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具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具象,表现性,油画语言
新具象论文文献综述
贺茜婕[1](2019)在《新具象表现性油画语言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新具象油画这个题目来写是因为本文笔者目前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创作,新具象区别于传统的具象绘画,更加关注个体生命价值和生存状态、思想空间的一种新的绘画形式。本文首先简要阐明新具象表现性油画的概念,然后对新具象表现性油画的语言进行分析,最后对新具象表现性油画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明日风尚》期刊2019年18期)
尹代波[2](2018)在《中国新具象雕塑的语言形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在现阶段的生活发展中全球文化和经济一体化是我们无法阻挡的进程,世界文化的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各个国家和国家之间在文化的联系上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就是相互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大,文化的问题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我国也提出了要建立文化自信、建立文化强国,所以为了真正的做到这一点,作为中国的雕塑艺术需要做到的就是从语言形式、个人的风格、对雕塑的审美样式上等等不同的方向来进行文化的探索以及相关观念的转换。(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8年18期)
柳怡然[3](2018)在《新具象精神在现代陶瓷手作器物中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具象精神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很漫长的探索历程,从接受西方现代艺术开始产生的萌芽,再到后来异彩纷呈的艺术市场,中国的艺术家开始回归内心,立足本土文化,开始新艺术的探究。而对于现代陶瓷器物来说,“新”不是与过去划清界限,而是对它的感知,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改变。在新具象艺术家看来,与传统的艺术形式不同的是,新具象艺术更加重视的是内在的真实和内心精神的表达。这种变化,是一种对传统艺术新的解读。本文第一部分主要针对选题的目的意义进行的叙述,并且结合了相关领域的动态分析,系统的阐述了自己的毕业创作成果。第二部分从材质、创作方式、精神内涵等详细的对毕业创作做出了分析,通过对现代陶瓷手作毕业作品《器·色》的分析和描述来理解新具象精神,并以多种可能性将其体现,寻求更多的现代陶艺对于主观精神在手作方式上的创作渠道,以具象的手法来包容各种新的艺术形式,探索更多的表达主观精神的方式。(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张新程[4](2018)在《中国当代学院新具象雕塑的发展趋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具象雕塑概念在今天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它和当代文化不断的以多元的方式进行对接,也不断在融合演进中产生新的面貌。本文阐述了具象雕塑在中国的发展及所遇见的问题,梳理了中国具象雕塑的发展脉络。正当中国具象雕塑在传统与现代的冲击下迷失方向的时候,它与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多样的艺术特点不期而遇。为中国当代新具象雕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平台,也给我们从事新具象雕塑创作的工作者们提供了久等的机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的经济、科技、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不断提高,中国当代具象雕塑的探索呈现出了多样性的艺术取向。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要站在对中国本身的传统雕塑发问,也对西方文化选择权发问的双重质疑立场,去阐释当代学院新具象的雕塑概念、雕塑转型以及雕塑的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同时也从个人创作实践出发做出一定的尝试与思考。(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陈曦[5](2018)在《刘小东作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油画创作领域中的本土现实主义日趋成熟,逐步具备自身的文化主体价值与独立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刘小东作为中国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以冷静、真实的眼光来看待周遭的人与事,作品力图展现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生存状态。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刘小东作品为研究对象,首先将之置于中国本土文化语境中,分析刘小东成长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其艺术风格形成时期所受的本土现实主义影响,探索刘小东现实主义绘画特征的成因。其次将刘小东的作品与欧美新具象绘画的叁位代表性艺术家卢西恩·弗洛伊德、埃里克·菲谢尔、格哈特·里希特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刘小东作品受欧美新具象绘画影响的原因,以及在现实主义、欧美新具象绘画的双重影响下刘小东作品的艺术特征。最后,通过分析刘小东对中国油画本土化道路的影响及贡献,对如何探索突出本土特征的个性化艺术语言,如何在艺术传承中有所创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8-05-01)
武露溪[6](2017)在《在客观与内心之间》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具象油画产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至今日,已经成为当下艺术创作的主流。它突破了传统具象油画的局限,区别于传统具象油画单纯对物象具体形态的描摹,而是积极表达画家自身的情感,在具象的载体上寻得与艺术家自身思想表达之间的平衡。这样的油画形式使我们的审美变得更有深度,实践也变得更加有趣味。油画作为外来艺术产品,当进入中国时,与中国特色文化艺术碰撞产生了全新的艺术特征,并且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具象油画。新具象油画表面是新的艺术形式,实质上是宣告了绘画艺术的回归,用传统具象绘画手法建立艺术家的内心与欣赏者的联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存在价值这一观点。它也更加适应当今社会的多样化形态,在很多传统油画渐渐萎缩的今天,新具象油画更加有活力。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新具象油画在中国的发展。该部分以新具象油画的产生、发展为背景,着重分析新具象油画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现状;第叁部分,新具象油画的美学价值。该部分分析新具象油画的美学特征,首先从语言方面,包括材料语言、色彩语言以及造型语言出发,探索新具象油画语言特色;其次,从新具象油画的生存状态以及学科贡献角度对新具象油画的美学价值进行分析研究;第四部分,当代背景下的中国新具象油画。在当代背景下,中国新具象油画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客观与主观的真实统一、人文关怀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无不彰显中国新具象油画的特色;第五部分,关于新具象油画的实践运用。该部分结合个人实践与创作,在色彩、构图等语言方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并且形成个人独创的特点。在技巧方面,充分、灵活的运用笔法与刀法,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新具象油画特色。(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9-01)
李博文[7](2017)在《新具象绘画在中国的发展及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具象绘画艺术并没有欧洲那样丰富多彩,也没有那么悠长的历史,同时也没产生那么强烈的反抽象观念。具象的表达手段一直是中国画坛的中心,在80年代中期,中国的大门彻底打开,引发了许多年轻艺术家对当时美术观念的反思,开始排斥为政治服务的艺术现象,同时也对苏派的的统治地位发起不满的呼声,新具象绘画的种子就这样被埋在了中国。新具象绘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迅速地成长起来,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它已经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在世界艺术上站稳脚跟。(本文来源于《鲁迅美术学院》期刊2017-06-01)
范磊[8](2017)在《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的新具象绘画》一文中研究指出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是西班牙当代着名画家,在当代的西方艺术界中,浮躁和颠覆是两大主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的艺术从业者。洛佩兹并没有被各种新式的艺术思潮所控制,他在创作过程中,坚持具象写实。同时他也并不墨守成规,在对古典流派的写实风格的推崇的基础上又积极地进行创新,将生活化的场景,物品融入到他的作品中,散发了新的光辉。笔者将据此分析洛佩兹的新具象绘画。(本文来源于《艺术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丁墨池[9](2017)在《“新具象”的传播与误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具象”在今天的中国油画界,乃至世界油画圈仍是值得关注的艺术现象,“新具象”在中国诞生,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本篇论文《“新具象”的传播与误读》旨在通过对“新具象”在中国发展情况的梳理、分析,厘清促使其发展背后的主客观因素及艺术误读现象。论文旨在论述“新具象”在中国油画界的传播、发展及影响。论文开篇首先试图回归发源处,探寻“新具象”原貌。该部分结合海外最新研究成果,简述新具象在海外主要国家的发展情况,呈现二十世纪至今西方学者及艺术家对具象绘画的定义、面貌、代表性艺术家与作品的分析。从理论角度来讲,“具象绘画”是与“抽象绘画”相对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有观念将“具象”等同于“写实”。而本论文所涉及到的“新具象”则是指“二战”以后,在欧美国家出现与抽象艺术相对,又有别于传统“写实”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也有观点将其称之为“当代具象”。“新具象”这一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到中国,由于受到本土特定文化背景和社会认知的影响,“新具象”在中国发展出一套有别于西方“新具象”的体系。而对于我们常提到的“具象表现绘画”这一概念,则是特指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生于欧洲的绘画艺术流派。论文重点在于理清“新具象”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情况。从当下的研究情况来看,“新具象画展”应该是中国“新具象”出现最早的时期,这一发源于西南地区,发生于1985-1989年时期,影响遍及全国的艺术运动,直接催生了中国20世纪80、90年代油画艺术的鲜活面貌和生机。1993-2002年出现在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等院校内的“新具象”教学运动,是“新具象”在学院内的传播时期,也是其在中国艺术界进一步扩大影响的时期。在梳理“新具象”在中国的传播历史以后,论文以艺术家论述和作品为基础,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新具象”:一,在中国什么样的作品和艺术家被纳入“新具象”的范畴?他们如何理解“新具象”?二,被纳入“新具象”的这些作品,它们有怎样的共性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论文会进一步分析“新具象”在传播中的误读及其带来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图像学与社会学的艺术史研究方法,通过艺术家作品及对艺术创作与社会背景互动的分析,来阐释“新具象”这一作为本土油画创作与外来文化影响的艺术现象,对中国20世纪末期油画艺术创作带来深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美术学院》期刊2017-02-26)
李想[10](2017)在《新莱比锡画派和中国新具象绘画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新莱比锡画派对于世界画坛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中国具象绘画的影响巨大。这是由于两个国家拥有相似的政治背景,德国曾经经历过东德和西德,而中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在东德的莱比锡出现的艺术家以及中国70年代或8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都会有相似的经历。所以这两个国家的绘画作品比较会非常有趣。绘画中的叙事性功能在今天变换万千的日新月异的现实中已经发生了改变,而新莱比锡画派作为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绘画团体,这种新的绘画的叙事性功能在他们的作品当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并创造出了影响世界的绘画风格。这当然也影响了包括中国的新生代艺术家(70年代后出生)。他们的作品所体现的新叙事性功能和新莱比锡画派的艺术家相比较有一些相似之处,也有差别性。德国艺术从尼德兰时期到伊门多夫再到尼奥·劳赫,他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同时,中国美术也从文革美术到伤痕美术到今天我们所提到的当代绘画。在今天,新莱比锡画派风靡全球,似乎将绘画又拉回到了人们的视线里来,中国新具象绘画的画家们深深的受到了这个画派的影响,以贾蔼力、马珂、李昌龙为主的新具象画家正在向世界绽放着中国画家的力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市场的需求,大量的跟风绘画和山寨作品开始流行,这是我们需要警觉的,是什么原因所造成的今天跟风绘画的流行,这是本文会讨论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新莱比锡画派以及代表人物的分析来阐述具象绘画的新叙事性的特点。以及新莱比锡画派的形式语言,表达方式等几个方面的分析,来对新莱比锡画派的特点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对具象绘画的新叙事的特点做出了一个较为深入的分析,对其在具象绘画里的功能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同时也对中国新具象绘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从两个国家的绘画发展历史以及形式语言和表达方式叙事性等各方面进行比较,找出两个国家的画家在各个方面的异同点,讨论比较新莱比锡画派和中国新具象绘画的叙事性功能上的异同,并对具象绘画未来的可能性做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四川美术学院》期刊2017-02-18)
新具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在现阶段的生活发展中全球文化和经济一体化是我们无法阻挡的进程,世界文化的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各个国家和国家之间在文化的联系上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就是相互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大,文化的问题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我国也提出了要建立文化自信、建立文化强国,所以为了真正的做到这一点,作为中国的雕塑艺术需要做到的就是从语言形式、个人的风格、对雕塑的审美样式上等等不同的方向来进行文化的探索以及相关观念的转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具象论文参考文献
[1].贺茜婕.新具象表现性油画语言的探究[J].明日风尚.2019
[2].尹代波.中国新具象雕塑的语言形式研究[J].艺术品鉴.2018
[3].柳怡然.新具象精神在现代陶瓷手作器物中的体现[D].山西大学.2018
[4].张新程.中国当代学院新具象雕塑的发展趋势研究[D].郑州大学.2018
[5].陈曦.刘小东作品研究[D].安徽大学.2018
[6].武露溪.在客观与内心之间[D].苏州大学.2017
[7].李博文.新具象绘画在中国的发展及转化[D].鲁迅美术学院.2017
[8].范磊.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的新具象绘画[J].艺术研究.2017
[9].丁墨池.“新具象”的传播与误读[D].四川美术学院.2017
[10].李想.新莱比锡画派和中国新具象绘画的比较[D].四川美术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