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酶抑制蛋白穗发芽论文_张新生,胡汉桥,杨德光

淀粉酶抑制蛋白穗发芽论文_张新生,胡汉桥,杨德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淀粉酶抑制蛋白穗发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淀粉酶,蛋白,抑制,小麦,论文,ELISA。

淀粉酶抑制蛋白穗发芽论文文献综述

张新生,胡汉桥,杨德光[1](2003)在《春小麦α-淀粉酶及抑制蛋白与穗发芽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降落值法和SDS-PAGE薄层扫描法分别测定31个春小麦品种的降落值和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浓度。结果表明:小麦的降落值与穗发芽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小麦α-淀粉酶活性的高低是造成穗发芽的主要原因。小麦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浓度与α-淀粉酶及穗发芽率无相关性,它不能抑制小麦的α-淀粉酶活性,不能影响小麦的穗发芽抗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2期)

胡汉桥[2](2001)在《一、α-淀粉酶抑制蛋白与穗发芽的关系及其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二、鸭跖草叶点霉的RAPD分析及其致病性与dsRNA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抗小麦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建立测定小麦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ELISA方法;用籽粒发芽法和整穗发芽法鉴定小麦花后不同时期的穗发芽抗性,用凝胶扩散法测定小麦花后不同时期的α-淀粉酶活性和α-淀粉酶抑制蛋白活性;用建立的夹心ELISA法和SDS-PAGE法测定小麦花后不同时期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浓度。结果表明:小麦品种间穗发芽抗性、α-淀粉酶和α-淀粉酶抑制蛋白浓度存在极显着的差异。红粒品种的穗发芽抗性比白粒品种高。人王降雨整穗发芽法是测定小麦穗发芽抗性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α-淀粉酶活性在开花25d后逐渐下降,α-淀粉酶活性与穗发率呈显着的正相关,降落值的大小与穗发芽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种子发育后期的α-淀粉酶活性高低可以作为鉴定小麦穗发芽抗性的指标。用凝胶扩散法发现小麦种子中的α-淀粉酶抑制蛋白不能抑制标样α-淀粉酶活性。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浓度与穗发芽率呈负相关,但相关不显着,α-淀粉酶抑制蛋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穗发芽。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浓度在开花后35d和40d时保持稳定。筛选出一些α-淀粉酶活性低、α-淀粉酶抑制蛋白含量高的抗穗发芽品种,可用来提高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提出了小麦穗发芽机制的一种模型:随着种子中脱落酸的积累,α-淀粉酶抑制蛋白逐渐升高,并抑制种子α-淀粉酶活性,使种子中α-淀粉酶活性下降,种子中剩余的α-淀粉酶活性是造成穗发芽的一个主要原因。测定来自东北地区鸭跖草叶点霉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生长速率和产孢特性,初步将供试的12个菌株分为6种培养类型。菌株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致病力强弱从南到北逐渐减弱。根据致病力的强弱可将供试菌株分为3种类型。研究供试菌株dsRNA与致病力的关系,在所测定的菌株中有10个含有dsRNA,2个不含dsRNA,菌株致病力强弱与dsRNA无相关性。CTAB法是提取真菌基因组的一种有效方法。运用RAPD技术对东北叁省不同地区的鸭跖草叶点霉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分析。用18个随机引物对12个菌株进行扩增,所有的引物均出现扩增条带,大小在3.0-0.1kb之间,共扩增出104条带,其中43条具有多态性。系统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类间距离15以下可将12个鸭跖草叶点霉分为5个类群。来自辽宁和吉林地区的菌株类间距离较小,其亲缘关系较近;来自黑龙江的4个菌株有3个属于第1群,另外1个单独为第5群,它们与辽宁和吉林的菌株亲缘关系较远。(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1-07-01)

淀粉酶抑制蛋白穗发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制备抗小麦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建立测定小麦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ELISA方法;用籽粒发芽法和整穗发芽法鉴定小麦花后不同时期的穗发芽抗性,用凝胶扩散法测定小麦花后不同时期的α-淀粉酶活性和α-淀粉酶抑制蛋白活性;用建立的夹心ELISA法和SDS-PAGE法测定小麦花后不同时期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浓度。结果表明:小麦品种间穗发芽抗性、α-淀粉酶和α-淀粉酶抑制蛋白浓度存在极显着的差异。红粒品种的穗发芽抗性比白粒品种高。人王降雨整穗发芽法是测定小麦穗发芽抗性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α-淀粉酶活性在开花25d后逐渐下降,α-淀粉酶活性与穗发率呈显着的正相关,降落值的大小与穗发芽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种子发育后期的α-淀粉酶活性高低可以作为鉴定小麦穗发芽抗性的指标。用凝胶扩散法发现小麦种子中的α-淀粉酶抑制蛋白不能抑制标样α-淀粉酶活性。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浓度与穗发芽率呈负相关,但相关不显着,α-淀粉酶抑制蛋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穗发芽。α-淀粉酶抑制蛋白的浓度在开花后35d和40d时保持稳定。筛选出一些α-淀粉酶活性低、α-淀粉酶抑制蛋白含量高的抗穗发芽品种,可用来提高小麦品种的穗发芽抗性。提出了小麦穗发芽机制的一种模型:随着种子中脱落酸的积累,α-淀粉酶抑制蛋白逐渐升高,并抑制种子α-淀粉酶活性,使种子中α-淀粉酶活性下降,种子中剩余的α-淀粉酶活性是造成穗发芽的一个主要原因。测定来自东北地区鸭跖草叶点霉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生长速率和产孢特性,初步将供试的12个菌株分为6种培养类型。菌株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现象,致病力强弱从南到北逐渐减弱。根据致病力的强弱可将供试菌株分为3种类型。研究供试菌株dsRNA与致病力的关系,在所测定的菌株中有10个含有dsRNA,2个不含dsRNA,菌株致病力强弱与dsRNA无相关性。CTAB法是提取真菌基因组的一种有效方法。运用RAPD技术对东北叁省不同地区的鸭跖草叶点霉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分析。用18个随机引物对12个菌株进行扩增,所有的引物均出现扩增条带,大小在3.0-0.1kb之间,共扩增出104条带,其中43条具有多态性。系统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类间距离15以下可将12个鸭跖草叶点霉分为5个类群。来自辽宁和吉林地区的菌株类间距离较小,其亲缘关系较近;来自黑龙江的4个菌株有3个属于第1群,另外1个单独为第5群,它们与辽宁和吉林的菌株亲缘关系较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淀粉酶抑制蛋白穗发芽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新生,胡汉桥,杨德光.春小麦α-淀粉酶及抑制蛋白与穗发芽的关系[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3

[2].胡汉桥.一、α-淀粉酶抑制蛋白与穗发芽的关系及其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二、鸭跖草叶点霉的RAPD分析及其致病性与dsRNA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

论文知识图

Notice: Undefined index: items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F:\Web\www\cnki.demo.com\app\cnki\tpl\search.html on line 79

标签:;  ;  ;  ;  ;  ;  

淀粉酶抑制蛋白穗发芽论文_张新生,胡汉桥,杨德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