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通量论文_李国新,张雯,薛云鹏,陈雪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释放通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沉积物,通量,喜马拉雅,甲烷,重金属,大渡河,湘江。

释放通量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新,张雯,薛云鹏,陈雪梅[1](2019)在《大渡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及释放通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渡河中游(迎政乡-舍勒村)为调查区,于2019年4月采集了1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探究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生态风险及迁移能力。结果表明汉源湖上游沉积物(S1~S3)富集Cr、Cu、Ni,下游(S9~S12)富集Zn、As、Pb、Cd,且沉积物重金属均值含量较周围河流高。沉积物中As的释放强度较其他重金属明显,释放通量平均值为49.73μg/(m~2·a),与当地大规模农业种植所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有关。进一步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评价沉积物重金属生物毒性风险,结果显示Cr、Ni已经频繁产生生物毒性效应,而As、Cd、Cu可能对底栖生态产生影响。通过相关性分析重金属来源可知As、Cd主要来源于农业,Cr、Cu、Ni主要来源于工业,Pb、Zn来源于铅锌矿开采以及周边频繁的地质灾害。人为工农业活动是重金属向水体迁移的主要驱动力,研究结果为当地工农业管理提供有效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王晓栋[2](2019)在《南四湖主要水生植物腐烂过程及污染释放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四湖是南水北调工程最大的调蓄湖泊,也是典型的草型浅水湖泊,湖区水生植物资源丰富。水生植物生长过程中不但可以从水中吸收氮、磷等营养元素,而且还能分泌一些有机物促进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改善水体水质,但在秋冬季节植物腐烂易造成水体二次污染,且腐烂过程及水质效应因植物种类和残体分解量而不同。目前,有关南四湖典型植物腐烂过程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选用南四湖常见水生植物菹草、水花生、莲、香蒲和芦苇,在试验室内模拟水生植物的腐烂过程,研究不同水生植物不同生长密度下的污染释放强度变化过程,分析植物组分对腐烂过程的影响,探讨水生植物腐烂分解过程的主要污染物释放规律,结合南四湖水生植物的时空分布特征,估算5种水生植物的释放通量,提出基于水质改善的南四湖水生植物收割管理措施。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水生植物腐烂过程中的污染释放强度变化:不同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影响不同,通过对上覆水中pH值、DO、TN、NH_4~+-N、TP、TOC含量的测定,其影响大小呈现出水花生>莲>菹草>香蒲>芦苇;在不同植物密度(0.2 g/L、0.5 g/L、1.0 g/L)条件下,植物密度越高,对水质的影响越大,当植物密度为0.2 g/L时,5种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影响较小,在植物密度为1.0 g/L时,5种水生植物腐烂释放对水质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其中水花生和莲的腐烂过程中水质最差;5种水生植物释放过程均呈现出前期快速释放,中期缓慢降低,最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2)研究了不同植物种类及主要组分对水生植物腐烂释放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水生植物的组分存在差异明显,N、P含量呈现为水花生>莲>菹草>香蒲>芦苇;芦苇和香蒲的木质素、纤维素含量较高,而水花生和莲的含量较低。水生植物初始N、P百分比含量越高,其分解速率越快,而木质素、纤维素等组分含量越高则腐烂分解速率越慢,水生植物的腐烂释放速率与C、N、P、木质素、纤维素等植物组分含量显示出相关性。(3)水生植物腐烂过程中上覆水O_2浓度变化规律符合氧亏曲线方程,植物腐烂分解速率越快,其上覆水K_d值越大,K_r值越小。水生植物腐烂过程的上覆水氮素释放动力学模型显示,植物腐烂分解速率越快,其上覆水中有机物的降解速率常数K_1和氨氮的分解速率常数K_2越大,对应异养细菌和硝化细菌浓度越高。(4)基于南四湖主要水生植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测算不同水生植物每年度NH_4~+-N、TN、TP和TOC等主要污染物释放量分别为3945.38 t、14145.82 t、1575.46 t、56245.73t。提出了基于水质改善的南四湖水生植物密度配置和季节性收割等管理措施,为南四湖水质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9-06-01)

曹冉[3](2019)在《柴窝堡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微界面P、Fe释放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沉积物是污染元素的一个重要存储库,当水环境变化时沉积物就变成重金属的一个潜在污染源,柴窝堡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特色是具有浓郁的新疆风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而近几年由于人类活动,柴窝堡湖面临着水质下降、水量减少、水生生态系统退化的风险,对人民生活与健康,农业和工业都受到严重威胁。本研究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东南部的柴窝堡沉积物和上覆水为主要研究对象,采集柴窝堡湖沉积物样品24个和DGT样品7个。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了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采用BCR叁步连续提取法分析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结合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湖泊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风险。运用梯度薄膜扩散技术获取沉积物-水微界面P、Fe原位高分辨分布信息,研究P、Fe在沉积物-水微界面同步变化情况及释放通量,将有助于深入探讨水体内源磷污染发生机制。为乌鲁木齐实现水资源保护,为柴窝堡湖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监测及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柴窝堡湖沉积物所有采样点的重金属含量没有出现超过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情况,仅Cr含量的平均值未超过新疆土壤背景值。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s6、s7总体的重金属含量偏高,s9、s8、s22总体的重金属含量偏低。Zn、Cu、Cr、Ni、Pb的赋存形态都以残渣态占比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u、Zn、Ni和Pb具有相同来源,Cr与它们来源不同。(2)地累积指数分析结果表明:柴窝堡湖沉积物已受到Zn、Pb的中度污染和Cr、Ni的轻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结果表明:柴窝堡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等级为A级,生态危害程度较弱,各元素危害程度依次为为Pb>Ni>Cu>Cr>Zn。Pb对RI的贡献(40%)最大,Pb污染必须关注。(3)不同采样点沉积物中有效P和Fe的空间分布趋势基本相似。有效P和有效Fe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这证实柴窝堡湖沉积物中有效P和有效Fe的释放也是同步的。沉积物-水界面磷、铁的扩散通量多数点位为负,表现为P、Fe由上覆水向沉积物扩散。W3~W6样点的沉积物已作为上覆水有效态磷的汇,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冲磷污染的作用。P的释放通量与上覆水的pH、ORP、电导率、TDS及沉积物的pH、盐分(Ca、Mg)、养分(有机质)并无显着相关性。Fe释放通量受到沉积物pH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01)

李亚俊,钟萍,甘磊,刘正文[4](2019)在《不同溶解氧质量浓度和pH值条件下3种钝化剂对沉积物磷释放通量及磷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环境因子对磷钝化剂作用效果的影响,在沉积物柱中设置了溶解氧(DO)质量浓度分别为0.60、4.00、8.00 mg·L~(-1)和pH值分别为5.5、7.5、9.5的环境条件,分别添加一定剂量的铝盐、铁盐和锁磷剂后,检测上覆水磷质量浓度,并探讨了沉积物磷释放通量和沉积物磷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溶解氧质量浓度的增加,铁盐组中沉积物磷平均释放通量逐渐降低,分别为0.35、0.20、0.10 mg·m~(-2)·d~(-1),主要是在好氧条件下,铁盐促进了沉积物中生物有机磷(NaOH-nrP)的分解,从而降低了沉积物活性磷的释放通量。铝盐和锁磷剂在厌氧或好氧条件下均能显着降低沉积物中弱吸附态磷(NH_4Cl-P)或NaOH-nrP的比例,抑制沉积物磷的释放,从而将上覆水总磷(TP)质量浓度控制在0.03 mg·L~(-1)以下。随着pH值升高,铝盐和铁盐组中沉积物磷平均释放通量呈增加趋势,在pH值为9.5时,铝盐或铁盐均不能降低沉积物活性磷质量分数从而抑制磷释放。锁磷剂组中沉积物磷平均释放通量随着pH值的升高均显着低于对照组,沉积物中活性磷NH_4Cl-P质量分数减少了0.12%,氧化还原敏感态磷(BD-P)减少了5.0%~12.0%,从而降低了沉积物活性磷的释放通量。因此,锁磷剂能显着抑制沉积物磷释放,受溶解氧质量浓度和pH值的影响较小,在沉积物内源磷控制中具有较广泛的适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丽红,郭正府,张茂亮,雷鸣,赵文斌[5](2019)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土壤微渗漏CO_2释放通量与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导致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强烈缩短、抬升和地壳增厚,使其成为全球构造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成为地球深部碳循环的最重要场所。特提斯喜马拉雅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北部,地层以古生代、新生代的特提斯沉积岩系(页岩、细砂岩、海相灰岩和硅质碎屑岩等)和片麻岩穹窿为主。其南部边界为藏南拆离系,同时也是藏南新生代七大张性裂谷南延覆盖的主要区域,正断层构造活动非常活跃。野外水热特征显示,特(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王建波,张榕[6](2018)在《海底沉积物中甲烷的来源、消耗与释放通量》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是大气甲烷的重要源和汇,开展海底沉积物中甲烷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有助于了解海底甲烷释气作用对CH_4或CO_2在海-气界面释放的贡献。本文综述了海底沉积物中甲烷的来源、消耗与转移的具体过程,以及河口、近岸沉积物-海水界面甲烷的交换通量,并对今后研究工作提出几点建议。(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8年21期)

钟宇,付广义,向仁军,杨麒,姚福兵[7](2018)在《湘江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及释放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湘江石峰大桥至马家河大桥区段的湘江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该区段表层沉积物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Cu、Pb、Zn、Cd、Cr、Mn、As和Hg的含量和赋存形态.结果表明,Cd和As的平均含量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叁级标准限值,Mn平均含量超过我国土壤元素背景值(583mg/kg).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风险,表明5个采样点中有4个采样点潜在生态危害综合指数均超过600,属于很强生态危害程度.最后通过连续实验研究了不同流速、不同pH值对沉积物中Cu、Zn、Cd以及Mn释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水流速度、降低上覆水体pH值均可促进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实验还发现4种重金属的释放通量都比较小,其中释放通量最大的Mn为7.50μg/(g·d),沉积物中重金属向水环境的释放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孙旭,杨柳燕[8](2018)在《蓝藻堆积对河蚬N_2O释放通量及其肠道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底栖动物是湖泊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泥水界面氮迁移转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个潜在的N_2O释放源,其N_2O释放量与栖息环境有关。蓝藻堆积区通常是湖泊N_2O释放的热点区域,其水质环境不同于无藻区。【目的】为了解蓝藻堆积与无藻堆积时底栖动物河蚬N_2O释放情况。【方法】采用室内微宇宙实验,以河蚬为研究对象,通过气相色谱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技术测定蓝藻堆积区域底栖动物N_2O释放特征及其内在微生物学机制。【结果】蓝藻堆积区河蚬N_2O释放通量为447.2pmol/(ind·h),相比无藻区河蚬减少63%左右。河蚬肠道内总细菌及反硝化细菌对蓝藻堆积有不同的响应。454测序结果显示,无藻区河蚬肠道内细菌以变形菌门(β-和δ-变形菌纲)、绿弯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叁者相对丰度为67.3%,而蓝藻堆积区河蚬肠道细菌优势类群为变形菌门(α-和β-变形菌纲),相对丰度达到85.8%。Chao1和Shannon指数表明,蓝藻堆积区河蚬肠道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低于无藻区河蚬。对河蚬肠道内具有反硝化功能细菌进一步分析发现,蓝藻堆积区河蚬肠道内反硝化菌相对丰度可达到22.6%,是无藻区河蚬的2.3倍,反硝化作用得到增强。【结论】蓝藻堆积导致河蚬肠道内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反硝化功能菌丰度增加,完全反硝化作用得以强化,导致河蚬N_2O释放通量降低。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富营养化中湖泊底栖动物的环境效应,为湖泊温室气体控制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8年11期)

王淼,李亚峰,雷坤,杨丽标[9](2018)在《不同氮污染特征河流N_2O浓度、释放通量与排放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铁岭市22条河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河流N_2O溶存浓度、释放通量及排放系数.根据氮素的主要赋存形态及氮素浓度,22条河流可分为铵态氮污染(铵态氮平均浓度5.86 mg·L~(-1))、硝态氮污染(硝态氮平均浓度3.05 mg·L~(-1))和氮限制(溶解性无机氮平均浓度1.04 mg·L~(-1))河流这3种.总体上,N_2O溶存浓度介于17.03~9 028.60 nmol·L~(-1),均值为546.75nmol·L~(-1),饱和度均值为6 256%;河流水-气界面N_2O释放通量介于17.21~15 655.3μg·(m~2·h)~(-1),均值为949.36μg·(m~2·h)~(-1).铵态氮污染河流断面N_2O浓度和释放通量显着高于硝态氮污染和氮限制断面(LSD,P<0.05).根据IPCC方法计算了河流N_2O排放系数(EF_(5r)),结果表明3种类型河流EF_(5r)呈现极为明显的差异,EF_(5r)变异系数达到445%.硝态氮污染河流EF_(5r)均值为0.000 5,显着低于IPCC建议值(0.002 5);但铵态氮污染河流硝态氮浓度较低,导致EF_(5r)计算均值高达0.445 6,为IPCC建议值的180倍;氮限制河流EF_(5r)均值为0.005 0,为IPCC建议值的2倍.因此,在计算EF_(5r)时应充分评估河流的氮污染状况.本文根据河流氮污染特征,结合不同类型河流N_2O产生机制,对EF_(5r)进行了分类计算,探讨了EF_(5r)的修正计算方法.建议针对氨氮污染和氮限制河流采用[N_2O]/[NH_4~+]方法计算EF_(5r);如不考虑河流氮污染特征,建议采用[N_2O]/[DIN]方法计算EF_(5r).(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李欣[10](2018)在《香溪河库湾沉积物磷释放通量及影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峡水库自蓄水以来,随着库区水体流速的减缓,水体自净能力显着下降,水资源可利用性大大降低,部分支流回水区近年来频繁暴发水华,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入库外源负荷控制减少后,内源释放对水体营养元素的补给作用越来越显着。因此,研究叁峡水库支流沉积物释放通量及影响机制,对解决叁峡水库支流及类似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确保叁峡水库水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叁峡水库典型支流香溪河库湾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对香溪河库湾不同监测断面开展每季度一次的原位观测,分析香溪河库湾沉积物赋存环境时空特征;根据室内控制试验并结合数学模型,分析香溪河库湾沉积物磷吸附解吸特征;定量估算香溪河库湾沉积物磷分子扩散、再悬浮释放通量;探讨香溪河库湾沉积物磷释放影响机制。以期为叁峡水库支流库湾内源磷负荷的计算及控制打下理论基础。主要工作及认识如下:一、香溪河库湾沉积物赋存环境时空特征:1)不同水位运行期对应不同的干流倒灌形式潜入香溪河库湾,上游来流普遍以底层顺坡异重流的形式流向库湾下游,中游区域底部水体的平均流速高于上、下游;上覆水温度从河口下游至上游沿程整体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上覆水p H呈碱性,p H从河口下游至上游沿程整体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电导率与温度时空变化趋势整体相同。香溪河表层沉积物含水量和孔隙度从河口下游至上游沿程逐渐降低,容重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沉积物有机质在9.58~13.82 g/kg变化,除汛前消落期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从下游至上游沿程逐渐降低,其余时期均逐渐升高;香溪河库湾沉积物类型以粉砂和黏土占主导地位,沉积物中相对较细的颗粒占多数。2)沉积物间隙水磷含量整体上高于上覆水,颗粒态磷整体上高于溶解性总磷,溶解态总磷ρ(DTP)在沉积物-水系统中主要以ρ(PO43--P)形式进行交换;香溪河库湾各采样点ρ(PO43--P)占ρ(DTP)的85%以上,中上游区域ρ(PO43--P)大于下游区域;沉积物磷主要的存在形式为无机磷,香溪河不同区域ρ(HCl-P)明显高于ρ(Na OH-P),ρ(OP)从下游至上游整体呈逐渐增加的趋势,ρ(IP)则相反。二、香溪河库湾沉积物磷吸附解吸特征:1)吸附动力学试验表明:0~4 h内为快吸附阶段,平均吸附速率为32.66 mg/(kg·h),4~12 h内为慢吸附阶段,平均吸附速率为7.85 mg/(kg·h);沉积物吸附量大小在时间上表现为:蓄水期>枯水运行期>汛期>汛前消落期,沉积物净吸附量大小在时间上表现为:蓄水期>汛期>枯水运行期>汛前消落期,不同水位运行期下游区域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速率明显高于中上游;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更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2)通过比较后发现Langmuir模型更适用于描述和表征香溪河沉积物磷吸附过程;上覆水温度与p H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量逐渐增大;下游区域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量明显高于中上游区域;净吸附能力大小表现为:汛期>汛前消落期>蓄水期>枯水运行期。叁、香溪河库湾沉积物磷释放通量及影响机制:1)枯水运行期香溪河库湾沉积物表现为磷的“汇”,其余时期表现为磷的“源”;高、低水位运行时期对应的香溪河库湾沉积物-水界面磷的扩散对上覆水贡献率分别为-0.045~-0.011%(汇)、0.128~1.872%(源);沉积物-水界面磷的扩散对上覆水贡献率沿程逐渐增加;香溪河库湾沉积物磷的分子扩散量为0.55 t/年,再悬浮条件下磷酸盐的释放量为44.34 t/年,沉积物向水体贡献磷素的方式以动态释放为主。2)香溪河库湾上覆水温度与沉积物有机质具有显着的相关关系;温度在香溪河库湾沉积物-水系统磷形态的迁移、转化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上覆水p H和沉积物有机质同样对沉积物磷形态转化有一定影响;对香溪河而言,干流倒灌潜入点越低、运行水位越低以及持续的生物扰动均会加速沉积物磷释放。(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期刊2018-06-01)

释放通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四湖是南水北调工程最大的调蓄湖泊,也是典型的草型浅水湖泊,湖区水生植物资源丰富。水生植物生长过程中不但可以从水中吸收氮、磷等营养元素,而且还能分泌一些有机物促进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改善水体水质,但在秋冬季节植物腐烂易造成水体二次污染,且腐烂过程及水质效应因植物种类和残体分解量而不同。目前,有关南四湖典型植物腐烂过程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选用南四湖常见水生植物菹草、水花生、莲、香蒲和芦苇,在试验室内模拟水生植物的腐烂过程,研究不同水生植物不同生长密度下的污染释放强度变化过程,分析植物组分对腐烂过程的影响,探讨水生植物腐烂分解过程的主要污染物释放规律,结合南四湖水生植物的时空分布特征,估算5种水生植物的释放通量,提出基于水质改善的南四湖水生植物收割管理措施。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水生植物腐烂过程中的污染释放强度变化:不同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影响不同,通过对上覆水中pH值、DO、TN、NH_4~+-N、TP、TOC含量的测定,其影响大小呈现出水花生>莲>菹草>香蒲>芦苇;在不同植物密度(0.2 g/L、0.5 g/L、1.0 g/L)条件下,植物密度越高,对水质的影响越大,当植物密度为0.2 g/L时,5种水生植物对水质的影响较小,在植物密度为1.0 g/L时,5种水生植物腐烂释放对水质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其中水花生和莲的腐烂过程中水质最差;5种水生植物释放过程均呈现出前期快速释放,中期缓慢降低,最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2)研究了不同植物种类及主要组分对水生植物腐烂释放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水生植物的组分存在差异明显,N、P含量呈现为水花生>莲>菹草>香蒲>芦苇;芦苇和香蒲的木质素、纤维素含量较高,而水花生和莲的含量较低。水生植物初始N、P百分比含量越高,其分解速率越快,而木质素、纤维素等组分含量越高则腐烂分解速率越慢,水生植物的腐烂释放速率与C、N、P、木质素、纤维素等植物组分含量显示出相关性。(3)水生植物腐烂过程中上覆水O_2浓度变化规律符合氧亏曲线方程,植物腐烂分解速率越快,其上覆水K_d值越大,K_r值越小。水生植物腐烂过程的上覆水氮素释放动力学模型显示,植物腐烂分解速率越快,其上覆水中有机物的降解速率常数K_1和氨氮的分解速率常数K_2越大,对应异养细菌和硝化细菌浓度越高。(4)基于南四湖主要水生植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测算不同水生植物每年度NH_4~+-N、TN、TP和TOC等主要污染物释放量分别为3945.38 t、14145.82 t、1575.46 t、56245.73t。提出了基于水质改善的南四湖水生植物密度配置和季节性收割等管理措施,为南四湖水质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释放通量论文参考文献

[1].李国新,张雯,薛云鹏,陈雪梅.大渡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及释放通量估算[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

[2].王晓栋.南四湖主要水生植物腐烂过程及污染释放通量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

[3].曹冉.柴窝堡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微界面P、Fe释放通量研究[D].新疆大学.2019

[4].李亚俊,钟萍,甘磊,刘正文.不同溶解氧质量浓度和pH值条件下3种钝化剂对沉积物磷释放通量及磷形态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5].张丽红,郭正府,张茂亮,雷鸣,赵文斌.特提斯喜马拉雅土壤微渗漏CO_2释放通量与成因[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6].王建波,张榕.海底沉积物中甲烷的来源、消耗与释放通量[J].甘肃科技.2018

[7].钟宇,付广义,向仁军,杨麒,姚福兵.湘江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及释放通量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8

[8].孙旭,杨柳燕.蓝藻堆积对河蚬N_2O释放通量及其肠道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微生物学通报.2018

[9].王淼,李亚峰,雷坤,杨丽标.不同氮污染特征河流N_2O浓度、释放通量与排放系数[J].环境科学.2018

[10].李欣.香溪河库湾沉积物磷释放通量及影响机制研究[D].叁峡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不同土壤类型地表粉尘释放通量深耕耕作模式下小麦田土壤剖面CO2#~旋耕耕作模式下小麦田土壤剖面CO2#~采样点1草地的汞释放通量和大气...含水量和地表粉尘释放通量的关...粗糙度和地表粉尘释放通量的关...

标签:;  ;  ;  ;  ;  ;  ;  

释放通量论文_李国新,张雯,薛云鹏,陈雪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