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辐射敏感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敏感性,线粒体,肿瘤,转录,细胞,因子,纳米。
辐射敏感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燕,佟鹏,李辰,邵帅,曲功霖[1](2019)在《纳米氧化铈颗粒对人肺腺癌耐顺铂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纳米氧化铈颗粒对人肺腺癌耐顺铂细胞(A549/DDP)辐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确定γ射线半数抑制剂量和纳米氧化铈的使用浓度,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γ射线和纳米氧化铈处理后的细胞存活情况。将细胞分为阴性对照,γ射线照射组,纳米氧化铈低、中、高浓度组(分别加入0.000 5、0.05和5μmol/L的纳米氧化铈处理后,再进行照射),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和胞内pH值检测。结果:通过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确定γ射线诱导A549/DDP细胞半数抑制剂量为25 Gy。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观察发现,与照射组相比,纳米氧化铈低浓度组细胞的SF2降低、a/b比值和增敏比升高。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纳米氧化铈低浓度组细胞凋亡率增加(t=5.42,P<0.05);纳米氧化铈低、中、高浓度组的S期阻滞明显(t=3.14、4.08、6.81,P<0.05);纳米氧化铈低、高浓度组的胞内pH值升高(t=2.86、4.93,P<0.05)。结论:低浓度纳米氧化铈对于体外培养的A549/DDP细胞具有一定的辐射增敏作用。(本文来源于《癌变·畸变·突变》期刊2019年06期)
郭奇彦,耿凤豪,林艳云,蒋大鹏,高鹏[2](2019)在《甲硫哒嗪诱导自噬提高胶质瘤细胞辐射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甲硫哒嗪(Thioridazine,TDZ)诱导人恶性胶质瘤U87细胞发生自噬,探讨TDZ激活自噬对U87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材料人胶质瘤细胞U87购自美国菌种保藏中心(ATCC);Rapa、Baf A1、3MA购自美国Sigma公司;TDZ购自美国Selleck公司;AVO染色试剂购自美国Thermo公司;Phospho-Akt(Ser473)、Akt、Phospho-AMPK(Thr172)、AMPK抗体购自美国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公司;DMEM培养基及胎牛血清购自美国Hyclone公司。方法:U87细胞经10μmol·L~(-1)TDZ预处理24 h后,给予6 Gy X射线照射,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自噬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调控蛋白Phospho-Akt(Ser473)、Akt、Phospho-AMPK(Thr172)和AMPK的表达改变。结果与单纯辐照组相比,TDZ预处理联合X射线照射后的U87细胞迁移率由(57.44±3.65)%降低到(11.92±1.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97,P<0.01);克隆形成能力由(39.83±7.64)%降低到(7.34±2.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88,P<0.01);细胞自噬发生率由(22.92±6.53)%升高到(47.35±7.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61,P<0.05)。与单纯辐照组相比,TDZ联合辐照组细胞内Phos-AMPK表达升高,而Phos-Akt的表达降低。结论 TDZ可通过Phos-AMPK通路抑制Phos-Akt表达,进而诱导受照U87细胞自噬的发生,TDZ诱发自噬可以抑制受照U8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显着提高恶性胶质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李宏斌[3](2019)在《非编码RNA对结肠癌细胞重离子辐射敏感性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局部肿瘤治疗方法,目前,大约有50%-70%的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用到放疗。放疗作为肿瘤的叁大治疗手段(手术,放疗,化疗)之一,因其适用范围广,治疗过程相对简便,疗效确切,方法可靠,毒副作用相对较小,既可单独应用,也可以与手术、化疗联合应用。因此,放疗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放疗作为结直肠癌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在控制肿瘤生长,减小肿瘤体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与常规光子放疗射线相比,高LET(Linear Eenergy Transfer)的重离子射线具有其独特的布拉格峰型(Bragg Peak)剂量分布,即在物质中的剂量损失集中于射程末端,这种物理学特性使重离子射线在肿瘤放疗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有效地将高能量重离子射线集中到肿瘤靶区,不但能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并能减少放射线对正常组织的伤害。然而,影响放疗疗效的因素很多,除了放射线品质(放射源)外,还取决于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一些肿瘤细胞固有或获得性的辐射抗性大大降低了放射线对其的杀伤作用,从而限制了放疗的应用。因此,通过研究肿瘤细胞对辐射的应答机制及辐射抗性产生的分子机制对于提高放疗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降低正常组织毒副作用以及增加新的放疗适应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能够多层次,多途径的调节基因表达,从而广泛参与了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自噬等细胞生命过程的调节。辐射能够引起细胞内很多ncRNAs的表达变化,进而通过ncRNAs调节网络广泛参与细胞对辐射的应答反应。文献报道证实,ncRNAs在调节肿瘤细胞对电离辐射的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然而其确切的分子机制仍有待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microRNA(miRNA)芯片研究了重离子射线(碳离子)对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细胞miRNAs表达谱的影响,结果表明,1Gy和2Gy的重离子照射HCT116细胞后,分别有22个和19个miRNAs的表达发生了变化。其中,重离子辐照后,miR-6778-5p的表达量明显下调。我们通过real-time PCR在叁株不同的结肠癌细胞系中(HCT116,HT29,SW620)对这一结果进行了验证。细胞克隆形成实验,Cell Counting Kit-8(CCK-8)细胞活性检测以及EdU(5-ethynyl-2’-deoxyuridine,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染色等实验结果表明,miR-6778-5p能够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增殖。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结果显示,miR-6778-5p能够靶向调节YWHAE(14-3-3e)的表达。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结果提示,YWHAE表达阳性与p53信号通路子集的基因特征相关。我们又利用cBioPortal数据库分析在结肠癌临床样本中,YWHAE与p53基因的表达相关性,数据显示,在mRNA水平,YWHAE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通过免疫印记杂交分析了重离子照射后p53凋亡相关信号通路的变化,也进一步确认YWHAE能够通过p53介导的凋亡相关信号通路参与结肠癌细胞增殖调节。此外,为了探究引起miR-6778-5p下调的可能的分子机制,我们通过CircNet数据库预测了可能与miR-6778-5p具有相互作用的circRNAs,real-time PCR检测circRNAs的表达变化,我们发现在重离子照射后,circRNA CBL.11在结肠癌细胞中上调。AGO2免疫沉淀和生物素标记的RNA pull down实验证实了circRNA CBL.11与miR-6778-5p的相互结合作用,表明circRNA CBL.11能够通过ce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s,内源竞争RNA)机制,“吸附”miR-6778-5p并抑制其活性,从而降低了miR-6778-5p对YWHAE的抑制作用,进而上调YWHAE的表达,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CCK-8细胞活性分析,EdU染色等功能性实验结果也证实了上述假设。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重离子辐射能够引起结肠癌细胞中circRNA CBL.11的表达上调,其可以通过miR6778-5p-YWHAE轴参与细胞增殖调节,因此,circRNA CBL.11可作为提高重离子放疗疗效的潜在靶标。(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李翡翡[4](2019)在《非小细胞肺癌辐射敏感性特征分子及钆基纳米材料辐射增敏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全球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尽管60%-70%的NSCLC病人均接受过放疗,但受辐射抗性等因素的制约,NSCLC放疗疗效不佳、预后较差。围绕着这些临床问题,本论文着重研究非小细胞肺癌的辐射抗性机制,探索通过诊疗一体化材料提高非小细胞肺癌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并对诊疗一体化材料的辐射增敏机制进行探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基于分次辐照筛选所得、对X射线具获得性抗性的单克隆细胞系和亲本对照细胞,通过TMT标记和蛋白组学技术,探究NSCLC辐射抗性相关的特征分子。结果发现:所得5224个差异表达蛋白中以倍比变化2倍,且p<0.05筛选得到48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CRIP2、ARHGDIB和PADI3的表达在A549-R11抗性细胞系中升高,且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得以验证;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可知CRIP2可作为有效的预测NSCLC放疗预后的分子标志物,也可能通过抑制凋亡和细胞周期,从而调控NSCLC辐射抗性;此外,CRIP2表达较高的病人可能更适用于重离子或质子束放疗。CRIP2等差异表达蛋白的探究可以为揭示辐射抗性的复杂机制提供基础,并有助于促进个性化医疗及精准放疗的发展。然后,以A549,NH1299和NH1650为研究对象,使用“多元醇法”合成的氧化钆纳米粒子GON,用以探究GON增强NSCLC细胞对X射线和重离子的辐射敏感性的效应及相关机制。结果表明:细胞存活率为10%时,GON对X射线和重离子的辐射增敏比分别为19.3%—26.3%和10.12%—19.6%。GON显着促进了羟自由基和ROS的产生,且呈辐照剂量和GON浓度依赖型增强;经自噬抑制剂3-MA相关实验发现无论是X射线还是重离子束辐照,GON均诱导3种NSCLC细胞发生了促死亡型的自噬;此外,GON也增强了A549和NH1650细胞的凋亡发生率。不同之处在于X射线与GON联合处理主要诱导了内质网应激等胞质内损伤;而GON与重离子联合处理主要引起DSB等细胞核损伤。GON相关增敏机制的探究,有望为诊疗一体化材料的临床使用提供实验基础。基于“辐射抗性”特征分子和“辐射增敏”相关机制的探究,本论文研究工作为提高临床放疗的靶标性和有效性、临床上治疗射线的选择、以及临床的诊疗一体化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王玉佩[5](2019)在《线粒体F1Fo ATP酶抑制因子调节非小细胞肺癌辐射敏感性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癌是全球范围内高发的癌症类型,由肺癌导致的死亡病例已成为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肺癌的发病在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普遍,女性肺癌患者的数目显着提升,男性中肺癌仍然是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根据组织与临床学特征,肺癌可分为两大类: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的75%以上。放射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方法,局部晚期肺癌患者非常适合接受放射治疗,然而,长期生存率仍然很低,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5-25%。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放疗技术的日益进步,越来越多的方法被用于提高放射治疗的效果,其中药物联合放射治疗实现了放射协同效应,可通过抑制辐射损伤修复、抑制增殖、增加凋亡和加强氧化等多种机制使肿瘤细胞对射线更加敏感。F1Fo ATP酶在正常生理下利用线粒体跨膜电势催化ATP合成,在特殊的条件下(缺氧或缺血),可发挥ATP水解酶的作用,同时恢复线粒体膜电势。小分子BTB06584(BTB)与内源性的ATP酶抑制因子1(IF1)都是选择性抑制F1Fo ATP酶水解ATP,而不影响F1Fo ATP酶合成ATP的抑制剂。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这两种抑制剂对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首先在模式动物斑马鱼中进行预实验,检测了BTB的药物毒性,证明了F1FoATP酶具有辐射响应,辐射后BTB具有提高胚胎ATP含量的作用。然后,在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中确定了BTB提高辐射敏感性的效果及机制。最后,研究了IF1对A549辐射敏感性的调节机制。本文的研究发现:(1)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斑马鱼胚胎的F1Fo ATP酶同时具有ATP合成酶与水解酶的活性。叁种不同类型的电离辐射(碳离子束、质子束、X射线)可诱导斑马鱼胚胎产生剂量依赖性的胚胎死亡与畸形,在非致死剂量的射线照射后,线粒体呼吸链上的多个复合物表达无显着性改变,ATP水平降低,呼吸链复合物Ⅴ(F1Fo ATP酶)表达升高。BTB胚胎毒性小,可提高辐射后胚胎的ATP水平,寡霉素对辐射后胚胎的ATP水平无显着影响,表明了电离辐射可诱导F1Fo ATP酶水解活性。(2)非小细胞肺癌同时具有有氧糖酵解与氧化磷酸化两种产能途径,电离辐射后,F1Fo ATP酶的表达升高,水解ATP的能力增强,线粒体膜电势水平表现出先降低后恢复的趋势。BTB联合辐射处理后,线粒体膜电势在检测时间段内保持低水平,细胞增殖速率降低,同时激活线粒体依赖的细胞凋亡通路,显着地提高辐射诱导的细胞凋亡水平,提高辐射敏感性。(3)IF1同样响应电离辐射的刺激,蛋白表达水平随辐射剂量的升高而升高。在时间尺度上,辐射后IF1表达具有先逐渐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规律,是造成辐照后膜电势先降低后恢复的原因。研究发现IF1的高表达造成线粒体去极化,激活了PINK1-Parkin途径的线粒体自噬,从而形成清除受损线粒体、保留健康线粒体的筛选机制,避免细胞走向线粒体依赖的细胞凋亡,随后IF1的表达降低,保证了F1FoATP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本文证实了在斑马鱼胚胎与肿瘤细胞两种能量代谢体系中,电离辐射均可以诱导F1FoATP酶的水解功能。在斑马鱼胚胎中BTB提高了辐射后的ATP水平,具有辐射保护作用。在肿瘤细胞中,BTB处理与IF1蛋白敲低处理两种方式都具有增强辐射敏感性的作用,前者通过膜电势的持续降低诱导细胞凋亡,后者通过抑制了线粒体自噬,破坏了线粒体质量控制机制。因此靶向F1FoATP酶的水解功能是辐射增敏的潜在途径,对提高放射治疗的有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张倩婧[6](2019)在《选择性剪接因子SF3b1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辐射敏感性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排第二位。放射治疗是宫颈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宫颈癌细胞对放疗射线的辐射抗性是宫颈癌治疗的一个重要问题,提高宫颈癌细胞对放疗射线的敏感性是许多研究人员致力的重点。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re-mRNA选择性剪接模式的变化在癌症和其他疾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针对剪接体的一类新型药物的批准应用,选择性剪接在肿瘤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剪接体已成为癌症治疗的的一个有吸引力的靶点,其中剪接体的亚单位SF3b1主要参予细胞内基因转录、mRNA稳定、选择性剪接等功能。通过文献调研,我们选择靶向剪接体SF3b1的小分子物质pladienolide B作为下调SF3b1的抑制剂,来探究宫颈癌HeLa细胞下调SF3b1后,转录因子p73基因的不同剪接体调控情况、与细胞凋亡通路相关的关键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的诱导情况,并探究了pladienolide B下调SF3b1后对HeLa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1)在0-2 nM pladienolide B浓度范围内,SF3b1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性的方式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并诱导G2/M期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用pladienolide B下调SF3b1可诱导促凋亡的p73剪接体Tap73增加,从而上调Bax/Bcl-2比率,细胞色素c释放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显示SF3b1在人宫颈癌细胞的周期阻滞,凋亡诱导和p73剪接中起关键作用,提示SF3b1可以用作宫颈癌治疗的潜在靶点。(2)利用pladienolide B下调SF3b1协同X射线及~(12)C~(6+)离子束辐照HeLa细胞,2 Gy X射线和~(12)C~(6+)离子束辐照迭加0.025 nM pladienolide B的处理组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克隆形成率显着低于单纯照射组,并且诱导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2 Gy~(12)C~(6+)离子束则有更明显的凋亡诱导作用。说明pladienolide B下调SF3b1协同X射线及~(12)C~(6+)离子束都增强了HeLa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提示pladienolide B或可在临床上作为协同放射进行治疗的药物。(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雷霄[7](2019)在《TG2在非小细胞肺癌辐射敏感性中的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范围内,肺癌是最常见也是最致命的恶性肿瘤。根据中国国家计生委的数据显示,我国的肺癌发病率目前正以每年26.9%的速度增长,在过去的50年中,每10到15年肺癌患者的人数就增加一倍。我国第叁次居民死亡原因调查结果显示,过去叁十年间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从而取代肝癌成为了中国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肺癌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确,但是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存质量。因治疗方式有所不同,肺癌可分为两大类:小细胞型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细胞型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其中非小细胞型肺癌更为常见,目前约占肺癌患者的87%,约75%的患者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5年生存率极低,完全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因此,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在NSCLC的治疗过程中就占据了重要地位。数据显示:约60%的患者在治疗不同阶段会应用该种治疗方法,但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辐射抵抗,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由此可见,如何增加NSCLC的辐射敏感性、克服其辐射耐受则是增强放射治疗效果最直接、最切中要害的研究思路,是肺癌放疗领域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组织型谷氨酰胺转移酶2(Transglutaminase 2,TG2)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能成为肺癌放疗增敏的新靶点。TG2是谷氨酰胺转移酶家族成员中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多功能蛋白,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氨基酸共价交联机制,催化Ca2+依赖的翻译后蛋白修饰,同时,TG2又具有GTP/GDP结合活性、蛋白二硫键异构酶活性和蛋白激酶等活性功能,从而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如组织纤维化、细胞凋亡、细胞自噬、EMT等。研究表明Ca2+是TG2发挥转氨基作用的重要激活剂,高Ca2+浓度下TG2转氨酶活性被激活,其他活性被抑制;而在低Ca2+浓度下TG2即会发挥其他功能活性,这与TG2空间构象的改变密切相关。TG2大部分分布于细胞质内(70%),约20%分布于细胞膜,仅有少量分布于细胞核(约5~7%)。目前发现,TG2在某些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恶化等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癌细胞中TG2表达程度的不同与疾病的进程联系紧密。众多研究已经表明,TG2在肺癌、卵巢癌及乳腺癌等大部分肿瘤组织中均有较高表达,且高表达TG2的肺癌患者较低表达TG2肺癌患者的生存率低。最近也有研究显示,TG2可能参与DNA损伤修复的调控而在化疗药物的抵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TG2在肿瘤放射治疗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更没有研究表明其在电离辐射造成DNA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众所周知电离辐射造成细胞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对细胞DNA的损伤,故DNA损伤修复通路是研究辐射增敏及辐射防护的重要方向,因此TG2在肿瘤放疗中起到的作用及其在DNA损伤修复通路中的作用成为了本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体内外模型发现抑制TG2具有显着的放射增敏效果。在体外实验中,我们利用Westernblot法对不同NSCLC细胞(A549,H1299,H460)、路易斯肺癌细胞(LLC)及人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进行TG2蛋白含量检测,明确肺癌细胞TG2蛋白含量显着高于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然后我们采用Annexin V细胞凋亡流式分析方法发现抑制TG2后进行照射,A549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而人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无明显影响。进一步我们对不同NSCLC细胞(A549,H1299,H460)通过TG2siRNA或葡萄糖胺抑制TG2后进行克隆形成率实验,结果显示不同NSCLC细胞系不同抑制方式下,抑制TG2后细胞辐射敏感性均明显增高。在体内实验中,我们利用TG2抑制剂葡萄糖胺检测原位荷瘤小鼠的辐射敏感性,发现使用葡萄糖胺组的原位荷瘤小鼠照射后生存期明显延长,肿瘤显着缩小,辐射敏感性大幅提升,对肿瘤切片进行TUNEL及Ki67染色后发现,给药照射组肿瘤细胞较单纯照射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其次,我们使用临床患者的肺癌样本及肺癌患者数据库,进一步明确了TG2表达与NSCLC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证实TG2高表达严重影响肺腺癌患者预后。通过上述体内外实验,我们明确了抑制TG2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增敏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明确抑制TG2在非小细胞肺癌发挥放疗增敏作用的分子机制,我们采用中性彗星电泳实验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抑制TG2后NSCLC细胞照后DNA损伤明显加重。而通过Westernblot及免疫荧光实验发现,抑制TG2后照射引起的γ-H2AX磷酸化水平时间明显延长,非同源重组末端连接(NHEJ)和同源重组(HR)两条DNA损伤修复通路的蛋白磷酸化(DNA-PKcs、ATM、ATR、Rad51)大幅降低,由此表明TG2在DNA损伤修复通路存在着重要作用。更为有趣的是,我们通过Westernblot及免疫荧光实验发现,电离辐射会导致细胞质内TG2大量进入细胞核,30min达到最大,8h后核内TG2会逐渐出核。进一步我们采用激光照射的实验方法对细胞核进行点状打击后发现,TG2募集到了DNA损伤修复位点,这就说明了TG2很有可能直接参与到了DNA损伤的修复过程,更加明确了TG2在DNA损伤修复通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进一步,我们通过对照后细胞核内DNA结合蛋白和非DNA结合蛋白分离后发现,TG2在照后10min就已经开始结合在DNA上,而在照后2h TG2逐渐脱离DNA,4h TG2在细胞核内非DNA处达到最多。上述实验我们已经证明了抑制TG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发挥放疗增敏作用是通过DNA损伤修复通路。为了进一步寻找TG2介导DNA损伤修复及辐射耐受的直接作用蛋白,我们使用免疫共沉淀和蛋白质谱技术,鉴定出134个照后与TG2相互作用的蛋白,并做了初步验证,结合文献调研和实验验证,我们最终锁定TOPOⅡα作为TG2的下游效应分子,进一步通过免疫共沉淀验证,结果显示照射后TG2明确与TOPOⅡα结合,且在TOPOⅡα敲低细胞中,我们发现照后DNA损伤加重且修复缓慢,而葡萄糖胺对TOPOⅡα敲低细胞的DNA损伤无明显的影响。Rescue实验显示,TOPOⅡα过表达显著激活了TG2敲除细胞中的DNA损伤修复通路,但TG2过表达并不影响TOPOⅡα敲除细胞的DNA损伤修复通路的活化。为了寻找TG2与TOPOⅡα作用的确切功能域,我们构建了TG2核心功能域缺失及核心功能点突变的细胞系,并进行了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任一功能域缺失都会影响其与TOPOⅡα的结合,而TG2 W241突变可能会影响TG2与TOPOⅡα的相互作用,提示TG2转氨基活性可能在TG2-TOPOⅡα信号通路发挥关键作用。总之,本研究首次证实抑制TG2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放射增敏作用,明确了TG2可通过对NSCLC细胞中DNA损伤修复的调控产生直接相关作用,并发现TG2的直接作用蛋白为TOPOⅡα,其转氨基活性可能在TG2-TOPOⅡα信号通路发挥关键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为肺癌放疗增敏研究寻找到了新的分子靶点,为增加肺癌细胞放疗敏感性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手段,在临床上改善放疗治疗效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9-05-17)
张蕊[8](2019)在《线粒体转录因子A对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是HMG蛋白家族成员,目前已知除了可以调控线粒体DNA(mtDNA)转录活性、参与细胞凋亡外,还作为线粒体损伤模式分子(DAMPs)激活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有研究显示,电离辐射通过激活TFAM的表达促进线粒体新生和再分布,保证线粒体生物发生的正常运行。尽管电离辐射可以激活肿瘤细胞的线粒体生物发生,但相应的分子调控机制却未见报道。本研究以TFAM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发生为核心,探究TFAM对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肿瘤放疗方案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第一部分:线粒体转录因子A的表达对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线粒体是电离辐射的重要靶点,由于线粒体DNA的特殊结构和功能,其更容易受到电离辐射的损伤。TFAM作为线粒体DNA重要的转录和调控因子,能够与线粒体DNA结合,从而调控线粒体生物发生。我们的实验以TFAM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发生为核心,揭示电离辐射作用下线粒体生物发生对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的调控机制。实验研究发现,电离辐射能够激活TFAM mRNA和蛋白表达。为了进一步探究TFAM对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我们构建了TFAM敲除的稳定细胞系。实验结果显示,TFAM的缺失抑制受照射细胞的线粒体拷贝数、细胞的克隆存活能力,并诱导细胞凋亡水平的上升。这些实验结果表明TFAM的敲低能够增加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此外,我们进一步探究了电离辐射诱导TFAM表达的机制。实验结果显示,电离辐射能够促进RNA结合蛋白HuR与TFAM mRNA的相互结合,从而增加TFAM mRNA的稳定性。而参与辐射损害应答的重要信号通路ATM/p38信号途径能够促进HuR与TFAM mRNA的相互结合。以上结果揭示了TFAM影响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的新机制,为建立以线粒体为靶点的肿瘤放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第二部分:线粒体转录因子A的释放及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发现电离辐射不仅能诱导肿瘤细胞内TFAM的表达,还能诱导肿瘤细胞中TFAM的释放,而TFAM中和抗体能够增加电离辐射诱导的DNA损伤,提高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为了探究电离辐射诱导TFAM释放的机制,实验对与氧化应激以及线粒体生物发生密切相关的蛋白DJ-1与TFAM释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结果显示,DJ-1的缺失能够诱导TFAM的释放,而TFAM的中和抗体显着增加了细胞凋亡水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p53介导的细胞凋亡的发生以及TFAM的乙酰化的上调激活了TFAM的释放。以上实验揭示了在电离辐射诱导下,TFAM的激活和释放能够抑制细胞凋亡,而TFAM的缺失及中和则显着增加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该研究为进一步理解线粒体对肿瘤细胞放疗效应的调控机理,建立以线粒体为靶点的肿瘤放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7)
王莉[9](2019)在《Circ_0001313靶向负调控miR-338-3p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环状RNA_0001313(Circular RNA_0001313,Circ_0001313)对人结肠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为临床上结肠癌的放射治疗提供新靶点及策略。【方法】1.对结肠癌细胞SW480和SW620进行不同剂量辐照,且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检测结肠癌细胞中Circ_0001313及下游靶基因的表达量,评估辐照对Circ_0001313表达量的影响。2.RNA干扰技术沉默结肠癌细胞的Circ_0001313基因,定量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Circ_0001313及下游靶基因的表达量。并探讨在沉默Circ_0001313基因时,辐照对结肠癌细胞中细胞活力、caspase-3表达及克隆集落的影响,评估Circ_0001313与辐射敏感性的关系。3.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Circ_0001313的下游靶基因。4.进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Circ_0001313与下游靶基因微小RNA-338-3p(microRNA-338-3p,miR-338-3p)的相互作用。5.进行RNA免疫共沉淀(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实验,探讨Circ_0001313及miR-338-3p能否相互作用。6.检测Circ_0001313不同表达时,miR-338-3p的表达水平。7.使用miR-338-3p抑制剂,并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结肠癌细胞的Circ_0001313基因,运用RT-PCR技术检测miR-338-3p的表达量。并探讨在沉默Circ_0001313基因时,miR-338-3p抑制剂对结肠癌细胞中细胞活力、caspase-3表达及克隆集落的影响,评估miR-338-3p抑制剂对结肠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结果】1.辐照下结肠癌细胞SW480和SW620的Circ_0001313的表达量增加,且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性;而miR-338-3p的表达减少,与Circ_0001313呈相反趋势。2.沉默Circ_0001313提高了结肠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3.miR-338-3p可能是Circ_0001313的下游靶基因。4.Circ_0001313能与miR-338-3p直接结合。5.Circ_0001313能与miR-338-3p相互作用。6.Circ_0001313负调控miR-338-3p的表达。7.miR-338-3p促进了沉默Circ_0001313对结肠癌细胞的辐射增敏作用。【结论】1.Circ_0001313能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2.Circ_0001313靶向负调控miR-338-3p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9-05-01)
唐番[10](2019)在《COX-2调控TFAM表达的机制及其对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放射疗法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实体肿瘤的临床治疗。放射治疗会导致肿瘤细胞内辐射抗性相关蛋白过表达,进而降低放射治疗的效果。寻找提高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的靶点,对提高肿瘤的放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是线粒体生物发生过程的重要调控因子,与肿瘤细胞的辐射抗性密切相关。环氧合酶-2(COX-2)在炎症反应以及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抑制COX-2的表达会提高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综上所述,TFAM和COX-2表达的上升均增加了肿瘤细胞的辐射抗性,但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调控关系,目前尚无相关报道。本论文以此为出发点,以U2 OS和Hep G2等人源肿瘤细胞为实验对象、以γ射线为照射手段,开展TFAM、COX-2在辐射抗性中的作用和联系的研究。实验主要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抑制TFAM基因表达可增加肿瘤细胞U-20S和HepG2的辐射敏感性(1)γ射线照射诱导肿瘤细胞TFAM和COX-2高表达;(2)敲低TFAM基因的肿瘤细胞对辐射增敏;2.辐射诱导的COX-2促进肿瘤细胞中TFAM表达(1)COX-2的抑制剂NS-398可以抑制受辐照细胞中TFAM表达;(2)NS-398提高辐射引起的肿瘤细胞的死亡率;3.辐射激活p38-MAPK,促进DRP1/TFAM的表达(1)辐射诱导DRP1表达以及增加线粒体裂殖;(2)Mdivi-1和siRNA-DRP1抑制受辐照细胞中TFAM表达;4.辐射诱导的COX-2激活p38,诱导DRP1/TFAM的表达(1)NS-398可以抑制辐射诱导的P-p38、DRP1表达的升高;(2)COX-2衍生的PGE2促进肿瘤细胞中P-p38、DRP1的表达;结论:COX-2和TFAM是提高肿瘤放射治疗效果的候选靶点,辐射诱导的COX-2激活p38-MAPK,促进DRP1表达和线粒体裂殖,进而诱导受辐照细胞中TFAM的高表达,降低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本文的研究内容为肿瘤细胞的辐射增敏提供一些数据和新的研究切入点,为提高肿瘤的放射治疗疗效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辐射敏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利用甲硫哒嗪(Thioridazine,TDZ)诱导人恶性胶质瘤U87细胞发生自噬,探讨TDZ激活自噬对U87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材料人胶质瘤细胞U87购自美国菌种保藏中心(ATCC);Rapa、Baf A1、3MA购自美国Sigma公司;TDZ购自美国Selleck公司;AVO染色试剂购自美国Thermo公司;Phospho-Akt(Ser473)、Akt、Phospho-AMPK(Thr172)、AMPK抗体购自美国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公司;DMEM培养基及胎牛血清购自美国Hyclone公司。方法:U87细胞经10μmol·L~(-1)TDZ预处理24 h后,给予6 Gy X射线照射,检测细胞增殖、迁移和自噬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调控蛋白Phospho-Akt(Ser473)、Akt、Phospho-AMPK(Thr172)和AMPK的表达改变。结果与单纯辐照组相比,TDZ预处理联合X射线照射后的U87细胞迁移率由(57.44±3.65)%降低到(11.92±1.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97,P<0.01);克隆形成能力由(39.83±7.64)%降低到(7.34±2.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88,P<0.01);细胞自噬发生率由(22.92±6.53)%升高到(47.35±7.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61,P<0.05)。与单纯辐照组相比,TDZ联合辐照组细胞内Phos-AMPK表达升高,而Phos-Akt的表达降低。结论 TDZ可通过Phos-AMPK通路抑制Phos-Akt表达,进而诱导受照U87细胞自噬的发生,TDZ诱发自噬可以抑制受照U8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显着提高恶性胶质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辐射敏感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春燕,佟鹏,李辰,邵帅,曲功霖.纳米氧化铈颗粒对人肺腺癌耐顺铂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19
[2].郭奇彦,耿凤豪,林艳云,蒋大鹏,高鹏.甲硫哒嗪诱导自噬提高胶质瘤细胞辐射敏感性[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3].李宏斌.非编码RNA对结肠癌细胞重离子辐射敏感性的调节作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9
[4].李翡翡.非小细胞肺癌辐射敏感性特征分子及钆基纳米材料辐射增敏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9
[5].王玉佩.线粒体F1FoATP酶抑制因子调节非小细胞肺癌辐射敏感性的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9
[6].张倩婧.选择性剪接因子SF3b1在人宫颈癌HeLa细胞辐射敏感性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9
[7].雷霄.TG2在非小细胞肺癌辐射敏感性中的调控作用和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
[8].张蕊.线粒体转录因子A对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9].王莉.Circ_0001313靶向负调控miR-338-3p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D].南华大学.2019
[10].唐番.COX-2调控TFAM表达的机制及其对肿瘤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