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生物量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生物,土壤,秸秆,可溶性,养分,大兴安岭,活性。
微生物量碳论文文献综述
单文俊,付琦,邢亚娟,闫国永,韩士杰[1](2019)在《氮沉降对长白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理化性质易受氮沉降、温度变化、二氧化碳浓度等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和可溶性有机碳、氮(DOC、DON)作为土壤中高活性物质,更易受到诸如氮沉降等环境变化的影响,尤其是不同月份的温度和水分变化会对其产生显着影响。长白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对人工模拟氮沉降响应的控制试验始于2006年,共设计3个氮添加处理,即对照CK(N 0 kg·hm~(-2)·a~(-1))、低氮LN(N 25 kg·hm~(-2)·a~(-1))和高氮HN(N 50 kg·hm~(-2)·a~(-1)),每个处理重复3次。于2017年植物生长季(5-10月),按照不同土壤深度(上层0-10 cm和下层10-20 cm)分别对土壤pH、DOC、DON和MBC、MBN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氮添加导致土壤pH显着降低(P<0.05),变异系数随氮添加量逐步降低,且上、下层土壤表现一致。(2)氮沉降对上层土壤DOC表现为促进作用,对下层土壤DOC影响不显着(P>0.05)。HN处理抑制上层土壤DON,而LN处理对5月和9月的上层土壤DON有促进作用,对6月和8月有抑制作用;LN处理促进下层土壤DON,而HN处理有抑制作用。(3)氮沉降在春季月份对MBC和MBN有抑制作用,秋季月份有促进作用;LN处理降低了夏季月份MBC和MBN,HN处理则差异不显着。(4)氮添加、月份、土壤深度以及叁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各指标都有显着影响,由此可见,单个月份的研究结果并不能代表整个生长季的总体变化趋势。故建议在开展土壤易发变化组分研究时,应同时关注时空变化对其的影响,并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涂志华,范志平,王善祥,秦依婷,邹艺华[2](2019)在《大伙房水库流域不同水源涵养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伙房水库流域4种不同水源涵养林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含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和凋落物养分的变化特征,运用通径分析模型,探讨土壤微生物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凋落物养分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含量表现为0~10 cm> 10~20 cm土层,且刺槐天然次生林显着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土壤C/N变化范围在11. 17~16. 42,土壤无机氮以NH4+-N为主,占77%。2)土壤MBC和MBN质量分数分别为92. 69~562. 55 mg/kg和64. 10~193. 42mg/kg,均表现为刺槐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红松人工林,0~10 cm土壤MBC、MBN质量分数分别是10~20 cm土层的1. 83~2. 55、1. 18~1. 62倍。3)土壤MBC/MBN变化范围在1. 40~3. 15之间,土壤微生物量碳熵、氮熵的变化范围分别0. 38~0. 81%、3. 26~3. 59%。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养分质量分数与土壤MBC、MBN质量分数显着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无机氮、有机碳、土壤含水量是直接影响该区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刺槐天然次生林土壤质量较优于针叶人工林,建议今后在大伙房水库流域应减少人为干扰,加强对刺槐天然次生林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和保护。(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石柯,董士刚,申凤敏,龙潜,姜桂英[3](2019)在《小麦播量与减氮对潮土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我国黄淮平原粮食主产区潮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不同小麦播量与减量氮肥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差异和变化,以了解小麦播量和氮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方法】试验设4个处理,分别为:(1)常规播量+常规施氮肥(CK);(2)增播30%+常规施氮(T1);(3)增播30%+减氮20%(T2);(4)常规播量+减氮20%(T3)。2016—2018年3季作物收获后,采取不同土层土壤,测定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量碳氮(SMBC、SMBN)及其相关酶活性。【结果】总体上,3季中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机碳、全氮以及3种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常规施肥处理(CK和T1)的SMBC的含量在2017年的小麦和玉米季0—20 cm土层以及2018年小麦季则0—30 cm基本表现为显着高于减氮处理(T2和T3),其中T1处理最高为170.89 mg?kg-1。SMBN与SMBC表现出类似的趋势,在3季中均以常规施肥处理显着高于减氮处理,其中CK处理的SMBN在3季中0—30 cm土层均表现较高,最高为57.24 mg?kg-1。各处理SOC含量的差异在前两季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而第3季则集中在10—30 cm土层;其中2017年玉米季0—20 cm土层减氮处理的SOC含量显着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以T3处理SOC含量最高,为12.85 g?kg-1。2017年小麦季各处理TN含量在0—30 cm土层基本差异不显着;而在2017年玉米季和2018年小麦季的0—20 cm土层均以CK处理TN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最高为1.57 g?kg-1。各处理土壤碳氮比(C/N)在2017年小麦季没有明显规律,而在2017年玉米季和2018年小麦季的0—20 cm土层基本表现为减氮处理的C/N显着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各处理的微生物熵(Cmic/Corg)、微生物量氮/全氮(Nmic/Ntotal)分别在0.5%—2.5%、2%—6%之间,微生物量碳氮比(Cmic/Nmic)在5﹕1以下。各处理Cmic/Corg除2017年小麦季10—20 cm土层,其他作物季节和土层均表现为常规施肥处理显着高于减氮处理。各处理Nmic/Ntotal与Cmic/Corg类似,除2017年玉米季的10—20 cm和2018年小麦季处理间Nmic/Ntotal基本差异不显着,其他季节和土层则表现为常规施肥处理显着高于减氮处理。2017年T1处理的Cmic/Nmic在0—20 cm土层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而在后两季的0—10 cm处理间Cmic/Nmic均差异不显着。土壤脲酶活性在2018年小麦季显示增播处理显着高于常播处理。各处理蔗糖酶活性在玉米季明显高于小麦季,其中在2017年玉米季10—30 cm土层的减氮处理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减氮处理的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在2017年小麦季0—30 cm土层均显着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减氮处理2018年小麦季产量显着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同时提高了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最高达到了322.30 kg?hm-2。【结论】在黄淮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区,在供试条件下,减氮处理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和全氮含量,但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和地上部氮素积累量,能增加或维持小麦产量,其中小麦常规播量下减氮20%处理综合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5期)
马昱萱,刘立志,张宇飞,王晓纯,房秋娜[4](2019)在《添加碳氮对大豆秸秆还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设置3因素(秸秆(S)、红糖(T)、氮素(N))、2水平(添加(1)、未添加(0)),共8个处理STN1、STN0、SN1、SN0、TN1、TN0、N1、N0,在室温下进行60d的土壤培养试验,测定各处理在培养时期内的土壤呼吸、微生物量碳、3种土壤酶(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为前期快速增加,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随之趋于稳定;随培养时间变化,各处理土壤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大豆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对3种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以及微生物量碳含量有促进作用,其中秸秆+氮肥对土壤脲酶活性的提高最显着,秸秆+红糖+氮肥处理对土壤呼吸速率、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最显着。(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丽娜,罗久富,杨梅香,张利,刘学敏[5](2019)在《氮添加对退化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若尔盖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脆弱,对环境因子的改变响应敏感。本试验以若尔盖高寒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在2015-2016年每年返青期,以尿素作为氮源在野外开展控制试验,4个氮处理分别为CK(0 g·m~(-2)·a~(-1))、N_5(5 g·m~(-2)·a~(-1))、N_(10)(10 g·m~(-2)·a~(-1))、N_(20)(20 g·m~(-2)·a~(-1)),分析了氮添加下4个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探讨若尔盖高寒草地对氮添加的响应机制,旨在为脆弱生境草地的治理与恢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退化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氮添加的敏感性随退化程度加剧而逐渐降低。氮浓度20 g·m~(-2)·a~(-1)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变化趋势发生显着变化:轻度退化草地>未退化草地>中度草地>重度退化草地。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速效磷、硝态氮、全氮、全磷、有机碳具有显着正相关,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土壤养分状况。氮添加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发生变化,尤其在N_(20)处理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其他理化因子间无显着相关关系,需要进一步从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方面解释其原因。氮浓度变化显着改变土壤微生物C/N:CK重度退化草地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显着高于其他3个退化样地。N_5和N_(10)条件下不同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C/N无显着差异,而N_(20)处理下未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C/N与CK比显着提高33.7%,而重度退化草地与CK比下降了62.5%,说明氮添加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和群落结构产生了影响。(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丁令智,满秀玲,肖瑞晗,蔡体久[6](2019)在《寒温带森林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生长季内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寒温带森林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为揭示森林土壤碳氮养分利用机制和碳氮循环提供参考,为研究区森林保护与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我国寒温带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主要组成树种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白桦和山杨,采用抖落法采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样品,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动态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富集程度、差异性和生长季变化以及其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结果】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月际变化差异显着,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波动范围为114.14~451.05 mg·kg~(-1),氮含量波动范围为40.38~185.00 mg·kg~(-1)。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富集率依次为樟子松(87.99%)>白桦(78.22%)>兴安落叶松(73.14%)>山杨(56.96%),微生物量氮富集率依次为山杨(81.50%)>白桦(77.63%)>樟子松(76.42%)>兴安落叶松(51.40%)。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为1.42~5.24,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白桦、山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生长季变幅分别为1.42~5.24、1.57~3.79、1.67~4.55、1.55~2.59和1.79~3.53,其均值分别为2.64、2.63、2.81、2.11和2.36。根际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率为0.83%~0.95%,微生物量氮对土壤有机氮库的贡献率为3.63%~5.08%。【结论】寒温带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生长季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显着高于非根际,根际效应显着;在生长季末期,针叶树种根际效应相比阔叶树种更为强烈;针叶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对土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高于阔叶树种。(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郑斯尹,陈莉莎,谢德晋[7](2019)在《不同氮肥用量对玉米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不同氮肥施用量对玉米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设置5、10、25 g/m~2共3个施肥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在玉米不同生长时期分两层采集0~20 cm的耕层土样,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存在显着差异,各施肥处理均能显着提高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其中施氮肥量为10 g/m~2的处理效果最为显着;在玉米生长发育的各时期,不同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总体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微生物量碳含量与氮肥用量间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各种土壤酶活性相互间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9年07期)
苟小梅,张瑞平,张宇羽,余伟,蔡艳[8](2019)在《苗床添加微生物肥料对植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苗床添加不同微生物肥料对两种植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育苗和大田试验,采用EM(Effective Microorgnisms)肥料、木霉菌(Trichoderma)肥料和胶质芽孢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肥料及其组合物均匀拌入苗床育苗基质的方式,研究其对植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苗床添加3种微生物肥料及其组合物均能不同程度提高红花大金元(Honghuadajinyuan)和云烟85(Yunyan 85)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不同肥料处理下,微生物量碳氮在各个生育时期均以混合添加EM肥料和胶质芽孢杆菌肥料处理最高,分别比对照提高29.8%~120.1%和29.7%~122.1%。同一肥料处理下,随着烤烟生育期的推进,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总体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团棵期或旺长期达到最大值。【结论】苗床混合添加EM肥料和胶质芽孢杆菌肥料可明显增加两种植烟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使土壤保持较高的微生物活性和肥力水平,有利于烤烟的可持续和高效生产。(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龙,辛贵民,杜彦梅,朱国君,尹航[9](2019)在《季节性冻融对2种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长白山森林土壤微生物量对季节性冻融变化的响应,利用原位培养连续取样法测定了长白山地区2种典型森林土壤在春季和秋季冻融期间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种林型各层次土壤微生物量随冻融格局变化而变化。在春季冻融前期,2种林型各层次土壤微生物量皆表现出升高趋势,而在秋季冻融前期表现出降低现象,在春季和秋季土壤冻融期具有多次爆发式增长而又迅速下降特征,且存在一个或多个微生物量峰值。2种林型上层土壤微生物量多高于下层土壤,且上层土壤在冻融期间变化更加剧烈,而下层土壤各时期微生物量碳、氮比波动情况高于上层土壤。相比长白松林,硬阔叶林各层次土壤微生物量在各冻融时期含量更高。(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婷婷,陈书涛,王君,王朝辉,胡正华[10](2019)在《增温及秸秆施用对豆-麦轮作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增温和秸秆施用对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设置随机区组试验,试验设置空白(CK)、增温(WA)、秸秆施用(SA)和增温及秸秆施用(WS)这4种处理.分别在大豆生长季和冬小麦生长季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并采用Illumina Hi Seq高通量测序法测定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无论是大豆季还是冬小麦田,不同增温及秸秆施用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无显着(P> 0. 05)差异,大豆季增温处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显着(P <0. 01)高于对照,且大豆季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极显着(P <0. 001)高于冬小麦田.大豆季各处理间土壤细菌纲、目、科和属水平上的类群均无显着(P> 0. 05)差异,冬小麦季不同处理间的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着差异.大豆季CK与WA、SA处理最具优势的芽单胞菌目(Gemmatimonadales)、芽单胞菌科(Gemmatimonadaceae)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的细菌比例之间均存在显着(P <0. 05)差异,冬小麦季CK与WA处理最具优势的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的细菌比例之间存在显着(P <0. 05)差异.大豆季增温处理的物种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Chao1指数均最小,冬小麦季增温及秸秆施用处理的物种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Chao1指数均最大.大豆季土壤细菌α多样性指标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之间存在极显著(P <0. 001)的相关关系,而冬小麦季这些指标之间则不存在类似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微生物量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大伙房水库流域4种不同水源涵养林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氮(MBN)含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和凋落物养分的变化特征,运用通径分析模型,探讨土壤微生物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凋落物养分的响应。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含量表现为0~10 cm> 10~20 cm土层,且刺槐天然次生林显着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土壤C/N变化范围在11. 17~16. 42,土壤无机氮以NH4+-N为主,占77%。2)土壤MBC和MBN质量分数分别为92. 69~562. 55 mg/kg和64. 10~193. 42mg/kg,均表现为刺槐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红松人工林,0~10 cm土壤MBC、MBN质量分数分别是10~20 cm土层的1. 83~2. 55、1. 18~1. 62倍。3)土壤MBC/MBN变化范围在1. 40~3. 15之间,土壤微生物量碳熵、氮熵的变化范围分别0. 38~0. 81%、3. 26~3. 59%。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凋落物养分质量分数与土壤MBC、MBN质量分数显着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无机氮、有机碳、土壤含水量是直接影响该区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刺槐天然次生林土壤质量较优于针叶人工林,建议今后在大伙房水库流域应减少人为干扰,加强对刺槐天然次生林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和保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生物量碳论文参考文献
[1].单文俊,付琦,邢亚娟,闫国永,韩士杰.氮沉降对长白山白桦山杨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9
[2].涂志华,范志平,王善祥,秦依婷,邹艺华.大伙房水库流域不同水源涵养林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3].石柯,董士刚,申凤敏,龙潜,姜桂英.小麦播量与减氮对潮土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4].马昱萱,刘立志,张宇飞,王晓纯,房秋娜.添加碳氮对大豆秸秆还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5].王丽娜,罗久富,杨梅香,张利,刘学敏.氮添加对退化高寒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草业学报.2019
[6].丁令智,满秀玲,肖瑞晗,蔡体久.寒温带森林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生长季内动态变化[J].林业科学.2019
[7].郑斯尹,陈莉莎,谢德晋.不同氮肥用量对玉米田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2019
[8].苟小梅,张瑞平,张宇羽,余伟,蔡艳.苗床添加微生物肥料对植烟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9
[9].李龙,辛贵民,杜彦梅,朱国君,尹航.季节性冻融对2种温带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9
[10].张婷婷,陈书涛,王君,王朝辉,胡正华.增温及秸秆施用对豆-麦轮作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