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组分论文_罗丽荣,马军,杨伟伟,吴凯,刘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族组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组分,层析,特性,流动性,多维,鄂尔多斯,结焦。

族组分论文文献综述

罗丽荣,马军,杨伟伟,吴凯,刘飞[1](2019)在《页岩油可流动性研究中原油族组分分析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泥页岩中高含量的沥青质组分对页岩油可流动性的影响,将一定量页岩油与过量的沥青质进行溶解试验,利用原油族组分分析检测试验前后页岩油中沥青质的百分含量,进而判断页岩油与沥青质溶解作用的强弱。研究结果表明:溶解试验前后,页岩油中沥青质的百分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长7页岩油与泥页岩中沥青质溶解作用有限,因此泥页岩中高含量沥青质对页岩油的可流动性的影响很小。(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冯波[2](2019)在《浅谈汽油中烃族组分的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液体石油产品汽油中烃族(如芳烃、烯烃、饱和烃)组分,是代表汽油质量的重要参数,本文通过对烃族含量检测方法一些分析,来阐述2019年1月1日起多维气相色谱法取代荧光指示剂吸附法的必然性。(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9年06期)

陈娟,闫海军,刘皓,郝华睿,李梅[3](2019)在《煤的族组分基本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徐州庞庄煤、河南平顶山煤和山西介休煤为研究对象,利用CS_2/NMP混合溶剂和反萃取剂将煤全组分分离成萃余煤组分、沥青质组分、精煤组分和轻质组分四大族组分。通过SEM、FTIR探讨族组分微观形态,同时测定族组分的工业分析指标、粘结指数、収热量以及真密度,对比研究各族组分的基本特性。结果表明,同一煤样不同族组分之间的组成结极差异很大,而不同煤样的同一族组分之间存在枀高的统一性。精煤组分为褐色絮团状颗粒,疏松质轻,微观上呈现出一种蜂窝状或巢状结极分布,孔隙収达,以含氧基团较多的酚、醇、醌酮等芳香族化合物为主;沥青质组分为深黑色,表面晶莹透亮,有直形或弧形边界均一块体,富含脂肪族化合物,微观上是大小均一且高度堆积黏连的灰白色小球体,迚入反萃取剂时小球体经历了融幵长大的过程。二者为煤中靠溶剂的浮沉作用悬浮到溶剂中的中型分子,比萃余煤组分有较多的侧链和官能团,挥収分产率较高,灰分少而密度小,粘结能力尤其以沥青质组分较强。萃余煤组分是不被溶剂溶解的大分子基底,结极致密,芳香族成分多,密度最大,灰分含量最高,挥収分与収热量低,基本无粘结能力。(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丁慧,丁建平[4](2018)在《饱和烃族组分色谱分析数据在油田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对X油田18口井所采集原油样品的饱和烃族组分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综合选取一些地化参数包括主峰碳数、奇偶优势(OEP)、∑C21-/∑C22+以及Pr/Ph等,对X油田姚一段烃类演化规律、沉积环境及油气运聚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油田东南部向西北部方向,有机质演化程度逐渐加深。平面上,由西向东,该油田沉积环境由较深湖相过渡为湖沼相,反映了水动力条件逐渐变弱的过程。油气运移方向由西北指向东南方向。(本文来源于《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唐星[5](2018)在《煤焦油石油醚萃余物族组分分离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焦油石油醚萃余物(CTPI)中含有丰富的酚类和多环芳香结构,因而具有很高的分离价值,其组分的分离与分析是其分级分质利用的前提。本文以CTPI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柱层析与梯级萃取的方式对其进行分离,通过元素分析、GPC、Uv-fluorescence spectra、TG-FTIR、FTIR、13C NMR及Py-GC/MS对分离物进行分析,同时探究柱层析与梯级萃取在分离CTPI方面的优劣。柱层析分离过程以溶剂萃取-柱层析装置为分离器,依次以甲苯、乙醇、甲醇、四氢呋喃为洗脱剂对CTPI进行洗脱,得到甲苯洗脱物(TS)、乙醇洗脱物(EAS)、甲醇洗脱物(MAS)、四氢呋喃洗脱物(THFS)及未洗脱物(IS)。梯级萃取分离过程以脂肪抽提器为分离器,首先依次以乙醚、乙酸乙酯、四氢呋喃为萃取剂对CTPI进行萃取,得到乙醚萃取物(EE)、乙酸乙酯萃取物(EACE)、四氢呋喃萃取物(THFE)及四氢呋喃萃余物(THFR);随后依次以四氯化碳、甲苯为萃取剂对乙醚萃取物(EE)进行萃取,得到四氯化碳萃取物(CTE)、甲苯萃取物(TE)及甲苯萃余物(TR)。主要结论如下:(1)柱层析洗脱物中,分子量由小变大依次是TS、EAS、MAS、THFS,随着洗脱的进行,洗脱物的分子量逐渐增大。THFS、MAS、TS、EAS的最大多环芳香结构环数依次减小。含氮化合物主要存在于TS中,酸性化合物主要存在于EAS和MAS中,脂肪烃主要存在于THFS中,此外IS中含有含氧化合物、杂环化合物、酸性化合物及少量脂肪烃。洗脱物的总收率为55.30%。柱层析分离实现了CTPI中含氮含氧化合物、酸性化合物、脂肪烃的有效分离富集,但分离量过低。(2)梯级萃取分离物中,THFR、EE、CTE、TE、EACE、TR、THFE的分子量逐渐变大。THFE和THFR具有最大的多环芳香结构,TE、EACE、TR、CTE、EE的最大多环芳香结构环数依次减少。EE、EACE、THFE、THFR、CTE、TE、TR中均含有酸性化合物、脂肪烃、含氧化合物、芳香烃、杂环化合物等,只是在各分离物中的含量不同,THFE和EACE中甲氧基含量较多,TR中脂肪烃含量较低。分离物的总收率为98.40%。梯级萃取对CTPI中少部分组分实现了富集,且分离量大,但通过梯级萃取得到的分离物组分总体上重迭严重。(3)在分离、富集效果方面柱层析强于梯级萃取;在分离量方面梯级萃取强于柱层析。梯级萃取适合粗分离,而柱层析适合分离纯化。(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卜良辉[6](2018)在《煤族组分的黏结成焦特性及其在炼焦配煤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炼焦煤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煤族组分的热解特性并定量分析了疏中质组的官能团结构特征与膨胀性间的联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研究了煤族组分对煤流变性(膨胀性和流动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对煤成焦过程进行了探讨,进而用两种不同方法构建了焦炭质量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四大族组分热解时具有截然不同的形变特性:密中质组主要表现为较强的流动性,在煤成焦过程中主要生成液相并充填煤颗粒间的空隙,通过其黏连作用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焦炭;疏中质组主要表现为较强的膨胀性,在煤成焦过程中主要起造孔作用,并提供一定的膨胀压力,促进煤颗粒间的黏连;重质组基本保持形态不变,是煤成焦过程中的惰性物;轻质组热解时主要生成气相逸出,对煤成焦效果影响很小。脂氢芳氢比是影响疏中质组膨胀性的首要因素;脂肪链长短和支链化程度则是其次要因素,两者都是决定膨胀性的关键;疏中质组中特定形式的氢键——酚羟基环状四聚体含量可以对上述影响因素起补充作用。在煤成焦过程中,重质组起“骨架”作用,阻碍着液相的流动,其含量是影响煤流动性数值的主要因素;密中质组起“润滑”作用,是生成液相并产生流动性的组分,但对煤流动性指标不起决定性影响;疏中质组和轻质组对煤流动性基本无影响。疏中质组的主要贡献是提供煤的膨胀性,原煤的膨胀性大小主要由疏中质组自身的膨胀性决定,而其含量对原煤膨胀性影响不大。建立了基于族组分黏结成焦特性及其在煤成焦过程中作用的煤成焦机制,将煤成焦过程分为6个阶段:(1)室温-200℃,干燥阶段;(2)200-340℃,密中质组软化变形阶段;(3)340-440℃,密中质组流动阶段;(4)440-500℃,疏中质组膨胀阶段,此阶段可分为急速膨胀阶段(440-460℃)和缓慢膨胀阶段(460-500℃);(5)500-540℃,固化为半焦阶段;(6)540-1000℃,半焦收缩成为焦炭的阶段。分别采用多元多次回归和支持向量机(SVM)两种方法构建了焦炭质量预测模型,多元多次回归模型对MSI、PRI和PSR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88%、2.53%和17.92%;SVM模型对MSI、PRI和PSR预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78%、0.90%和10.32%,SVM模型预测结果较多元多次回归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卜良辉,秦志宏,李祥[7](2018)在《族组分对原煤流动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煤族组分含量及热解特性与原煤热解流动性的关系,将炼焦煤全组分分离后各族组分收率Y_(DMC)、Y_(LMC)、Y_(HC)、Y_(LC)和疏中质组奥阿膨胀度(a+b)_(LMC)对lg F_(wa)进行多元线性回归,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解释变量的筛选,并从族组分组成结构角度解释了不同族组分对原煤流动性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重质组在原煤中起到"骨架"作用,是阻碍原煤流动性的主要组分,其含量是影响煤流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密中质组虽然是促进煤流动性的主要组分,但其含量对原煤流动性只起到辅助作用。对原煤流动性来说,只需要适当的密中质组产生胶质体液相起到"润滑"作用即可;密中质组与重质组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共同决定了原煤流动性,而轻质组含量、疏中质组含量及其性质(膨胀性)对原煤流动性没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洁净煤技术》期刊2018年01期)

郭伟[8](2017)在《重组煤族组分制备超级电容器复合电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萃取反萃取法分离煤全组分得到四大族组分,即重质组、密中质组、疏中质组和轻质组。将疏中质组和密中质组胶体按照一定质量比混合均匀,加入泡沫镍浸渍涂抹,震荡使其黏连于泡沫镍上,经反萃、烘干、炭化得炭/泡沫镍复合体,再放入一定浓度的活化剂溶液中浸泡,干燥后在一定温度下活化得到多孔碳/泡沫镍复合电极,用6mol/L的KOH做电解质溶液,检测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重组煤中疏中质组与密中质组族组分并涂抹于泡沫镍骨架上,经炭化、活化可以得到性能良好的超级电容器多孔炭/泡沫镍复合电极,其在25m A/g充放电电流密度下比电容最高达256.8F/g,复合电极内阻多在5Ω左右,最低达3.12Ω;较佳的复合电极制备条件为:疏密比0.04,炭化终温570℃,炭化中间恒温温度450℃和570℃,中间恒温时间均为60min,KOH活化剂时碱水比为0.6,活化温度750℃。复合电极层次孔分布有两种类型:峰型阶梯式和弥散式,其中以峰型阶梯式的比电容量较高。峰型阶梯式有5种层次孔范围,分别是0.5nm左右、0.8nm左右、1.2nm左右、1.4-1.7nm之间及2.2-3.0nm之间,V微/V中孔容比及S微/S中比表面积比与比电容C有着叁维空间平面关系;弥散式主要有2种层次孔,分别是0.5nm左右,1.0-2.0nm之间,其复合电极比电容量较小的原因在于0.5-2.0nm之间的孔径分布较少。多孔炭/泡沫镍复合电极内部的层次孔结构是由大孔到微孔顺序嵌套,形成大孔嵌套中孔,中孔嵌套微孔的层次孔嵌套模型,这些大孔与复合电极材料外围的叁维空间直接相连,从而有利于电解质离子进入微孔表面。(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7-06-01)

王廷[9](2017)在《渣油及其族组分在结焦过程中的自由基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降低渣油向轻质油转化过程中的生焦量是解决当今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关键。因此了解渣油的化学组成和反应特性是非常必要的。虽然渣油组成复杂,但研究表明其相同的族组分结构相似。分离族组分采用正庚烷萃取,将安庆减压渣油和青岛减压渣油分为沥青质和可溶质。考察这两组分在升温过程中的自由基浓度变化,发现沥青质中可检测到的自由基浓度大约为原始渣油的十倍。本文也考察了渣油和沥青质的结焦率和自由基浓度的关系,可以看出两种渣油中沥青质是结焦的前驱物,在选取的温度范围内,绝大多数沥青质生成积碳。而两种渣油的反应过程则有些不同,安庆渣油热反应后的产物自由基浓度较大而结焦率较低,青岛渣油则自由基浓度和结焦率都增加。在沥青质中加入不同比例的供氢溶剂-四氢萘都会显着降低产物的自由基浓度,产生更少的重质组分。在460℃下时,由于供氢溶剂的供氢量不足导致两种比例的供氢条件下自由基浓度变化出现显着差异。与安庆沥青质相比,青岛沥青质在加氢反应后检测到更高的稳定自由基浓度,这说明其存在更多难以通过加氢稳定的自由基结构。通过核磁分析得知,两种渣油和可溶质的结构相近,都含有较长的碳链结构,而沥青质的结构区别较大,青岛沥青质中有更多的芳香碳。虽然沥青质是结焦的主要因素,但由于其在渣油中的百分含量较低,渣油的自由基浓度和变化规律与可溶质相接近。通过硅胶吸附柱用不同溶剂分离可溶质得到饱和分、芳香份和胶质。通过对它们在升温过程中的自由基浓度变化得知各族组分热反应的变化规律。检测到的自由基浓度可以用来定量的比较渣油及其族组分的重质化程度及生焦趋势。元素分析和核磁分析为各族组分的结构差异提供了有力证据。同时混合不同族组分考察了不同族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族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或抑制积碳的生成。(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25)

曹嫣镔[10](2017)在《胜利稠油族组分结构分析及水热裂解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稠油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蕴藏量丰富,是未来主要的石油资源,其有效开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稠油粘度高、流动性差,其开采难度极大。目前,稠油最为有效的开采方法是热力采油,包括蒸汽吞吐、蒸汽驱、火烧油层叁种方式。受石油化工生产中催化裂解技术的启发,人们提出了水热裂解开采稠油技术,这为稠油尤其是粘度大于50000mPa·s的超稠油开采提供了新思路。这项技术的关键在于水热裂解催化剂的研制及其降粘机理的研究。本文系统研究了胜利油田6个稠油样品的四组分及其结构,揭示了造成其高粘性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研究利用引发剂降低超稠油水热裂解的反应温度,优化引发剂的应用条件;研制了双亲型水热裂解催化剂体系,开展了水热裂解反应评价;研究了催化裂解反应前后稠油四组分的结构变化,重点分析含硫、含氮、含氧化合物的变化,分析裂解反应机理;在室内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展了水热催化裂解技术体系的现场应用试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对胜利油田包括普通稠油、特稠油和超稠油在内的6个稠油样品进行了微观性质分析,研究其与高粘性间的关联性,揭示特超稠油的高粘机理。测定了各组分的平均分子量、极性、元素组成、平均分子结构和稠油胶体稳定性。研究表明胶质和沥青质的含量、平均分子量和极性与稠油粘度具有良好的关联性,是造成稠油高粘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各组分的极性递增,氢元素含量依次递减,碳元素和杂原子(硫、氮、氧)的含量依次递增,稠合芳香环数依次增多。不同区块油样中沥青质组分的结构形式存在差异,这也是导致稠油粘度差异的重要原因。油样的胶体稳定性与其粘度没有必然的影响关系。这些结论为进一步研究稠油的水热裂解行为提供了基础。建立了针对稠油的水热裂解实验及其效果评价方法,研究利用引发剂降低水热催化裂解的反应温度。优化引发剂的应用条件,研究引发剂和催化剂协同增效作用。研究表明引发剂同催化剂协同作用可显着降低稠油水热裂解反应温度,150℃的降粘率与单独使用催化剂在250℃时的降粘率接近。引发剂含量超过一定范围后反而会降低催化裂解降粘效果。合成了一种钴离子双亲催化剂,开展了其对胜利稠油的水热催化裂解反应评价。采用核磁共振谱、电喷雾-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ESI FT-ICR MS)和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XANES)对水热催化裂解前后样品中胶质、沥青质组分的杂原子物质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分子的芳碳率和芳香环数均降低,而氢碳原子比、芳香环系的缩合度以及碳链的支化指数均升高。说明在此过程,稠油发生系列的加氢、开环、断链、脱硫及脱氮等反应,分子结构被破坏,裂解为轻质小分子,使稠油粘度降低。硫主要存在的形式是噻吩和亚砜,砜和硫酸酯含量较低。沥青质中噻吩多集中在沥青质大分子带烷基侧链的芳环体系中,存在于沥青质分子的外围表面。开展了稠油水热催化裂解物理模拟实验,优选现场实施工艺参数,开展了现场试验。利用数值模拟技术优化完善了注入时机、注入方式和段塞大小。进行现场实施6井次,提高周期油气比0.1,阶段投入产出比1:2.8,初步验证了本论文研究结论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3-01)

族组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液体石油产品汽油中烃族(如芳烃、烯烃、饱和烃)组分,是代表汽油质量的重要参数,本文通过对烃族含量检测方法一些分析,来阐述2019年1月1日起多维气相色谱法取代荧光指示剂吸附法的必然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族组分论文参考文献

[1].罗丽荣,马军,杨伟伟,吴凯,刘飞.页岩油可流动性研究中原油族组分分析的应用[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冯波.浅谈汽油中烃族组分的检测方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

[3].陈娟,闫海军,刘皓,郝华睿,李梅.煤的族组分基本特性研究[J].当代化工.2019

[4].丁慧,丁建平.饱和烃族组分色谱分析数据在油田的应用[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

[5].唐星.煤焦油石油醚萃余物族组分分离与分析[D].西北大学.2018

[6].卜良辉.煤族组分的黏结成焦特性及其在炼焦配煤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7].卜良辉,秦志宏,李祥.族组分对原煤流动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洁净煤技术.2018

[8].郭伟.重组煤族组分制备超级电容器复合电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

[9].王廷.渣油及其族组分在结焦过程中的自由基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10].曹嫣镔.胜利稠油族组分结构分析及水热裂解行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论文知识图

已报道的12.3GPa时正戊烷的结构变化(...氢的电阻随压力变化的情况火烧过程中原油饱和烃变化情况原油及其与盐类物质相互作用气态烃及...西昆仑山前柯东—柯克亚构造带油—源岩...4个族组分的紫外光谱图

标签:;  ;  ;  ;  ;  ;  ;  

族组分论文_罗丽荣,马军,杨伟伟,吴凯,刘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