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清除论文_吕旭宁,蒋增杰,方建光,邹健,房景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清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多氯联苯,浮油,鲟鱼,沉积物,黄斑,磺胺。

生物清除论文文献综述

吕旭宁,蒋增杰,方建光,邹健,房景辉[1](2017)在《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对北方养殖网箱网衣附着藻类的生物清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温季节网衣附着藻类的大量附着是北方网箱养殖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生物清除策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利用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作为网衣附着藻类生物清除的工具种,于2015年6–11月,采用室内实验和现场观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桑沟湾楮岛海域网箱养殖区不同水层网衣附着藻类生物量的月际变化、黄斑篮子鱼对优势藻类的摄食能力及对网衣藻类的清除效果。结果显示,同一月份不同深度附着藻类生物量的日均增长量有一定差异,且不同水层在8月7日–9月14日时间段内的藻类附着日均增长量均显着高于其他月份(P<0.01),各个月份海头红(Plocamium telfairiae)均为该区域的优势种类。构建了适温条件下黄斑篮子鱼对海头红的碳收支方程:100摄入碳=11.69生长碳+10.82粪便碳+6.06排泄碳+71.43代谢碳。初始体重为(1.44±0.61)g的黄斑篮子鱼经过152 d的养殖,平均体重达到(45.38±4.22)g,日均增重0.26 g。海区网箱内有无黄斑篮子鱼的对比实验显示,其对不同月份网衣附着藻类的清除率在80.28%–90.15%之间。研究表明,黄斑篮子鱼对网衣附着藻类有较高的清除效率,可以作为清除网衣附着生物的工具种。(本文来源于《渔业科学进展》期刊2017年05期)

张丽婷,张莹,徐栋,苏婕[2](2016)在《空化水射流技术在海洋污损生物清除领域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海洋污损生物的危害分析入手,首先概述海洋污损生物的清除方法,并结合空化水射流技术的原理与优势开展实例应用研究,指出空化射流清洗技术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新型清洗技术,可以在不破坏设施表面完整防腐层的基础上,高效、安全地清洗水下设施表面附着的海洋生物污垢层;最后对空化水射流技术进行展望,指出其关键技术在于空化射流喷嘴的设计和ROV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本文来源于《海洋开发与管理》期刊2016年08期)

袁秀堂,王丽丽,杨红生,杨大佐[3](2012)在《刺参对筏式贝藻养殖系统不同碳、氮负荷自污染物的生物清除》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我国北方浅海筏式贝藻养殖系统自身污染输出导致的环境问题,以滤食性贝类生物沉积物和海藻粉的不同配比来模拟贝藻筏式养殖系统不同碳、氮负荷的颗粒自污染物,研究了刺参摄取这些颗粒物后的碳、氮收支,评估了其对碳和氮生源要素的生物清除潜力。结果表明,刺参对筏式贝藻养殖系统不同配比颗粒自污染物中的碳和氮具有较强的摄食能力,摄食率分别为35.77~181.18mgC·g-1·d-1和6.08~14.28mgN·g-1·d-1;颗粒自污染物中碳和氮的含量越高,其摄食碳、氮的能力越强。刺参摄取的碳以粪便碳形式排出居多(59.3%~97.1%),其次是呼吸消耗的碳(9.9%~37.3%),而用于生长的碳最少(-7.0%~6.1%);刺参摄取的氮主要用于排泄消耗为主(53.1%~63.1%),粪便氮次之(27.7%~39.2%),用于生长的氮最少(-2.3%~16.7%)。通过建立的碳、氮收支方程,估算出刺参对筏式贝藻养殖系统不同碳、氮负荷自污染物的生物清除效率(SE)分别为0.83~4.57mgC·g-1·d-1和0.28~0.76mgN·g-1·d-1;而且其清除效率随着颗粒自污染物中碳、氮含量的升高而增大,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清除效率和碳(C)、氮(N)含量之间回归关系可用SEC=0.7368+14.9488C和SEN=0.2281+0.2202N来描述。(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2年02期)

刘云龙,黄茗,冯耀忠,韩炜,王长俊[4](2010)在《含纤维素基质在生物清除原油污染方面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造纸工业的废料可用于原油污染土壤的生物净化。实验表明,极度烘干的造纸工业废料粉末可提高土壤的再生速率和氧化烃类微生物的数量,降低烃类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毒性。(本文来源于《国外油田工程》期刊2010年08期)

徐晏[5](2006)在《海王生物清除亚洲资源股份》一文中研究指出海王生物(000078)今日发布公告,公司决定以转让埃特斯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的形式,将埃特斯子公司陆星公司的100%股权及透过陆星公司持有的亚洲资源129,380,827股股份,转让给深圳健康连(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期刊2006-06-10)

侯晓林[6](2003)在《碘胺二甲嘧啶在鲟鱼体内生物富集与生物清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合成了磺胺二甲嘧啶(SM_2)的主要代谢产物N~4-乙酰化磺胺二甲嘧啶(N~4-ACE-SM_2),并建立了SM_2和N~4-ACE-SM_2在鲟鱼肌肉和水中的检测方法,进一步利用流水式鱼类试验,对SM_2在鲟鱼体内的生物富集和生物清除进行了研究。 建立了鲟鱼肌肉组织中SM_2、N~4-ACE-SM_2残留分析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乙腈提取,正己烷脱脂,碱性氧化铝SPE柱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在0.02μg·g~(-1)、0.10μg·g~(-1)、2.00μg·g~(-1)的添加浓度,测得SM_2、N~4-ACE-SM_2的平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80.4%~85.3%、88.4%~96.0%;日内变异系数分别为2.6%~6.7%、2.1%~7.1%;日间变异系数分别为4.7%~8.4%、5.1%~7.9%。两种药物的检测限均为0.01μg.g~(-1)。 首次建立了水样中SM_2、N~4-ACE-SM_2的测定方法。用稀醋酸溶液(0.01mol/L)调节pH至6.5,以乙酸乙酯提取,提取液经减压浓缩至近干,以流动相溶解定容,然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在0.02μg.ml~(-1)、0.10μg.ml~(-1)、2.00μg.ml~(-1)的添加浓度,测得磺胺二甲嘧啶、N~4-乙酰化磺胺二甲嘧啶的平均回收率范围分别为93.4%~95.7%、94.4%~97.0%;日内变异系数分别为2.6%~6.2%、2.4%~5.1%;日间变异系数分别为4.6%~6.9%,2.4%~6.5%。两种药物的检测限均为0.01μg.ml~(-1)。 最后,利用流水式试验对SM_2在鲟鱼肌肉组织的生物富集和清除进行了研究。试验以高、中、低叁个剂量组,即10.00μg.ml~(-1)、1.00μg.ml~(-1)、0.10μg.ml~(-1)为添加浓度,各剂量组经过8天的生物富集,然后撤去药物,改换空白水,经过5天的生物清除期。实验期间,在不同时间取样,用上述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使用SAS 6.21 for windows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叁剂量的试验组SM_2的富集和清除均符合一室动力学过程。在0至8天的生物富集相药物动力学曲线符合Y=(K_1/K_2)C_w(1-e~(-K2t)),C_w:表示富集期间水中SM_2的平均浓度;K_1:吸收速率常数;K_2:清除速率常数;Y:测定的肌肉中药物浓度,在8至13天的生物消除药动学曲线符合Y=C_me~(-K2t),C_m:表示富集试验平衡时鲟鱼肌肉中SM_2的浓度。试验所得主要参数如下:低剂量组的K_1(天~(-1))、K_2(天~(-1))、肌肉组织中生物富集系数(BCF_m)、生物清除半衰期(T_(1/2),天)分别为0.84、0.70、1.19和0.98;中剂量组的K_1、K_2、BCF_m和T_(1/2)分别为0.51、0.85、0.61和0.81;高剂量组的K_1、K_2、BCF_m和T_(1/2)分别为0.48、0.88、0.55和0.79。以达到95%的稳态浓度的时间为生物富集平衡时间计算,低、中、高叁剂量组分别经3.92、3.24、3.16天达到生物富集的平衡。在生物清除期,分别经2.94、2.44、2.37天达到90%的清除率。鲟鱼对磺胺二甲嘧啶有一定的代谢作用,生成N~4-ACE-SM_2,在本试验条件下,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代谢率分别为3.72%和3.16%,由于检测限的限制,低剂量组的鲟鱼肌肉中未检测到代谢产物。各剂量组的生物富集系数有一定差异,给药浓度越低,生物富集系数越高。 从上述结果来看,鲟鱼对水中SM_2的摄取率很低,生物富集系数较低,清除也较迅速,表明SM_2不会在鲟鱼体内生物富集,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03-05-01)

赵永军[7](2002)在《刺参的生物清除作用及贝参混养模式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对海区的不合理开发,我国浅海贝类筏式养殖连遭重创,亟需从理论上和实践中确定养殖容量和养殖模式。本论文用室内实验和海上现场养殖测定的方法,研究了沉积物食性刺参对贝类生物性沉积物的摄食、吸收及自身排泄;同时,比较了浅海养殖系统刺参与贝类混养不同模式中刺参的生长效果,确定了新型养殖模式及刺参养殖容量。 室内刺参养殖实验部分:2001年4月至6月间,在青岛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利用室内规格相同的水箱,养殖不同规格的刺参,采用自然水温,投喂扇贝生物性沉积物。实验中各箱的温度、光照、盐度和换水量基本一致,定期测定刺参的摄食率、吸收率、耗氧率、排氨率等生态生理指标。实验主要结果如下: 1 在投喂贝类生物沉积物时,不同规格刺参的体重增加较为明显,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平均增重都在1.5倍以上。实验过程中,平均水温为13.2~22.3℃时,不同规格刺参对贝类生物沉积物平均摄食率(g/g.h)依次为大(O.00324)、中(0.00648)、小(0.00959)。可见,以贝类生物性沉积物作为饵料,刺参有相当大的摄食率,这对刺参的生长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作为室内和海区养殖和增殖刺参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2 实验过程中,不同规格刺参对贝类生物沉积物平均吸收率依大(7.32%)、中(13.49%)、小(17.61%)。其中,平均温度在15.13℃时,大规格刺参的摄食率达最大,为15.32%;当温度上升到17.36℃时,中、小两种规格刺参吸收率达最高,依次为中(20.35%)、小(23.00%)。刺参对沉积物中有机物的吸收与利用,降低了水底有机物的含量,从而抑制了水体有害物质的积累与产生。 3 刺参的呼吸代谢用耗氧率表示,实验期间,刺参平均体重与绝对耗氧率(g/indh)可以表示为R=aW~b,回归方程a值范围是0.020~0.211,平均值为0.116,b值在0.441~1.069,平均值0.755,r~2值在0.9376~0.9986。刺参的相对耗氧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温度变化对小规格刺参的相对耗氧率影响较小,而对大、中规格的刺参相对耗氧率影响较大,当平均水温上升到20.2℃时,大、中规格刺参的相对耗氧率均达到最大值。 4 刺参的排泄代谢用排氨率表示,在实验温度下刺参的平均体重与绝对排氨率可以表示为A=aW~b,a、b平均值分别是5.794和0.393。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在0.9664~0.9968。刺参的相对排氨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不同规格刺参的排氨率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同,当平均水温为17.36℃时,大、中规格刺参的相对排氨率均达 至最大,分别是 2.417pg/gh和 4.863pg/gh. 5 大、中规格刺参进入夏眠后,它们的摄食率、吸收率、耗氧率和排氨率 都发了明显的变化,但对于小规格刺参其生长和代谢活动一般受夏眠的影响较小, 有的甚至不夏眠。 海上参贝混养实验部分:于 200年吕月到 2002年 4月,在烟台四十里湾进行了 刺参与海湾扇贝以及刺参与太平洋牡蛔不同系列模式的多元化系统养殖,测定海区 的环境状况和刺参不同模式中的生长情况,比较并确定了最佳养殖模式与刺参放养 密度。实验结果表明: 6 在海区多元养殖生态系中,海湾扇贝和刺参不同混养模式刺参的瞬时生 长率大小依次为:大盘(AS)模式、两格(BS)模式和混养(CS)模式,其中,合 理生长模式为:AS模式中的AS3(瞬时生长率是0.365,刺参放养密度为6头);BS 模式中的 BS(瞬时生长率是 0.294,放养密度为第 4、8格各 2头);CS模式中的 CSZ(瞬时生长率是0.266,放养密度为2头)。 7 太平洋牡缅和刺参不同混养模式刺参的瞬时生长率大小依次为:大盘 (AM)模式、两格(BM)模式和混养(CM)模式,此时,合理生长模式为:AM 模式中的AMI(瞬时生长率是0225,放养密度为2头);BM模式中的BMI(瞬时 生长率是0.146,放养密度为4、8格各2头);CM模式(瞬时生长率是0.103,放养 密度为1头)。 8 贝参多元化养殖模式中刺参全部生长良好,到试验结束时,贝参都有了 显着的增长,取得了预期效果。刺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水体中“清道夫”的作 用,同时,也得到了增殖,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本研究也 初步查明,浅海不同贝参养殖模式中刺参的放养密度以2.0个/格,较为合理。(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02-06-01)

易绍金[8](1995)在《海面浮油的生物清除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及石油运输过程中,由于生产废弃物的排放和漏油事故的发生,常使近海海面出现大量的浮油。这些浮油漂浮在海面,影响海水的充氧,对海洋生物造成致命性的影响与危害,给海洋渔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并严重影响海洋景观,这是环境保护(本文来源于《石油知识》期刊1995年01期)

[9](1990)在《生物清除污河床底泥里PCBs》一文中研究指出厌氧细菌已经成功地用于清除多氯联苯(PCB_s)。总电公司的科学家丹娜·贝达德曾在实验室用这些被确认具有侵食PCB_s能力的厌氧微生物对底泥混合物做试验,底泥85%采自马萨诸塞西部的一个被PCB_s污染的水塘,15%采自哈德孙河。她研究的成果已于八月提交马萨诸塞和国家环境公署。水塘底泥所含的PCB_s大部分是氯(本文来源于《鹤城环境》期刊1990年02期)

生物清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从海洋污损生物的危害分析入手,首先概述海洋污损生物的清除方法,并结合空化水射流技术的原理与优势开展实例应用研究,指出空化射流清洗技术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新型清洗技术,可以在不破坏设施表面完整防腐层的基础上,高效、安全地清洗水下设施表面附着的海洋生物污垢层;最后对空化水射流技术进行展望,指出其关键技术在于空化射流喷嘴的设计和ROV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清除论文参考文献

[1].吕旭宁,蒋增杰,方建光,邹健,房景辉.黄斑篮子鱼(Siganusoramin)对北方养殖网箱网衣附着藻类的生物清除作用[J].渔业科学进展.2017

[2].张丽婷,张莹,徐栋,苏婕.空化水射流技术在海洋污损生物清除领域的应用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6

[3].袁秀堂,王丽丽,杨红生,杨大佐.刺参对筏式贝藻养殖系统不同碳、氮负荷自污染物的生物清除[J].生态学杂志.2012

[4].刘云龙,黄茗,冯耀忠,韩炜,王长俊.含纤维素基质在生物清除原油污染方面的应用[J].国外油田工程.2010

[5].徐晏.海王生物清除亚洲资源股份[N].中国证券报.2006

[6].侯晓林.碘胺二甲嘧啶在鲟鱼体内生物富集与生物清除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

[7].赵永军.刺参的生物清除作用及贝参混养模式的建立[D].吉林农业大学.2002

[8].易绍金.海面浮油的生物清除技术[J].石油知识.1995

[9]..生物清除污河床底泥里PCBs[J].鹤城环境.1990

论文知识图

不同的高分子-药物轭合物模式(A)单...利奈唑胺组与万古霉素组细菌生物清海生物清除在扫描电子显徽镜下可观察到在金属面上...银染法鉴定细菌生物被膜对比图(×400)杂交鲍的重量增长状况

标签:;  ;  ;  ;  ;  ;  ;  

生物清除论文_吕旭宁,蒋增杰,方建光,邹健,房景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