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银杏叶提取物对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单峥峥[1](2016)在《银杏叶提取物的毒理学初步研究》文中指出银杏属裸子植物银杏科,为落叶乔木,被称为“植物界的熊猫”和“活化石”。银杏叶的药用价值极高,具有抗氧化、抗血栓、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被广泛用于畜牧养殖、医疗保健、食品工业、日化工业等众多领域。本试验主要研究了银杏叶提取物的毒理学特性,为银杏叶提取物在兽医临床的应用提供相关依据。银杏叶提取物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试验目的:测定银杏叶提取物小鼠经口给药的LD50值及其95%置信区间。试验方法:SPF级CD1小鼠50只,雌雄各半,银杏叶提取物用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助悬制备成均匀稳定的混悬液,以20mL/kg的给药体积经口给药。记录给药后14天内动物的中毒情况和死亡情况。试验结果:改良寇氏法计算银杏叶提取物的LD50值为13 429 mg/kg,95%的置信区间为12 228 mg/kg15 098mg/kg,依据化合物急性毒性分级标准银杏叶提取物属于实际无毒物质。银杏叶提取物的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试验目的:测定银杏叶提取物大鼠经口给药的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SPF级SD大鼠,雌雄各40只,银杏叶提取物用用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助悬制备成均匀稳定的混悬液,给药体积20mL/kg,给药剂量0 mg/kg,200 mg/kg,1000 mg/kg,4000 mg/kg,连续30天经口给药。记录动物的临床症状、生长状况、食物消耗量、血常规指标、血生化指标、尿液分析、病理组织学观察等评价银杏叶提取物的的亚慢性毒性强度。实验结果:各组试验大鼠一般状况良好,未出现明显的中毒症状及死亡,体重、饲料利用率、血液学及生化指标、脏器系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也未见明显异常。受试银杏叶提取物是安全的,可以长期服用。银杏叶提取物的细菌回复突变试验试验目的:应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方法,在添加和不添加体外代谢活化系统(S9)的条件下检测银杏叶提取物的致突变作用,评价其潜在的遗传毒性。试验方法:平皿掺入法,选择TA97a,TA98,TA100,TA102,TA1535作为试验菌株,试验剂量128μg/皿、320μg/皿、800μg/皿、2000μg/皿、5000μg/皿,同时设置溶媒对照组(丙酮)、银杏对照(纯净水)和阳性对照组,每个处理做3个平行,记录各平皿的会变菌落数。试验结果:在有或无代谢活化系统(S9)时,测试菌株TA1535的供试品组回变菌落数平均值总小于溶剂对照组平均值的3倍,其他测试菌株供试品组回变菌落数平均数等于或大于溶剂对照组平均值的2倍,试验结果呈阴性,银杏叶提取物对所有试验菌株均无致突变性。银杏叶提取物的骨髓微核试验试验目的:应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微核实验检测银杏叶提取物引起小鼠成红细胞染色体损伤或有丝分裂器的损伤,评价其潜在的遗传毒性。试验方法:SPF级CD1小鼠,雌雄各30只,随机分为三组,受试物银杏叶提取物分别按125 mg/Kg,250 mg/Kg和500 mg/Kg的剂量水平对三组给药组动物进行经口给药。设一组作为对照组接受空白溶剂(纯水),另设助溶剂对照组接受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设一组作为阳性对照组接受环磷酰胺40 mg/Kg。实验结束时对所有存活的动物在给药24小时后实施安乐死并解剖,取两侧股骨骨髓进行骨髓涂片,在经固定、染色和封片后进行阅片检查。试验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银杏叶提取物未诱发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增高,结果为阴性,表明银杏叶提取物无致突变作用。以上实验均按照我国农业部颁布的《新兽药一般毒性试验技术要求》和《新兽药特殊毒性试验技术要求》设计进行,首次对银杏叶提取物的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致突变性进行了系统评价。试验结果证明,银杏叶提取物的毒性低,属于实际无毒物质、无致突变性,可以做为饲料添加剂在兽医临床养殖中放心使用。
宋瑾[2](2016)在《中草药体外止血及抗菌活性的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人们不断在消炎止血中草药的药用方面加大研发力度,选择合适且有效的中草药添加物,并评价其止血抗菌活性。体外评价指标选择较多,以往研究仅选择几种指标进行测试,其结果往往不能全面反映止血效果,因此选择多种止血指标进行评价,建立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的评价模型,对筛选止血活性的中草药添加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聚集率(PAgR)和黏附率(PAdR)、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血浆复钙时间(RT)、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7项指标进行体外止血活性评价,以艾叶等6种文献报道或药典有记载的具有体外止血及抗菌活性中草药为评价对象,并对可能地活性成分总黄酮、总皂苷、有机酸进行大孔吸附树脂的富集纯化,探讨止血及抗菌成分。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体外止血模型,增加13种中草药提取物进行相同测试,以充实完善模型数据库。利用模型对各中草药进行体外止血效果的比对。选取4种样品,进行小鼠出血及凝血实验,验证所得模型的可行性。止血实验发现,对粗提物,与生理盐水相比,TT测试发现0.1 ~ 10 mg·mL-1的三七、云南白药与止血环酸对凝血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最好;血小板聚集测试(PAgT)与粘附测试(PAdT)发现0.1~10 mg·mL-1的侧柏叶、云南白药、止血环酸能显着的促进血小板聚集与粘附;RT测试发现0.1 ~ 10 mg·mL-1的侧柏叶、三七、云南白药显着的缩短RT;AT-III测试发现0.1 ~ 10 mg·mL-1的艾叶、侧柏叶、止血环酸显着的抑制AT-III活性,影响抗凝血酶对凝血酶的抑制作用。对纯化物,艾叶总黄酮、金银花有机酸及总黄酮含量的提高的提高能进一步缩短TT与RT;侧柏叶总黄酮浓度的提高会进一步促进其PAdR与PAgR,缩短TT;三七总黄酮及总皂苷含量的提高仅能够缩短TT,其它指标测试显示纯化前后凝血效果并无明显好转;蒲黄由延长RT变为缩短RT,而其它指纯化后效果无明显变化或更差;仙鹤草纯化后各指标均变差,仅在纯化前对TT有一定的缩短作用。抗菌实验发现,对粗提物,仙鹤草对变异链球菌抗菌效果最好,其MIC与MBC均为125 mg·mL-1;金银花对两株口腔细菌均存在较好的抑菌作用,对变异链球菌与牙龈卟啉单胞菌的MIC分别为62.5 mg·mL-1、15.625 mg·mL-1,但无杀菌作用;三七对两株口腔细菌并未出现抗菌效果。对纯化物,侧柏叶对变异链球菌的MIC为37.5 mg·mL-1;金银花对变异链球菌出现杀菌作用,且MBC为7.813 mg·mL-1;其它草药对变异链球菌总体抗菌效果并无明显好转。金银花提取物经纯化后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MIC为3.906 mg·mL-1,且MBC为37.5 mg·mL-1;侧柏叶MIC为300 mg·mL-1;蒲黄MIC与MBC均为250 mg·mL-1,仙鹤草MIC为62.5 mg·mL-1;三七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出现抑菌作用,其MIC为250 mg·mL-1。增加白芨等13种中草药体外凝血及抗菌实验,对21种样品所得数据建立体外止血模型,止血效果较好的有:侧柏叶、云南白药、黄芪、丹参、银杏叶、紫珠草、赤芍、当归。动物实验发现,3种中草药与空白组相比均可抑制小鼠出血和凝血时间,进而达到止血的作用。此外动物实验还表明,三七低剂量(5 g生药·Kg-1)促进止血,中高剂量(10、15g生药.Kg-1)活血;两面针高剂量(15g生药·Kg-1)的止血效果较好;这均与模型的评价结果一致。艾叶、侧柏叶总黄酮成分,金银花有机酸及总黄酮成分可能是其止血的有效成分;蒲黄总黄酮成分主要靠影响内源性凝血系统发挥促凝作用;仙鹤草总黄酮,三七总皂苷与总黄酮浓度的提高反而有抗血栓的潜质。侧柏叶黄酮类成分可能是对变异链球菌的主要抑菌成分;三七总皂苷很有可能是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生长的物质;金银花总黄酮和总有机酸成分是其主要的抗变异链球菌和牙龈卟啉单胞菌成分,且效果较好;艾叶、蒲黄、仙鹤草总黄酮成分与其它成分协同抗菌。小鼠出血与凝血实验表明模型基本合适。
刘皋林[3](2016)在《银杏制剂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文中提出银杏叶的提取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效应,本文就其药理作用和在心血管系统、精神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中的最新应用进展作一介绍,以便正确合理使用。
刘慧敏[4](2014)在《银杏叶提取物四种制剂溶出度和Beagle犬药动学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银杏在地球上已经有约2亿年的历史,2000年前人们就发现银杏叶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对于老年痴呆、防治记忆力下降和心脑血管疾病等都具有显着的疗效。本实验通过比较四种已经上市的银杏叶提取物固体口服制剂的体外溶出度和体内药动学,比较不同制剂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反卷积分法建立了四种银杏叶提取物制剂中四种萜内酯成分的体内外相关性。1文献综述本部分综述了银杏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银杏叶提取物和其制剂的发展包括银杏叶提取物的相关制剂药动学的研究进展,药物体外释放与体内药动学的相关性研究进展等。2银杏叶提取物四种制剂溶出度比较本部分选择对四种银杏叶提取物制剂(分散片-银欣可、滴丸-傲士、普通片-金纳多和普通片-依康宁)中的4种萜类内酯化合物白果内酯Bilobalide(BB)、银杏内酯A Ginkgolides A(GA)、银杏内酯 B Ginkgolides B(GB)、银杏内酯 C Ginkgolides C(GC)进行体外溶出度实验,并用相似因子法f1、f2评价了四种制剂两两之间溶出曲线的相似性,探讨不同银杏叶提取物制剂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除银欣可与傲士中BB的溶出曲线相似因子f1=9.15、f2=59.14具有相似性外,银欣可与傲士的其他成分及其他制剂两两之间各个成分都不相似(f2<50),银杏内酯A、B、C在四种制剂之间都不相似(f2<50)。提示银欣可、依康宁、金纳多和傲士在体内的过程可能具有较大的差异。3银杏叶提取物中7种主要有效成分在Beagle犬血浆中的UPLC-MS/MS测定方法的建立与验证本部分应用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技术(UPLC-MS/MS)建立了快速、灵敏、准确地同时检测血浆中3种银杏叶黄酮成分槲皮素Quercetin(QCT)、山柰酚Kaempferol(KMF)、异鼠李素Isorhamnetin(ISR)和4种萜类内酯化合物白果内酯Bilobalide(BB)、银杏内酯A Ginkgolides A(GA)、银杏内酯B Ginkgolides B(GB)、银杏内酯 C Ginkgolides C(GC)浓度的分析方法。该方法专属性、回收率、基质效应,日内、日间精密度,6 h室温稳定性和6 h、12 h的进样器内稳定性均符合要求。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18 柱(100 mm×2.1 mm,1.7μm),柱温 40。℃,进样器温度 10。℃,流速为0.4 mL·min-1,流动相:A0.1%甲酸水,B乙腈,梯度洗脱0-1 min95%A,1-1.5 min 95%-60%A,1.5-3 min 60%-57%A,最后1min回到95%A,分析时间4 min。4银杏叶提取物四种制剂Beagle犬口服给药后药动学比较通过比较银杏叶提取物四种制剂Beagle犬口服给药后药动学可知,制剂因素对不同银杏叶提取物制剂中各成分在生物体内的吸收都有影响。总体来说,分散片(银欣可)和滴丸(傲士)较普通片剂(金纳多和依康宁)而言,对银杏叶提取物制剂中黄酮类成分的吸收更好,且以槲皮素最为明显;萜类内酯成分的吸收情况普通片剂较分散片和滴丸有显着优势。另外,滴丸较其他三种制剂而言,各黄酮类成分和萜类内酯均有一定速释效应,且对黄酮类成分速释作用较为显着(P<0.05)。固体分散体(银欣可和傲士)中黄酮类成分的吸收情况更好,但萜类内酯却以普通片剂更好,这可能会影响不同银杏叶提取物制剂的临床疗效。5体内外相关性分析采用反卷积分法(Deconvolution)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四种制剂中萜类内酯的体内外相关性,采用kinetica4.40软件进行分析,以累积溶出百分率F表示体外溶出,以各个时间点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表示体内吸收,各个时间点的AUC占AUClast的比值用 Fraction Input(R)表示。本实验采用反卷积分法研究银杏叶提取物中四种萜类内酯成分的体内外相关性,根据实验数据可看出银杏内酯A、B、C在四种不同制剂中均能表现出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属于点对点相关,符合A水平相关。即通过体外溶出度的测定可以预测银杏内酯A、B、C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卢园[5](2014)在《银杏叶与通心络对脑缺血再灌注后一氧化氮产生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通过对比银杏叶提取物及通心络超微粉这两种药物对于进行脑缺血再灌注处理后的SD大鼠海马的NO(Nitric oxide,一氧化氮)产生量的影响,探讨两者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选择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最后总共22只入组:生理盐水组(n=8只)、7-硝基吲唑(7-Nitroindazole,7-NI)组(n=4只)、银杏叶提取物组(n=5只)以及通心络超微粉组(n=5只)。通过四血管阻断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后再灌注模型:实验第1天,在苯巴比妥(40mg·kg-1)腹腔注射麻醉下,手术显露大鼠两侧的椎动脉并采用电烧灼法进行永久性闭塞;第2天,通过腹腔注射20%的乌拉坦(1.2g·kg-1)麻醉大鼠,将其仰卧位置于手术台上,在颈部正中取一长约1.5cm的切口,游离并手术显露大鼠两侧颈部血管,随后用5g重物同时悬挂在两侧宽松围绕在颈总动脉的手术线上,持续10分钟后移除,松开两侧丝线,维持灌注60min,造成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作模型前20分钟内,各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应药物。实验中,分别使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连通大鼠右侧股动脉,激光超声仪探入大鼠左侧海马区,一氧化氮监测仪定位于大鼠右侧海马区来测定并记录SD大鼠的动态血压、海马内血流量及一氧化氮浓度。结果:模型制作前,四组SD大鼠(生理盐水组、7-NI、银杏叶提取物组及通心络超微粉组)的平均动脉血压和海马的血流量及相关生理学指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四组SD大鼠在实验前及缺血过程中及缺血再灌注时上述各组指标组内及组间相互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D大鼠的脑缺血模型予以再灌注10分钟后,其海马内NO的表达达到一个高峰,数值分别为:对照组(2218.75±243.64)pA,7-N I 组(900 ±98.43)pA,银杏叶提取物组为(730±106.18)pA,通心络超微粉组(870 ± 127.33)pA;7-NI组和通心络超微粉组、银杏叶提取物组分别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NO的表达差异十分显着(p<0.001)。通心络超微粉组与7-NI两组组间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通心络超微粉组与银杏叶提取物组相比较,银杏叶提取物比通心络超微粉组对于NO在脑缺血再灌注早期的产生有更强的抑制作用,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通心络超微粉、7-NI均可以减少NO的产生,银杏叶提取物比通心络超微粉影响更显着,这可能是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海马神经元的机制之一,并为临床神经保护治疗方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管汉亮[6](2014)在《精制银杏叶提取物活性及体内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银杏(Ginkgo bilobo L.)为银杏科银杏属多年落叶乔木,是1.5亿年前冰川时期在地球上的孑遗植物之一,素有裸子植物“活化石”之称。我国是银杏的发源地,银杏资源居世界首位。银杏叶提取物是以丙酮-水或乙醇为起始溶剂粗提取银杏叶,再经脱脂、除去银杏酚酸、双黄酮、富集萜类内酯、富集黄酮醇类等15道工序,制成的提取物。目前,黄酮醇苷与内酯被认为是银杏叶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因此银杏叶提取物有着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例如:标准银杏叶提取物“EGb 761”中总黄酮醇苷(以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计)应在22-27%之间,银杏内酯(以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计)应在5-7%之间,并且总银杏酸的含量应小于5 ppm。而银杏叶提取物中除去黄酮及内酯类成分其余非黄酮及非内酯类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均未知,它们是否具有药理效应或是否会影响黄酮及内酯类成分药效的发挥、体内生物转化、毒理效应,尚不清楚。本论文从银杏叶提取物中共存成分对主要活性成分体内外活性及体内过程方面进行阐述,为提高产品质量,精制制剂提供依据。文献综述了银杏叶及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体内过程研究进展,为研究银杏叶提取物中非黄酮非内酯类成分的作用奠定基础。首先,通过聚酰胺分离制备银杏叶提取物黄酮部位、内酯部位、非黄酮非内酯部位,合并黄酮及内酯部位得精制银杏叶提取物。比较精制银杏叶提取物与标准银杏叶提取物在体外抗氧化(DPPH、ABTS、FRAP)及抑制血小板聚集(PAF、ADP)功效,结果显示标准银杏叶提取物与精制银杏叶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及抑制血小板聚集均作用,且二者没有显着性差异;比较银杏叶提取物精制前后及非黄酮非内酯部位对人肠道菌平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银杏叶提取物精制前后对病原菌肠球菌和肠杆菌、有益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生长抑制作用,标准银杏叶提取物与精制银杏叶提取物在浓度分别分为2.00 mg/mL、1.05 mg/mL(总黄酮醇苷含量相同)时对四种细菌菌具有显着地生长抑制作用(P<0.05),而随着浓度的降低抑制作用减弱:与空白组相比,银杏叶提取物中、低浓度组与精制银杏叶提取物低浓度组对肠球菌及乳酸杆菌无显着生长抑制作用。除高、中浓度对肠杆菌有显着抑制作用外,非黄酮非内酯部位对其余三个细菌的生长均无显着作用,可见银杏叶提取物发挥其抗菌作用的物质基础主要是黄酮类成分;标准银杏叶提取物3.33、10.00μg·mL-1剂量组与精制银杏叶提取物1.76、5.27 μg.L-1剂量组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明显,细胞存活率显着高于模型组,两者各剂量下细胞存活率无显着性差异,说明银杏叶提取物有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且在主要有效成分黄酮和内酯含量相等的情况下,保护作用相当,非黄酮非内酯部位,作为银杏叶提取物中分离的部分,对H2O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并无保护作用,可见非黄酮非内酯部位并非为银杏叶提取物保护神经细胞的物质基础;建立异丙肾上腺素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考察标准银杏叶提取物与精制银杏叶提取物对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效果。通过观测模型及各给药组大鼠心电图(ECG),测定血清中磷酸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和心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的含量等生化指标,心肌组织病理切片等来评价标准银杏叶提取物与精制银杏叶提取物药效差异,结果表明:标准银杏叶提取物及精制银杏叶提取物各剂量组均能起到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且成剂量依赖关系,表现为与模型组相比,J点值下降;血清中CK、LDH含量降低;心肌中SOD活力升高,MDA含量下降。银杏叶提取物精制前后各剂量组各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在减少药量的情况下达到了相同的治疗效果,可见非黄酮非内酯部位对治疗急性心肌缺血无显着影响,将其去除并不会影响银杏叶提取物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其次,从药动学及组织分布角度探究非黄酮非内酯部位是否会对黄酮及内酯类成分吸收入血有影响。本文通过比较大鼠灌胃各部位后测定大鼠血浆及组织脏器(心、肝、脾、肺、肾、脑、胸腺)中芦丁、异槲皮苷、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4→1)-α-L-吡喃鼠李糖苷、银杏内酯C、白果内酯、槲皮苷、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A、木犀草素、槲皮素、芹菜素、山柰酚、异鼠李素、芫花素的含量,研究非黄酮非内酯部位对黄酮及内酯类成分药动学及组织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非黄酮非内酯成分对银杏内酯的药动学没有影响,但却能增加黄酮苷类成分的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减少黄酮苷的吸收,降低其生物利用度;非黄酮非内酯成分能显着促进四个内酯在心、肝、脾、肾的分布,而对其在体内的消除没有显着影响。另外,非黄酮非内酯成分能促进黄酮苷元在大多数脏器中的分布并加速这些成分的消除速率,能延缓黄酮苷类成分在肺及胸腺中的分布。因此,总的来说,银杏叶提取物精制后,更有利于黄酮在各组织脏器中的分布,有利于其功效作用的发挥,但却减少了内酯的分布。仅从体外活性来看,银杏叶提取物精制前后活性并未发生改变,但中药治疗疾病是从多途径、多靶点、多方位发挥作用,其药理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仅从一个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不足以说明精制银杏叶提取物在药效上就与标准银杏叶提取物等同,还需要从更多的动物模型来探讨银杏叶提取物中非黄酮非内酯类成分对主要活性成分药效影响,以明确非黄酮非内酯类成分是否具有其它活性。
崇锐,时绘绘,程刚,邹梅娟[7](2014)在《银杏叶提取物的药物相互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旨在对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系统、深入地分析,阐明易发生相互作用的银杏叶提取物中单体成分,为临床银杏叶提取物合并用药提供依据,同时为其他含有这些单体成分的中药相互作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结合相关文献38篇,对目前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单体成分药物相互作用机理进行深入总结。结果与结论银杏叶提取物是治疗心血管类疾病的常用药物,常与抗血小板、镇静、降压、降脂类等药物联合应用。银杏及其单体成分槲皮素、山柰酚及异鼠李素等黄酮类成分对CYP3A4、CYP2C9、CYP2B6等具有抑制作用,而其单体成分银杏内酯A、B及白果内酯等内酯类成分对CYP1A2、CYP2B1/2、CYP3A2、CYP2C19、UGT1A1等又具有诱导作用,且为P-糖蛋白底物,与药物合用易引发药物相互作用,且作用复杂,因此需引起广泛重视。
齐惠珍,周霞瑾,王明霞[8](2013)在《银杏叶提取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银杏叶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叶,性味苦,涩,平,具有敛肺平喘、活血止痛功能,主治肺虚咳喘,临床可应用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绞痛、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治疗。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of ginkgo biloba,EGb)是从银杏的干燥叶中提取的有效药用成分,其主要为黄酮类、萜类内酯及有机酸类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EGb的化学成分
姚鑫[9](2013)在《不同来源银杏叶资源化学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银杏叶系列产品质量标准提升及银杏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资助。本论文共分四章内容。一、文献研究银杏是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活化石”,由于其叶的提取物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方面独特的生理作用,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部分综述了银杏叶中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着重介绍了银杏叶资源化学研究进展。二、不同来源银杏叶资源化学研究(一)银杏落叶化学成分研究基于对银杏叶综合利用价值开发的目的,采用硅胶与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手段对银杏落叶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银杏落叶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分别为白果醇(1)、二十八烷酸(2)、棕榈酸(3)、三十七烷(4)、二十四烷(5)、4,10-二十九烷二醇(6)、β-谷甾醇(7)、胡萝卜苷(8)、银杏内酯A(9)、银杏内酯B(10)、银杏内酯C(11)、白果内酯(12)、对羟基苯甲酸(13)、莽草酸(14)、芫花素(15)、芹菜素(16)、银杏素(17)、异银杏素(18)、金松双黄酮(19)、白果黄素(20)、芦丁(21)、甘露醇(22)和红杉醇(23),其中化合物2、4-6和22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这些研究为银杏落叶及银杏资源的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二)黄酮与内酯类成分资源化学评价采用HPLC-PDA和HPLC-ELSD方法研究了不同树龄、产地、性别银杏叶中总黄酮与总内酯的含量变化。发现银杏叶中总黄酮与总内酯的含量随年龄和产地变化差异较大,不同树龄银杏叶中总黄酮与总内酯的含量树龄大的较低,树龄小的较高;雄树银杏叶总黄酮与总内酯含量高于雌树银杏叶总黄酮与总内酯含量;地理因素对银杏叶总黄酮与总内酯含量影响较大。(三)银杏酸类成分资源化学评价采用HPLC方法测定不同产地及树龄银杏叶中总银杏酸的含量变化。发现银杏叶中银杏酸的含量随年龄和产地变化差异较大,10-30年生银杏叶总银杏酸含量偏低;按地区分布,江苏以及周边山东、安徽、浙江等银杏叶中总银杏酸含量较低,低于文献报道叶用银杏叶中总银杏酸的含量,并显示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四)氨基酸类成分资源化学评价基于HILIC-UPLC-TQ-MS技术,建立了快速、灵敏,且不经衍生化直接发现并测定20种游离氨基酸类成分的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分析不同产地及其树龄银杏叶中游离氨基酸类成分。发现银杏叶富含氨基酸,特别是人体必需氨基酸(Trp、Phe、Leu、Ile、Val、Thr和Lys)。不同样品之间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大,总氨基酸含量范围在1.40-14.79mg/g之间。在几乎所有样品中Pro含量最丰富,平均含量高达1.77mg/g,占总氨基酸含量的20%。其次是Gin,平均含量为1.37mg/g。除了蛋白氨基酸,在银杏叶中也发现了2个非蛋白氨基酸(GAGB、Hpro)。银杏叶分布具有地域性,在散点图中,中国被分为北部、南部和中部(A组、B组以及C组),表明地理环境相似时氨基酸含量亦相似。(五)无机元素类成分资源化学评价采用微波消解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探索不同产地银杏采果后叶中无机元素含量,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所含元素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产地银杏叶含有22-26种无机元素,其中Fe, Zn、Cu、Mn、Cr、Co、Ni、Sr、B、Si、Ni等11种为人体必需微量元素,Ca, P、K、Na、Mg等5种为人体必需宏量元素:主成分分析选择了7个因子,并对银杏叶进行了综合评价,其综合评价函数为F=0.23017F1+0.12239F2+0.07967F3+0.07897F4+0.06525F5+0.06203F6+0.05671F7,结果发现江苏泰兴、河北石家庄以及山东泰安样品综合排序分列1、2和3位,表明基于无机元素考虑这三个产地银杏叶样品品质较好。通过本研究,还发现银杏叶含有极高的钙、镁和诸多的有利的微量元素,可能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起到一定的协同作用。(六)糖类成分资源化学评价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探索不同产地及树龄银杏叶中多糖的含量变化。发现银杏叶中多糖的含量随年龄和产地变化差异较大,其中以300年生银杏叶含总多糖最高(4.62%);10年生最低(3.12%);随着树龄的增大,所含多糖呈上升趋势。各产地银杏叶中总多糖含量差异较大。在所测试样品中,来自于辽宁丹东的样品含量最高(4.79%),浙江安吉含量最低(2.13%)。(七)基于植物代谢组学研究思路的不同树龄银杏叶特征性成分研究基于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采用UPLC-Q/TOF MS技术,结合基于多变量分析技术的MarkerLynx分析软件,建立了快速寻找化学特征相似中药中具有潜在质控意义化学标记物的分析方法,并以不同树龄银杏叶研究为例进行了实践。结果显示:kaempferol3-O-[2-O-(β-D-glucosyl)-a-L-rhamnoside], bilobetin, ginkgolide C, kaempferol3-O-[2-O-(6-O-p-hydroxy-trans-cinnamoyl)-β-D-glucosyl)-a-L-rhamnoside]以及kaempferol3-O-[2-O,6-O-bis(a-L-rhamnosyl)-β-D-glucoside]有望成为银杏叶鉴别的指标性成分。该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分离分析方法,可快速检测并表征出整体化学特征相似样品组间的特征性化学成分,为近缘植物中特征性成分的寻找提供了简捷有效的方法。(八)基于UPLC-TQ-MS同时分析银杏叶不同类型特征性成分基于UPLC-TQ-MS技术,建立了快速、灵敏测定24种银杏叶中活性成分的分析方法,并应用于不同产地银杏叶成分的分析。根据24种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评价样品的质量,并采用聚类分析法(HCA)对不同产地的银杏叶进行归类分析。在16min内24种活性成分得到很好的分离,基于各成分含量,表明我国银杏叶分布具有地域性。三、以银杏落叶为原料制备银杏提取物(一)银杏落叶提取物的制备工艺研究基于国内外已有的对银杏叶的提取方法,结合树脂吸附生产工艺的优点,运用乙醇-树脂吸附法,提取银杏落叶中的黄酮和内酯类化合物。分析测定结果显示,银杏落叶提取物中总黄酮和总内酯含量分别为30.50%和7.27%,符合国家药典对银杏提取物的要求,表明采用合理的提取分离工艺,银杏落叶提取物的主要活性物质含量也不低,为银杏落叶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二)银杏落叶提取物的药理活性评价比较评价银杏落叶提取物与标准银杏叶提取物药理活性。采用清除DPPH和OH·、Fe3+还原能力3种体外实验评价银杏落叶提取物与标准银杏叶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采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实验观察其对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神经元细胞损伤模型,观察银杏叶提取物对LPS诱导的大鼠神经元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发现银杏落叶提取物与标准银杏叶提取物均有较强的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能力和神经元细胞保护作用,银杏落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能力和神经元细胞保护作用比标准银杏叶提取物稍差,但二者无显着性差异。药理活性角度表明我们自制的银杏落叶提取物具有一定的开发与应用前景。四、银杏黄酮苷代表性成分的大鼠体内药动与药代研究(一)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4→1)-α-L-吡喃鼠李糖苷药动学研究比较大鼠静脉注射与口服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4→1)-α,-L-吡喃鼠李糖苷药动学,t1/2分别为(118.89士5.65)min和(236.87±28.59)min;AUC(0-t)分别为(1775.96±36.92)ug/mL×min和(120.81±11.38)ug/mL×min;AUC(0-∞)分别为(1790.24±37.53)ug/mL×min和(122.14±16.15)ug/mL×min;发现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4→1)-α-L-吡喃鼠李糖苷吸收较差,生物利用度低(3.41%)。(二)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4→1)-α-L-吡喃鼠李糖苷在大鼠体内代谢研究探寻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4→1)-α-L-吡喃鼠李糖苷(QGR)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物及其代谢途径。采用UPLC-QTOF/MS联用技术,将MSE数据采集模式与MetaboLynxTM软件的质量亏损过滤(DMF)技术结合,对大鼠尾静脉QGR后在血浆、尿液、胆汁中QGR的代谢物进行分析鉴定。共检测到原型及其Ⅱ相代谢产物8个,在血浆中发现了:QGR的原型;在尿液中发现了:QGR的原型、单葡萄糖醛酸结合物、甲基化结合产物;在胆汁中发现了:QGR的原型、QGR的甲基化结合产物、单葡萄糖醛酸结合物、QGR的甲基化葡糖醛酸代谢物。检测出的代谢物均符合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内的代谢规律,为QGR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提供依据。
杜佩佩[10](2013)在《生物活性测定法在银杏叶提取物缓控释制剂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以银杏叶提取物骨架片和渗透泵片为模型药物,以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作用有高度相关性的抗氧化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为生物活性指标,研究生物活性指标与有效成分(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的量效关系及影响检测的因素,建立生物活性测定标准,并将所建方法应用在银杏制剂体外释放评价和体内评价上,与传统的成分指标评价进行比较,探讨用生物活性测定法评价银杏缓控释制剂的可行性,丰富中药缓控释制剂的评价体系。方法:(1)通过筛选指标,确定抗氧化作用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两个生物活性指标,通过考察不同影响因素的影响,确定最佳实验方案,建立生物活性指标的标准测定方法,并进行系统的方法学考察,验证所建方法的可行性。同时测定银杏叶提取物及银杏制剂中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的含量。(2)经过初步实验,筛选释放度测定条件为:以纯水(含0.5%SDS)为溶出介质,转速100r·min-1,温度37℃进行银杏普通片,骨架片和渗透泵片的体外释放实验,测定体外释放液中的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的含量,绘制累积释放度-时间曲线。同时测定两个生物活性指标,绘制时间-生物效应曲线。将银杏骨架片和渗透泵片与普通片比较,考察缓释效果。并评价生物活性指标与总黄酮成分指标总内酯成分指标及各单一成分指标的相关性。(3)建立了UPLC-MS/MS法测定Beagle犬血浆中银杏内酯(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白果内酯)的方法。色谱柱为Acquity BEH C18(2.1mm×100mm,1.7μm),流动相:6mmol·L-1醋酸铵-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流速0.4mL·min-1,柱温40℃,样品室温度4℃,进样量1μL,离子源:ESI,内标为多潘立酮。银杏内酯A:407.1→351.13,银杏内酯B:423.2→367.1,银杏内酯C:439.1→383.1,白果内酯:325.1→163.0,多潘立酮:424.1→166.9。选用Beagle犬为实验动物,采用三周期交叉实验设计。分别给予银杏普通片,骨架片和渗透泵片,不同时间点分别取样,测定血药浓度,用Kinetica软件进行处理,得到银杏内酯在Beagle犬体内的各药代动力学参数。(4)将不同时间点所得血浆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绘制生物效应-时间曲线。并考察所测生物活性指标与成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抗氧化实验中对检测波长,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不同溶剂进行了考察,确定检测波长为522nm,反应时间为40min,反应温度为室温25℃,溶剂为无水乙醇。银杏黄酮线性范围在122~816μ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重复性和精密度良好。抗血小板聚集实验中对诱导剂用量,离心时间,离心转速,样品保存时间进行了考察,确定诱导剂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用量15μL,离心时间6min,离心转速800r·min-1。其中诱导剂用量考察了15μL,20μL,25μL,无显着差异,为节省用量选用15μL。所确定实验方法银杏内酯线性范围在在0.12~2.7mg·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重复性和精密度良好。(2)成分指标银杏黄酮,银杏内酯的体外累积释放度骨架片,渗透泵片均起到了缓释效果。以生物活性指标进行体外评价的结果是:抗氧化生物活性指标普通片60min已达到最大值,而骨架片8h达到最大值,渗透泵片10h达到最大值,抗氧化生物活性指标显示骨架片和渗透泵片均起到了缓释作用。而抗血小板聚集这一生物活性指标的测定,普通片60min已达到最大值,而骨架片8h达到最大值,渗透泵片10h达最大值,抗血小板聚集这一生物指标也明显显示骨架片渗透泵片起到了缓释作用。考察抗氧化生物活性指标与成分指标相关性,骨架片和渗透泵片抗氧化指标与总黄酮成分指标的相关性均大于与各单一黄酮成分的相关性。说明总成分更能体现药物的生物活性,生物活性更能代表中药多组分的整体性。银杏内酯的体外累积释放度也显示骨架片渗透泵片起到了缓释效果。考察抗血小板聚集指标与成分指标相关性,骨架片和渗透泵片抗血小板聚集指标与总内酯成分指标的相关性均大于与各单一内酯成分的相关性。说明总成分更能体现药物的生物活性,生物活性更能代表中药多组分的整体性。(3)Beagle犬给药后银杏内酯血药浓度的测定及药动学参数的计算结果,银杏骨架片和渗透泵片与普通片相比银杏内酯A,B,C,白果内酯的Tmax均延长Cmax均降低。生物活性指标的体内评价未测出随时间变化的变化趋势,可能由于所选生物活性指标不够灵敏。结论:实验表明,所建生物活性指标在体外评价中显示了与成分指标的较好相关性,且总成分与各单一成分比较相关性更好,说明生物活性能代表中药的整体性。所建方法重复性好,稳定可行。但在评价比格犬给药后血浆时,生物活性指标并未显示出随时间和药物浓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原因可能是所建方法灵敏度不够,应在方法学上进行进一步研究。由本实验我们总结得出生物活性指标来评价缓控释制剂的关键有几点:1.所选生物活性指标需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且与成分指标有明确量效关系2.在用以评价制剂前需有足够的基础工作以确保所建生物活性测定法适用性强,稳定性好,重复性好,操作简便易行.3.生物活性指标需有足够灵敏度来反应体内发挥药效的总组分浓度的变化。只有具备以上几点,生物活性测定来评价多组分缓控释制剂才成为可能。当然,传统的成分指标评价也是必需的,生物活性测定法可以使中药缓控释制剂的评价更全面,体现中药的整体性。
二、银杏叶提取物对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银杏叶提取物对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银杏叶提取物的毒理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概述 |
1.1.1 银杏叶提取物的理化性质 |
1.1.2 银杏叶提取物的活性成分 |
1.2 银杏叶提取物的药理活性 |
1.2.1 抗氧化与清除自由基 |
1.2.2 抗血栓 |
1.2.3 降血糖,降血脂 |
1.2.4 保护神经细胞作用 |
1.2.5 抑制癌症抗肿瘤 |
1.2.6 改善记忆,延缓大脑衰老 |
1.2.7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
1.2.8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
1.2.9 其他作用 |
1.3 银杏叶提取物的安全性 |
1.4 银杏叶提取物在畜牧兽医领域的应用 |
1.4.1 提高生产性能 |
1.4.2 体外抑菌 |
1.4.3 增强免疫力,治疗畜禽疾病 |
1.5 银杏叶提取物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1.5.1 在食品中的应用 |
1.5.2 在化妆品和口腔保健中的应用 |
1.6 展望 |
第二章 银杏叶提取物的小鼠急性毒性试验 |
2.1 试验材料 |
2.1.1 药物 |
2.1.2 试剂 |
2.1.3 主要试验仪器 |
2.1.4 试验系统 |
2.2 .试验设计 |
2.2.1 急性毒性预试验 |
2.2.2 正式试验 |
2.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毒副反应及动物死亡情况 |
2.3.2 尸体剖检 |
2.3.3 LD50及LD50的95%可信限的计算 |
2.4 结论 |
第三章 银杏叶提取物的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 |
3.1 试验材料 |
3.1.1 药物 |
3.1.2 试剂 |
3.1.3 主要试验仪器 |
3.1.4 试验系统 |
3.2 试验设计 |
3.2.1 实验分组与给药方案 |
3.2.2 制剂准备 |
3.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死亡率 |
3.4.2 临床症状 |
3.4.3 银杏叶提取物对SD大鼠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
3.4.4 银杏叶提取物对SD大鼠的食物消耗量的影响 |
3.4.5 器官指数 |
3.4.6 血液学指标 |
3.4.7 凝血指标 |
3.4.8 血清生化指标 |
3.4.9 尿液分析 |
3.4.10 病理学检查 |
3.5 结论 |
第四章 银杏叶提取物的AMES试验 |
4.1 试验材料 |
4.1.1 药物 |
4.1.2 试剂 |
4.1.3 主要试验仪器 |
4.1.4 菌株信息 |
4.1.5 试验条件 |
4.2 试验设计 |
4.2.1 剂量设计[93,94] |
4.2.2 操作流程 |
4.3 数据处理 |
4.3.1 数据分析 |
4.3.2 结果判定 |
4.4 试验结果 |
4.5 讨论 |
第五章 小鼠骨髓微核试验 |
5.1 试验材料 |
5.1.1 药物 |
5.1.2 试剂 |
5.1.3 主要试验仪器 |
5.1.4 试验系统 |
5.2 试验设计 |
5.2.1 剂量设计 |
5.2.2 实验分组与给药方案 |
5.2.3 检测指标及方法 |
5.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5.4 试验结果 |
5.4.1 一般观察 |
5.4.2 镜检、阅片及微核分析 |
5.5 讨论与分析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亚慢性毒性试验病理切片图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中草药体外止血及抗菌活性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止血机制与体外凝血测试 |
1.1.1 凝血酶时间 |
1.1.2 血小板聚集与粘附 |
1.1.3 血浆复钙时间 |
1.1.4 抗凝血酶Ⅲ |
1.2 出血与凝血测试 |
1.3 中草药主要活性成分止血效果的研究进展 |
1.4 牙龈出血与口腔细菌 |
1.5 中草药主要活性成分对口腔致病菌的抗菌研究进展 |
1.6 综合评价理论 |
1.7 课题简介 |
1.7.1 课题目的和意义 |
1.7.2 课题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中草药提取物体外止血活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内容 |
2.3.1 样品提取 |
2.3.2 溶液的配制 |
2.3.3 中草药提取物的含量测定 |
2.3.4 有效成分富集工艺 |
2.3.5 止血性能评价 |
2.3.6 纯化后草药提取物的止血实验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有效成分定量结果 |
2.4.2 纯化工艺条件确定 |
2.4.3 止血性能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草药提取物的抗菌效果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内容 |
3.3.1 样品提取 |
3.3.2 细菌培养 |
3.3.3 培养基配制 |
3.3.4 中草药提取物抗菌效果研究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细菌镜检 |
3.4.2 中草药提取物纯化前后对变异链球菌的抗菌效果 |
3.4.3 中草药提取物纯化前后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抗菌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体外止血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内容 |
4.3.1 体外止血效果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4.3.2 中草药提取物的体外止血评价 |
4.3.3 动物实验验证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含量测定 |
4.4.2 13种中草药提取物止血实验 |
4.4.3 13种中草药抗菌实验 |
4.4.4 中草药体外止血评价 |
4.4.5 草药提取物对小鼠出血时间 |
4.4.6 草药提取物对小鼠凝血时间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发展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银杏制剂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药理作用 |
1.1 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
1.2 抗血小板,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作用 |
1.3 扩张血管,调节降低血脂的作用 |
1.4 保护神经细胞作用 |
1.5 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
2 临床应用 |
2.1 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 |
2.1.1 缺血性心脏病 |
2.1.2 高血压 |
2.1.3 高血脂 |
2.1.4 心力衰竭 |
2.2 神经系统疾病 |
2.2.1 脑梗死 |
2.2.2 蛛网膜下腔出血 |
2.2.3 癫痫 |
2.2.4 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 |
2.2.5 精神分裂症 |
2.3 呼吸系统 |
2.3.1 支气管哮喘 |
2.3.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2.3.3 肺间质纤维化 |
2.3.4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
2.3.5 肺癌 |
2.3.6 肺损伤 |
2.4 糖尿病 |
2.4.1 糖尿病肾病 |
2.4.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2.4.3 糖尿病眼病 |
2.4.4 糖尿病耳病 |
2.4.5 糖尿病生殖功能障碍 |
2.5 眼病 |
2.5.1 视神经病变 |
2.5.2 视网膜病变 |
2.5.3 青光眼 |
2.6 肾脏疾病 |
2.6.1 高血压肾病 |
2.6.2 小儿肾病综合征 |
2.7 肝脏疾病 |
2.7.1 肝癌 |
2.7.2 急性肝损伤 |
2.7.3 肝纤维化 |
2.8 突发性耳鸣 |
2.9 头痛 |
2.9.1 偏头疼 |
2.9.2 脑供血不足 |
2.10 小儿肾病综合征 |
3 结语 |
(4)银杏叶提取物四种制剂溶出度和Beagle犬药动学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银杏叶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综述二 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 |
综述三 药物体外释放与体内药动学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前言 |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银杏叶提取物四种制剂溶出度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银杏叶提取物中7种主要有效成分在Beagle犬血浆中UPLC-MS/MS测定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银杏叶提取物四种制剂Beagle犬口服后药动学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银杏叶与通心络对脑缺血再灌注后一氧化氮产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的试剂与仪器 |
1.2 实验动物的选取与分组 |
1.3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方法 |
1.4 生理指标检测 |
1.5 海马内一氧化氮浓度检测 |
1.6 海马血流测定 |
1.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生理学指标 |
2.2 平均动脉血压变化 |
2.3 海马内血流的影响 |
2.4 海马内NO生成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银杏叶与通心络对脑梗死后NO产生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6)精制银杏叶提取物活性及体内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银杏叶化学成分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银杏叶提取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银杏叶提取物活性成分体内过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精制银杏叶提取物成分分析及活性研究 |
第一节 精制银杏叶提取物成分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精制银杏叶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精制银杏叶提取物对H_2O_2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精制银杏叶提取物对人体肠道菌生长的影响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五节 精制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保护作用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银杏叶提取物中共存成分对其黄酮及内酯类成分体内过程的影响 |
第一节 银杏叶提取物中共存成分对其黄酮及内酯类成分药动学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银杏叶提取物中共存成分对其黄酮及内酯类成分组织分布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银杏叶提取物的药物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银杏叶提取物发生相互作用的机制及药物 |
1. 1 银杏叶提取物对CYP3A4 以及P-糖蛋白的影响 |
1. 1. 1 银杏叶提取物对CYP3A4 抑制作用 |
1. 1. 2 银杏叶提取物对CYP3A4 诱导作用 |
1. 1. 3 银杏叶提取物对P-gp的抑制作用 |
1. 1. 4 银杏叶提取物对CYP3A4 和P-gp共同作用 |
1. 2 银杏叶提取物对CYP3A2 的影响 |
1. 3 银杏叶提取物对CYP2C9 的影响 |
1. 4 银杏叶提取物对CYP2C19 的影响 |
1. 5 银杏叶提取物对CYP2B的影响 |
1. 6 银杏叶提取物对CYP1A2 的影响 |
1. 7 银杏叶提取物对CYP2D6 的影响 |
1. 8 银杏叶提取物对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UGT)的影响 |
1. 9 银杏叶提取物对氧化酶的影响 |
1. 10 银杏叶提取物对其他转运体的影响 |
1. 11 银杏叶提取物的抗血小板作用对药物的影响 |
1.12银杏叶提取物对γ-氨基丁酸(GABA)的影响 |
2 相互作用中单体成分及作用机制 |
2. 1 银杏内酯A、B及白果内酯的酶及载体的诱导作用 |
2. 2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对酶及载体的抑制作用 |
2. 3 黄酮类及内酯类成分的交互作用 |
2. 4 银杏内酯的抗血小板作用 |
2.5银杏内酯、银杏黄酮及银杏酚酸结合物对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 |
(8)银杏叶提取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EGb的化学组成 |
2 EGb的药理作用 |
2.1 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 |
2.2 拮抗PAF,改善血液流变性 |
2.3 保护心脑血管 |
2.4 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
3 临床应用 |
3.1 心脑血管疾病 |
3.2 保护肝脏 |
3.3 肾脏保护作用 |
3.4 治疗视网膜病变 |
3.5 辅助治疗癌症作用 |
3.6 抗辐射作用 |
3.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4 结语 |
(9)不同来源银杏叶资源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银杏叶研究概况 |
摘要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不同来源银杏叶资源化学研究 |
第一节 银杏落叶化学成分研究 |
摘要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黄酮与内酯类成分资源化学评价 |
摘要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银杏酸类成分资源化学评价 |
摘要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氨基酸类成分资源化学评价 |
摘要 |
参考文献 |
第五节 无机元素类成分资源化学评价 |
摘要 |
参考文献 |
第六节 糖类成分资源化学评价 |
摘要 |
参考文献 |
第七节 基于植物代谢组学研究思路的不同树龄银杏叶特征性成分研究 |
摘要 |
参考文献 |
第八节 基于UPLC-TQ-MS同时分析银杏叶不同类型特征性成分 |
摘要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以银杏落叶为原料制备银杏提取物的工艺研究 |
第一节 银杏落叶提取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
摘要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银杏落叶提取物的药理活性评价 |
摘要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银杏黄酮苷代表性成分的药代动力学与代谢产物研究 |
第一节 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4→1)-α-L-吡喃鼠李糖苷药动学研究 |
摘要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4→1)-α-L-吡喃鼠李糖苷代谢产物研究 |
摘要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生物活性测定法在银杏叶提取物缓控释制剂评价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 |
1 缓控释制剂的含义及其特点 |
2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发展 |
3 中药缓控释制剂的刻型 |
4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刑的评价 |
5 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刻的存在问题 |
6 现阶段解决中药缓控释制剩问题的对策 |
(二) 中药生物活性测定法应用于中药的质量评价及其局限性 |
1 生物活性测定法的定义及特点 |
2 生物活性测定的思路和应用 |
3 生物活性测定法的局限性 |
(三) 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研究进展 |
1 银杏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 |
2 银杏叶提取物的药理作用 |
3 银杏叶提取物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生物指标与银杏叶提取物量效关系研究 |
1 仪器,试药与动物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银杏叶提取物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
2.1 银杏叶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 |
2.2 银杏叶提取物中内酯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 |
3 DPPH抗氧化实验方法的建立 |
3.1 实验影响因素考察 |
3.2 DPPH抗氧化生物指标与银杏叶提取物量效关系及方法学 |
3.3 各有效成分单体及各单体不同配比抗氧化作用测定 |
4 抗血小板聚集实验方法建立 |
4.1 测试样品制备 |
4.2 血小板聚集诱导剂配制 |
4.3 实验影响因素考察 |
4.4 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指标与银杏叶提取物量效关系及方法学 |
4.5 各有效成分单体及各单体不同配比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测定 |
5 小结与讨论 |
5.1 小结 |
5.2 讨论 |
第二章 生物活性指标评价银杏制剂的体外释放的可行性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
2.1 不同介质的选择 |
2.2 转速的影响 |
3 以成分指标评价银杏制剂的体外释放 |
3.1 黄酮类指标评价银杏制剂的体外释放 |
3.2 内酯类指标评价银杏制剂的体外释放 |
4 以生物指标评价银杏制剂的体外释放 |
4.1 DPPH抗氧化生物指标评价银杏制剂的体外释放 |
4.2 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指标评价银杏制剂的体外释放 |
5 生物指标-成分指标相关性评价 |
5.1 抗氧化生物指标与成分指标相关性评价 |
5.2 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指标与成分指标相关性评价 |
5.3 成分指标与生物指标体外释放相似性评价 |
5.4 成分指标及生物指标释药模型拟合 |
6 小结与讨论 |
6.1 小结 |
6.2 讨论 |
第三章 生物活性指标用于银杏制剂的体内评价的可行性研 |
1 仪器,试药与动物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动物 |
2 成分指标对银杏制剂的体内评价 |
2.1 给药方案与血样采集 |
2.2 银杏黄酮的UPLC-MS/MS测定方法建立 |
2.3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2.4 数据处理 |
3 Beagle犬给药后血浆生物指标测定 |
4 小结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银杏叶提取物对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银杏叶提取物的毒理学初步研究[D]. 单峥峥.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2]中草药体外止血及抗菌活性的评价研究[D]. 宋瑾. 广西大学, 2016(02)
- [3]银杏制剂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 刘皋林. 上海医药, 2016(03)
- [4]银杏叶提取物四种制剂溶出度和Beagle犬药动学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D]. 刘慧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5]银杏叶与通心络对脑缺血再灌注后一氧化氮产生的影响[D]. 卢园. 南京医科大学, 2014(04)
- [6]精制银杏叶提取物活性及体内过程研究[D]. 管汉亮.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7]银杏叶提取物的药物相互作用[J]. 崇锐,时绘绘,程刚,邹梅娟.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14(03)
- [8]银杏叶提取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齐惠珍,周霞瑾,王明霞. 河北中医, 2013(12)
- [9]不同来源银杏叶资源化学研究[D]. 姚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4)
- [10]生物活性测定法在银杏叶提取物缓控释制剂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 杜佩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