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大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学批评,大纲,文学史,中国,语境,学科,进化史。
文学大纲论文文献综述
刘勃[1](2017)在《考试大纲与真题分析 八股文:终结经义与文学之争》一文中研究指出最终解决科举应该考什么这个问题的,是八股文。《四书》偷走《五经》的蛋糕"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八股只是民间的叫法,考八股,其实还是考经义。但"经"是什么,其实已经被悄悄置换掉了。元代科举停了好多年,但一恢复,就解决了一个大问题:(本文来源于《国家人文历史》期刊2017年11期)
崔嫣然[2](2017)在《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前半叶,在西方学术思想的涌入和现代大学教育机制的确立下,陈钟凡、朱东润、郭绍虞、罗根泽等学者在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国文学批评史逐渐获得了一般的承认,发展为一门学科。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奠基作之一,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以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主张,拓宽了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视角和途径,为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发展以及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有益贡献。朱东润特殊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旨趣会影响其批评史的编撰。他涵容中西学养,虽然汲取了西方学术观念和现代研究方法,但并不以西方文学理论剪裁中国传统文论,而是站在本土文化母体之上进行探究。他采用了文史结合的治学方法,研治文学批评史时注意交待历史语境,以批评家为纲的编撰体例类似于传统纪传体史书。此外,朱东润有良史的自觉,于批评史研究中提出了文学批评“史观”的问题,在“史家”意识烛照下,全书尽量还原历史原貌,保持客观叙述,然而,朱氏意识到不可能完全摈弃主观因素的介入,称《大纲》带有“批评的气息”。朱着的体例构架和学术理路独具特色,为后世提供良好的启迪。“以批评家为纲”的体例凸显了批评家个体,没有将批评家理论分割为诗论、文论等部分,能完整呈现批评家理论的全貌,拓宽了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新途径;“远略近详”的编撰原则详细介绍了宋代以后的批评理论,抉发了较不受前人重视的批评家;小说、戏曲批评理论的重视和纳入,生发了独具会心的见地,拓宽了批评史的研究范围。此外,朱着对批评史有诸多识见不凡之处,他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学的演进,赞赏葛洪“古不如今”之说;以“缘情绮靡”为批评标准,肯定文学的审美性;主张不以时代划分诗体,具有还原历史原貌的“史家”意识。本文旨在体认朱氏独特的学术道路和研究方法及其对批评理论的独到识见,探索朱着的局限性以及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7-06-01)
周长城[3](2017)在《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朱东润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建立的奠基者之一,他与郭绍虞、罗根泽一起被称为开创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华岳叁峰”。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以其“见解警辟、取材精审”的特点从早期众多批评史着作中脱颖而出。本文纵观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过程,立足于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当代反思,同时以郭绍虞、罗根泽等人批评史着作作为参考系,对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做出全面探究。第一章主要探讨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的社会语境与研究目的。二者共同影响了朱东润《大纲》的编撰。在社会文化语境上,上个世纪初中国文学批评史正处于的发生阶段,“整理国故”运动以及中国文学史的编写都推动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现代转型。在讲义编写的基础上,“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和建立民族自信心的“求用”也成为早期批评史的主要研究目的。第二章主要探究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在研究对象上的贡献。首先在研究内容上,由于“文学”以及“文学批评”这样的概念带有强烈的民族性,朱东润在参考外来理论的同时根据本国的国情明确了其义界。其次在研究材料上,朱东润把小说与戏曲批评纳入中国批评史框架,实际上背后隐藏了其深厚的戏曲与小说理论学识。并且探究了《诗经》、《楚辞》两部较有影响力的文学史着作对中国文学批评史影响。第叁章主要分析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的研究方法。首先朱东润在展开方式上选择了 “以人为纲”和“远略近详”的体例布局,笔者注意到这种展开方式继承了传统“文”的观念并且给了编者较大处理史料的空间。其次朱东润灵活地处理了历史观与叙述方式之间的问题,在叙述上弥补了绝对主义历史观的不足。最后朱东润视域是开阔的,做到了中西理论之间融合贯通,古今之间相互借鉴。总之,在古代文论研究多元化的今天,无论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都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与此同时在批评史的书写上也陷入了瓶颈,仔细回顾与反思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或许能给我们当代古代文论研究带来一定启示。(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朱东润,陈尚君[4](2016)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校补本)》》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朱东润先生有关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经典着述经陈尚君教授校补增订朱东润先生民国间撰成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已成文学批评史领域的经典着作。不过已有的《大纲》是朱东润先生在抗战期间应教学之需的讲义,系将1933年第二稿后半部分和1937年的修订稿前半部分拼合而成的,并非其原本期望的定本。复旦大学陈尚(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辑刊)》期刊2016年02期)
陈尚君[5](2016)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校补本)整理说明》一文中研究指出朱东润先生着《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1944年出版于重庆开明书店,虽然此前已经有郭绍虞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和罗根泽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出版,但都仅涉及唐以前的部分,完整地勾勒出从上古到清季文学批评史的专着,朱书是第一部。今人多将郭、朱、罗叁家视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奠基学者。朱先生早年有良好的旧学训练,又留学英国,系统介绍西方的文学观念与研究方法,曾长期教授英语与英国文学,专(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辑刊)》期刊2016年02期)
崔嫣然[6](2016)在《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的学术理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以批评家为纲的编撰体例20世纪初中国文学批评史类书籍中,唯有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的编撰体例是以批评家为纲。朱东润认为,不以时代为限而以批评家为纲的编撰体例,可见出批评家理论的整体面貌。他还认为,伟大批评家的远见卓识超越时代与宗派,他们的文学理论历久(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马春景[7](2016)在《一九二〇年代文学史写作探寻——《中国文学史大纲》到《中国文学进化史》》一文中研究指出谭正璧于1924年完成了《中国文学史大纲》,以此为基础于1929年另作《中国文学进化史》,在进化文学观、纯文学观、俗文学观及新文学观各方面都得到相当程度拓展,其不仅与20世纪初,也与当下文学史写作观念、方法殊为不同,改写过程彰显了1920年代语境下文学史家的无数调试、激进与热望,及"五四"文学史观至今诸多元素的残存和变异。(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6年09期)
邬国平[8](2015)在《读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随着教育体制和课程内容改革,大学开始设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一类课程。有课程就需要教材,于是催生出我国最早的一批文学批评史讲义、着作。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是这类着作中的第一部,与作者在东南大学讲授相关课程可能不无关系。郭绍虞、朱东润、罗根泽的文学批评史着作,前身都是他们在大学授课使用的讲义。说明我国文学批评史早期成果与大学教育息息相关。在这些着作中,朱东润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有特色的,也是重要的一部。它的产生与闻一多、任憨忱、李笠(雁晴)有关,尤其(本文来源于《古典文学知识》期刊2015年06期)
李俊[9](2015)在《“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中国文学史书写——兼论《文学大纲》的学术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1924年1月起由《小说月报》刊登的《文学大纲》,至1927年1月,共连载42章,出版时补全为46章,是中国人撰写"世界文学史"首次大篇幅融入中国文学内容的尝试,处处关注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定位,力图为当时在世界文坛处于"失语"状态的中国文学争取学术地位的时代体现,也是新文化运动者借以重估中国古代文学价值的尝试。(本文来源于《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李俊[10](2015)在《“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中国文学史书写——兼论《文学大纲》的学术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1924年1月起由《小说月报》刊登的《文学大纲》,至1927年1月,共连载42章,出版时补全为46章,是中国人撰写"世界文学史"首次大篇幅融入中国文学内容的尝试,其处处关注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定位,是力图为当时在世界文坛处于"失语"状态的中国文学争取学术地位的时代体现,也是新文化运动者借以重估中国古代文学价值的尝试。(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7期)
文学大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前半叶,在西方学术思想的涌入和现代大学教育机制的确立下,陈钟凡、朱东润、郭绍虞、罗根泽等学者在文学批评史研究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国文学批评史逐渐获得了一般的承认,发展为一门学科。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是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奠基作之一,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以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主张,拓宽了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视角和途径,为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发展以及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有益贡献。朱东润特殊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旨趣会影响其批评史的编撰。他涵容中西学养,虽然汲取了西方学术观念和现代研究方法,但并不以西方文学理论剪裁中国传统文论,而是站在本土文化母体之上进行探究。他采用了文史结合的治学方法,研治文学批评史时注意交待历史语境,以批评家为纲的编撰体例类似于传统纪传体史书。此外,朱东润有良史的自觉,于批评史研究中提出了文学批评“史观”的问题,在“史家”意识烛照下,全书尽量还原历史原貌,保持客观叙述,然而,朱氏意识到不可能完全摈弃主观因素的介入,称《大纲》带有“批评的气息”。朱着的体例构架和学术理路独具特色,为后世提供良好的启迪。“以批评家为纲”的体例凸显了批评家个体,没有将批评家理论分割为诗论、文论等部分,能完整呈现批评家理论的全貌,拓宽了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新途径;“远略近详”的编撰原则详细介绍了宋代以后的批评理论,抉发了较不受前人重视的批评家;小说、戏曲批评理论的重视和纳入,生发了独具会心的见地,拓宽了批评史的研究范围。此外,朱着对批评史有诸多识见不凡之处,他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学的演进,赞赏葛洪“古不如今”之说;以“缘情绮靡”为批评标准,肯定文学的审美性;主张不以时代划分诗体,具有还原历史原貌的“史家”意识。本文旨在体认朱氏独特的学术道路和研究方法及其对批评理论的独到识见,探索朱着的局限性以及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启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大纲论文参考文献
[1].刘勃.考试大纲与真题分析八股文:终结经义与文学之争[J].国家人文历史.2017
[2].崔嫣然.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研究[D].山西大学.2017
[3].周长城.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4].朱东润,陈尚君.《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校补本)》[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6
[5].陈尚君.《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校补本)整理说明[J].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6
[6].崔嫣然.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的学术理路[J].绥化学院学报.2016
[7].马春景.一九二〇年代文学史写作探寻——《中国文学史大纲》到《中国文学进化史》[J].社会科学论坛.2016
[8].邬国平.读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J].古典文学知识.2015
[9].李俊.“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中国文学史书写——兼论《文学大纲》的学术史意义[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
[10].李俊.“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中国文学史书写——兼论《文学大纲》的学术史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