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玄学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玄学,诗歌,约翰,艾略特,约翰生,诗人,人文主义。
玄学派论文文献综述
高宇璇[1](2019)在《略论及时行乐主题在中英诗歌的体现——以“玄学派”英诗与《古诗十九首》对比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及时行乐这一主题在17世纪英国与中国汉末都出现过创作高峰,笔者通过对邓恩、马维尔、罗伯特等"玄学派"英国诗人的作品与《古诗十九首》中及时行乐主题的诗歌比较,窥见同一主题背后不同的精神内涵。17世纪"玄学派"英诗的创作内核是人文主义,而《古诗十九首》背后则是深受儒学影响又壮志难酬的下层文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0期)
晏奎[2](2019)在《从多恩派到玄学派:18世纪的多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普遍认为,多恩在18世纪是一个被人忽视的诗人。但多恩在18世纪非但没有被人遗忘,反而激发了人们的深入探究,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走过了一条从"多恩派"到"玄学派"的百年历程。其间既有多恩诗的再叁出版和对多恩诗的引用、仿拟与改造,也有从"共生说"与"等级说"角度对多恩的研究,更有针对多恩的"才"和"律"而展开的激烈交锋。这一切都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宝贵遗产。而蒲伯和约翰逊等对多恩的学理构建则是多恩批评史上的第一座理论高峰,既在宏观上推动了诗学的发展,也在微观上深化了对多恩诗的认识,使多恩研究从此踏上了严肃的学术探究之路。(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李裴[3](2018)在《唐代重玄学派文艺美学思想述略——以成玄英、李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道教重玄学派的重要代表成玄英、李荣以重玄思想注解老、庄,其论着中包含大量的文艺美学思想片断。本文从审美心态、言意之辨和文质观叁个方面对二者散见的文艺美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出重玄美学借助"空"观,发展了先秦道家美学思维方式,并进一步推进了言意问题,丰富和补充了儒家的"善-美"文质观,显示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方坤红[4](2018)在《玄学派爱情诗歌中诗性隐喻的认知识解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70年以来,隐喻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中被视为重要的认知现象进行研究。至今国内外已研究出相关理论作为今后隐喻研究的理论基础。莱考夫和特纳(1989)在《超越冷静理性:诗性隐喻分析指南》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诗性隐喻的概念,认为概念隐喻是诗性隐喻的理解和建构的重要认知基础。诗性隐喻属隐喻中的一类,因其隐喻新奇性,将差异巨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突破人类依赖常规隐喻所形成的世界认知,对世界形成新的认知体验,因此诗性隐喻最能够体现人类的认知能力及认知系统的复杂性。国内外对于诗性隐喻认知研究中,存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滥用现象,收集的语料未能充分突显或挖掘认知系统的复杂性,且分析多数停留在认知系统表层,最终都没有利用诗性隐喻本身的特点来揭示更深层的认知机制。因此本研究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搜集及分类玄学派爱情诗歌中富有相异性的诗性隐喻为研究语料,利用隐喻映射机制分析诗性隐喻中的认知识解机制,通过直观的分析模型,揭示了识解过程中隐藏的深层次认知机制系统。本研究得出,语料中比例最大且最具隐喻系统性和连贯性的两个诗性隐喻为LOVE IS ALCHEMY及LOVE IS UNITY,其隐喻具体语言表现形式为图像及拟人隐喻。根据Lakoff&Turner(1989),诗性隐喻形式多样,其中拟人隐喻和图像隐喻为隐喻的认知实现途径提供了更为可观的路径,也是诗性隐喻中最能体现认知复杂性的隐喻。因此,本研究以该两类隐喻为基础,构建识解框架,呈现更深层次的认知网络。通过分析发现,该两类诗性隐喻的认知识解基础及其认知运作机制的特点。识解分析中发现两类隐喻识解的相互运作机制,隐喻双域之间和内部中的概念化过程,也发现了转喻在识解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证实了概念隐喻理论及哲学意义的解释力,也丰富并完善了认知隐喻理论对诗性隐喻的识解及拟人型和图像隐喻的认知阐释,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人研究的缺陷。(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6-01)
方坤红[5](2017)在《玄学派爱情诗歌中诗性隐喻的识解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思维及语言由概念隐喻构建而成,诗性隐喻的识解也以此为基础。识解诗性隐喻不仅挑战人类认知能力,其机制更能体现认知系统源动力及深层运作。本文以玄学派爱情诗为文本,通过分析发现诗性隐喻概念LOVE IS ALCHEMY在其中多次出现。因此本文以叁首典型诗歌中的相关隐喻表达为例,根据概念隐喻理论分析该诗性隐喻的识解机制。识解过程中出现拟人及图像隐喻相互交织,通过心理图像激发的概念隐喻及基础知识环环相扣进行识解。叁首诗的识解过程体现了诗性隐喻LOVE IS ALCHEMY不同意义层面的凸显及其识解概念隐喻基础:LOVE IS LIFE,LOVE IS FIRE,LOVE IS SUBSTANCE。(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7年23期)
陈贵才[6](2017)在《英国玄学派诗歌的意象张力和文本间性——以邓恩的《告别辞:莫伤悲》和劳伦斯的《虹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玄学派诗歌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凭借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奇妙的诗学张力和强大的文本记忆力,玄学派诗歌不仅没有在英国诗歌乃至世界诗歌的百花园中黯然凋谢,反而在历史的涤荡和沉淀中历久弥新,甚至大放异彩。作为玄学派诗歌的先驱和大师,邓恩既为他的同辈诗人,又为他的后辈诗人提供了有本可依的范文。然而,生性敏感和超自觉的后辈诗人劳伦斯并未受传统的制约和束缚,反而在邓恩等前辈玄学派诗人"影响的焦虑"的集体作用下和充分施展个人才能的基础上,最终成了强力诗人,成了英国玄学派诗歌优良传统的继承人和开拓者,成了20世纪英国杰出的玄学派诗人。通过分析邓恩的经典玄学诗《告别辞:莫伤悲》和劳伦斯的玄学诗《虹桥》发现,邓恩所建构的天体意象、金箔意象和圆规意象与劳伦斯所建构的虹桥意象不仅具有强大的诗学张力,而且在文本的对话中呈现出明显的文本间性。(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蔡田明[7](2017)在《从玄学派诗人到现代主义——艾略特与约翰生《考利评传》》一文中研究指出艾略特(T.S.Eliot,1888-1965),一位公认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而约翰生(Samuel Johnson,1709-1784)未能享有十八世纪最伟大诗人的荣称,却是英国十八世纪最有影响的诗人、作家、批评家、词典编撰家①。两人隔世一百零四年。一般而言,约翰生的"极端保守"或"落后"思想,虽有十九世纪批评家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来鼓励提倡并接续这一百年的空隔期,毕竟抵不(本文来源于《诗探索》期刊2017年01期)
彭钟哲[8](2016)在《感情的哲理化:玄学派诗歌中奇喻意象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是在古典主义诗歌发展的同时所存在的与古典主义相对立的文学倾向,这类诗歌在18和19世纪默默无闻,但是在20世纪初逐渐受到推崇,诗歌中奇喻意象的巧妙使用与二十世纪诗人艾略特所提倡的诗歌应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的观点相一致。本文旨在以约翰·邓恩的《别离辞:莫悲伤》、安德鲁·马韦尔的《爱的定义》以及罗伯特·赫里克的《给少女们的忠告》为例,对玄学派诗歌里使感情哲理化的奇喻意象进行分析探究。(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6年30期)
郑怡[9](2016)在《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图像化记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对玄学派诗歌的研究主要围绕其主题和表现手法展开。对于主题,学界发现玄学诗的主题包括世俗和宗教题材两方面,但他们的研究多从题材本身的特点出发,如多恩的作品显示出世俗和宗教并存的复杂性、马维尔的诗歌凸显“及时行乐”的特征、赫伯特和克拉肖的诗歌则蕴含了明显的宗教情感。也有研究者将该派的作品置于16、17世纪的历史语境中,认为仅仅是当时的文化造就了其诗歌主题的两面性。还有学者是将作品与诗人的个人经历相联系,认为诗人的生平经历为其作品打上了世俗或宗教的烙印。少数学者探讨过赫伯特诗歌的记忆问题,但也只是讨论他的诗歌能加强人们对当代宗教的记忆和情感。同样,学界目前对玄学派诗歌技法的理解大多采用约翰逊博士对奇喻颇显负面的评价:喜弄才智,音律不雅;生拉活扯、牵强附会等。近来的研究也发现,奇喻包含了一个图像构建过程,因此玄学诗的创作手法带有视觉化特征。虽然学界关注了玄学派诗歌的图像化问题,但他们或是研究仅仅作为技巧的手法,讨论“奇喻”、“寓意画(Emblem)”和“具像诗”的特点,但对玄学诗人们采用的变形叙事手法,却未予关注。此外,有些学者喜用“寓意画”一词作为玄学诗所用种种修辞手法的统称。此种研究方向忽视了Emblem本身最显着的特征,而用来概括包括奇喻在内的不同修辞手段,显得有些笼统。实际上,社会历史与人类文明虽是呈线性结构向前发展,但发展的多是物质文明的形态。在历史的垂直断层面上,人类社会形态、结构甚至文化内涵总是显现出惊人相似的一面。由此角度思考,玄学诗与过往文化之间有无联系?如果有,二者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联系?且玄学诗又为何会呈现出此种怀旧性?此外,玄学诗人使用的种种修辞手法都涉及图像建构过程。具有图像特征的修辞手法和记忆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再者,玄学派诗人包括了具有不同信仰的诗人,其所属教派对图像持有迥异的宗教政治立场。那么,这些持不同信仰的诗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采用具有图像构建的创作手法?基于前人的研究和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文将玄学诗主题置于前人还未曾关注的文化记忆的背景下解读,以记忆理论和图像学理论为支撑,认为古希腊享乐主义记忆与中世纪神秘主义宗教记忆造就了玄学诗的世俗性与宗教性。其原因是由于文化的传承、诗人们与古希腊文化或中世纪文化的接触以及诗人本身的际遇和性格等因素。因此玄学诗对过往文化进行了记忆建构。在古希腊社会,有提倡肉欲享乐和精神享乐的宗教神学、现世哲学和与此相应的社会表现,同样,玄学诗人多恩和马维尔等有对肉欲享乐和精神享乐的描写;在中世纪,有基督教神秘主义神学理论下信徒冥想基督、与之婚配和为爱献身等神秘体验,同样,在玄学派中,赫伯特和克拉肖有与此类似的宗教经历的摹写。而玄学诗人使用种种带有图像特征的修辞手法则与其主题的记忆徽征有着直接且显着的联系:图像化的手法是为记忆服务的,因为图像历来与记忆传统有着深厚的渊源,且图像是唤醒和加深记忆的最佳方式。诗人们之所以用图像来建构记忆则与17世纪的历史语境密不可分。因而,玄学诗、图像与记忆叁者是紧密相连的:玄学诗人使用种种在当时具有“陌生化”作用的图像手法书写怀旧主题,有着唤起或加强自我对传统文化记忆的诗学效果。目的在于通过对过往文化的追忆,表达诗人面对时代变革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留恋,对当时随社会转型而来的诸多不适保持的一份清醒与距离。因此,本文阐发的是在英国17世纪玄学诗的研究上学界目前还未曾关注的玄学诗的记忆传统性问题。论文除引言和结语部分外共分四章。引言主要做选题缘起、理论支撑、文献综述和论文主要内容的介绍。论文第一章主要探讨玄学诗图像化记忆的呈现手法。记忆主要通过奇喻、寓意画、变形叙事和具像诗四种具有不同特点的方式呈现。奇喻是玄学诗人“巧智(wit)”的语言呈现方式,它将不相关的概念或物体的相似点糅合在一起,因而往往含有悖论性的张力。所以含有奇喻的图像叙述手法表现为画面的悖论感或张力感。玄学诗人们或通过意象的悖论性、或是形式与内容的反衬、抑或采用“突降”的修辞手法来呈现奇喻含有的悖论或张力的图像效果。寓意画则是以图配文,有着非常明显的图像元素并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图像叙述功能:一是图画本身。以其“显性”的意象、光线、色彩、空间比例能让读者通过感官捕捉诗歌意蕴;二是诗文中所蕴含的“隐性图画”,诗歌中的意象,类似构图的色彩、光线明暗等可将诗人静态而抽象的内心活动类比化呈现以加强读者的感官感受。而变形叙事则是吸取了巴罗克文化之风,将“元意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变幻,或将整个诗歌画面进行写意式的涂绘,从而使诗歌背离了古典主义的写实原则而有了现代主义印象派画风之感。具像诗可算作最经典的视觉诗。诗歌通过文字的排列组合而具有了极强的图画效应。且具像诗主要是以形状传递视觉效果,而形状的观视感,即图像的大小和体积都是靠最基本的单位——线条来体现的:线条长短体现大小,线条的摆放位置则构建图形、体积和事物的空间层次。在有些诗歌中,便有此种具像元素的存在。此四种修辞手法并不局限于某一个诗人的使用,某一位诗人也不仅仅依靠一种表现手段,而是依据诗歌特征而有的放矢地使用。论文第二章主要探讨玄学诗与古希腊享乐主义文化记忆。玄学诗中对世俗生活的肯定,对及时行乐的倡导和对人伦情爱的追求无不显示出借16世纪文艺复兴而重生的古希腊享乐主义记忆。古希腊社会享乐主义盛行。他们的神学、哲学及以此产生的生活方式无不体现出这一价值观:古希腊人按人本需求塑造了神,因此,神便是人的化身,有着逍遥人生之欲;此外,居勒尼学派和伊壁鸠鲁派提出了“快乐主义”哲学以鼓励世人莫负光阴及时行乐。在这样的价值观的观照下,古希腊人的享乐思想得到了肯定、褒扬与升华。因此,古希腊人追求享乐。此种文化通过文字、书籍等记忆的载体流传到16、17世纪。文艺复兴对它们的宣扬,使得此种记忆被“唤醒”。玄学诗人中主要以多恩和马维尔为代表的两人,由于对此记忆的接触和个人的人生际遇及性格因素等,使得他们对此进行了建构。皈依国教前的多恩多创作爱情诗,其中不乏有大胆的情爱描写,以鼓励世人享受人世之乐。且喜爱中古经院辩证的他多用具有视觉特征的“玄学奇喻”穿插诗行之中。另一位诗人马维尔也从天文、地理、科学等新发现汲取奇特的意象并常采用变形叙事的手法来表现诗歌的主题,这在他几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中均有体现。论文第叁章主要探讨玄学诗与中世纪神秘主义文化记忆。玄学诗人皆为宗教诗人,虽信仰不同,但他们都虔诚地敬奉上帝,因此强烈的宗教情感是他们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宗教情感的流淌表现出诗歌对紧接古希腊罗马文明之后中世纪浓厚的基督教神秘主义文化的追忆。除经院哲学外,中世纪基督教文明最显着的特点便是宗教神秘主义。神秘主义通常是指个人用肉体和心灵去探知上帝和寻求天国之路的一种身心双重体验模式。冥想基督、与之婚配和为爱献身是中世纪神秘主义者无不企盼的超验状态。为了达到这一精神境界,他们多用身体的种种感知,甚至以死殉道的方式来完成。中世纪厚重的宗教文化在文艺复兴时期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玄学派中以赫伯特和克拉肖为代表的诗人同样由于对此记忆的接触和个人的人生际遇及性格因素等,在诗中对中世纪神秘主义文化进行记忆建构。在他们的作品中,同样有对冥想基督、与之婚配和为爱献身等中世纪神秘主义主题的描写。且作为对文字的图像感非常敏感的一位诗人,赫伯特主要运用“具像诗”的手段表现宗教记忆。而克拉肖作为英国首屈一指的巴罗克诗人,更将巴罗克文化繁复华丽的意象和风格带入诗歌之中,并用“寓意画”的形式展示出以感官体验为主的巴罗克宗教沉思情感、狂喜情感和献身情感。论文第四章主要探讨玄学诗图像化记忆的生成语境。其图像化的写作手段主要基于下列四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斯图亚特王朝对于视觉艺术品的喜爱极大地推动了当时英伦小岛视觉艺术的发展:上至王公贵胄、下至一夜暴富的社会投机者对绘画作品的争相收购以及宫廷资助人对于门下文人骚客的资助对英国视觉文化的兴盛起了推波助澜之功。此外,它还受到17世纪席卷欧洲的巴罗克文化视觉处理手法的影响:玄学诗所独有的奇喻品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巴罗克基于类比呈现的悖论手法;巴罗克对用团、块处理的涂绘方式和对富于变幻风格的青睐使得玄学诗人使用了类似的变形叙述的修辞表达;而巴罗克视觉概念中对色彩的偏好则使得玄学诗人喜爱用反差强烈的对比性色彩烘托主题。再者,英国国教对视觉艺术的发展也持点头默许之态:伊丽莎白一世为保政局稳定采取了温和的宗教改革措施,并未完全革除天主教的元素,且其引入的具有去图像观的加尔文新教教义对人们教堂之外的生活指涉较少,因此视觉艺术与普通人的生活也并未完全隔离。最后,加之玄学诗人对视觉文化的接触,他们作品的表现手法自然呈现出视觉化的特征。结语部分指出:玄学诗人生活的17世纪英国,各种新技术、新思潮的出现冲击着维持了欧洲长达千年的旧有秩序与传统,也给人们的认知和生活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和改变,再加之宗教纷争、王位更迭、天灾人祸等种种因素,整个英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向现代性转型的时期。复杂而充满矛盾的世界总是让人难免对旧有稳定而单一的生活图景产生追忆、怀念之情。因此玄学诗人们用诗笔书写了过往记忆。且在手法的选取上,他们运用了奇喻等在当时比较新颖而独特的修辞手法。这些对主题的表现起到前景化作用的图像叙述手段有着唤起和加强自我对传统文化记忆的诗学效果。而通过唤起对传统文化的记忆,表达了诗人面对时代变革时对传统文化关注、留恋、追寻的一面及对当时随社会转型而来的诸多不适保持的一份清醒与距离。(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10-12)
胡波[10](2016)在《浅析玄学派诗歌艺术特征在约翰·邓恩作品中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玄学派是17世纪英国文坛出现的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其诗歌意象奇特,手法新奇,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以约翰·邓恩的作品最为典型。本文拟从玄学派诗歌的艺术特征着手,浅析其在邓恩诗歌作品中的生动体现。一、引言玄学派诗歌的主要特点是意象奇特,机制新颖,富(本文来源于《剑南文学(下半月)》期刊2016年06期)
玄学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学界普遍认为,多恩在18世纪是一个被人忽视的诗人。但多恩在18世纪非但没有被人遗忘,反而激发了人们的深入探究,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走过了一条从"多恩派"到"玄学派"的百年历程。其间既有多恩诗的再叁出版和对多恩诗的引用、仿拟与改造,也有从"共生说"与"等级说"角度对多恩的研究,更有针对多恩的"才"和"律"而展开的激烈交锋。这一切都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宝贵遗产。而蒲伯和约翰逊等对多恩的学理构建则是多恩批评史上的第一座理论高峰,既在宏观上推动了诗学的发展,也在微观上深化了对多恩诗的认识,使多恩研究从此踏上了严肃的学术探究之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玄学派论文参考文献
[1].高宇璇.略论及时行乐主题在中英诗歌的体现——以“玄学派”英诗与《古诗十九首》对比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9
[2].晏奎.从多恩派到玄学派:18世纪的多恩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19
[3].李裴.唐代重玄学派文艺美学思想述略——以成玄英、李荣为例[J].宗教学研究.2018
[4].方坤红.玄学派爱情诗歌中诗性隐喻的认知识解机制分析[D].贵州大学.2018
[5].方坤红.玄学派爱情诗歌中诗性隐喻的识解机制分析[J].校园英语.2017
[6].陈贵才.英国玄学派诗歌的意象张力和文本间性——以邓恩的《告别辞:莫伤悲》和劳伦斯的《虹桥》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7].蔡田明.从玄学派诗人到现代主义——艾略特与约翰生《考利评传》[J].诗探索.2017
[8].彭钟哲.感情的哲理化:玄学派诗歌中奇喻意象的探究[J].长江丛刊.2016
[9].郑怡.英国玄学派诗歌的图像化记忆研究[D].西南大学.2016
[10].胡波.浅析玄学派诗歌艺术特征在约翰·邓恩作品中的体现[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