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煤层气在储层高温高压环境中主要以超临界吸附状态赋存,温度和压力是影响煤储层含气性的重要外部控制因素,温压条件改变意味着煤-甲烷吸附体系的原始平衡状态被打破,体系能量发生变化。基于无烟煤等温吸附试验数据,通过Gibbs方程对比了甲烷超临界与亚临界吸附的差异,从吸附热力学和吸附动力学角度,分析了温度和压力对甲烷超临界吸附过程中的能量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超临界条件下的煤-甲烷吸附体系绝对吸附量大于过剩吸附量,二者间的差异随平衡压力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对于特定的煤-甲烷吸附体系,吸附势与吸附空间在任意温压条件下呈现单一吸附特征曲线关系,且平衡压力增加引起吸附势减小,吸附空间增大,而温度升高引起吸附势增大,吸附空间减少。甲烷分子主要以菲克型扩散方式在煤岩中传质,由于分子平均自由程受温压控制,扩散系数随压力增大而减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气体分子吸附活化能本质为分子动能的体现,不受体系压力影响,但受体系温度影响,温度越高,吸附活化能越大。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吴双,汤达祯,李松,李翔
关键词: 煤层气,煤甲烷超临界吸附体系,过剩吸附量,吸附势,表面自由能,吸附活化能
来源: 煤炭科学技术 2019年09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单位: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530314)
分类号: P618.13
DOI: 10.13199/j.cnki.cst.2019.09.004
页码: 60-67
总页数: 8
文件大小: 2032K
下载量: 210
相关论文文献
- [1].汞(Ⅱ)和砷(Ⅲ)在草炭土胡敏酸上的吸附[J]. 环境工程学报 2017(09)
- [2].离子交换纤维动态吸附和解吸桑叶多糖的研究[J]. 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3].泥煤从废水中吸附镍的热力学分析[J]. 有色金属 2008(01)
- [4].碱金属离子在蒙脱石-Cu~(2+)表面吸附的离子特异性[J]. 土壤学报 2020(02)
- [5].离子交换纤维对桑叶多糖静态吸附和解吸的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1(08)
- [6].复配表面活性剂对布敦岩沥青与水界面性质的影响[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7].甲壳素对铥(Ⅲ)吸附行为及机理研究[J]. 稀土 2012(06)
- [8].活性染料的活性炭吸附脱色研究[J]. 广州化工 2009(09)
- [9].离子交换纤维吸附银杏黄酮的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J]. 中成药 2014(02)
- [10].多孔性Mn_3O_4的制备及其对水中镉的吸附[J]. 环境工程学报 2013(02)
- [11].凤眼莲对二价铁锰离子的吸附及机理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3(03)
- [12].弱碱性树脂吸附-解吸苦味酸[J]. 环境工程学报 2012(09)
- [13].腐殖酸对汞的吸附特性与动力学研究[J]. 离子交换与吸附 2009(02)
- [14].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苯酚的性能研究[J]. 应用化工 2010(11)
- [15].印染硫化黑废水的铝盐壳聚糖絮凝试验[J]. 工业水处理 2016(06)
- [16].溴素改性活性炭汞吸附特性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4(12)
- [17].“MgO/AC”复合材料对水溶液中Cu~(2+)和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
- [18].废水中聚丙烯酰胺在H-Beta分子筛上的吸附特性[J]. 环境科学学报 2015(09)
- [19].温度对活性炭纤维吸附苯酚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的影响[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1)
- [20].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水中硝酸盐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J]. 给水排水 2013(S1)
- [21].巯基功能化3DOM TiO_2-SiO_2吸附剂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22].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对铬(Ⅵ)的吸附性能[J]. 过程工程学报 2017(05)
- [23].安琪酵母对铅的吸附作用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 2015(08)
- [24].D301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Cr(Ⅵ)的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2(08)
- [25].110树脂对铅(Ⅱ)的吸附行为[J]. 丽水学院学报 2011(02)
- [26].蚕丝纤维吸附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动力学研究[J]. 纺织学报 2011(09)
- [27].D201树脂吸附钒的静态性能及动力学研究[J]. 应用化工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