的融合叁个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李一曼,修春亮,孔翔[6](2018)在《浙江陆路交通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发展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板块旅游"空间结构理论、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探讨1996~2016年浙江陆路交通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发展影响。研究表明:(1)交通路网建设带来城市可达性提升,其地理过程、格局呈现围绕"四大都市区"轴带放射状"Π型"演变特征。(2)交通网络效应下,新增景区密集分布于邻近中心城市主要对外交通要道两侧,耦合于可达性时空演变,且"板块"旅游地域结构特征显着。(3)空间计量结果发现,交通区位、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因素不同程度影响地域旅游经济发展。(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邓良凯,张美乐,李林,宋洋洋[7](2018)在《川西区域旅游地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在自助旅游流下,区域旅游地空间结构的合理性与空间发展定位,以游客旅游轨迹为依托,构建旅游地的空间复杂网络模型,建立复杂网络拓扑结构的网络密度、模块分析、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等分析指标体系,对旅游地的空间区划和空间职能进行研究,并在川西地区完成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川西旅游地的空间存在"一轴叁心"的空间发展结构,并且对旅游地存在核心旅游地、次级旅游地、中间旅游地、边缘旅游地四种类型。(本文来源于《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期刊2018-07-26)

冯金丽[8](2018)在《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工业协同发展的空间结构效应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柳来河一体化区域2002~2014年城市工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仍然是城市工业增长的主要源泉,而城市工业协同发展的空间结构效应尚未显现。在促进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工业协同发展的进程中,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政府合作,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本文来源于《时代金融》期刊2018年12期)

胡杰[9](2018)在《陕西省区域公路网络与产业空间结构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路交通是推动产业空间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而产业空间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公路交通的建设发展,二者之间具有复杂紧密的联系作用,研究二者间的协调发展情况既充实了相关研究内容,也为地区进一步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支持。以陕西省为例,基于分形理论、中心-外围模型和耦合协调理论探究地区公路交通与产业空间结构的协调适应情况是研究的目的所在。具体来讲,首先是运用ArcGIS软件计量分析覆盖陕西各地区的栅格网络的边长与相应的有公路通过的网格数,测算出描述陕西各地区路网覆盖度的分形维数;然后利用SPSS软件拟合各地区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变情况;最后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路网空间特征与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适应情况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陕西各地区的公路网络在所研究的尺度上都呈现出显着的自相似性,但整体的路网覆盖水平不高,只有西安地区公路网络的分形维数达到了1.5,其余大多数地区都处于1.4以下。同时,陕西省各地区的产业专业化演变整体上也遵循U形规律,且都处于U形曲线的左半边。而关于公路空间特征与产业空间结构的适应性方面:西安和渭南的协调情况最优;咸阳与铜川的路网布局良好但产业空间结构方面还需优化升级;陕南叁地以及宝鸡、延安则在公路网络空间布局与产业空间结构方面都需进一步的完善改进。从研究中可以认识到:首先,将分形理论应用于公路网络的研究中是有效的,各地区路网都具有分形特征;其次,各地区的产业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与相关理论基础、实证结果一致;同时,将耦合协调度模型应用于路网分形特征与产业空间结构演变间作用情况的探究中也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26)

李顺成,LEE,Hee-Yeon[10](2017)在《紧凑式城市空间结构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研究——基于中国大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大陆大城市为研究对象,对紧凑式城市空间结构要素对区域经济,特别是对区域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紧凑式城市空间结构要素对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和地区所产生的影响力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根据中国大陆经济地理带的划分,以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大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叁个地区面板模型。模型估计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与地区劳动生产率呈显着的正相关性,而西部地区则呈现出显着的负相关性。(2)东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的平方项变量与地区劳动生产率均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性。在将人口密度变量和人口密度的平方项变量同时进行分析时发现,在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与地区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倒U字型"的曲线关系。(3)人口的集中度越高、多核心度越高、土地混合利用度越高都能够促进区域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在产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准上差距较大,由此在国家层面上制定相关国土规划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地区间所具有的差异性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和实施具有差别化的规划政策和方案。从城市和地区层面来看,更有必要对自身所具有的人口和社会结构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调查研究。此外,还应注意的是,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对城市和地区的长期发展趋势进行有效分析和判断,从而制定出具有时效性的紧凑式城市规划政策。(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7年12期)

区域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湾区经济正成为新一轮区域发展的逻辑。在长叁角一体化背景下,通过对近10年浙江省域经济发展态势分析,发现省域经济重心正在转向环杭州湾城市群,即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圈,区域空间结构呈现以浙江大湾区为核心的网络化发展格局。其中,以杭州、宁波为核心的环杭州湾城市群不断聚集各类经济社会要素,网络化发展格局比较显着,二者之间也经历了作为湾区经济重心及区域创新中心此起彼伏的演变过程。温台、浙中两大都市圈增长动力滞缓,作为城市群或都市圈空间结构相对离散,未来产业发展面临新的转型升级。浙西、浙南地区经济体量较小,但增速较快,以生态绿色经济为亮点吸引了大量人流,成为省域重要的生态涵养地。总体上来看,浙江省域空间结构不平衡态势进一步加剧,形成以环杭州湾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基于当前浙江省实施的"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发展战略,提出省域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优化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1].韩林飞,方静莹.莫斯科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经验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9

[2].武前波.新时期浙江省区域空间结构演变格局及其发展战略[C].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3].李玮谦.入滇国内旅游流空间结构与区域旅游发展研究[J].度假旅游.2019

[4].郑威,陆远权.中国金融供给的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地方金融发展与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视角的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9

[5].陶静.基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

[6].李一曼,修春亮,孔翔.浙江陆路交通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发展的影响研究[J].地理科学.2018

[7].邓良凯,张美乐,李林,宋洋洋.川西区域旅游地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研究[C].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8

[8].冯金丽.柳来河一体化区域工业协同发展的空间结构效应评价研究[J].时代金融.2018

[9].胡杰.陕西省区域公路网络与产业空间结构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18

[10].李顺成,LEE,Hee-Yeon.紧凑式城市空间结构要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研究——基于中国大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

论文知识图

区域城市空间重构机制模式1995年山东省经济发展与区域空间结构...2004年山东省区域发展与区域空间结构...一1青海省东部地区行政区划图(2007)锡尼镇1~2h交通圈示意图漳州市城区经济型酒店空间分布图

标签:;  ;  ;  ;  ;  ;  ;  

区域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论文_韩林飞,方静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