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敏
(贵阳市第二十五中学贵州贵阳553500)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教师组织、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机整合,它能够把信息技术手段完善、恰当地融入到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的有机产物,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本文谈谈自己的一些作法,与同行探讨。
1.信息技术的渗入给高中数学的教学带来的改变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信息技术的渗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多种不同媒体的信息一起共同作用时,那种影响往往是最深刻的”。在这种强烈的刺激下,学生的注意力就被集中过来了,并进而关注课堂的教学。“关注是最好的老师”,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数学教学便有了成功的第一步。
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充分参与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以培养其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发展其创新意识,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标教学理念。以往那种只重视到公理、定义等的灌输,忽视了知识体系结构的形成过程的教学,根本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2.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现状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主要有三种形式:①多媒体信息组合演示为主,即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演示型教学模式。②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能提供表现丰富、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及内在联系的知识,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典型形态。③基于互联网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即围绕某项专题,利用网络搜寻与专题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达到完成研究探索的任务。
3.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实践
假如利用网络环境和图形的形象直观的动态效果,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那么将能更有效地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降低学生的学习数学的难度,使新知识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同时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结合“新课程人教版《指数函数》谈谈我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
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前预习数学,学生带着问题,到数学网站上搜集相关的资料,提出研究方案,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形成最佳方案。在课堂上,我让各个小组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方案。
我利用《几何画板》作出以底数a为参数的指数函数y=ax的图象.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打开图表菜单,建立坐标系;在x轴负半轴画一点C;过点C作x轴的垂线;在垂线上作一点A;度量出点A的纵坐标,改标签为a=,在x轴上画一点E;度量出点E的横坐标,改标签为x=;计算ax,然后选择x=和a=,单击“图表”菜单中“绘制(x,y)”出现点F;同时选择点E和F,再单击“作图”菜单中“轨迹”,从而作出以底数a为参数的指数函数y=ax的图象。设疑引入,产生冲突.当你沿垂直方向拖动点A时,实质上是改变了指数函数y=ax中a的值,那么在拖动的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探究结果:①当a>l时,指数函数的图象在R上是增函数,图象的底部与x轴无限接近,并随a值由小变大图象向上逐渐向Y轴靠拢,但都过点(0,1)点。②当a=1时,指数函数的图象退化成一条平行于x轴且在x轴上方一个单位处的直线。③当0<a<l时,指数函数的图象在R上是减函数,图象的底部与x轴无限接近,并随a值的由大变小也逐渐向Y轴靠拢,都过(0,1)点。(3)自制课件,验证猜想。学生提出问题:当a>l和0<a<l时,两种情况的图象好象具有对称性,学生会猜想是在底数互为倒数时对称,在同一坐标系中,计算,改标签为b=,即b与a互为倒数;计算bx,先后选择x=和bx,单击“图表”菜单中“绘制(x,y)”,出现点G;同时选择点E和G,再单击“作图”菜单中“轨迹”,作出指数函数y=bx的图象。两函数的图象在同一屏幕呈现,并能随学生的操作而同时动态变化,但两者的对称性却保持不变。
学生利用局域网交流数学成果,共同进步。我在这一过程中搭建了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学生既可以在这里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成果提出反驳的意见。这不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目标吗?
4.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反思
学科整合使课堂更开放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数学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索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探索,这样的研究过程已经具有开放性。但是学生毕竟是在教师设计的研究方案下研究,假如数学实验的方案由学生设计好,并制作成课件,那么使研究更具有开放性,也全面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潜在能力。
学科整合使难点的突破更有方向性。但是我总感到探索过程较盲目,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没有很好地突破这个问题,使得探索更具有方向性。这还有待于我们在探索和实践中改进。
信息技术不能完全代替“手工操作”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主要是呈现以前无法呈现的数学内容,它的整合的原则是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