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生物学性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苏南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生物学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牛昱涵,施曼,王心怡,李江叶,张维国[1](2019)在《苏南地区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苏南地区稻麦轮作农田转变为桃园对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旨在为苏南地区土地合理利用和土壤质量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于2017年麦季(5月)和稻季(7月)采集研究区稻麦轮作田及由其改为桃园的土壤样品,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理化性质,96微孔酶标板荧光分析法测定土壤酶活性,实时荧光定量方法测定细菌16S rRNA和真菌ITS基因丰度。【结果】当土地利用方式由稻麦轮作田转变为桃园后,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明显变化。与水旱轮作田相比,桃园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没有明显改变,但毛管孔隙度显着降低,而非毛管孔隙度显着增加,土壤更加紧实,pH有进一步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增加;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丰度下降,真菌ITS rRNA基因丰度升高,有机质降解的微生物群落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相应地,土壤中与氮转化相关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从春季到夏季,稻麦轮作田和桃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下降,稻田降幅较大。另外,两种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细菌16S rRNA基因丰度、真菌ITS rRNA基因丰度、纤维素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均显着下降。【结论】苏南地区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显着增加了土壤容重,改变了土壤孔隙性,增加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降低了土壤pH,进而大幅度降低了土壤中氮转化酶活性,并促使土壤微生物菌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变,最终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及固碳潜力。因此,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后,应注重土壤养分的管理。(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郑周敏[2](2019)在《黄土高原不同封育年限草地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作为黄土高原宝贵的自然资源,面临着极端气候和放牧活动的影响,草地退化加剧。退化草地实施封育措施有利于草地的自然恢复。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不同恢复年限的封育草地(10,25,35年)以及放牧草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样地表层土壤的理化以及生物学性质,探究土壤性质在植被恢复中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关系,为黄土高原退化草地的修复和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结果表明:(1)长期封育显着地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随着封育年限的延长,土壤容重逐渐减小,土壤湿度逐渐增大,pH先升高后降低,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都先降低后升高,而封育对铵态氮的影响不显着。封育显着影响土壤C、N、P含量,有机C、全N增加,而全P却降低。封育也显着增加土壤C:P、N:P,而对C:N无显着影响。(2)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湿度和全氮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但与土壤容重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全氮与硝态氮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全磷与土壤湿度存在显着负相关,而与土壤容重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土壤容重与土壤湿度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土壤C:P与N:P、土壤湿度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与全氮存在显着的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土壤N:P与有机碳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而与硝态氮存在显着的负相关。(3)微生物量碳、氮随着封育时间的推移显着上升,封育35年减小或保持稳定。微生物量C:N随着封育的进行逐渐降低。微生物量C:N与土壤C:N并无显着关系。长期封育显着影响C:N不平衡性的变化,封育后期具有较高的不平衡性。而封育对微生物熵qMBC、qMBN无显着影响。(4)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间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并且两者都与全氮含量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微生物量氮与土壤湿度、有机碳存在显着的正相关,但与全磷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微生物量C:N与土壤容重、全磷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而与土壤湿度、铵态氮、有机碳存在显着的负相关。(5)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碱性磷酸酶(AKP)随封育时间的延长活性显着升高,而后显着降低。BG、NAG活性在封育25年达到最高,分别为244.57 nmol·g~(-1)·h~(-1)和36.48 nmol·g~(-1)·h~(-1),AKP活性峰值出现在封育10年(498.04 nmol·g~(-1)·h~(-1))。长期封育对叁种酶的化学计量比有显着影响。BG:NAG恢复的前中期变化较为稳定,封育35年达到最高。而BG:AKP与NAG:AKP的走势都呈单峰型变化,最大值都出现在封育25年。(6)BG、NAG和AKP这叁种酶活性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BG活性与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氮存在极显着正相关,与土壤湿度和微生物量碳存在显着正相关,而与土壤容重及硝态氮存在显着负相关。NAG活性与微生物量碳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与微生物量氮和全氮存在显着正相关,而与硝态氮存在极显着负相关。AKP活性与有机碳和全氮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而与速效磷存在显着负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秦绍龙,祁桥伟,刘杰,翟丙年,麻进仓[3](2019)在《氯氧消毒剂对设施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氯氧消毒剂对设施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以明确氯氧消毒剂的作用机理,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点、多作物比较试验,以西安、渭南2个市9个试验点种植年限10~15年大棚的设施土壤为研究对象,以不进行任何消毒处理的土壤为空白对照,分析氯氧消毒剂处理(DT)对设施番茄、黄瓜、甜瓜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细菌与真菌数量比值(B/F值)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由各试验点作物产量的平均值可知,氯氧消毒剂处理作物的产量较空白对照均增加,其中番茄和甜瓜产量明显增加,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而黄瓜产量虽有所增加,但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与空白对照相比,氯氧消毒剂处理总体均降低了设施黄瓜、番茄、甜瓜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数量,提升土壤中B/F值,优化了微生物菌群结构;但是放线菌数量无明显的变化规律。与空白对照相比,氯氧消毒剂处理可有效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对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小。【结论】氯氧消毒剂处理对土壤细菌、真菌灭菌效果较明显,对放线菌灭菌效果不强,能有效调节和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可减缓设施土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速率,提高土壤脲酶活性,从而促进作物产量增加,对设施土壤起到很好的消毒灭菌作用,从而可防止设施栽培的土壤连作障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左玉环,刘高远,杨莉莉,梁连友,同延安[4](2019)在《陕西渭北柿子园种植白叁叶草对土壤养分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种植豆科绿肥可以有效增加氮肥来源,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与土壤质量,是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本试验研究了柿子园种植白叁叶草对土壤养分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以探明果园种植豆科绿肥在土壤肥力改良与经济效益提升方面的潜力.设柿子园清耕、种植白叁叶草2个处理,于2017年9月14日分别采集0~10、10~20、20~30和30~40cm土层样品,以分析两个处理对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耕相比,生草后的整个被测土层的有机质、速效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增加,其中,0~10 cm土层生草处理的有机质、微生物生物量碳增加效果显着,10~20 cm土层速效氮含量增加效果显着,0~20 cm土层中脲酶活性显着增加,而过氧化氢酶活性、蔗糖酶及土壤酶活性的几何平均值(GME)则在整个被测土层都显着增加.表明果园生草能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化肥氮投入量,提高果园经济效益,是一种优良的果园栽培模式.(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学霞,陈延华,王甲辰,左强,肖强[5](2018)在《设施菜地种植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北京郊区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的土壤生态环境、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差异,为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土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露地土壤为对照(CK),采集种植3年、5年、8年和12年的0—30 cm设施蔬菜土壤样品,采用常规土壤理化性质检测方法测定了土壤的理化性状,采用荧光定量法和线虫形态学鉴定方法,分析土壤细菌、真菌数量以及土壤线虫群落组成。【结果】随种植年限增加,设施菜地土壤容重和pH值均明显下降,总孔隙度、EC值、SO_4~(2–)、Ca~(2+)、有机碳、NH_4+-N、NO~(3–)-N含量均持续升高。与CK相比,种植年限3年、5年、8年、12年的样地土壤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均显着增加(P <0.05)。随种植年限增加,根结线虫属(Meloidogyne)、螺旋属(Helicotylenchus)、异皮属(Heterodera)丰度逐渐增加;土壤线虫密度、植物寄生性线虫丰度显着增加(P <0.05),而食细菌、食真菌、杂食/捕食线虫丰度逐渐降低。线虫群落的多样性H′、SR指数和均匀性J′指数均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与CK相比,种植年限12年样地的指标值显着降低(P <0.05)。所有种植样地NCR> 0.5,表明样地土壤食物网以食细菌通道为主,土壤有机质以细菌分解途径为主。WI、MI指数逐渐降低,而PPI指数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其中种植年限12年样地WI <1,这表明土壤矿化途径转变为以植物到植食性线虫为主要参与者,土壤生态系统受干扰程度逐渐增强,土壤健康状况变差。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生物数量间的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总孔隙度、容重、EC值、有机碳、SO_4~(2–)、NH_4~+-N、NO_3~–-N是影响细菌、真菌和线虫数量的关键因子,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菜地由于改变这些因素而影响土壤生物群落组成。【结论】连续种植导致京郊设施菜地盐分含量显着升高、养分失衡、土壤酸化。理化性状的变化改变了细菌和真菌数量,进而导致土壤线虫总数、植物寄生性线虫比率逐渐增加,尤其根结线虫属比率增加显着,食细菌、真菌和杂食/捕食线虫比率逐渐降低。以种植12年后的土壤受干扰程度最大,土壤微生态失衡最严重。(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朱婧,管冠,何天养,赖金华,刘桂东[6](2018)在《生物调理剂对赣南脐橙果园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化肥的长期施用以及不尽合理的管理模式导致赣南脐橙果园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学性质退化等问题逐步显现,而施用生物调理剂则是解决当前果园土壤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本研究中,我们设置了盆栽试验以明确施用绿色生物调理剂对赣南脐橙果园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3和T4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在研究持续3个月后均有显着提升,同时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也相比对照显着增加.可以认为,适宜浓度的绿色生物调理剂有利于赣南脐橙果园土壤生物学性质的优化.(本文来源于《赣南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Luis,Franco,李双[7](2018)在《严重干旱条件下有机改良剂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分析磷脂脂肪酸(PLFA)的变化,研究严重干旱环境与有机改良剂(城市固体废物、羊粪和牛粪)对土壤脱氢酶、脲酶、β-葡萄糖苷酶和磷酸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试验设置两级灌溉:浇灌土壤,即通过浇水使土壤持水能力保持在60%;非浇灌土壤,即不浇水。结果表明,严重干旱条件对土壤酶活性、总细菌和真菌的PLFA浓度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严重干旱土壤中施用有机改良剂,可以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促进土壤微生物种群的生长和活动。然而,(本文来源于《腐植酸》期刊2018年05期)
张月萌,王倩姿,孙志梅,牛劭斌,刘佳[8](2018)在《间作豆科作物对山药田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探讨了山药与苜蓿和叁叶草两种豆科绿肥作物间作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综合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山药单作相比,间作苜蓿和叁叶草提高了0~20 cm和20~40 cm土层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了山药根茎膨大初期和膨大盛期土壤p H和电导率.间作有助于提高山药整个生育期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土壤呼吸,但对蔗糖酶和脱氢酶活性影响不明显.采用隶属函数模型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间作山药收获期的土壤肥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间作两种豆科作物均具有显着提高山药田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综合肥力的效果.通过间作豆科绿肥作物增加山药田的生物多样性是培肥山药田土壤、改善山药田土壤生态环境、缓解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韩露,万忠梅,孙赫阳[9](2018)在《冻融作用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冻融是作用于土壤的非生物应力,对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影响显着。文章综述了冻融作用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分析了影响冻融理化效应的主控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冻融循环可使土壤大团聚体破碎成小团聚体,细颗粒物表现出向中等大小颗粒物聚集的趋势;但冻融作用对团聚体水稳性的影响不一。由于土壤孔隙间冰晶膨胀,推动土壤颗粒发生相对位移,导致土壤孔隙度增加,容重随之降低。冻融初期,低温导致大量水分向冰晶转化,促使水分向土壤表层迁移;经反复冻融后,冰晶充分占据土壤孔隙,使水分移动空间变小、路径增长,造成不同深度土层含水率差异显着;水分状况改变又反过来对土壤冻融过程产生影响。冻融过程会增强土壤硝化作用和促进溶解性有机酸的释放,从而导致土壤溶液pH降低。冻融作用能够提高土壤有机碳(SOC)矿化速率,导致有机碳组分的固定与活化产生分异。冻融循环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状,影响氮、磷素迁移转化方向和赋存形态以及温室气体N_2O等的排放。此外,冻融作用还显着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指示土壤微生物群落演替方向。冻融循环次数、温度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上述冻融作用效应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笃超[10](2018)在《不同有机物料对连作大豆土壤肥力及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施用有机物料能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提高作物产量,而且对克服大豆连作障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克服大豆连作障碍提高产量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于有机物料对连作大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位于吉林农业大学教学实验田,连作7年的黑土为研究对象,并设正茬进行对比分析。选取叁大类(畜禽粪便类、天然类、有机肥类),共九种(鸡粪、猪粪、牛粪、树叶、秸秆、牧草、鸡粪型有机肥、菌渣型有机肥、褐煤型有机肥)不同的有机物料,设10种施肥处理。分析了土壤基本养分、团聚体组成、线虫群落组成、微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同时探究了有机物料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对土壤微生物环境进行评价。为克服大豆连作障碍提高产量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畜禽粪便类有机物料对缓解正茬大豆土壤p H下降作用效果显着,畜禽粪便类有机物料和有机肥类有机物料对抑制连作大豆土壤p H下降比天然类有机物料效果明显。叁种不同类型有机物料均能有效提高连作大豆土壤养分含量,并且效果显着。畜禽粪便类有机物料中的鸡粪对提高连作大豆土壤中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效果最明显;天然类有机物料中的秸秆对提高连作大豆土壤中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效果最显着;有机肥类有机物料处理的正茬土壤速效磷含量最高,连作土壤中畜禽粪便有机物料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最高。叁种类型有机物料均能明显提高连作大豆土壤中大粒径团聚体的含量,增加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显着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指数。(2)畜禽粪便类有机物料对正茬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提高作用最明显,其次是天然类有机物料。对连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提高最显着的是有机肥类有机物料,畜禽粪便类有机物料和天然类有机物料不如有机肥类有机物料效果明显。有机肥类有机物料对提高正茬和连作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磷的效果均比畜禽粪便类有机物料和天然类有机物料效果明显。天然类有机物料和有机肥类有机物料对正茬土壤呼吸作用效果较好,而有机肥类有机物料对改善连作土壤呼吸作用效果比较明显。有机物料可以有效提高连作大豆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效果明显好于CK处理。(3)叁种类型有机物料处理连作土壤线虫数量明显高于正茬,并且连作土壤中所有有机物料处理线虫总量均低于对照,各施肥处理间差异比较明显。有机物料能有效减缓连作大豆土壤中孢囊线虫属相对丰度迅速增长,菌渣型有机肥效果最好。提高连作土壤中杂食-捕食性线虫丰度,秸秆效果最好;还可以降低植物寄生线虫丰度和成熟指数,秸秆效果最显着。有机物料可以抑制连作大豆土壤中植物寄生线虫占线虫营养类群比例的大幅增长,缓解杂食-捕食性线虫所占比例下降,保持大豆连作土壤中各营养类群比例平衡,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维持土壤健康。(4)有机物料可以有效缓解大豆连作过程中带来的减产问题,提高正茬和连作大豆的产量,对提高连作大豆产量作用更加明显,鸡粪效果最明显。还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环境质量。维持连作大豆土壤微生物之间的相对平衡。缓解大豆连作过程中优势菌属种群丰度明显增长的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土壤生物学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草地作为黄土高原宝贵的自然资源,面临着极端气候和放牧活动的影响,草地退化加剧。退化草地实施封育措施有利于草地的自然恢复。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不同恢复年限的封育草地(10,25,35年)以及放牧草地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样地表层土壤的理化以及生物学性质,探究土壤性质在植被恢复中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关系,为黄土高原退化草地的修复和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结果表明:(1)长期封育显着地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随着封育年限的延长,土壤容重逐渐减小,土壤湿度逐渐增大,pH先升高后降低,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都先降低后升高,而封育对铵态氮的影响不显着。封育显着影响土壤C、N、P含量,有机C、全N增加,而全P却降低。封育也显着增加土壤C:P、N:P,而对C:N无显着影响。(2)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湿度和全氮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但与土壤容重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全氮与硝态氮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全磷与土壤湿度存在显着负相关,而与土壤容重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土壤容重与土壤湿度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土壤C:P与N:P、土壤湿度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与全氮存在显着的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土壤N:P与有机碳存在显着的正相关,而与硝态氮存在显着的负相关。(3)微生物量碳、氮随着封育时间的推移显着上升,封育35年减小或保持稳定。微生物量C:N随着封育的进行逐渐降低。微生物量C:N与土壤C:N并无显着关系。长期封育显着影响C:N不平衡性的变化,封育后期具有较高的不平衡性。而封育对微生物熵qMBC、qMBN无显着影响。(4)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间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并且两者都与全氮含量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微生物量氮与土壤湿度、有机碳存在显着的正相关,但与全磷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微生物量C:N与土壤容重、全磷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而与土壤湿度、铵态氮、有机碳存在显着的负相关。(5)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碱性磷酸酶(AKP)随封育时间的延长活性显着升高,而后显着降低。BG、NAG活性在封育25年达到最高,分别为244.57 nmol·g~(-1)·h~(-1)和36.48 nmol·g~(-1)·h~(-1),AKP活性峰值出现在封育10年(498.04 nmol·g~(-1)·h~(-1))。长期封育对叁种酶的化学计量比有显着影响。BG:NAG恢复的前中期变化较为稳定,封育35年达到最高。而BG:AKP与NAG:AKP的走势都呈单峰型变化,最大值都出现在封育25年。(6)BG、NAG和AKP这叁种酶活性之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BG活性与有机碳、全氮和微生物氮存在极显着正相关,与土壤湿度和微生物量碳存在显着正相关,而与土壤容重及硝态氮存在显着负相关。NAG活性与微生物量碳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与微生物量氮和全氮存在显着正相关,而与硝态氮存在极显着负相关。AKP活性与有机碳和全氮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而与速效磷存在显着负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生物学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1].牛昱涵,施曼,王心怡,李江叶,张维国.苏南地区农业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2].郑周敏.黄土高原不同封育年限草地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变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秦绍龙,祁桥伟,刘杰,翟丙年,麻进仓.氯氧消毒剂对设施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左玉环,刘高远,杨莉莉,梁连友,同延安.陕西渭北柿子园种植白叁叶草对土壤养分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5].王学霞,陈延华,王甲辰,左强,肖强.设施菜地种植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征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8
[6].朱婧,管冠,何天养,赖金华,刘桂东.生物调理剂对赣南脐橙果园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8
[7].Luis,Franco,李双.严重干旱条件下有机改良剂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J].腐植酸.2018
[8].张月萌,王倩姿,孙志梅,牛劭斌,刘佳.间作豆科作物对山药田土壤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8
[9].韩露,万忠梅,孙赫阳.冻融作用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18
[10].王笃超.不同有机物料对连作大豆土壤肥力及生物学性质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