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为诠释与发展传统中药“升”、“降”药性理论新内涵,系统综合中药典籍“宏观、中观、微观”(以下简称“宏、中、微”)关键信息,开展标准数字化编码规则方法学及其相关鉴定模型的智能应用研究,探索中药气味(五气)与其微观颗粒在“升”、“降”药性理论中的潜在关系。方法:1、研究材料及对象的确定研究结合传统与现代中药经典书籍在中医药领域的各自特色与优势,基于文献研究筛选出若干中药典籍,并明确中药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重点采集基于中药“升”、“降”药性理论的中药“宏、中、微”等特征的关键信息。2、建立中药数据元编码规则的方法在中药典籍药性理论关键信息的基础上,引采WS36x.x、GB/T31774、IS018668-1、《医疗卫生信息标准技术与应用》等上位标准与专业图书著作,为每一个数据元分配的与语言无关的唯一标识,以及定义数据元公用及专用属性,建立中药数据元数字化编码规则的方法。3、构建基于数字化标准的中药特征树图将数字化编码技术应用在弹性结构编辑器上,构建可从从WS返回格式为H5或XML并且可支持执行数字化标准的中药特征树图模板,并对已采集的中药“宏、中、微”关键信息进行XML结构化录入,构建基于数字化标准的中药特征树图。4、典籍药性理论数字化标准的智能应用研究在相关算法(中医健康状态(含证型),健康档案与病案)的基础上,创新研制同时兼顾拓扑及语义的中药XML树图差异度算法,并建立“升”、“降”性类中药相关数学函数表达及鉴定模型。通过训练及试应用样本反复调试鉴定模型参数直至收敛,结合数据分析及挖掘方法探索中药气味(五气)与其微观颗粒在“升”、“降”药性理论中的潜在关系。结果:1、在WS36x.x、GB/T31774、IS018668-1、《医疗卫生信息标准技术与应用》等上位标准与专业图书著作及中药“宏、中、微”关键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了涵盖中药升降沉浮、四气五味等关键理论的数据元编码标准规则的方法学研究。2、通过中药数据元数字化编码技术应用弹性结构编辑器,设计可从WS返回格式为H5或XML并且可支持执行数字化标准的中药特征树图模板,完成中药特征树图构建20例(高阶多维型)。3、“在中药特征树图的基础上,结合数理建模以及差异度比较计算方法,对中药建立相关数学函数表达模型,完成单味中药青蒿及“升”、“降”性类中药鉴定模型的构建、训练与优化直至收敛,经检验树图计算分析中药青蒿鉴定模型有效率为100%;“升”性类中药鉴定模型有效率为94.29%;“降”性类中药鉴定模型有效率为97.14%。同时,研究结果发现“升”、“降”性类中药与分子碳链长度有关(P=0.143<0.2)、与分子量大小有关(P=0.052<0.2)、与分子母核结构有关(P=0.033<0.2)、与手性碳原子个数有关(P=0.089<0.2)。结论:1、通过对若干中药经典及现代研究结果部分“升”、“降”性类中药“宏、中、微”关键信息进行采集,建立蕴含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中药数据元的相关标准,为中药以及各国传统药物信息的编码提供数字化的编码依据和技术标准。2、基于数字化标准的中药特征树图同时结合了现有图谱发展的不足并吸收了XML优点,发展成自身既有可灵活排版的文本界面,又有良好、严谨且可自定义元素名称与属性的XML结构,具有“所见即得,弹性编辑”功能,能满足研究个性化需要,同时有助于跨区域间信息交互与共享。3、中药鉴定是对中药质量性能而做出的客观检查,在其生产加工、临床应用以及贸易流通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部分“升”、“降”性类中药创建XML树图差异度算法能够有效地辅助鉴定单味中药青蒿及“升”、“降”性类中药,为中药领域智能应用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与理论指导。4、通过中药药性理论与部分“升”、“降”性类中药“宏、中、微”关键信息融合,探索了中药气味(五气)与其微观颗粒在“升”、“降”药性理论有着潜在关系,为诠释与发展“升”、“降”药性理论(抽象模型)的新内涵以及为今后“升”、“降”性类中药气味的更深入研究(如气味分子乃至离子、量子)以及中医诊断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如电子鼻中医嗅诊诊断)等类似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技术基础。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余锡鹏
导师: 梁志伟
关键词: 中药典籍,升或降,数字化或数字编码,或树图或树谱,鉴定或智能应用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医药卫生科技
专业: 数学,中药学
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
分类号: O157.4;R285.1
DOI: 10.27044/d.cnki.ggzzu.2019.000636
总页数: 72
文件大小: 4897K
下载量: 32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动静药性理论”在中医处方中的运用[J]. 空军医学杂志 2020(02)
- [2].研究中药临床药理的药性理论[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94)
- [3].中药寒热药性理论研究[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02)
- [4].民族药药性理论的规范化探讨[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12)
- [5].藏药药性理论及其对现代藏药药性理论研究的启示[J]. 现代养生 2017(12)
- [6].药性理论的形成及认知方法[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03)
- [7].浅谈中药的药性理论[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34)
- [8].中药与蒙药药性理论的比较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05)
- [9].传统药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及思维方式[J]. 光明中医 2008(10)
- [10].基于藏药药性理论的藏药复方制剂安全性评价研究思考[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01)
- [11].浅析中药升降浮沉药性理论[J]. 广西中医药 2020(02)
- [12].从药性理论浅析药膳的施用[J]. 广西中医药 2012(03)
- [13].浅谈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对组方配伍的指导作用[J]. 中医杂志 2012(18)
- [14].药性理论的产生与演变——四气[J]. 辽宁中医杂志 2008(05)
- [15].基于中药临床药理的药性理论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84)
- [16].基于自相似性原理的药性理论系统观[J]. 中国中药杂志 2014(13)
- [17].基于药性组合的活血化瘀中药性效关系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9(02)
- [18].植物皮类药主治与药性相关性研究及用药机理分析[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7)
- [19].中药的药性理论研究[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11)
- [20].谈中药“甘味”与“和中”作用[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05)
- [21].藏族药药性量化的新方法——“味性化味”矢量结构模型构建[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19)
- [22].张冰医药结合诊疗思维探析[J]. 北京中医药 2020(09)
- [23].中药五味药性理论疑难辨析[J]. 辽宁中医杂志 2010(01)
- [24].基于药性理论的清热药功效分类模型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05)
- [25].浅议加热对中药寒热药性的影响[J]. 新中医 2019(09)
- [26].论藏药与中药药性与效用之异同[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8(07)
- [27].中药毒性再认识思考[J]. 光明中医 2012(04)
- [28].基于藏药药性理论比较牛黄及其传统代替品研究[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9(01)
- [29].基于药性理论“补肾助阳”相关中药功效术语英译初探[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04)
- [30].藏医药学研究进展[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9(12)
标签:中药典籍论文; 升或降论文; 数字化或数字编码论文; 或树图或树谱论文; 鉴定或智能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