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理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鲁迅,意蕴,表征,语义,文学,间距,缘起。
审美理解论文文献综述
常新[1](2019)在《智能化时代审美的表征:对虚拟真实的一种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信息技术引发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全面渗透,其中基于VR技术虚拟世界的形成将在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领域引发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它将会颠覆传统美学的本体论及其形态。传统美学中意象的意蕴让位于技术控制的场景;美学的现代及后现代性中的虚无与无序性诸种特征将会进一步得到强化;人作为一个存在者的孤独感由于虚拟空间而更加强烈。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如何在虚拟世界形成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活动,确保人在技术碾压式统治背景下保持自身的独立和自由,维持一种"诗性"的生活,是21世纪人们无法回避的一个"斯芬克斯之谜"。(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张晓兰[2](2019)在《审美之观照 理解之同情——论古代文学教学要密切结合文学的本质特征来进行》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文学的教学既要遵守一般学科教学的共性,但更多要体现古代文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即在教学中一定要密切结合文学的本质特征来进行,文学的审美属性和文学是作家独特心灵世界的表现是文学的两个重要的特征,古代文学教学要密切把握这两个方面,才能让学生充分感悟古代文学的审美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之同情",并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9年02期)
曹明海[3](2019)在《审美鉴赏:凝聚生命情致的“创作”——也谈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构成的要素之一,人们对它存有不同的认识和说法,如对"审美创造"就有歧异。为此,笔者谈一点自己的理解与浅识。实际上,"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语文的审美鉴赏活动,强调的是学语文、用语文的语用审美教育。因为"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用过程,也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审美过程,语言运用和审美鉴赏是同构于一体的。所以,强(本文来源于《语文教学通讯》期刊2019年01期)
龙永干[4](2018)在《《采薇》创作缘起与题材选择发微及审美意蕴的再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故事新编》各个作品的研讨中,人们对《采薇》的关注度要远低于《补天》《铸剑》等。就现有研究来看,王瑶、高远东、郑家建、祝宇红等人的成果最为突出。文本阐释是循环推进之活动。若以上述成果为基础,从《采薇》创作缘起与具体时间切入,对其材源选择、形象塑造予以探赜,进而对其题旨意蕴予以阐发,可能为《采薇》的理解辟出新的路向与局面。为此,笔者循上述思路,努力在作品缘起、作家状态、时代语境与文本具体表现(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2018年11期)
李婷,赖淑贤,何先友,张维[5](2018)在《理解带来美感:设计主题可理解性对建筑审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的加工流畅性理论提出,审美体验会受到信息加工流畅程度的影响。在建筑设计中,由于文化博览建筑更多地承载着表征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功能,其设计主要基于一定的社会与文化语义逻辑。因此,本研究尝试通过叁个实验探讨建筑设计主题的语义可理解性(加工流畅性)是否对文博建筑审美产生影响。实验1是材料评定实验,通过对102张彩色文博建筑图片的建筑设计主题的可理解程度进行7点评定,结合图片构图的复杂程度和熟悉度的控制与匹配,选取建筑设计主题和理念可理解性高和可理解性低的文博建筑图片各24张。实验2采用外显的审美判断任务,探讨不同的设计主题可理解性是否对文博建筑的审美感知与判断产生影响。实验3采用配对学习范式,通过向被试呈现与建筑设计主题一致或不一致的文字说明,进一步考察通过增强或削弱被试对建筑设计主题的理解程度是否会影响其对文博建筑审美的判断。结果发现,设计主题可理解性对文博建筑审美具有明显的影响,表现为建筑设计主题可理解性高的文博建筑图片在审美评分上明显比可理解性低的更高(实验2)。进一步基于配对学习范式的结果发现,当文博建筑的设计主题为高可理解性时,赋予匹配设计主题的文字和赋予不匹配主题的文字对其审美评定没有明显影响;但对于设计主题可理解性低的文博建筑图片而言,赋予匹配的设计主题的文字说明能明显提高其审美评分(实验3)。结果表明,由于加工流畅性的作用,人们在文博建筑审美活动中容易对设计主题可理解性高的文博建筑表现出更高的审美偏好;同时,对于设计主题可理解性较低的文博建筑而言,通过赋予匹配设计主题的文字说明能深化被试对建筑设计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加工流畅性并提升美感体验。实验结果初步证实了语义加工在建筑审美中的作用,也为建筑审美的文化语义隐喻假设提供了初步证据。(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吴国洪[6](2018)在《审美·趣味·理解——初中美术欣赏课的几点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美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初中美术欣赏课就是美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认识到美术欣赏课的价值,通过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审美个性和审美意识,强化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强化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本文来源于《考试与评价》期刊2018年10期)
杜曼青[7](2018)在《喜爱语文,欣赏语文,理解语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情趣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学语文教育是学生文学观建立的关键时间段,也是教师有效开展语文审美情趣教育的重要教学节点。可以说,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并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需要系统的审美情趣培养的。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语文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从课文中完成审美体验,并在审美的过程中,建立、健全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和能力。(本文来源于《新课程(中学)》期刊2018年09期)
王娟[8](2018)在《“文本间距”与文学翻译审美理解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文本间距"与文学翻译审美理解,需要翻译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适当控制好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距离,使译文与原文之间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保持内容统一,增加文学翻译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增强文学翻译的实用性与普及性。(本文来源于《巢湖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柏奕旻[9](2018)在《审美文化的政治时刻——论20世纪30至40年代周作人对柳宗悦的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与日本在近现代史上的复杂关系众所周知,而身处其中的中日知识人、知识团体基于何种立场与诉求进行彼此认知、开展历史互动,以及相关历史实践承载着怎样的文化信息,时常是后来的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由于当事人面对的历史情境是具体的、即时的、动态的,他们对特定对象的择取与关注通常与其自身的现实诉求相关。因而,将他们看似自然、顺畅的认识与理解状态,尤其是其中的侧重点——既是指在跨文化理解之初"选择"对象这一事态本身传达的倾(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8年04期)
黎婷婷[10](2018)在《对中学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的理解和践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审美为核心"是新的中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课程理念,也是我国基础音乐教育进步和发展的见证和表现。作为音乐教师来说,则要结合教学实际,深入理解和践行该理念,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8年02期)
审美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古代文学的教学既要遵守一般学科教学的共性,但更多要体现古代文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即在教学中一定要密切结合文学的本质特征来进行,文学的审美属性和文学是作家独特心灵世界的表现是文学的两个重要的特征,古代文学教学要密切把握这两个方面,才能让学生充分感悟古代文学的审美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之同情",并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理解论文参考文献
[1].常新.智能化时代审美的表征:对虚拟真实的一种理解[J].江海学刊.2019
[2].张晓兰.审美之观照理解之同情——论古代文学教学要密切结合文学的本质特征来进行[J].社科纵横.2019
[3].曹明海.审美鉴赏:凝聚生命情致的“创作”——也谈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理解[J].语文教学通讯.2019
[4].龙永干.《采薇》创作缘起与题材选择发微及审美意蕴的再理解[J].鲁迅研究月刊.2018
[5].李婷,赖淑贤,何先友,张维.理解带来美感:设计主题可理解性对建筑审美的影响[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6].吴国洪.审美·趣味·理解——初中美术欣赏课的几点思考[J].考试与评价.2018
[7].杜曼青.喜爱语文,欣赏语文,理解语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情趣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8
[8].王娟.“文本间距”与文学翻译审美理解的实现[J].巢湖学院学报.2018
[9].柏奕旻.审美文化的政治时刻——论20世纪30至40年代周作人对柳宗悦的理解[J].文艺争鸣.2018
[10].黎婷婷.对中学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理念的理解和践行[J].北方音乐.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