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倾边坡论文_赵维,王润清,年廷凯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倾边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因子,悬臂梁,层状,模型,物理,极限,参数。

反倾边坡论文文献综述

赵维,王润清,年廷凯[1](2019)在《基于弯曲倾倒破坏模式的反倾岩质边坡稳定性解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悬臂梁法是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弯曲倾倒破坏与稳定性分析的常用方法,然而目前主要做法是对破坏面上全部岩层依次迭代求解,不够简便,很难在现场快速初步判定边坡稳定性。在悬臂梁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岩层临界失稳高度与预设破坏面上岩层高度比较分析,将破坏面上的岩层分为稳定区、主动倾倒区和被动倾倒区,进而基于极限平衡原理,提出相应的稳定性计算方法,同时利用S区几何面积的大小,初步判定边坡的倾倒风险。通过2个工程实例及离心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靠性,研究成果对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破坏稳定性评价与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S2期)

郑达,毛峰,王沁沅,苏杭,李文龙[2](2019)在《上硬下软反倾边坡开挖变形响应的物理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上硬下软边坡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压缩挤出变形的近水平泥岩、页岩基座型边坡变形演化过程,针对倾倒变形的板岩基座型边坡开挖响应研究甚少,本文以西藏玉曲河某水电站厂址边坡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建立符合坡体实际情况的地质结构模型,采用物理试验的方法模拟原型边坡开挖。通过试验揭示上硬下软反倾边坡在开挖条件下的变形响应特征及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开挖条件下上硬下软型边坡变形破坏过程分为a)下部软岩倾倒弯曲加剧; b)软岩倾倒折断,上部卸荷硬岩沿已有裂隙剪切; c)倾倒软岩滑移,卸荷硬岩剪断岩性分界部位,折断面贯通3个阶段。其变形破坏模式为下部软岩倾倒—上部硬岩剪断组合滑移型破坏;(2)开挖强倾倒区岩体会使下部软岩迅速失稳并促使上部硬岩剪切破坏;开挖引起的反倾上硬下软边坡大变形在短时间内完成,前期变形和能量积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3)开挖时需避免对坡脚倾倒岩体"大开挖"施工。(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王雪辉,刘卫[3](2019)在《基于总位移指标的反倾岩质边坡倾倒变形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反倾边坡倾倒变形影响因子敏感性差异,本文采用数值模拟与灰色关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将边坡几何特征参数、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岩层力学参数定为反倾边坡第一级倾倒变形影响因子,并从各一级因子中进一步划分出边坡坡度、岩层倾角、岩层柔度等12个次级影响因子;然后对各二级影响因子分别选取11个水平数,并将12个二级影响因子、11级水平数随机组合成11套数值模拟方案,采用UDEC进行各方案数值模拟分析;最后,采用灰色关联理论以坡顶倾倒变形水平位移为参考序列对12个二级影响因子进行关联度计算,并进一步分析出了3个一级影响因子敏感性大小。研究结果表明:(1) 12个二级影响因子对倾倒变形影响最大的是岩层倾角;(2)叁个一级影响因子中几何特征参数对倾倒变形影响最大,岩层层理力学参数对反倾边坡变形影响次之,岩块物理力学参数对反倾边坡变形影响最小。(本文来源于《地质与勘探》期刊2019年05期)

刘汉东,耿正,王忠福,牛林峰,徐峰[4](2019)在《反倾岩质边坡动力响应及地震动参数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边坡的动力响应特性分析是研究动力条件下边坡失稳机制的前提。基于反倾层状岩质边坡振动台模型试验构建数值计算模型,利用校准后的数值模型研究地震动强度、频率、持时等对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动力响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边坡内部及坡体表面的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PGA(Peak Ground Acceleration)放大系数在竖直方向上都随边坡高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增长趋势;PGA放大系数的大小和分布受地震动参数影响显着,其中地震动频率对PGA放大系数影响最大,震动强度次之,持时影响最小。(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汉东,耿正,王忠福,牛林峰,王四巍[5](2019)在《强震作用下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变形及破坏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反倾层状岩质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振动台试验,对强震作用下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变形规律和破坏模式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数值分析对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在强震作用下坡体内的位移不断增大,能量不断累积,裂隙不断发育延伸;裂隙从边坡的中下部开始发育,沿结构面不断向边坡内部和上部延伸;裂隙的产生、发育和贯通是反倾层状岩质边坡整体失稳的主要原因。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在强震作用下主要变形规律为,在震动初期坡体表面部分岩体松动,最终脱离坡体坠落;随着震动的持续,裂隙沿坡体内部结构面逐渐贯通,产生崩塌破坏。(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9年09期)

郑达,王沁沅,毛峰,苏杭[6](2019)在《反倾层状岩质边坡深层倾倒变形关键致灾因子及成灾模式的离心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古水水电站坝前倾倒变形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地质认识及相似理论建立边坡物理模型,采用预制模块、分级开挖的方式模拟河谷下切作用。通过5阶段离心模型试验,揭示在重力作用下反倾层状岩质边坡深层倾倒变形关键致灾因子及成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反倾层状岩质斜坡深层倾倒变形的发生、发展至破坏要经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间,其能量和变形的积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而变形的加剧与外界条件(如开挖、地震等)的变化密切相关。(2)岩性条件(相对软弱的岩体)、结构条件(合适的层厚与倾角)与外界条件(河谷下切或者坡脚开挖)等是发生深层倾倒变形的关键因子,而临空条件是深层倾倒变形破坏的关键致灾因子。(3)深层倾倒变形在经历多次河谷下切(多级开挖)作用后内部可能会形成多处深度不一的弯折带,且弯折带由坡脚至下而上渐进贯通,最终成为边坡破坏边界,弯折带的发展和贯通可能造成边坡发生沿弯折带的整体剪切破坏。(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志飞,贾洪彪,苟青松,李鸿博[7](2019)在《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变形破坏的颗粒流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颗粒流程序对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变形破坏过程进行模拟,并考虑岩体结构面参数(岩层倾角、层厚及层理剪切强度)对其变形破坏机制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边坡岩层的主要变形破坏方式为弯曲变形、折断破坏,变形首先发生在坡顶,而破坏是从坡脚开始,边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具有明显的悬臂梁特征;岩层倾角对反倾岩质边坡整体性失稳破坏方式有较大影响,随着岩层倾角的增大,边坡后期整体性破坏方式由滑移型逐渐过渡为倾倒型破坏,坡体内部岩体出现变形及破裂损伤的深度也逐渐增加;随着岩层厚度增加,坡脚岩体抗折断能力增强,破坏方式由折断破坏向剪切破坏发展,边坡后期的整体性破坏方式也由滑移型向倾倒型过渡;岩层层面剪切强度是影响边坡变形的重要因素,层面剪切强度越小,边坡发生弯曲变形的程度越大。(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3期)

王俊杰,郭建军[8](2019)在《反倾岩质边坡次生倾倒机理及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倾倒破坏是反倾边坡的一种常见破坏模式,其中次生倾倒是反倾岩质边坡倾倒破坏的主要诱因。建立了反倾岩层在坡后土体作用下次生倾倒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型,基于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分析了反倾岩层上覆土压力分布规律、岩层的破坏模式和整体破坏面的形状与位置。根据库仑主动土压力理论得到下卧岩层表面各点法向压力的理论值与实测值基本相符,土体中存在土拱效应导致两者存在差异,随着上覆土体厚度及堆载作用的加大,土拱效应越明显。各岩层可能的破坏模式包括弯拉破坏、弯滑破坏和滑动破坏。下卧反倾岩层的整体破坏面是一通过坡脚的近似平面,整体破坏面与岩层层面法线方向呈0°~25°的夹角。基于迭合悬臂梁模型,引入岩层横截面上节理面的黏聚力和岩石抗拉强度随岩层嵌入深度的折减系数,改进了反倾岩层的极限平衡分析方法,推导了坡体任意岩层下推力的理论公式,定义了任意岩层变形破坏的安全系数和边坡整体倾倒破坏的综合安全系数。提出了下卧反倾岩层潜在整体破坏面的理论计算方法,并确定了影响潜在整体破坏面位置的敏感因素。(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宋鹏程,江巍,王彦海,毛聪,王南南[9](2019)在《基于软件phase2的软硬互层反倾岩质边坡稳定性与破坏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倾岩质边坡的岩性特征、坡角、岩层倾角等自身特性主导了边坡的变形破坏的模式和稳定性.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在均质反倾岩质边坡方面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并达成共识,然而,对于软硬互层的反倾岩质边坡其研究工作开展较少.鉴于此,本文以phase2为工具,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软硬互层的反倾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和破坏模式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软硬互层反倾岩质边坡的安全系数随着坡角β的增加逐渐降低.当坡角小于60°时,岩层倾角和软岩/硬岩层厚比的增加均会导致稳定性变差.当坡角大于60°时,岩层倾角和软岩/硬岩层厚比对稳定性影响很小;当坡角或岩层倾角小于45°时,软硬互层反倾岩质边坡破坏的倾倒特征并不明显,当坡角或岩层倾角大于45°时,随着坡角或岩层倾角的增加,边坡破坏的起始区域由边坡坡脚前缘向边坡坡面上部转移,随着软岩/硬岩层厚比的增加边坡的破坏面逐渐由直线型向圆弧形发展.(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徐青松,刘兴荣,王东坡,欧阳朝军[10](2019)在《基于遗传算法的反倾层状岩质边坡极限分析上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倾倒破坏是反倾层状边坡主要的失稳类型之一,而当反倾层状边坡内存在软弱夹层、外倾结构面等因素时,传统的纯剪断或纯折断破坏将不再适用,如何有效地建立一种该类型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对边坡工程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平动-转动组合破坏问题,利用塑性极限分析上限定理,结合相关联流动法则和变形协调条件建立容许运动场,构建考虑平动加转动的岩质边坡稳定性极限分析理论计算模型,进一步采用遗传优化算法进行全局极值搜索,得到基于遗传算法的平动加转动岩质边坡极限分析稳定性系数上限解和相应的最优折断面。采用该方法与改进的Goodman-Bray方法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同时利用该方法,对反倾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反倾边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有上硬下软边坡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压缩挤出变形的近水平泥岩、页岩基座型边坡变形演化过程,针对倾倒变形的板岩基座型边坡开挖响应研究甚少,本文以西藏玉曲河某水电站厂址边坡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建立符合坡体实际情况的地质结构模型,采用物理试验的方法模拟原型边坡开挖。通过试验揭示上硬下软反倾边坡在开挖条件下的变形响应特征及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开挖条件下上硬下软型边坡变形破坏过程分为a)下部软岩倾倒弯曲加剧; b)软岩倾倒折断,上部卸荷硬岩沿已有裂隙剪切; c)倾倒软岩滑移,卸荷硬岩剪断岩性分界部位,折断面贯通3个阶段。其变形破坏模式为下部软岩倾倒—上部硬岩剪断组合滑移型破坏;(2)开挖强倾倒区岩体会使下部软岩迅速失稳并促使上部硬岩剪切破坏;开挖引起的反倾上硬下软边坡大变形在短时间内完成,前期变形和能量积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3)开挖时需避免对坡脚倾倒岩体"大开挖"施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倾边坡论文参考文献

[1].赵维,王润清,年廷凯.基于弯曲倾倒破坏模式的反倾岩质边坡稳定性解析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2].郑达,毛峰,王沁沅,苏杭,李文龙.上硬下软反倾边坡开挖变形响应的物理模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3].王雪辉,刘卫.基于总位移指标的反倾岩质边坡倾倒变形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J].地质与勘探.2019

[4].刘汉东,耿正,王忠福,牛林峰,徐峰.反倾岩质边坡动力响应及地震动参数影响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刘汉东,耿正,王忠福,牛林峰,王四巍.强震作用下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变形及破坏模式研究[J].水力发电.2019

[6].郑达,王沁沅,毛峰,苏杭.反倾层状岩质边坡深层倾倒变形关键致灾因子及成灾模式的离心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7].张志飞,贾洪彪,苟青松,李鸿博.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变形破坏的颗粒流模拟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8].王俊杰,郭建军.反倾岩质边坡次生倾倒机理及稳定性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9

[9].宋鹏程,江巍,王彦海,毛聪,王南南.基于软件phase2的软硬互层反倾岩质边坡稳定性与破坏模式研究[J].叁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徐青松,刘兴荣,王东坡,欧阳朝军.基于遗传算法的反倾层状岩质边坡极限分析上限解[J].山地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实例工程危险性评价因素结构层次图反倾边坡工程地质模型简图巴东组软岩反倾边坡破坏模式图左岸边坡特征图a图3-1左岸边坡特征图...反倾边坡开挖后坡面X方向变形曲...软弱基座型反倾边坡破坏演化过...

标签:;  ;  ;  ;  ;  ;  ;  

反倾边坡论文_赵维,王润清,年廷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