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波[1]2004年在《p53DNA-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和药物含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制备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研究影响其阿霉素药物含量的因素水平;以粒径、粒形,药物含量为指标,优化制备工艺;制备药物含量较高,同时包封阿霉素(DOX)和质粒p53的纳米粒,为靶向治疗和基因治疗联合化学治疗奠定基础。 方法:应用一步法制备纳米粒,初选影响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药物含量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均匀设计,多因素分析各因素水平的相互作用,优化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制备工艺。通过改变体系的Zeta电位和加入离子对试剂,进一步提高纳米粒的DOX药物含量,同时采用二步法制备p53DNA-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分别以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阿霉素和p53DNA的包封率,计算载药量。 结果: 1.影响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药物含量的因素有:阿霉素用量、BCA单体用量、体系PH值、表面活性剂。 2.建立了具有良好预报作用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19.456+0.113X_1-1.66X_2-6.121X_3-0.839X_4,F=0.888,R=0.686,R~2=0.57,P=0.544。优化工艺后制备了粒径粒形好,阿霉素药物含量高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优化的处方为DOX 10.0 mg,BCA 0.25ml,PH二2 .5,1 .5%Dextran7。。 3.加入电解质改变体系的Ze七a电位,硫酸钠组与对照组相比包封率和载药量增加(P<0.05),而NaCI,NaZCO。的影响不大(P>.05)。加入NaZSO。的4.0,8.0,12.Omg/ml叁个剂量水平组包封率和载药量均较未加NaSO性组增高(P<0.05),Na25O,浓度为12.Omg/ml时,阿霉素药物含量进一步提高到ER=84.26十产。.27,LD= 3.57+/一0.01(P<0.05)。但当NaZSO;达16.Omg/ml时药物含量反而较12mg/m1组降低(P<0.05)。对应的Zeta电位亦有相同改变(P<0.05)。Zeta电位的改变与阿霉素一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酚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呈负相关(r护0.9671,坑。刁.9125,P<。.05)。加入离子对试剂后阿霉素药物含量亦进一步提高(P<0.05)。 4.制备出了P53邓可霉素一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酷纳米粒。加入季胺盐CTAB后,p53DNA的包封率明显提高(P<0.05),而阿霉素的包封率变化不大(P>?05),分别为Dox:82.17+/一0.22,p5349.67+/一1.26。 结论:阿霉素用量、Q一氰基丙烯酸正丁‘酉旨单体用量、介质的PH值、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量是影响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醋纳米粒药物含量的重要因素,搅拌速度没有影响。经优化工艺制备的阿霉素一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醋纳米粒粒径、粒形好,药物含量高。优化的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酷纳米粒制备工艺为其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包封p53DNA和阿霉素于同一载体是可以行的。改变纳米粒的Ze七a电位和加入离子对试剂均可以有效提高阿霉素一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酷纳米粒的药物含量。电解质NaSO4对阿霉素一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酒旨纳米粒的药物含量的提高与纳米粒的Zeta电位改变密切相关。p53DNA一阿霉素一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酷纳米粒的制备成功为靶向治疗和基因治疗与化学治疗的联合应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蒋林峰, 赵红云, 高建[2]2015年在《磁性纳米粒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磁性纳米粒子作为一种优良的靶向治疗载体,目前已广泛运用于基础医学及临床领域,其中涉及影像学诊断、临床治疗等方面。本文介绍了磁性纳米粒治疗肝癌的基本靶向机制、不同表面修饰后的纳米粒的靶向治疗机制,以及以纳米粒靶向性质为基础的化疗、热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治疗方案。认为磁性纳米粒靶向治疗肝癌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崔芒芒[3]2017年在《超分子纳米体系联合递送药物和基因靶向肝癌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简称肝癌)是占据全球癌症死因第叁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大多数病人确诊时已处晚期,失去手术机会。传统的化疗方法效果差且毒副作用较大,因此,提高药物的治疗作用同时减少其副反应成为研究的重点。肝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是一个多基因共同参与的过程,将一些特定的基因如p DNA、si RNA或micro RNA导入肝癌细胞继而在基因层面干扰肿瘤的发生发展已成为肝癌治疗的新思路。将化疗药物与基因疗法相结合,利用两者的不同机制可以发挥协同作用。然而,这种联合疗法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实现药物和基因的共载并将二者靶向运送至肝癌组织细胞。多功能纳米载体可以作为药物/基因的共载介质。本研究以阿霉素(doxorubicin,DOX)和寡聚核苷酸(oligo RNA)分别作为药物和基因模型,构建了一种同时携载DOX和oligo RNA的超分子纳米体系,并探讨了其在体内外实验中的肝癌靶向性,为肝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方法。方法通过希夫碱反应制备出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和多聚-L-赖氨酸(poly-L-lysine,PLL)结合的天然生物材料β-环糊精接枝聚赖氨酸(命名为PLCD),采用傅立叶红外分析及核磁共振氢谱表征了PLCD的化学结构;应用芘的荧光实验及琼脂糖凝胶电泳阻滞实验分别考察了不同β-CD取代度的PLCD携载疏水性分子及复合oligo RNA的能力;采用透析法制备PLCD/DOX复合物,将其与oligo RNA混合,形成PLCD/DOX/oligo RNA复合物(简称PDR);采用共孵育的方法将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引入到PDR纳米粒子表面,形成具有肝癌靶向性的超分子纳米粒子(简称为HPDR)。应用动态透析法测定PDR和HPDR两种纳米体系中的DOX在不同p H值环境下的体外释放;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检测CD44分子在肝癌细胞系MHCC-97H和Hep G2表面的表达情况及HPDR纳米粒子靶向递送DOX和荧光标记的oligo RNA(FAM-RNA)至肝癌细胞的能力;应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试剂检测PLCD和HA/PLCD的生物安全性,并比较PDR和HPDR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作用。构建MHCC-97H皮下荷瘤裸鼠模型,经尾静脉注射给药,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HPDR在小鼠体内的分布。结果1.成功制备了叁种不同β-CD取代度的PLCD,取代度分别为7.3%、12.9%和25.1%。2.PLCD可以有效包载DOX,其载药量为11.0%,包封率为41.2%。3.当N/P为30/1时,PLCD/DOX与oligo RNA复合形成稳定的纳米粒子,其粒径为168.9 nm,表面电荷为+38.7 m V。4.当HA/PDR的质量比为3/6时,HA可成功包裹于PDR纳米粒子表面形成负电性的壳层,形成的HPDR纳米粒子成规则球形,具有典型的核-壳结构,粒径为195.8 nm,表面电荷为-22.7 m V。5.肝癌细胞系MHCC-97H和Hep G2表面均高表达CD44分子。6.HPDR纳米粒子可通过HA-CD44介导的内吞作用将DOX和RNA靶向递送至肝癌细胞,并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性。7.体内实验表明,与PDR纳米粒子相比,HPDR在肿瘤部位蓄积更多而在肝脏组织中蓄积较少,说明HPDR纳米粒子在体内具有良好的肝癌靶向性。结论本研究中制备的HPDR超分子纳米粒子结构稳定,在体内外均表现出良好的肝癌靶向性,有望在药物与基因联合治疗肝癌方面发挥巨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p53DNA-阿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制备和药物含量的研究[D]. 刘金波. 中南大学. 2004
[2]. 磁性纳米粒在肝癌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蒋林峰, 赵红云, 高建.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5
[3]. 超分子纳米体系联合递送药物和基因靶向肝癌的研究[D]. 崔芒芒. 天津医科大学. 2017
标签:有机化工论文; 纳米粒子论文; 阿霉素论文; 纳米论文; 丙烯酸论文; 科学论文; 肝癌论文; 药品论文; 科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