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古浪县民权初级中学733103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换个说法,或者可以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已成为当前各国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创造,简而言之,就是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首创活动。按照创造学原理理解,创造具有诸多特征,而其中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求异”。不难想象,一味照抄硬搬,没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或墨守成规、不求发现,怎么能进行创造?所以有人认为创造即“求异”。欲通过创造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应该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求异思维。实践证明,创设情境可将抽象的文学形象化,而形象越鲜明、具体、生动,就愈能缩短学生感知的时间,从而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引起联想和想象,产生创新的“灵感”。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千方百计地创设求异情境,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而实施创造力教育,促使语文课堂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一、创设亲和开放的课堂情境,释放学生的创造意识
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创造动机有着无形的推动力,学生能在较好的气氛下坦诚交流,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易于联想,自由地发表意见,积极地寻找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激发创造求新的动机。爱迪生小的时侯学习成绩并不好,老师甚至认为他智力上有点问题,叫他的母亲把他带回家。爱迪生的母亲当过老师,同时她也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她首先相信自己的孩子并不笨,并用从平常人成为科学伟人的故事激励爱迪生树立求学的信心与志气;然后创设一个亲和开放的环境,让他自主学习、大胆想象,自然地步入到自然科学的奇妙世界里,增强他的求知欲望。正是这样的环境保护了爱迪生的个性发展,使他勤于思考、爱好实验、善于动手、敢于创新的特长得以显现。可见,努力创设一种亲和、开放的课堂情境,更能激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这样学生的创造意识便自然地释放出来。
二、创设富有创造时机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已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在语文课堂中,最佳设置问题的时机要求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的结构关系,精心创设情境。
1.从学生心理反应上找准时机:(1)学生的认知处于矛盾的焦点时;(2)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表面时;(3)学生的情绪兴奋时。
2.从教学内容角度找准时机:(1)教学到重点处时;(2)教学到难点处时;(3)教学到质疑处时。
如在讲《司马光》时,出示一个孩子掉进大水缸,被缸里的水淹没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说:“呀!小朋友有危险,大家快想办法救救他呀!”本来这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通过情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不仅理解了内容,而且还明白了司马光独特的思维方式,他是让“水离开人”,而不是按常理“让人离开水”。正常思维中渗透了创造性思维中的逆向思维方法。在情境的驱动下,学生的想象、形象思维就会积极展开,情感就会被撞击,于是便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性,激发求知欲。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的创造热情。
三、创设留有创造空间的情境,提供学生创造的天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新课程要求教师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地翱翔。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或点到为止,或留下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想象空间”其实就是留给我们的创造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利用这些空间,创设情境。
四、创设人人都参与的应用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生活无处不是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以学生的眼光看世界,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发现、研究,去追忆、再现,去想象、推断,去剖析、感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如在上《我的母亲》之前,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和自己的母亲聊一会儿天,了解母亲的生活经历。也许有很多母亲都非常的普通、平常,然而每一位普通的母亲都和自己孩子说了很多,让孩子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兴奋。课上一位同学情不自禁地说:居然妈妈的身上还有这么多的故事。当我们再来读《我的母亲》的时候,大家就很容易理解文中所记叙的母亲形象了。我还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一篇《我的母亲》的作文,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由此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培养提高。
总之,要创造教育的新视角:在知识经济时代,除了创造教育,我们别无选择!然而实施创造力教育,精心创设情境是尤为重要的手段。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坚信,只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课堂教学这片沃土一定也会培养出绚丽的创造教育之花,获得丰硕的创造教育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