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斑块论文_卫聪慧,苏维,张毓恒,许晓利,张小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绿地斑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绿地,形状,指数,多样性,滨河,景观,热岛。

绿地斑块论文文献综述

卫聪慧,苏维,张毓恒,许晓利,张小兵[1](2019)在《洛阳市城市绿地斑块的降噪作用探究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洛阳市城市绿地斑块为研究对象,对其降低噪声的能力以及绿地构成对降噪能力的影响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绿地在高噪声状态(声源>70dB)下比低噪声状态(声源<60dB)下降低噪声的能力更强。(2)城市绿地降低噪声的能力依次为复层混交林>单层阔叶林>单层针叶林>疏林草地。(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12期)

钮子鹏,章皖秋,岳彩荣[2](2018)在《昆明市绿地斑块特征对地表降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QuickBird影像,提取了昆明市8类绿地,利用Landsat 8数据反演出地表温度,并用降温幅度和距离2个指标来评价绿地斑块对周围区域的降温作用,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法分析绿地斑块特征与降温幅度、降温距离之间的关系,探讨绿地斑块对周围近邻区的降温机制。结果表明:森林绿地的综合降温效应最好,其次是公园绿地和居民区绿地,并且绿化加水体的组合也是城市降温的有效手段;绿地斑块的面积、周长、植被覆盖率与绿地对周围区域的降温幅度和降温距离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无论是针对所有绿地类型,还是单独的绿地类型,植被覆盖率对周围区域的降温距离和降温范围的影响都相对大,而斑块几何特征的变化对周围区域地表温度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吴思琦,杨鑫[3](2016)在《北京城市绿地格局演变机制研究——以大型绿地斑块演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绿地对于解决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城市绿地格局的不同会直接影响特大城市的结构、空间布局、生态环境和城市风貌,同时绿地格局模式与大型绿地斑块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关系。本文选取北京作为研究对象,在1;25万北京DLG全要素矢量地图的基础上,通过GIS平台对北京市的绿地面积、形态、密度,交通路网结构、街区尺度,植被覆盖率等与绿地格局相关的要素进行量化处理,分析总结出北京市绿地格局的演变历史,现状模式、主要特征。并在以上基础上以大型绿地斑块作为切入点,分析大型绿地斑块的形成过程、分布特征,从中总结出北京自然资源、政府重大决策,绿道建设等相关因素对于大型绿地斑块分布的影响,最终得到影响北京城市绿地格局模式的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9-23)

林婧,李湛东[4](2016)在《城市的中小型绿地斑块几何特征与降温增湿效益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公园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海淀区海淀公园、八家郊野公园和荷清路一侧,共选择79个不同几何形状的典型中小型绿地斑块作为试验地,利用温湿度自记仪对绿地斑块高温时段(12:00~14:00)的温湿度差值进行测定,研究不同几何形状特征的绿地斑块与降温增湿效益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温时段(12:00~14:00),①面积在1~5hm~2范围内时,中小型绿地斑块的降温增湿作用与面积没有显着相关性;②不同形状特征的绿地斑块均能起到降温增湿和明显改善小环境气候的作用,其中形状指数与降温增湿作用的关系较其他形状特征指标拟合最好;③当绿地斑块形状指数分布于1.08~1.63区间时的降温增湿效果最好,平均降温增湿作用分别达到7.51℃和18.40%;④绿地斑块的形状指数与降温增湿效益为极显着负相关,其中绿地斑块形状指数与降温作用的关系式为:y=7.8948x~(-0.271),相关指数R~2=0.2514;绿地斑块形状指数与增湿作用的关系式为:y=19.169x~(-0.27),相关指数R~2=0.1615。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除了增加绿地的面积和绿量外,合理地规划设计绿地斑块的形状也是提高降温增湿效益的有效途径。探索对热岛效应减弱最强的绿地斑块形状指数区间,以期为城市绿化改善热岛效应服务。(本文来源于《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6》期刊2016-07-19)

林婧[5](2016)在《北京市中小型绿地斑块的形状特征与降温增湿效益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城市绿地斑块在各种尺度上均能产生绿洲效应,从而起到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绿地斑块的形状特征是影响降温增湿效益的重要因素。城市的中小型绿地斑块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关于中小型绿地斑块的形状特征与降温增湿效益的相关性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能为今后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达到充分提高中小型绿地斑块的降温增湿效益,节约城市建设用地,践行集约型社会这一先进理念的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开展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朝阳公园、东升八家郊野公园、海淀公园和荷清路一侧共79个中小型绿地斑块的形状特征与降温增湿效益的相关性研究,获取中小型绿地斑块的形状特征在不同时段与降温增湿效益的相关关系,探索不同时段下中小型绿地斑块的形状特征参数所对应的最优降温增湿效益区间;根据城市绿地建设中不同绿地斑块面积的需求,构建相应的形状特征参数与降温增湿效益的数学模型和应对策略,为在有限的绿地斑块面积上提高生态效益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该实验完成工作和研究结果如下:(1)以北京市79个中小型绿地斑块的郁闭度、绿地面积、绿地形状(周长、周长面积比、等矩形周长比、形状指数和形状指数倒数)为研究对象,根据实验所测得的绿地斑块温湿度差值,研究不同时段下各绿地特征参数与降温增湿作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城市的绿地斑块降温增湿效益在所测的不同的时间段下存在差异,在不同的面积分类标准下也存在差异,造成这种现象的绿地特征参数与降温增湿的相关性在不同的时间段和面积分类下也存在迥异。(2)绿地斑块具有城市冷岛效应和湿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在上午时段(10:00-12:00),城市绿地斑块的平均温度值低于周围环境6.1℃,平均相对湿度值高于周围环境17.64%;在高温时段(12:00-14:00),城市绿地斑块的平均温度值低于周围环境6.82℃,平均相对湿度值高于周围环境16.79%;在下午时段(14:00-18:00),城市绿地斑块的平均温度值低于周围环境7.01℃,平均相对湿度值高于周围环境18.80%;在全天时段(10:00-18:00),城市绿地斑块的平均温度值低于周围环境6.64℃,平均相对湿度值高于周围环境17.74%。(3)绿地斑块的郁闭度和形状特征的相关参数在所测的大部分时段都与降温增湿作用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其中,绿地斑块的周长面积比、等矩形周长比和形状指数叁个参数对绿地斑块的温湿度效益的影响最大,郁闭度和周长次之,面积最小。(4)定量研究了不同时段下绿地斑块特征参数与降温增湿效益之间的线性和对数函数关系;定量研究了高温时段和全天时段下不同面积大小的绿地斑块特征参数与降温增湿效益之间的线性函数关系,并给出了数学模型和应对策略。(5)不同时段下,形状特征参数在降温增湿方面的效果不尽一致。在高温时段(12:00-14:00),当形状指数位于1.08-1.63区间时,绿地斑块能够发挥最优的降温增湿作用,平均温湿度差值分别达到7.51℃和18.40%;在下午时段(14:00-18:00),当周长面积比位于0.0201-0.0436区间时,绿地斑块能够发挥出最优的降温增湿作用,分别达到7.64℃和21.46%;在全天时段(10:00-18:00),当形状指数位于1.08-1.63区间时,绿地斑块能够发挥出最优的降温增湿作用,分别达到7.20℃和19.59%。形状特征参数的数值符合最优区间范围的绿地斑块能够发挥显着的降温增湿作用。(6)以不同面积大小的绿地斑块为研究对象,研究高温时段(12:00-14:00)和全天时段(10:00-18:00)相关参数与降温增湿效益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形状特征参数对不同面积大小的绿地斑块的降温增湿效益影响也不同,与中型绿地斑块(面积3-5ha)相比,小型绿地斑块(面积1-2ha)由于其内部环境的不稳定性,形状特征对降温增湿效益的影响也更大。在小型绿地斑块(面积1-2ha左右)的规划中更应该注重对形状的合理设计和把握,使其更好地发挥降温增湿作用。(7)在高温时段(12:00-14:00)和全天时段(10:00-18:00)里,不同面积大小的绿地斑块均能发挥出较好的降温增湿作用,从而起到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目的。因此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在努力提高绿地斑块植被郁闭度的同时,应遵循绿地斑块形状近圆形和数量多的设计标准,在城区尺度上尽量提高绿地斑块分布的均匀度。对于像北京城区一样,城市绿化用地高度紧张或者不具备建造大型绿地条件的区域,应当提倡均匀分布的中小型绿地斑块的建设,因为它们的作用是非常重大且可以实现的。均匀分布的中小型绿地斑块优于集中式大型绿地斑块。(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冯舒,汤茜,丁圣彦[6](2015)在《农业景观农地和非农绿地斑块属性特征及其结构优化研究——以河南省封丘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农业的发展导致大量非农绿地斑块从农业景观中消失,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的农业景观使得农业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遭到了严重制约。本研究选择了黄河中下游平原的河南省封丘县为研究区域,结合遥感影像调查和景观格局分析,对研究区绿地斑块进行提取和分类,并着重分析了该区域农田基质大背景下的非农绿地斑块的结构属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总体绿地率较低,绿地斑块总面积较小;人工林为优势绿地斑块类型,但多围绕居住区分布,呈现环状的分布特征;斑块类型较为简单且空间分布比较分散,斑块多样性指数较低,破碎化程度较高。建议加大对研究区绿地斑块的改造,通过增加斑块类型、设计农田边界、加强不同类型斑块间的连接度等措施,提高农业景观中绿地斑块的数量与质量。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研究区景观结构的合理布局,并为今后多功能景观的构建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郝健秋,刘美,徐红娇,沙洲,杨滨章[7](2012)在《基于斑块理论的寒地城市滨河绿地景观构成的探讨——以哈尔滨马家沟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哈尔滨市马家沟河为线索,借助斑块理论,研究寒地城市滨河绿地景观的构成机制。文章通过对其沿岸斑块状绿地的分布、尺度及衔接性等问题的探讨,揭示寒地城市滨河斑块状绿地的发展及其现存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情报》期刊2012年02期)

王芳,温小荣,林国忠,佘光辉[8](2012)在《基于相似度理论的绿地斑块动态变化的估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地阐述了相似度理论,将该理论体系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以深圳特区两期绿地斑块的动态变化为例,对每个区总体和每种类型绿地总体的斑块相似度进行估计;通过与一定阈值的比较,判断其相应绿地斑块的变化程度及变化类型,最后综合分析整个深圳特区两期绿地斑块动态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利用相似度分析绿地斑块的动态变化是可行的,为进一步评估深圳特区城市化进程中的绿地规划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刘美,徐红娇,杨滨章[9](2012)在《基于斑块理论的哈尔滨老城区历史绿地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借助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理论,对哈尔滨老城区历史绿地的演化、分布、尺度、类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剖析了历史老城区斑块状绿地的发展过程、作用及其保护价值。(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2年04期)

谢婧蕾[10](2011)在《基于斑块—廊道理论的成都市郫县城市绿地系统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理论出发,对郫县城市绿地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数据调查,对四个植物多样性指数进行了分析,数据结果得出:1)郫县各镇物种丰富度整体呈现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趋势;2)各镇间的优势度差异不大;3)多样性指数呈现出随城市化水平降低而减小的趋势;4)优势度较低的地区,其均匀度较高。从理论和实际出发,在研究郫县城市绿地的植物和多样性现状的基础上,具体的分析了郫县现阶段城市绿地系统植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城市的快速膨胀及不合理规划,使得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城市内部生态系统趋于简化;3)城市空间分隔化现象严重;4)对植物多样性认识不足,管理措施混乱等。并且通过对绿地植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结合郫县大量的现场调查、研究和资料的整理收集、分析,对郫县绿地系统的植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规划建议,并针对不同生态功能的城市绿地区域进行了分区规划及探讨。1)农业生态区:以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为主要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搞好农业区划,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要全面发展,相互镶嵌,形成多元化的生态系统格局,制造出丰富生态过渡带,增大边沿效应。2)河流生态区:向生态化、景观化、多学科化的方向发展,重点是对河流湿地的水污染进行治理,促进水生植物多样性的恢复,营建一个能发挥涵养和净化水源的生态功能区。加强河道、河岸的水体保护,以提高生态涵养能力,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河道湿地生态功能,同时提高景观效果。3)城镇人口密集区:合理调整城镇人口密集区内各类块状绿地的尺度、数量、形状、位置等,以便更好地发挥块状绿地的作用,并与城镇中其他类型的绿地相互渗透,使各类绿地斑块按照不同的功能、规模和位置,构成整个城镇的大区域的绿地系统,从而发挥其恢复并维持生态自然循环和自行净化的生态功能。4)工业经济区:提高企业单位内的绿地及其附属绿地的植物多样性是重点,关键还要营造一个具有净化环境、抗污染功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和使用具有抗污染、吸收废气功能的树种。5)林业生态区:应与其他类型的绿地类型相协作,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建设和保护,划定生态建设与保护红线,通过创建生态林带等途径明确保护措施,由此来提高整个城市的植物多样性。(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1-05-01)

绿地斑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QuickBird影像,提取了昆明市8类绿地,利用Landsat 8数据反演出地表温度,并用降温幅度和距离2个指标来评价绿地斑块对周围区域的降温作用,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法分析绿地斑块特征与降温幅度、降温距离之间的关系,探讨绿地斑块对周围近邻区的降温机制。结果表明:森林绿地的综合降温效应最好,其次是公园绿地和居民区绿地,并且绿化加水体的组合也是城市降温的有效手段;绿地斑块的面积、周长、植被覆盖率与绿地对周围区域的降温幅度和降温距离呈微弱的正相关关系。无论是针对所有绿地类型,还是单独的绿地类型,植被覆盖率对周围区域的降温距离和降温范围的影响都相对大,而斑块几何特征的变化对周围区域地表温度的影响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绿地斑块论文参考文献

[1].卫聪慧,苏维,张毓恒,许晓利,张小兵.洛阳市城市绿地斑块的降噪作用探究究[J].现代园艺.2019

[2].钮子鹏,章皖秋,岳彩荣.昆明市绿地斑块特征对地表降温的影响[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

[3].吴思琦,杨鑫.北京城市绿地格局演变机制研究——以大型绿地斑块演变为例[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会论文集.2016

[4].林婧,李湛东.城市的中小型绿地斑块几何特征与降温增湿效益的相关性研究[C].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6.2016

[5].林婧.北京市中小型绿地斑块的形状特征与降温增湿效益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6].冯舒,汤茜,丁圣彦.农业景观农地和非农绿地斑块属性特征及其结构优化研究——以河南省封丘县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

[7].郝健秋,刘美,徐红娇,沙洲,杨滨章.基于斑块理论的寒地城市滨河绿地景观构成的探讨——以哈尔滨马家沟河为例[J].林业科技情报.2012

[8].王芳,温小荣,林国忠,佘光辉.基于相似度理论的绿地斑块动态变化的估计与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

[9].刘美,徐红娇,杨滨章.基于斑块理论的哈尔滨老城区历史绿地解析[J].华中建筑.2012

[10].谢婧蕾.基于斑块—廊道理论的成都市郫县城市绿地系统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D].四川农业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绿隔内绿地斑块面积与其内部最...一绿隔248号绿地斑块周边等温...绿地斑块面积与内部平均地表温...绿隔内绿地斑块形状指数与其对...一绿隔248号绿地斑块周边等温...一绿隔248号绿地斑块周边等温...

标签:;  ;  ;  ;  ;  ;  ;  

绿地斑块论文_卫聪慧,苏维,张毓恒,许晓利,张小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