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主体论文_刘欣

导读:本文包含了作家主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体,女作家,修文,自我,郭沫若,马克思,作家。

作家主体论文文献综述

刘欣[1](2019)在《刘勰作家主体“养气”论的叁个方面》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勰对作家主体内在条件的讨论以"养气"论为核心。从整体来看,刘勰所论主体之"气"大体可以从生命基础、才具准备、心态养成叁个角度理解。这样,对生命元气的敬守和保养,对作家先天气质、后天学行的濡养和保存,对作家创作态度和心境的规范和调适,构成了刘勰"养气"论叁个方面的理论内涵。叁方面内涵关联互补,共同成为作家创作的主体要素。(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杨洪承[2](2019)在《主体结构与现代中国革命文学发生的关联——重读现代作家成仿吾、郭沫若》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中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文学演变,不能不提到成仿吾、郭沫若两位作家。从作家精神主体的角度,探寻文学史这一现象的存在之由变迁之故,文学与革命之间的密切关联,两位作家也是重要的典型案例。通过人生履历和创作,把脉他们精神情感和思想的诉求,找寻在不同时期,或重要时间节点里,他们文学话语的提出和其文学思想变化的过程,发现个体精神、创作与整体文学史内部运动的基本构形,还原两位作家同中有异的主体世界和创作道路,重新解析他们文学思想演变和创作的同与不同,以求文学史的精神灵魂的透视,既为多元立体的整体考察两位作家,又在从另一角度清理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生成的内在结构元素。(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黄新辉[3](2019)在《美国华裔女作家的成长叙事及主体建构的嬗变——以黄玉雪、汤亭亭、伍慧明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华裔女作家的作品反映出美国华裔女性的成长处于性别、种族、语言、文化等所构成的多重异质环境中。本文运用横向细读的方法,以美国华裔文学不同发展阶段的叁位代表性女作家的作品——黄玉雪的《华女阿五》、汤亭亭的《女勇士》和伍慧明的《骨》为讨论对象,探讨美国华裔女作家如何以文学的成长叙事为手段,书写不同时期华裔女性的成长经验,塑造出一个生动鲜活的华裔女性形象序列,从而揭示美国华裔女作家在女性主体建构方面的历时性嬗变过程。华裔女性的成长之途由于叁位作家的个体差异而呈现判然有别的叙事风景,这既符合性别表述的需要,也是时代文化影响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青[4](2019)在《“70后”作家主体的精神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70后”作家自登上文坛开始就引发了外界的各种评说,在争议和批评中不断调整自身,成为作家代际连接和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环节,一路走来他们在遵循内心写作渴求的同时也担负起诉说和书写这代人的使命。本文以“70后”作家在新世纪以来的小说为分析文本,关注他们的写作实践及其在作品中体现的精神成长,探究他们如何从遮蔽期走出,完成一代人的重塑和突围。本文的主体部分为叁章。第一章阐述“70后”作家兴起的历史背景,从90年代文学环境入手,分析期刊运动对“70后”作家产生的促进代际命名、推介作家群体及引发认同危机的影响,从而引出下文精神重塑的必然性。第二章从小说内容出发,通过对父亲镜像的关照和空间行为的分析,找出“70后”作家寻求精神认同的实践方式和文本依据。第叁章分析“70后”作家在寻找行为后所引发的精神体验,通过对当下复杂生长场域的思考,正视中西方文学对其创作观念的影响,逐渐建构起清晰的主体身份认知,最终融塑成独特的文学理想。“70后”虽然只是一个短暂的文学史称呼,但他们的创作是这代人恒久的生命探索,其中凸显的寻找认同、确立主体、塑造精神的心路历程,是一代人的成长印记,不仅让他们在文学代际演变中具备独特价值,也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新鲜的创作经验,并以他们的文学实力,带给我们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无限希望。(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郭晨[5](2019)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主体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主体思想在发展中逐步完善,它是无产阶级政党对待人民的态度和方法;是人民智慧发展的产物,是从根本上就植根于人民的科学理论,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治国理政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理论基石。(本文来源于《东西南北》期刊2019年10期)

沈芬[6](2019)在《“70后”女作家的自我书写及主体精神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70后”女作家指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女性作家群体。新世纪以来“70后”女作家的创作风格逐渐成熟,日益引起文学界的关注。通过对“70后”女作家小说的研究,可以发现“70后”女作家的小说在描写日常生活的表象之下,更多的是对女性个体生命体验和主体精神的揭示。本文以鲁敏、魏微、庆山、乔叶等“70后”女作家的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在精神分析理论、女性主义理论视阈下评析“70后”女作家的自我书写及主体精神建构。绪论部分陈述了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等。第一章通过代际视阈考察“70后”女作家的创作概貌,首先对“70后”作家的代际特征和成长背景做了粗略描述,其次概括了“70后”女作家的创作情况。第二章通过文本细读,解读“70后”女作家小说中的“自我”书写,结合鲁敏、魏微、庆山、乔叶等“70后”女作家的代表作,着重从青春成长中“自我”的苏醒、“恋父情结”中的“自我”困惑、“姐妹情谊”中的“自我”镜像、两性关系中的“自我”定位四个层面展开论述,探讨女性的生命经验。第叁章在对现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主体精神的发展嬗变进行简要梳理的基础上,探究“70后”女作家写作中女性主体人格诉求的变奏,继而透视“70后”女作家在“平等与差异”视阈下建构的女性主体,剖析其“双性同体”的主体精神特质,最后探讨女性主体的重建问题。结语部分简要总结了“70后”女作家自我书写与主体精神建构的文学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9-05-08)

范婷婷[7](2019)在《性别焦虑与主体建构:晚清女作家的自我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两代的女性文学十分繁荣,诗、词、文、弹词等文类都成为女作家记录生活、书写情志与自我呈现的方式,而诗歌无疑是最常用、亦是最适合的方式。在晚清女作家的创作中,诗歌作品依旧占据着重要位置。透过她们的诗歌作品,尤其是以时间为序加以编排的,可以窥见她们的生活轨迹,了解她们对自我的定位与期待,甚至是了解当时的社会情状。晚清社会是中国由传统被迫走向近代化的过渡时期,社会状况复杂。既有内忧,又有外患;既有传统思想的坚守,又有西方思想的不断涌入。这种情景之下,晚清女作家对自我的书写与定位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又有其进步的一面。她们多数出生于文学世家,深受儒家闺范的熏陶,根植于闺秀文学传统,自觉认同并服膺于“才女”与“内助”两种身份。二者分别对应的是个人与家庭。从个人的角度而言,她们重视诗才,积极创作,不愿作品尘封,试图通过作品的付梓来确立自己的才女身份,甚至使自己超越有限的生命达到精神的不朽。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中,她们清楚地意识到女性角色对自身的限制,意识到男女在文学创作与作品流传上的不平等,由此产生强烈的焦虑。这显示出她们对自我价值的重视与肯定。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内助”是传统社会中理想的主妇形象。晚清女作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并乐于展示自己综理内政的贤明形象。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庞杂的家政之事往往让她们心力交瘁,产生极大的焦虑之感,甚至是早逝。她们不断地在作品中书写着自己的焦虑,包括家庭经济、家庭关系、家庭琐事以及子嗣之事。可以说,“内助”之职带给女性极大的焦虑。值得注意的是,个人对自我的建构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是在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之中完成的。在承平时代,女作家的自我建构是以“才女”与“内助”两种身份为中心。然而,身处晚清乱世,女作家的生活空间或主动或被动地扩展到闺阁之外,她们直接而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动乱、民族的危亡。尤其是庚子一役后,中国遭遇前所未有之变,亡国危机不断加深。她们清楚地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故而单纯的“才女”与“内助”身份已经不能满足她们的心理诉求。她们不断书写着漆室之忧与家国情怀,更抒发着性别牢骚。在救亡图存的民族危机之下,一直处于政治边缘的女性被纳入国家宏大叙事之中。晚清女性获得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她们顺势而为,走出闺门,争取女权,为国奔走。这是她们从个人到国家、从小我到大我的重要历程。(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3-17)

毕光明[8](2019)在《论知青作家启蒙叙事主体的历史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知青作家"是根据当代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命名的,这个运动影响了共和国一代人的命运。1968年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仅是结束青年学生造反闹革命,恢复城市正常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是他通过培养和塑造新人以建设新型社会的一贯理想的体现。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的官方意图相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看到的是跟意识形态宣传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活实际,由此对他们曾经接受的宣传教育产生根本性的怀疑,部分知青由此觉醒,通过文学写作表达他们的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知青作家群形成的回溯,展现80年代文学一类启蒙叙事主体的历史生成过程。(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9年02期)

本报记者,金鑫[9](2019)在《《浦东史诗》:改革大传奇 出版小传奇》一文中研究指出浦东开发,成就了大上海的宏伟繁荣,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收获。何建明创作的40万字长篇报告文学《浦东史诗》,写浦东开发史、上海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为新时代改革的弄潮精神,献上一份文学厚礼。一次合作,引出一部力作《浦东史诗》出版以(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期刊2019-01-15)

沈壮娟[10](2018)在《“70后”作家主体间性散文美学的崛起》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是"70后"散文的大事件:李修文、李娟两位"70后"作家同时获得本届散文杂文奖,接近获奖数量的半壁江山,与"60后"作家旗鼓相当。"70后"作家首获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殊荣,其登场方式引人瞩目,标志着"70后"作家在散文创作领域的成熟,意味着其散文美学获得了高度肯定。"70后"作家常被视为面目模糊、身处历史"夹缝"中的一代(孟繁华、张清华):向后看,无"50后""60后"作家生猛激越的集体记忆;向前看,无"80后"作家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本文来源于《山东文学》期刊2018年11期)

作家主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中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文学演变,不能不提到成仿吾、郭沫若两位作家。从作家精神主体的角度,探寻文学史这一现象的存在之由变迁之故,文学与革命之间的密切关联,两位作家也是重要的典型案例。通过人生履历和创作,把脉他们精神情感和思想的诉求,找寻在不同时期,或重要时间节点里,他们文学话语的提出和其文学思想变化的过程,发现个体精神、创作与整体文学史内部运动的基本构形,还原两位作家同中有异的主体世界和创作道路,重新解析他们文学思想演变和创作的同与不同,以求文学史的精神灵魂的透视,既为多元立体的整体考察两位作家,又在从另一角度清理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生成的内在结构元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作家主体论文参考文献

[1].刘欣.刘勰作家主体“养气”论的叁个方面[J].语文学刊.2019

[2].杨洪承.主体结构与现代中国革命文学发生的关联——重读现代作家成仿吾、郭沫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黄新辉.美国华裔女作家的成长叙事及主体建构的嬗变——以黄玉雪、汤亭亭、伍慧明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

[4].刘青.“70后”作家主体的精神建构研究[D].西北大学.2019

[5].郭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主体思想[J].东西南北.2019

[6].沈芬.“70后”女作家的自我书写及主体精神建构[D].集美大学.2019

[7].范婷婷.性别焦虑与主体建构:晚清女作家的自我呈现[D].西南大学.2019

[8].毕光明.论知青作家启蒙叙事主体的历史生成[J].江汉论坛.2019

[9].本报记者,金鑫.《浦东史诗》:改革大传奇出版小传奇[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

[10].沈壮娟.“70后”作家主体间性散文美学的崛起[J].山东文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地理基因”树状结构图9 科普图书作者的分布情况附录2006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着作出版基金...附录2006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着作出版基金...附录2006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着作出版基金...—29被调研者对晋商品牌传承与传播的推...

标签:;  ;  ;  ;  ;  ;  ;  

作家主体论文_刘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