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气界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通量,动量,界面,逸度,算法,周期,海洋。
海气界面论文文献综述
薛峰,彭欣,柯爱英[1](2019)在《紫菜养殖海域秋冬季海气界面CO_2足迹与通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海藻光合作用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来源之一,是海洋碳循环中关键的一环。基于涡度相关技术对浙江省洞头区霓屿岛紫菜养殖区海气界面CO_2的足迹与通量进行观测,获取了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间紫菜养殖海域海气界面CO_2通量数据,并进行碳足迹和碳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数据能合理刻画人工紫菜养殖海区秋冬季海气界面的通量变化,秋冬季紫菜养殖海域表现出强烈的碳汇效应,海气界面CO_2通量伴随着紫菜生长与收割的不同阶段呈现出规律的变化。整个紫菜养殖周期内,海气界面的CO_2通量均值可达-1.45μmol·m~(-2)·s~(-1)。(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王威栋[2](2019)在《基于ESP32的海气界面风速风向测量系统研发》一文中研究指出风速风向作为重要的海气界面观测要素,在海洋气象观测、资源勘探及国家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超声波风速风向测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国产超声波测风仪在布局合理性、运行稳定性、测量精度等方面有待提高。为此,本文基于ESP32研发了一套整体结构较为合理、测量精度高、稳定可靠、开放功能强、体积小、环境适应性强的海气界面风速风向测量系统。本系统采用时间差法测风原理,在整体结构布局、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实验调试等方面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在整体结构布局上进行优化,将换能器通过V型内嵌式的方法进行安装,并计算换能器的延迟时间,降低了外界环境对系统测量精度的影响。其次在软硬件设计方面,本系统采用功能强大的ESP32作为主控芯片,通过移植开源的实时操作系统FreeRTOS,实现了对每个硬件模块的系统调用,提高了系统的时间响应和运行稳定性;采用数字一阶低通滤波算法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进一步提高了风速风向实时值的测量精度;设计了WiFi驱动程序,实现了WiFi无线传输功能,运用c#编写了一套简洁的上位机界面,可对风速风向实时值进行数据—图像转换,实现了远距离实时动态显示。通过实验室调试、风洞标定以及户外对比等大量实验,验证了本文设计的风速风向测量系统具有运行良好、性能稳定、测量精度较高、环境适应性较强等特点,符合海洋环境下的设计及测量指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2-23)
刘甜甜,盛立芳,毕雪岩,李文帅,王菲[3](2018)在《一次春季冷空气过程中东海海域海气通量与界面热交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船测资料分析一次冷空气过程中东海海域海气通量特征及海洋表面热收支变化特征。2017年5月5日20时—6日14时冷空气过境期间,动量通量平均值为0. 22 N·m~(-2)。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7. 17 W·m~(-2)和90. 25 W·m~(-2),是春季整个观测期间(2017年4月20日—5月26日)平均值的2. 8倍和1. 1倍。冷空气爆发当天,净热通量为-12. 73 W·m~(-2),海洋失热。白天海表面热收入58. 36 W·m~(-2),影响海面热收支变化的主要是净辐射通量和潜热通量。夜间海表面热支出156. 89 W·m~(-2),海洋作为热源向大气释放潜热99. 79 W·m~(-2),占海洋释放能量过程的63. 61%,向大气释放感热27. 11 W·m~(-2),占海表释放热量的17. 28%,海表面损失的热量主要以潜热的形式向大气传输。(本文来源于《海洋气象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晨迪,费建芳,丁菊丽,胡瑞卿,周祖刚[4](2018)在《海气界面动量通量算法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COARE(Coupled Ocean-Atmosphere Response Experiment)算法是国际上较先进的计算海气界面通量的算法。最新的COARE 3.0算法包含TY01方案和O02方案两种考虑真实海浪状态的海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方案;当有效波高和谱峰周期缺省时,利用Taylor01风浪特征量参数化方案可对它们进行参数化。在此基础上引入自主设计的WHP(Wind-wave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and dominant wave Period)风浪特征量参数化方案和叁种海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方案,即SCOR方案、GW03方案、PYP07方案以及更简单的Andreas12、Vickers15摩擦速度算法,利用NDBC(National Data Buoy Center)浮标数据、解放军理工大学风浪流水槽实验数据,针对中高风速条件(10 m/s≤U10≤25 m/s)比较上述方案对摩擦速度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WHP方案在COARE 3.0算法中的应用效果优于Taylor01方案,且新引入的SCOR、GW03、PYP07海面粗糙度方案对风浪特征量的观测误差敏感性更小、稳定度更高;水槽实测数据的对比结果表明,WHP方案结合SCOR海面粗糙度方案计算的摩擦速度与实测值最接近;引入其他叁种实测数据的检验结果表明,原始COARE 3.0算法会低估摩擦速度,而WHP方案结合SCOR海面粗糙度方案能更准确地预测摩擦速度随10m风速的增长趋势。(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4 2018年全国热带与海洋气象学术研讨——热带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生成机理和预报技术学术研讨》期刊2018-10-24)
方正飞,陈吉祥[5](2018)在《我国海气界面浮标应用又获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 方正飞 通讯员 陈吉祥)近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开展的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业务化试应用取得重要进展。在经受了超强台风“山竹”的考验后,漂流式海气界面浮标运行状态良好,测得的风速、海表面流速等数据,与MF14003大浮标观测数据高度吻合(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报》期刊2018-10-10)
王晨迪,费建芳,丁菊丽,胡瑞卿,周祖刚[6](2017)在《海气界面动量通量算法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COARE(Coupled Ocean-Atmosphere Response Experiment)算法是国际上较先进的计算海气界面通量的算法。最新的COARE 3.0算法包含TY01方案和O02方案两种考虑真实海浪状态的海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方案;当有效波高和谱峰周期缺省时,利用Taylor01风浪特征量参数化方案可对它们进行参数化。在此基础上引入自主设计的WHP(Wind-wave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and dominant wave Period)风浪特征量参数化方案和叁种海面空气动力学粗糙度方案,即SCOR方案、GW03方案、PYP07方案以及更简单的Andreas12、Vickers15摩擦速度算法,利用NDBC(National Data Buoy Center)浮标数据、解放军理工大学风浪流水槽实验数据,针对中高风速条件(10 m/s≤U10≤25 m/s)比较上述方案对摩擦速度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WHP方案在COARE 3.0算法中的应用效果优于Taylor01方案,且新引入的SCOR、GW03、PYP07海面粗糙度方案对风浪特征量的观测误差敏感性更小、稳定度更高;水槽实测数据的对比结果表明,WHP方案结合SCOR海面粗糙度方案计算的摩擦速度与实测值最接近;引入其他叁种实测数据的检验结果表明,原始COARE 3.0算法会低估摩擦速度,而WHP方案结合SCOR海面粗糙度方案能更准确地预测摩擦速度随10 m风速的增长趋势。(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陈勉[7](2017)在《北太平洋至西北冰洋多环芳烃的海—气界面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于中国第4次和第6次北极科考期间采用主、被动不同采样方法采集了北太平洋至西北冰洋大气和海水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样品,获得了大空间尺度上PAHs在大气和表层海水中的含量、分布和来源及北冰洋中心海区PAHs的垂直分布特征等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PAHs的海-气界面过程,主要初步结论如下:2010年7-9月第4次北极科考期间,采用主动采样方法采集了表层海水和北冰洋中心海盆区垂直站位PAHs样品。表层海水中溶解态∑7PAH浓度范围为1.08-5.25 ng/L,平均浓度为2.00 ng/L,总体上呈现出从北太平洋到西北冰洋浓度逐渐下降的分布趋势,大气和洋流的长距离输送对PAHs的水平空间分布影响较大。溶解态∑7PAH的垂直剖面分布呈现表层富集、随深度增加浓度减小的特征,这一分布规律主要受到北冰洋水体垂直层化作用和水柱中颗粒沉降过程的影响。比值法判断PAHs来源表明,北太平洋至西北冰洋表层海水中PAHs来自于混合来源,主要来自于燃烧来源。海-气交换通量计算结果表明,2010年,北太平洋至西北冰洋,Acpy和Acp呈现微弱的挥发趋势,其它PAHs呈现明显的沉降趋势。2014年7-9月第6次北极科考期间,采用被动采样方法采集了走航大气和表层海水中PAHs样品。表层海水中自由溶解态∑11PAH浓度范围为1.83-16.19 ng/L,平均值为8.54ng/L。总体来看,∑11PAH浓度呈现出随纬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近岸来源、洋流的长距离输送对自由溶解态PAHs的水平空间分布影响较大。大气中气态∑9PAH浓度范围是0.67-12.55 ng/m3,平均值为3.57 ng/m3。气态∑9PAH总体呈现随纬度增加浓度减少的分布趋势。表层海水的挥发和气团迁移对气态PAHs的水平空间分布影响较大。比值法判断PAHs来源表明,北太平洋至西北冰洋海域的PAHs来自于燃烧来源。海-气交换通量计算结果表明,2014年,从北太平洋至西北冰洋,PAHs呈现净挥发趋势。以上海-气交换研究均采用双膜理论的方法,只考虑了污染物在气态和海水溶解态间的“扩散”过程,忽略了实际环境中PAHs在大气、海水中的溶解态与颗粒态分配平衡、干/湿沉降和降解等过程。此外,双膜理论假设界面两侧存在稳定的等效膜层和物质以分子扩散方式进行交换,这对于海洋环境难以成立。为了更真实、更全面地模拟PAHs的海-气界面过程,结合2010年所获PAHs数据,建立了白令海PAHs海-气相互作用的Level Ⅲ逸度模型。结果表明,∑7PAH的挥发、吸收、雨水溶解、湿颗粒沉降和干颗粒沉降通量依次为0.681、4.335、0.199、0.177和0.007 nmol/m2/d,总沉降通量大于挥发通量。至少在夏季,白令海PAHs仍表现出净沉降的趋势,因此高纬海区仍然是PAHs的“汇”。而较低分子量PAHs如Acpy和Acp,它们的沉降和挥发作用几乎达到平衡,环境中任何微小的扰动都可能导致其海-气界面的不平衡,使得这些化合物从北冰洋的储库中释放出来。PAHs由2010年净沉降向2014年净挥发趋势的转变主要是由于表层海水和大气中PAHs浓度的变化引起的,水温和海冰覆盖面积的减少也可以部分解释极地PAHs的这一转变过程。海-气界面过程研究是解决极地污染物“源汇”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以上研究均表明,在当前气候快速变化背景下,极地海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挥发与否正经历着转变的过程,其归宿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地长期研究。本文后续的研究工作将主要围绕研究海域的扩展和逸度模型的完善展开。(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5-01)
晁国芳,管长龙[8](2017)在《海气界面沫滴悬浮层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Makin利用经典的有限饱和沫滴悬浮层理论建立了高风速下的海面动力学粗糙度模型。本文基于Makin模型,研究了海面拖曳系数随风速变化关系对沫滴悬浮层厚度、沫滴极限下落速度和Charnock参数的依赖性,从而考察了沫滴悬浮层的特征,并根据观测数据确定一些参数的取值。结果表明:沫滴悬浮层高度对拖曳系数随风速变化关系影响甚微;沫滴极限下落速度对拖曳系数随风速变化关系影响较大,但由不同观测数据估计得到的沫滴极限下落速度趋于一致;Charnock参数对拖曳系数随风速变化关系影响较大。综上,基于Makin模型的拖曳系数随风速变化关系主要依赖于Charnock参数。最后,利用已有的理论研究结果及通过数据拟合给出了解析的拖曳系数随风速变化关系式,仅依赖于Charnock参数,适用于各种风速情形。(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梁小力[9](2016)在《UMWM模式在全球海浪数值模拟及海气界面通量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浪的数值计算方法是关系到海洋经济、海洋保护、海洋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海浪数值模式是目前海浪计算中最常用的方法。美国迈阿密大学Donelan等人于2012年发展的UMWM(University of Miami Wave Model)模式是现今最新的第叁代海浪模式程序。UMWM模式目前主要应用于墨西哥湾日常浪场、飓风浪场以及海-气-浪耦合研究,而该模式在其他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很少。本文的目标之一是尝试将该模式应用于全球尺度的海浪模拟,利用卫星高度计和浮标资料对模式开展系统的验证工作,为海浪预报技术和有关物理过程研究提供参考;本文的第二个目标是充分发挥UMWM模式在海气界面通量计算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利用该模式开展全球风应力和波致Stokes漂流方面的诊断分析工作。本文在原UMWM模式源项参数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实验和卫星资料验证对参数化系数进行了改进。为检验模式改进后的模拟效果,采用QuikSCAT/NCEP混合风场风场数据驱动模式进行了9年的积分,并利用Jason-1卫星高度计、NDBC浮标资料以及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业务化预报产品对模式模拟结果进行了系统地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UMWM模式能够较好地再现全球海浪场,误差检验指标接近于业务化预报模式。通过与卫星高度计资料的对比结果还发现,UMWM模拟的有效波高误差特点是:1)在波高较小时偏大,在波高较大时偏小;2)模式波高误差存在明显地季节和地域差异,北半球和南半球变化趋势相反,二者的变化幅度在低纬度海域幅度相近,而在中纬度海区前者是后者的两倍。模式误差在中纬度海域比低纬度海域大,波高偏差在大陆西岸和涌浪活跃的海域存在明显的负值区,同时赤道西太平洋常年存在一个正偏差大值区。通过与浮标资料的对比结果发现,模式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模拟的有效波高与观测基本吻合,模拟的谱峰波向能够快速且准确地反映现场观测,但模拟的平均周期较观测略偏低。本文还利用9年的模拟结果开展了全球海浪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由多年平均和季节平均的结果分析发现,全球范围内的有效波高与风速都具有明显的的季节变化特征,北半球的季节变化率大于南半球。印度洋由于受季风影响,其季节变化规律与北半球其他大洋相反。全球范围内风浪的平均波向与风向呈现出一致性,但在太平洋中部涌浪较为活跃的海域,波向与风向间的偏角较大,甚至反向。大洋东部的平均周期大于西部,北半球平均周期的变率大于南半球,且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本文还利用UMWM模式开展了全球范围内的海面风应力和海浪导致的Stokes漂流的诊断分析工作。UMWM模拟的风应力拖曳系数在低风速下与理论值和观测值均较吻合;在中等风速下,也与Wu(1982)、Yelland和Tayler(1996)等人的观测结果基本一致;但在高风速下,相比前人的观测结果偏低。这可以说明,在中、低风速情况下的风应力观测事实基本上能够被现有的模型和理论所解释,但在高风速下应该还有另外的机制未被发现。本文还发现,风应力的组成在低风速时以皮层应力(skin stress)为主,当风浪充分成长后则主要由形状应力(form stress)贡献。多年平均的全球风应力在赤道附近较小,而在西风带附近海域较大,全球风应力大小介于0.03~0.35N/m2;同时全球风应力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夏季极大值出现在南印度洋,冬季极大值出现在北大西洋,且北半球的季节变率大于南半球。多年平均的表层Stokes漂流速度在赤道和南北纬30°附近海域较小,而在赤道外海和西风带附近海域较大,全球大部分海域的表层Stokes漂流速度大小介于0.01~0.18 m/s。多年平均的漂流深度在南半球西风带附近海域最大,且在30°S以内随纬度增大而增大,全球漂流深度大小在1~4m之间。漂流速度和深度均具有显着的季节变化特征,且都表现为除北印度洋外,北半球夏季最弱,然后逐渐增大,冬季达到最强(南半球反之)。全球Stokes漂流输运的多年平均大小在0.01~0.68m2/s之间,其时空分布特征与漂流速度相似。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叁点:第一点是首次将UMWM模式应用于全球区域的海浪模拟,并对模式中的源函数系数进行了改进。第二点是对改进后的模式开展了综合性能验证,全面了解了模式误差结构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第叁点是基于UMWM模式对海气界面处的风应力和Stokes漂流进行了长期模拟,并开展了诊断分析工作。(本文来源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期刊2016-06-01)
史嘉琳[10](2016)在《寒潮过程对黄海海域海气界面热动量通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重点探讨寒潮强烈天气过程对我国黄海海域海气界面热量和动量通量的影响。利用CFSR大气海洋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2013年5年间在寒潮活跃期海气要素及热、动量通量的多年月平均时空分布特征;利用中央气象台micaps资料统计2009-2013年黄海海域寒潮天气过程发生的频次、强度及影响路径,并统计分析了在寒潮过程中热、动量通量发生显着变化;最后通过FVCOM区域海流模式与FVCOM-SWAVE浪流耦合模式模拟典型寒潮过程黄海海域海气要素及海气热、动量通量对其的响应特征,对比分析寒潮要素特别是风浪要素对海气热、动量通量传输的影响作用。(1)首先寒潮活跃期是指当年的11月、12月及次年的1月、2月、3月这五个月份,在寒潮活跃期受海表大风、海气温差及海洋环流等因子的影响,动量通量交换强烈,热通量失热状态显着。动量通量在12月与1月传输最强烈,最大值位于黄海东部区域为0.14 N/m2,而春季3月则减弱为0.1 N/m2以下;热通量在冬季一月份表现出强烈的失热状态,失热中心也位于黄海东部,最大值为-250W/m2,春季3月份热通量强度减弱到-50 W/m2左右。(2)统计2009-2013年影响黄海海域的寒潮,发生寒潮频次最高的月份是11月和12月,最低的月份是1月。寒潮影响黄海的路径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偏北路径,此路径寒潮冷空气距源地近,通常从极地取最短路径南下影响我国黄渤海,偏北风为主,寒潮在海域东北部强于西南部;另一种是偏西路径,此路径寒潮虽然冷空气源地纬度相对偏低,但在其东进途中有冷空气加入,亦可以在华东地区造成大风和显着降温,此类寒潮入侵我国东部海域时,偏西北风为主,往往南部强度较强。在寒潮发生期间海气热、动量通量输送比多年平均状况会显着增强,偏北路寒潮过程中海气热通量比多年月平均值增大1-6倍,动量通量增大1-5倍;偏西路寒潮中海气热通量比多年月平均值增大1-4倍,动量通量增大1-5倍。(3)选取典型偏北路寒潮与偏西路寒潮进行数值模拟,由于寒潮冷空气强度与影响路径的差异,海气热量和动量通量的响应特征差异明显:在偏北路寒潮中,冷锋呈纬向入侵黄海,东部强于西部,造成海域东部为热量和动量通量大值区,由于偏北路寒潮的冷空气强度大,热量和动量通量的响应也更为强烈。偏西路寒潮过程中冷空气纬度偏低,冷空气自西向东推进,冷锋呈经向入侵黄海,南部强于北部,相应的海面热量和动量通量在黄海南部形成大值区,但热量和动量通量响应弱于偏北路寒潮,偏西路径寒潮动量通量强度较偏北路径弱约1/4,而热通量则弱大约1/2。(4)对比不同波浪状况的FVCOM-SWAVE耦合数值模拟结果与FVCOM控制实验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探讨风浪要素对海气热、动量通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由于风浪使海表粗糙度加大,海水混合增强,造成无论是偏北路寒潮还是偏西路寒潮,风浪作用均增大海气间热、动量通量的交换传输,结果与实况更加接近。当风浪进一步增大到1.5倍,动量通量最大值增大约60%,热通量增大10-160 W/m2;而风浪减弱则会削弱海气间热、动量通量的交换传输,当风浪减弱0.5倍,动量通量最大值则减弱了约20%,热通量减小10-55 W/m2左右。风浪作用对热动量通量传输的影响特征为相对于同样的变化量,风浪增大时通量增量显着强于风浪减小时的通量减量。风浪在黄海不同区域对热、动量通量的影响也有所差别,对叁个关键纬度的纬向平均显示,偏北路寒潮在风浪的作用下,动量通量增幅在12.5%-18%,热通量增幅在5%-10%;偏西路寒潮动量通量增幅为2.6%-3%,热通量增幅在3%-16%。(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6-06-01)
海气界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风速风向作为重要的海气界面观测要素,在海洋气象观测、资源勘探及国家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超声波风速风向测量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国产超声波测风仪在布局合理性、运行稳定性、测量精度等方面有待提高。为此,本文基于ESP32研发了一套整体结构较为合理、测量精度高、稳定可靠、开放功能强、体积小、环境适应性强的海气界面风速风向测量系统。本系统采用时间差法测风原理,在整体结构布局、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实验调试等方面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在整体结构布局上进行优化,将换能器通过V型内嵌式的方法进行安装,并计算换能器的延迟时间,降低了外界环境对系统测量精度的影响。其次在软硬件设计方面,本系统采用功能强大的ESP32作为主控芯片,通过移植开源的实时操作系统FreeRTOS,实现了对每个硬件模块的系统调用,提高了系统的时间响应和运行稳定性;采用数字一阶低通滤波算法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进一步提高了风速风向实时值的测量精度;设计了WiFi驱动程序,实现了WiFi无线传输功能,运用c#编写了一套简洁的上位机界面,可对风速风向实时值进行数据—图像转换,实现了远距离实时动态显示。通过实验室调试、风洞标定以及户外对比等大量实验,验证了本文设计的风速风向测量系统具有运行良好、性能稳定、测量精度较高、环境适应性较强等特点,符合海洋环境下的设计及测量指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气界面论文参考文献
[1].薛峰,彭欣,柯爱英.紫菜养殖海域秋冬季海气界面CO_2足迹与通量[J].浙江农业科学.2019
[2].王威栋.基于ESP32的海气界面风速风向测量系统研发[D].天津工业大学.2019
[3].刘甜甜,盛立芳,毕雪岩,李文帅,王菲.一次春季冷空气过程中东海海域海气通量与界面热交换分析[J].海洋气象学报.2018
[4].王晨迪,费建芳,丁菊丽,胡瑞卿,周祖刚.海气界面动量通量算法的改进[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2018年全国热带与海洋气象学术研讨——热带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生成机理和预报技术学术研讨.2018
[5].方正飞,陈吉祥.我国海气界面浮标应用又获新进展[N].中国海洋报.2018
[6].王晨迪,费建芳,丁菊丽,胡瑞卿,周祖刚.海气界面动量通量算法的改进[J].热带气象学报.2017
[7].陈勉.北太平洋至西北冰洋多环芳烃的海—气界面过程研究[D].厦门大学.2017
[8].晁国芳,管长龙.海气界面沫滴悬浮层的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9].梁小力.UMWM模式在全球海浪数值模拟及海气界面通量研究中的应用[D].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2016
[10].史嘉琳.寒潮过程对黄海海域海气界面热动量通量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