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姜堰太宇医院江苏泰州2255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临床上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模式的预后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期间共计收治的70名急性脑梗死患者,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均分成实验观察组和常规对照组,每组35名。常规对照组仅使用常规模式的急诊护理,而实验观察组则是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临床护理干预效果开展对比分析。结果:在总体有效率方面,实验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常规对照组患者,组间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对两组患者开展为期3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在NIHSS评分方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实验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患者评分(P<0.05)。结论:在临床上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模式具有显著的效果,该护理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提升抢救效率,增进抢救效果,使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分数获得降低,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诊护理;全程优化;急性脑梗死;NIHSS评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1-0190-02
据相关的研究显示,护理的质量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存在联系,护理是否合理将会对抢救的质量与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为此,采取高效的护理措施目前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本院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之中应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模式,对于治疗这种疾病效果非常显著,报道如以下内容: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期间共计收治的70名急性脑梗死患者,全体患者均接受MRI以及CT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病症。利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平均分成实验观察组和常规对照组,每组35名。实验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9名,女性患者16名,整理年龄分布在51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81±4.28)岁;常规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7名,女性患者18名,整理年龄分布在48岁至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43±3.94)岁;对比两组患者之间的一般资料差异,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组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对照组应用常规模式的急诊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一是对于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二是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观察;三是做好术前的充分准备工作。实验观察组采用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模式,由救治小组负责开展护理给工作,且小组主要由护士、急诊医生等人员构成,实施内容如下:①院前抢救的优化护理。在接到患者的电话之后,救治小组应在五分钟之内出诊,保持与现场救治工作人员的密切联系,做好关于患者实际情况的记录,对于患者家属予以相应的指导,使其掌握一定的急救措施。在抵达现场之后,护士应即刻全面的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与医生共同构建静脉通道。护士应掌控好搬运患者的力度,并取得与院内急诊室的联系,为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做好铺垫,并提前的准备好类似于溶栓药物以及降压药物等准备工作。②开绿色通道。医院应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启绿色通道,减少挂号缴费等入院前步骤,从而争取更多的救治患者的时间。急诊车在抵达医院之后,应即刻将患者送至抢救室,护士应积极配合医院改进与完善抢救之前各项工作,即刻做好转运交接单的工作,从而保障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③优化心理护理。护士应加强对患者以及家属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帮助患者克服各种不良情绪。通过向患者讲解关于溶栓的治疗目标与方式,从而增强患者面对疾病的勇气与信心。此外,护士应指导患者家属提供患者心理上更多的的鼓励与支持。④溶栓时护理。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在对患者开展溶栓治疗的过程之中,应确保患者的具有良好舒适感,对其病情变化予以仔细的观察。比如,查看患者的静脉道路的通畅性,以及观察输液的速度。与此同时,应加强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如心率、血压以及脉搏的等。一旦发生患者出现血压过高以及意识模式等问题,务必即刻停止患者的用药,并将此事告知主治医生,促使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处理。⑤术后相关护理。首先,对于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严密观察,强化对患者的血压测量,每十五分钟进行一次的监测。其次,帮助患者进行坐立以及翻身等基本动作,在患者适应于四肢伸展运动之后,应积极鼓励患者进行走动;最后,强化对患者的饮食管理,依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的制定患者的饮食计划,主要是让患者摄入的丰富的维生素,尽量选用易于患者消化吸收的食物,让患者进行健康的饮食。此外,医务人员有必要提供患者一定的康复指导,让患者认识到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作用。
1.3观察指标
在完成护理干预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进行评估,分成显效、有效、无效项标准。显效标准:在完成后,患者的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水平高于90%,并且各项病症表现均获得良好的恢复;有效标准:在完成后,患者的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水平处于41%至89%之间,并且各项病症表现均获得基本的好转;无效标准:在完成后,患者的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水平低于40%,并且各项病症表现没有获得改善,乃至发生恶化现象。总体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此外,研究过程中的使用的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所研发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对患者开展分数评估。
1.4统计学方法
SPSS21.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值用表示,均行正态分布检验,采用双侧检验,比较用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组间比较则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
在完成护理治疗干预之后,在抢救效果的总有效率方面,实验观察组比率显著的优于常规对照组比率,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的不同抢救效果的对比[n(%)]
2.2对比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
在完成治疗之后,针对两组患者开展为期3个月的电话随访,结果显示实验观察组的NIHSS评分为(13.14±4.47)分,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中(22.46±5.12)分,两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全程优化的急诊护理一种全新的护理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兼具目的性与计划性,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而言,采取优化常规护理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在保障抢救工作的顺利开展的同时,最大程度的降低护理工作的盲目性,由此有效的提升护理的质量与效果。此次研究结果充分的表明,在总有效率方面,实验观察组是91.43%,常规对照组是74.29%,很显然,前者高于后者,(P<0.05),在NIHSS评分方面,实验观察组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基本符合马丹等的研究结果。因此,对于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具有显著作用。
总而言之,将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模式应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之中,其临床价值十分显著,对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十分值得在临床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钱国枚,黄伟平,李静如,区月团.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5,24:121-122.
[2]吴广星,白春美,续丽杰.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83:239-240.
[3]盛学相.全程优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抢救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08:1113-1114.
[4]苏小妹,贺珊,吴志红,张文丽,刘清燕.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0:130-131.
[5]文建英,何静,李海燕,田民.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82:42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