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钙生物利用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糖,复合物,铁生物利用率,铁蛋白
钙生物利用率论文文献综述
王琳琳,温成荣,王立龙,宫悦,张彤彤[1](2019)在《一种新型的鲍鱼内脏硫酸多糖铁复合物的组成及铁生物利用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鲍鱼内脏硫酸多糖铁复合物,并且采用理化方法、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圆二色光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模拟消化对复合物进行了表征。复合物的合成条件分别为:硫酸多糖与柠檬酸叁钠的质量之比为4:1,反应时间为4 h,反应温度为50℃,pH值为8,该条件下制备出的鲍鱼内脏硫酸多糖铁复合物中的铁含量可达到8.95%。表征的结果表明多糖中的硫酸基和羧基通过Fe-O键与金属铁发生螯合作用,使其外观形貌和构象发生了明显变化,并产生了不稳定的颗粒,在体外模拟胃部消化过程中,铁离子逐渐释放,在消化体系中铁离子含量可达40%,小肠液消化过程中,释放的铁离子又被多糖重新吸附,最后体系中的铁离子呈动态平衡。Caco-2细胞实验分析表明,复合物在一定浓度下没有细胞毒性,并且有着良好的生物利用率,这使得鲍鱼内脏硫酸多糖铁复合物可能作为一种新的铁补充剂被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田一媚,许浩,刘孙燕,方敏,吴永宁[2](2019)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不同食品中高氯酸盐的生物利用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不同食品中高氯酸盐的生物可及性和生物利用率,以进行高氯酸盐在人群中合理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采用RIVM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法研究了不同食品中高氯酸盐的生物可及性、转运吸收机制和生物利用率。结果:生菜、大米和奶粉的生物可及性大小依次为,(68.23±2.06)%、(68.27±3.45)%和(58.70±2.86)%,均高于高氯酸盐对照组(56.40±2.82)%。各食品中高氯酸盐在胃肠道吸收的大小关系依次为:大米组>生菜组>奶粉组>对照组。生菜、大米、奶粉和对照组中高氯酸盐的外排率依次为1.29、0.74、0.84、1.57。生菜、大米和奶粉中高氯酸盐的体外生物利用率依次为:(34 5±1.0)%、(37.9±1.9)%和(26.2±1.3)%,均高于高氯酸钠对照组(23.6±1.2)%。结论:高氯酸盐在模型中的转运途径可能为被动扩散。食品基质的存在,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机体对高氯酸盐的吸收利用,提高了高氯酸盐的生物利用率。(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李亚妮,马丽艳,黄昆仑,罗云波,梅晓宏[3](2019)在《膳食来源中硒的生物利用率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硒在人体的吸收、转运角度解释了硒的生物利用率的含义,总结了硒在人体的吸收代谢情况、生物利用率的测定方法、硒生物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初步得出补硒关键控制点,为提高硒的生物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物与营养》期刊2019年09期)
吴倩,汪鹏程,方敏,吴永宁,宫智勇[4](2019)在《不同食品基质中镉的生物可及性和体外生物利用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探讨了不同食品基质中镉的生物可及性和生物利用率,为进一步制定合理的污染物镉的食品安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口腔、胃和小肠等部位的体外模拟消化模型(RIVM)参数(消化液pH、消化液体积、消化时间和进食量)。利用优化后的体外模拟消化模型,以氯化镉水溶液、氯化镉加婴儿配方乳粉为对照,选取市售猪肾(Pig kidney,FK)、市售生菜(Lettuce,FL)和镉污染籼稻(Indica,FI)叁种食品原料为研究对象来研究不同食品基质对镉生物可及性的影响;建立Caco-2细胞模型,以氯化镉、氯化镉加婴儿配方乳粉为对照,研究猪肾(FK)、生菜(FL)和籼稻(FI)叁种典型食品基质对镉在肠道部位的转运吸收率及生物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在体外模拟消化模型最优的条件下各食品基质中绝大部分的镉均可以从食品相中转移到消化液中。其中氯化镉水溶液和氯化镉加配方乳粉组,镉的体外生物可及性最高分别为99.29±1.74%和93.68±1.61%;FK、FL和FI中镉的体外生物可及性分别为90.77±3.00%(P<0.05)、86.48±4.24%(P<0.01)和90.92±6.63%(P<0.05)。各食品基质组中镉的体外生物可及性显着低于氯化镉组。通过体外消化吸收模型得到3种食品基质中镉的体外生物利用率为:FI(23.72±0.78%)>FL(13.90±1.67%)>FK(13.22±1.66%)均低于氯化镉组(27.76±2.01%);与氯化镉组相比,FK和FL组中镉体外生物利用率极显着性降低(P<0.01),FI组显着性降低(P<0.05)。结论通过采用RIVM/Caco-2体外消化吸收模型揭示了不同食品基质中镉的生物可及性和生物利用率。结果表明,食品基质中的镉相比于氯化镉不易被消化液溶出且食品基质中镉相比于无机镉不易在小肠部位被人体吸收。同时,对叁种镉污染食品进行初步健康风险评估结构显示,未考虑体外生物利用率时摄入叁种食品的THQ值均是考虑体外生物利用率时THQ值的4~7倍。(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姚丽云,王亦欣,方敏,吴永宁,宫智勇[5](2019)在《大米中镉的生物可及性和体外生物利用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大米中镉的生物可及性和体外生物利用率,可以真实反映镉暴露的健康风险,为粮食中镉限量标准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也利于我国粮食资源合理和充分利用。材料和方法采用体外模拟消化模型RIVM法,对不同消化部位(口腔、胃、小肠)的消化条件(消化液pH、消化液体积、消化时间)以及料液比进行优化,在最优条件下研究低污染水平镉大米(Rice-L)、中污染水平镉大米(Rice-M)、高污染水平镉大米(Rice-H)、CdCl_2、CdCl_2+Rice-N(氯化镉和大米物理混合样品)的生物可及性。建立Caco-2细胞单层模型,在体外模拟消化的最优条件下对Rice-L、Rice-M、Rice-H、CdCl_2、CdCl_2+Rice-N进行消化后,采用Caco-2细胞模型进行吸收转运实验,测定镉的体外生物利用率。结果在最优条件下对Rice-L、Rice-M、Rice-H、CdCl_2、CdCl_2+Rice-N进行体外模拟消化后(CdCl_2、CdCl_2+Rice-N的镉浓度、消化条件与Rice-H相同),Rice-L、Rice-M、Rice-H的生物可及性分别为94.73%、91.11%、90.04%,叁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CdCl_2、CdCl_2+Rice-N的生物可及性分别为99.29%、92.57%,CdCl_2显着高于CdCl_2+Rice-N和Rice-H(P<0.05),但CdCl_2+Rice-N和Rice-H无显着性影响(P>0.05)。Rice-L、Rice-M、Rice-H中镉的体外生物利用率分别为36.46%、26.90%、21.90%,且叁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CdCl_2、CdCl_2+Rice-N中镉的体外生物利用率分别为27.50%、20.78%,CdCl_2显着高于CdCl_2+Rice-N和Rice-H(P<0.05),但CdCl_2+Rice-N和Rice-H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在体外消化模型的最优条件下叁种镉大米的生物可及性没有显着性差异,大米基质对镉的生物可及性和体外生物利用率有显着性影响;大米中镉的体外生物利用率与镉浓度呈负相关;未考虑生物利用率时摄入叁种大米的THQ(目标危险商值)显着高于考虑生物利用率时的THQ。(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郑美瑜,向露,邢建荣,陆胜民[6](2019)在《水解工艺及对胡柚黄酮生物利用率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胡柚黄酮提取物的水解工艺以及水解前后的生物利用率。方法探讨了四个因素盐酸浓度、水解温度、水解时间和料液比对提取物中初始黄酮柚皮苷和新橙皮苷,以及生成的黄酮柚皮素单葡萄糖苷(naringenin monoglucoside,缩写为NMG)、橙皮素单葡萄糖苷(hesperetin monoglucoside,缩写为HMG)、柚皮素和橙皮素含量的影响。通过大鼠一次性灌胃胡柚黄酮提取物未水解组(含柚皮苷75.02μmol,新橙皮苷85.8μmol)、水解组(含柚单苷+柚皮素共79.96μmol,橙单苷+橙皮素共69.96μmol),检测各个时间段大鼠血清中总橙皮素和柚皮素的浓度。结果较佳的水解工艺为酸浓度为1 mol/L、温度为70℃、固液比为1∶10、水解时间4 h,提取物中的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完全水解,生成的水解物中柚单苷、橙单苷、柚皮素、橙皮素的含量分别为5.20%、4.43%、2.18%、2.40%。大鼠血清中柚皮素和橙皮素的浓度曲线下面积AUC值,水解组与未水解组比分别提高了1.56倍和2.9倍;达峰时间(T_(max))水解组较未水解组提前了近2h;血药峰浓度(C_(max))水解组与未水解组比分别提高了约1.42倍和3.6倍。结论胡柚黄酮经酸催化水解后得到单糖苷和苷元,黄酮糖苷经水解后生物利用率显着提高。[营养学报,2019,41(4):398-402](本文来源于《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Daniel,BRUGGER,Wilhelm,M.WINDISCH[7](2019)在《单胃动物锌代谢及其对营养需要量和饲料锌生物利用率估算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矿物质营养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为猪饲养者提供饲料锌利用率和总锌需要量信息,这些需要量信息受到饲养条件的影响。这只能通过应用精确实验模型来阐明锌代谢的基本原理。本综述总结了单胃动物体内锌稳态的最重要方面,包括锌的获取和排泄的分子机理,尤其强调骨骼以及外分泌胰腺在这种稳态调节中的作用。最后,文章讨论了上述生理学原理对试验设计产生的影响,旨在解决锌需要量和生物利用率的问题。(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期刊2019年08期)
[8](2019)在《中国农大首次发现抗生素的使用会提高农药的生物利用率 进而增大农药暴露的危害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周志强教授团队在《Microbiome》杂志上发表了题目为《Antibiotics may increase triazine herbicide exposure risk via disturbing gut microbiota》的研究论文。据介绍,人们通常会受到多种外源化合物的同时暴露,外源化合物之间常常在代谢、毒性等方面会产生相互作用。抗生素和农药作为人类频繁接触的外源化合物,会同时被人体摄入,然而抗生(本文来源于《山东农药信息》期刊2019年03期)
王亦欣[9](2019)在《大米中镉的生物可及性和体内外生物利用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最主要的环境安全问题之一。我国约有19.4%的耕种土地受到重金属污染,其中镉污染居首,镉可通过作物种植进入食物链,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我国非吸烟人群中食物来源的镉占总暴露量的90%,尤其是大米的平均贡献率高达58.6%。受“湖南镉大米事件”影响,消费者至今“谈镉色变”,公众对镉污染食品健康风险的关注达到空前高度。目前镉暴露评估通常以食品中镉的总量作为评价依据,但考虑生物可及性和生物利用率的影响,现行评价方式不能真实反映镉暴露的健康风险。因此,本课题拟选取叁种不同污染水平的镉大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镉的生物可及性及体内外生物利用率进行研究,为大米镉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也为粮食中镉限量标准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有利于我国粮食资源合理和充分利用。方法:1.采用体外模拟消化模型RIVM法,研究低污染水平镉大米(Rice-L)、中污染水平镉大米(Rice-M)和高污染水平镉大米(Rice-H)在不同消化部位(口腔、胃、小肠)、不同消化条件(消化液pH、消化液体积、消化时间)以及不同进食量下镉的生物可及性,以确定最佳的体外模拟消化参数。2.建立Caco-2细胞单层模型,通过测定TEER值、在AP侧与BL侧的AKP酶活比以及荧光素钠的Papp值,验证细胞单层的紧密性、极性、通透性。在体外模拟消化的最优条件下对叁种不同污染水平的镉大米进行消化后,采用Caco-2细胞模型进行吸收转运实验,测定镉的体外生物利用率。3.36只4-5周龄SPF级雌性ICR小鼠单独饲养于代谢笼内,适应性喂养7天后随机平均分为六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氯化镉组(CdCl_2组)、氯化镉与大米物理混合组(CdCl_2+Rice-N组)、实验组(Rice-L组、Rice-M组、Rice-H组),实验周期21天。饲养结束后,测定小鼠组织、血液、尿液中镉的蓄积量,研究镉在小鼠体内的吸收分布以及体内生物利用率。结果:1.大米中镉的生物可及性研究蒸煮后的Rice-L(0.111mg/kg)、Rice-M(0.400mg/kg)、Rice-H(0.655mg/kg)的体外模拟消化最优条件是:唾液pH均为6.2,唾液体积均为8mL,口腔消化时间均为6min;胃液pH均为1,胃液体积分别为11mL、11mL、12mL,胃部消化时间分别为1.5h、2h、2h;肠液pH均为6.9,肠液(十二指肠液+胆汁)体积分别为14mL+7mL、12mL+6mL、12mL+6mL,肠部消化时间分别为2h、2h、2.5h;进食量均为0.6g。在最优条件下对Rice-L、Rice-M、Rice-H、CdCl_2、CdCl_2+Rice-N(氯化镉和大米物理混合样品)进行体外模拟消化后(CdCl_2、CdCl_2+Rice-N的镉浓度、消化条件与Rice-H相同),Rice-L、Rice-M、Rice-H的生物可及性分别为94.73%、91.11%、90.04%,叁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CdCl_2、CdCl_2+Rice-N的生物可及性分别为99.29%、92.57%,CdCl_2显着高于CdCl_2+Rice-N和Rice-H(P<0.05),但CdCl_2+Rice-N和Rice-H无显着性影响(P>0.05)。结果表明,随着大米中镉浓度的增加,镉的生物可及性逐渐降低,但叁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大米基质对镉的生物可及性有显着性影响。2.大米中镉的体外生物利用率研究实验中建立的Caco-2细胞模型达到了转运实验基本要求。在Caco-2细胞模型中,Rice-L、Rice-M、Rice-H中镉的转运吸收率分别为38.49%、29.52%、24.33%,且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CdCl_2、CdCl_2+Rice-N中镉的转运吸收率分别为27.70%、22.45%,与Rice-H相比,叁组之间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大米中镉的转运吸收率与镉浓度呈负相关关系,大米基质对镉的转运吸收率无显着性影响。Rice-L、Rice-M、Rice-H中镉的体外生物利用率分别为36.46%、26.90%、21.90%,且叁组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CdCl_2、CdCl_2+Rice-N中镉的体外生物利用率分别为27.50%、20.78%,CdCl_2显着高于CdCl_2+Rice-N和Rice-H(P<0.05),但CdCl_2+Rice-N和Rice-H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大米中镉的体外生物利用率与镉浓度也呈负相关关系,大米基质对镉的体外生物利用率有显着性影响。同时,叁种大米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未考虑体外生物利用率时摄入叁种大米的THQ值(目标危险商值)均是考虑体外生物利用率时THQ值的2.7-4.6倍。3.大米中镉的体内生物利用率研究小鼠经21天镉暴露后,各组小鼠的体重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体内吸收分布结果显示:大部分镉蓄积在肝脏和肾脏,而在心脏、脾脏、肺脏和血液中镉的蓄积量较少;对比Rice-L组、Rice-M组和Rice-H组发现,随着镉浓度增加,肝脏、肺脏、肾脏中镉含量显着增加(P<0.01);对比Rice-H组、CdCl_2组、CdCl_2+Rice-N组发现,Rice-H组肺脏中的镉含量显着高于CdCl_2组、CdCl_2+Rice-N组(P<0.05),而肝脏中的镉含量显着低于CdCl_2组、CdCl_2+Rice-N组(P<0.05),表明不同形态的镉在组织中的分布不同。Rice-L组、Rice-M组、Rice-H组的体内蓄积率分别为0.45%、0.32%、0.21%,且叁组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CdCl_2组、CdCl_2+Rice-N组的体内蓄积率分别为0.30%、0.27%,CdCl_2组显着高于Rice-H组和CdCl_2+Rice-N组(P<0.05),但Rice-H组和CdCl_2+Rice-N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镉的体内蓄积率与镉浓度呈负相关关系,大米基质对镉的体内蓄积率有显着性影响,不同形态的镉通过体内吸收后在体内蓄积均较少。Rice-L组、Rice-M组、Rice-H组的体内生物利用率分别为21.36%、16.93%、11.85%,且Rice-L组和Rice-H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CdCl_2组、CdCl_2+Rice-N组的体内生物利用率分别为13.60%、12.82%,且Rice-H组低于CdCl_2组、CdCl_2+Rice-N组,但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大米中镉的体内生物利用率与镉浓度呈负相关关系,大米基质对镉的体内生物利用率没有显着性影响。同时,叁种大米的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未考虑体内生物利用率时摄入叁种大米的THQ值均是考虑体内生物利用率时THQ值的4.6-8.3倍。结论:低、中、高污染水平的镉大米在体外消化模型的最优条件下的生物可及性没有显着性差异,大米基质对镉的生物可及性有显着性影响;大米中镉的体内外生物利用率与镉浓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大米基质对镉的体外生物利用率有显着性影响,但对镉的体内生物利用率无显着性影响;未考虑生物利用率时摄入叁种大米的目标危险商值显着高于考虑生物利用率时的目标危险商值。(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9-06-06)
许浩[10](2019)在《高氯酸盐在婴幼儿食品中的暴露评估及其体外生物利用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持久性无机污染物高氯酸盐(ClO_4~-)能够通过食物链富集在食物中,进而通过食物链危害食品安全及人体健康。而膳食被证实是人体暴露于高氯酸盐的主要途径。目前主要的膳食暴露评估较多的关注人体摄入食物后的外暴露水平,忽略了食品基质的差异以及其中高氯酸盐的生物可及性和经口生物利用率的影响。婴幼儿群体是污染暴露的高风险人群,高氯酸盐对其健康危害水平应引起公众的格外关注,全面评估婴幼儿食品中高氯酸盐对婴幼儿人群的风险,并评价不同食品基质中高氯酸盐的生物可及性和生物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科学及现实意义。方法建立并采用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婴幼儿奶粉及辅食中高氯酸盐含量水平;优化生菜、大米和奶粉叁种食品基质中高氯酸盐的RIVM体外消化模型因素,在最优条件下模拟胃肠道消化得出不同食品基质中高氯酸盐的最大生物可及性;构建Caco-2细胞肠吸收模型联合RIVM体外消化方法分析不同食品基质中高氯酸盐的跨膜转运机制及生物利用率参数,基于体外生物利用率参数评估婴幼儿食品中高氯酸盐的暴露风险水平。结果1、婴幼儿食品中高氯酸盐分析检测与暴露风险评估建立的同位素稀释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法,检出限为0.02μg/kg,回收率在80.0%~109.2%,相对标准偏差RSD值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该检测方法准确可靠。对市售的七大类婴幼儿食品中高氯酸盐的检测结果表明:高氯酸盐的检测浓度在0.1~103.34μg/kg之间,检出率达到85.3%。奶粉、米粉以及国产婴幼儿面类食品中的高氯酸盐平均含量高于其他类型食品。婴幼儿的高氯酸盐暴露水平在0.00~0.28μg/kg bw/day之间,一段婴幼儿奶粉暴露量最高为0.28μg/kg bw/day,最低暴露量为食品营养补充剂。奶粉和米粉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其高氯酸盐的暴露贡献率逐渐下降,而其他种类的食品尤其是面类制品及蔬菜泥的暴露贡献率稳步提升。2、食品基质中高氯酸盐的生物可及性生菜、大米和奶粉在口腔的pH、消化时间和消化液体积的最优条件分别是6.2、6.2、7.1,6 min、5.5 min、7 min,8 mL、6 mL、7 mL;在胃部的各最优消化条件依次为2.5、3、2.5,3 h、2 h、1 h,11 mL、12 mL、11 mL;在肠道的最优消化条件分别是6.0、5.5、6.5,2.5 h、2 h、3 h,11+5.5 mL、11+5.5 mL、14+7mL。采用优化后的体外RIVM模型消化后,通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得出不同食品基质在各个消化室的最大生物可及性参数,生菜、大米和奶粉的生物可及性大小依次为:(68.23±2.06)%、(68.27±3.45)%和(58.70±2.86)%。3、食品基质中高氯酸盐体外生物利用率和转运机制实验中建立的Caco-2肠吸收转运模型达到了转运实验要求。对叁种不同食品基质的最终透过率比较,高氯酸盐在胃肠道吸收的大小关系依次为:大米>生菜>奶粉>对照。高氯酸盐在机体内的吸收水平达到20%以上,属于吸收一般的物质,在肠上皮细胞间的转运为被动扩散的可能性大。生菜、大米和奶粉中高氯酸盐的体外生物利用率依次为:(34.5±1.0)%、(37.9±1.9)%和(26.2±1.3)%,均高于高氯酸钠对照组(23.6±1.2)%;其中,大米和奶粉组中的体外生物利用率显着性高于高氯酸钠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食品基质中的高氯酸盐比纯高氯酸钠更易在小肠内被人体吸收。基于体外生物利用率对高氯酸盐在奶粉和米粉中的暴露水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奶粉和米粉在一、二、叁段中的暴露水平及风险商均有所下降,但奶粉依然是高氯酸盐在婴幼儿食品中主要的风险因素。结论婴幼儿群体中高氯酸盐暴露风险水平在安全范围内,但是,一、二段奶粉的HQ值分别是0.95、0.91,接近1,婴幼儿奶粉接近高氯酸盐暴露风险应引起重视。食品基质的存在可促进高氯酸盐离子在消化液中的释放比例,不同食品基质中高氯酸盐的生物可及性大小分别为:大米>生菜>奶粉。不同食品基质中高氯酸盐在Caco-2细胞上的吸收具有显着性差异,不同食品基质中高氯酸盐的生物利用率大小依次为:大米>生菜>奶粉。奶粉依然是高氯酸盐在婴幼儿食品中主要的风险因素。(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9-06-01)
钙生物利用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食品中高氯酸盐的生物可及性和生物利用率,以进行高氯酸盐在人群中合理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采用RIVM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法研究了不同食品中高氯酸盐的生物可及性、转运吸收机制和生物利用率。结果:生菜、大米和奶粉的生物可及性大小依次为,(68.23±2.06)%、(68.27±3.45)%和(58.70±2.86)%,均高于高氯酸盐对照组(56.40±2.82)%。各食品中高氯酸盐在胃肠道吸收的大小关系依次为:大米组>生菜组>奶粉组>对照组。生菜、大米、奶粉和对照组中高氯酸盐的外排率依次为1.29、0.74、0.84、1.57。生菜、大米和奶粉中高氯酸盐的体外生物利用率依次为:(34 5±1.0)%、(37.9±1.9)%和(26.2±1.3)%,均高于高氯酸钠对照组(23.6±1.2)%。结论:高氯酸盐在模型中的转运途径可能为被动扩散。食品基质的存在,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机体对高氯酸盐的吸收利用,提高了高氯酸盐的生物利用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钙生物利用率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琳琳,温成荣,王立龙,宫悦,张彤彤.一种新型的鲍鱼内脏硫酸多糖铁复合物的组成及铁生物利用率分析[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田一媚,许浩,刘孙燕,方敏,吴永宁.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不同食品中高氯酸盐的生物利用率[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3].李亚妮,马丽艳,黄昆仑,罗云波,梅晓宏.膳食来源中硒的生物利用率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9
[4].吴倩,汪鹏程,方敏,吴永宁,宫智勇.不同食品基质中镉的生物可及性和体外生物利用率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5].姚丽云,王亦欣,方敏,吴永宁,宫智勇.大米中镉的生物可及性和体外生物利用率的研究[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6].郑美瑜,向露,邢建荣,陆胜民.水解工艺及对胡柚黄酮生物利用率影响的研究[J].营养学报.2019
[7].Daniel,BRUGGER,Wilhelm,M.WINDISCH.单胃动物锌代谢及其对营养需要量和饲料锌生物利用率估算的影响(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B(Biomedicine&Biotechnology).2019
[8]..中国农大首次发现抗生素的使用会提高农药的生物利用率进而增大农药暴露的危害风险[J].山东农药信息.2019
[9].王亦欣.大米中镉的生物可及性和体内外生物利用率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9
[10].许浩.高氯酸盐在婴幼儿食品中的暴露评估及其体外生物利用率[D].武汉轻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