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盐还原论文-邓奇根,吴喜发,王颖南

硫酸盐还原论文-邓奇根,吴喜发,王颖南

导读:本文包含了硫酸盐还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过程模拟,硫酸盐,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硫化氢

硫酸盐还原论文文献综述

邓奇根,吴喜发,王颖南[1](2019)在《煤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模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煤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反应)过程中硫化氢气体的形成机制,采用自主设计的高温高压封闭反应装置,在高温真空条件下用两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在含水条件下与硫酸镁进行气体生成热模拟实验。使用Agilent7890B气相色谱对热模拟温度(250℃~600℃)8个温阶的气体产物进行取样分析,探究了气体产物的生成规律。结果表明:TSR反应能够促进煤中烃类大分子的裂解,尤其是CH_4气体的生成;CO_2生成曲线由降到升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TSR反应的进程;H_2含量呈波动性变化,可能是煤中硫自由基和氢的供给及消耗与硫化氢的成生呈此消彼长关系,是多种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煤中硫含量对TSR反应程度有较大影响;煤加水反应体系中H_2S生成量较小,发生了程度较低的TSR反应,硫酸镁的加入使反应体系中H_2S生成量增大,硫酸镁促进了TSR反应,加速了烃类大分子分解。(本文来源于《煤炭转化》期刊2019年06期)

王雪廷,陈川,徐熙俊,王爱杰,李笃中[2](2019)在《不同曝气位点对微氧强化硫酸盐还原-反硝化脱硫效果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氧强化硫酸盐还原-反硝化脱硫(SR-DSR)工艺因具有同步处理废水中COD、NO~-_3、SO■生成S~0且运行成本低、流程短的优势而受到关注.但因不同曝气方式而在反应器中形成的不同微氧区的位置对反应器运行效能、S~0转化率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文以5 mL·min~(-1)·L~(-1)曝气速率、10.4 mmol·L~(-1)硫酸钠、31 mmol·L~(-1)乳酸钠和8 mmol·L~(-1)硝酸钾连续运行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对比研究了回流槽中(底部)曝气(微氧区位于反应器下部)和反应区上部曝气(微氧区分别位于反应器上部和下部但DO更低)运行稳定后,反应器的运行效能、S~0转化率和功能微生物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上部曝气时乳酸盐去除率为100%,出水中乙酸盐浓度为9.1 mmol·L~(-1),丙酸盐浓度为3.7 mmol·L~(-1),NO~-_3去除率为100%,出水中NO~-_2浓度为0.35 mmol·L~(-1),SO■去除率为84%,出水中S~(2-)浓度为2.6 mmol·L~(-1),S~0转化率为59%.与底部曝气相比,上部曝气时出水中乙酸盐和丙酸盐浓度分别升高2.2和1.9 mmol·L~(-1),NO~-_2浓度下降0.15 mmol·L~(-1),S~(2-)浓度降低0.5 mmol·L~(-1),SO■去除率和S~0转化率分别下降6%和1%.上部曝气时,反应器下部和上部均存在相对减弱的微氧环境,使得反应器中硫酸盐还原菌(SRB)Desulfomicrobium和Desulfobulbus的总丰度分别增加9%和5%,硫氧化反硝化菌(soNRB)Halothiobacillaceae和Sulfurovum的丰度均减小3.1%,异养反硝化菌(hNRB)Comamonas的丰度升高0.2%,互营菌Synergistaceae的丰度减少37%.其中,反应器下部的SRB和soNRB总丰度分别升高28%和3%,为SO■还原和S~0转化提供了充分条件,而反应器上部的微氧环境又减弱了SO■还原过程,从而降低了反应器出水中的S~(2-).因此,在碳源充足的条件下,可以采取反应器上部曝气的方式创造微氧环境,既可以保证较高的S~0转化率,又可以减少出水中S~(2-)和NO~-_2的浓度.(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亚,姜勇,陈伟燕,赵曙光,耿翠玉[3](2019)在《硫酸盐还原菌群构建及其对硫酸盐去除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煤化工废水处理用高效硫酸盐还原菌群,以筛选的5株硫酸盐还原菌株为基础,构建硫酸盐还原菌群,并以该菌群和厌氧颗粒污泥混合的方法逐步驯化构建菌群功能稳定的高效硫酸盐还原厌氧污泥。研究结果表明,以SRB-BT1、 SRB-BT2和SRB-BT3构建的硫酸盐还原菌群SRB-BT对煤化工酚氨回收废水中硫酸盐去除效果最佳。在CSTR反应器中驯化的的高效硫酸盐还原厌氧污泥,处理煤化工酚氨回收废水时,在进水SO42-的质量浓度为932 mg/L,并补充乙酸钠使废水碳硫质量比为5时,出水SO42-的质量浓度稳定在92 mg/L,去除率为90.13%。(本文来源于《工业用水与废水》期刊2019年04期)

秦宝雨,唐海,严律,苏春景[4](2019)在《紫外活化过硫酸盐/甲酸体系还原水中Cr(Ⅵ)机理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紫外活化过硫酸盐/甲酸体系所产生的还原性二氧化碳阴离子自由基(CO_2~(·-)),研究了水溶液中高浓度Cr(Ⅵ)的去除效果;使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鉴定识别了体系中产生的活性自由基;分析了体系的活化机理及其对Cr(Ⅵ)的还原机制;考察了过硫酸盐投加量、初始pH、腐殖酸、无机阴离子(Cl~-、HCO_3~-和NO_3~-)及初始Cr(Ⅵ)浓度等对Cr(Ⅵ)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活化过硫酸盐/甲酸体系可以有效还原Cr(Ⅵ),当过硫酸钠与甲酸浓度分别为20 mmol·L~(-1)和40 mmol·L~(-1),未调初始pH为2.4时,初始浓度为200 mg·L~(-1)Cr(VI)在50 min内基本完全可被还原;此外,Cr(Ⅵ)还原去除率随过硫酸盐浓度升高而增强,在酸性条件下(pH=2.4),体系对Cr(Ⅵ)的还原效率最高,随着pH的增大,还原效率明显降低。进一步研究表明, Cl~-、HCO_3~-和NO_3~-对Cr(Ⅵ)的还原都存在抑制作用,在相同浓度下,其抑制程度分别为HCO_3~->NO_3~->Cl~-,腐殖酸也对Cr(Ⅵ)的去除存在抑制作用。紫外活化过硫酸盐/甲酸体系还原Cr(Ⅵ)过程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其动力学常数为78.467μmol·(L·min)~(-1)。本研究结果为Cr(Ⅵ)废水的处理提供了一种高效的还原新技术。(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马强,林日亿,韩超杰,刘浩[5](2019)在《硫酸盐与正十六烷热化学还原生成H_2S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稠油注汽热采过程中通常伴随着H_2S的产生,针对此现象,以稠油非含硫模型化合物正十六烷及4种金属盐(MgSO_4、Al_2(SO_4)_3、Na_2SO_4及CaSO_4)为研究对象,开展热模拟实验,对稠油热采过程中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生成H_2S机理进行研究。实验表明:反应产物以烃类(C_1~C_5)、无机气体(H_2、CO_2、H_2S)、MgO以及噻吩类、硫醇和硫醚类物质为主;4种金属盐TSR生成H_2S量顺序为:Al_2(SO_4)_3>CaSO_4>MgSO_4>Na_2SO_4;生成CO_2量顺序为:Al_2(SO_4)_3>Na_2SO_4>MgSO_4>CaSO_4。原因在于金属阳离子电荷数越大自催化作用越强,产生H_2S越多;不同硫酸盐体系反应路径不同。推导了正十六烷与MgSO_4的TSR反应过程:包括质子化作用、热解反应、硫代硫酸盐向有机硫化物转化、H_2S自催化作用及硫化物热解和水解等反应,其中自催化作用是生成H_2S的主要途径。最后,通过计算得到正十六烷与MgSO_4的TSR反应活化能为61.498 kJ/mol。(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期刊2019年04期)

朱长银,方国东,高娟,周东美[6](2019)在《过硫酸盐体系还原性自由基的产生及对土壤中DDT的降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过硫酸盐(PS)的高级氧化技术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土壤和地下水修复的新技术。活化PS可以产生高活性的氧化性自由基(SO_4~(·-)),降解环境中大多数有机污染物,但是环境中还存在一些高卤代的有机污染物,难以被氧化性自由基降解而容易被还原性自由基降解。我们的研究发现,在厌氧条件下,单独PS体系的S_2O_8~(·-)可以快速还原降解六氯乙烷(HCA,难以被氧化降解)。利用顺磁共振波谱仪(EPR)、自由基淬灭反应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证明了体系还原性自由基S_2O_8~(·-)的产生及对HCA的降解作用。厌氧条件下,热活化PS体系中产生的S_2O_8~(·-)也可以快速降解土壤中的DDT,DDT被S_2O_8~(·-)还原脱氯后的降解产物DDD可以被SO_4~(·-)进一步氧化降解,所以,热活化PS体系适合实际污染土壤中DDTs的修复降解。研究结果拓展了利用过硫酸盐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马强,林日亿,韩超杰,袁高亮,于万民[7](2019)在《稠油硫酸盐热化学还原生成H_2S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稠油注汽热采过程中生成H_2S机理,以Na_2SO_4,CaSO_4,MgSO_4,Fe_2(SO_4)_3,Al_2(SO_4)_3与稠油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实验为基础,探究稠油TSR生成H_2S机理。实验表明,不同硫酸盐与稠油反应生成H_2S不尽相同,硫酸盐的阳离子所带电荷数决定TSR反应程度的难易,电荷数越多越容易进行反应,且H_2S生成量顺序为Al_2(SO_4)_3>Fe_2(SO_4)_3>MgSO_4>CaSO_4>Na_2SO_4,但生成的烃量顺序为Fe_2(SO_4)_3>Al_2(SO_4)_3>MgSO_4>CaSO_4>Na_2SO_4。与其他硫酸盐不同的是,由于Fe_2(SO_4)_3的氧化性,Fe~(3+)可能与生成的H_2S进一步反应。通过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对固相检测发现,不仅存在金属氧化物(CaO,MgO,Fe_2O_3,Al_2O_3)还存在FeS_2。最后,通过对MgSO_4油相硫含量的检测发现,反应后硫含量高于原油硫含量,证明了无机硫向有机硫的转化。(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陈亚文[8](2019)在《富集培养条件下水口水库和象山港海域水体硫酸盐还原细菌的耐氧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硫酸盐还原细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是一类兼性厌氧菌,在全球硫循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湖泊和海洋有机物矿化过程和生物源性黄铁矿的生成过程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环境溶解氧浓度对硫酸盐还原过程影响较大。硫酸盐还原细菌在水体中的耐氧性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硫酸盐还原细菌与生存环境分离后,几乎所有的纯培养都是在严格缺氧条件下进行的。尽管纯培养有助于理解菌体在氧环境中酶的行为及其相应机制,但经多次传代后硫酸盐还原细菌往往会丧失在原生境中拥有的耐氧能力,且纯培养在表征环境群落组成结构和环境共存菌对硫酸盐还原细菌的耐氧性影响等方面尚有不足。目前硫酸盐还原细菌丰度与溶解氧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硫代谢相关菌等水体中与硫酸盐还原细菌共生的复杂多样微生物是否通过协同作用增加硫酸盐还原细菌在水体氧环境中的耐受性仍不清楚。本研究选取分层湖泊和半封闭的海湾作为研究区域来比较淡水与海水环境中硫酸盐还原细菌的耐氧性行为,分别采集了水口水库和象山港水体溶解氧梯度样品,以溶解氧为单一变量,严格控制培养基氧浓度与原位相同进行富集培养实验。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对硫酸盐还原细菌及其硫代谢相关菌的组成与丰度、硫酸盐还原细菌的耐氧生长特征和耐氧机制等进行分析,探讨硫酸盐还原菌及硫代谢相关菌不同溶解氧浓度下的行为。结果显示,在富集培养条件下湖泊和沿海海域中Desulfovibrio(脱硫弧菌属)和Desulfomicrobium(脱硫微菌属)为主要硫酸盐还原细菌,Shewanella(希瓦氏菌属)和Sulfurospirillum(硫小螺体属)为其硫代谢相关菌。在淡水分层水库的富集培养样品中,Desulfovibrio的绝对丰度与溶解氧在1.84~5.00 mg/L范围内呈明显的线性负相关关系(R2=0.96)。本研究首次从定量的角度证明了溶解氧对Desulfovibrio的决定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原位水体中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这对理解和预测它们在湖泊和沿海海域富营养化和缺氧条件下的演变及所参与的矿化过程十分重要。此外,硫酸盐还原细菌的耐氧上限为6.68 mg/L,明显高于以往纯培养或共培养的耐氧上限值。我们推测这不仅与其高氧环境的适应策略有关,还可能得益于共存菌的贡献,后者可能通过消耗环境中的氧为Desulfovibrio提供生态位,提高其耐氧水平。(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13)

韩卉[9](2019)在《碳源和硫酸盐对厌氧污泥生物还原六价铬的影响及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铬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利用废弃的厌氧污泥修复重金属铬污染被认为是一种最高效且低成本的修复方式。本研究从环境样品中筛选出能够高效修复高浓度Cr(Ⅵ)污染的厌氧污泥,并且通过参数优化提高其修复铬污染的能力。同时,从宏观尺度及微观尺度分别对其提高Cr(Ⅵ)污染修复的机制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可为厌氧污泥的工程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及关键指导。分别选取来自上海徐泾污水处理厂、青岛啤酒二厂和青岛绿茵厨余垃圾处理厂的厌氧污泥,探索其修复高浓度Cr(Ⅵ)污染的潜力。利用单因素法和正交试验法,探究碳源、硫酸盐和温度对厌氧污泥修复高浓度Cr(Ⅵ)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来自青岛绿茵厨余垃圾处理厂的厌氧污泥表现出最强的处理高浓度铬污染的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碳源、适量硫酸盐和较高的培养温度可以提升厌氧污泥修复高浓度Cr(Ⅵ)污染的能力,厌氧污泥修复500 mg/L Cr(Ⅵ)污染的最适条件为:温度35℃、葡萄糖添加量3 g、硫酸盐投加量2 g。通过分析硫物质循环、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污泥形貌结构的变化和铬的形态变化,研究碳源的添加对厌氧污泥间接生物还原Cr(Ⅵ)的促进机制。结果表明,碳源的添加使Cr(Ⅵ)间接生物还原体系产生了较多的元素硫。元素硫充当电子受体被Sulfurospirillum(卵硫菌属)还原成硫化物的同时,促进了Desulfovibrio(脱硫弧菌属)和Sulfurospirillum生物量的增加。硫酸盐、元素硫和硫化物等含硫物质在Cr(Ⅵ)间接生物还原体系中具有良好的循环,以维持稳定的Cr(Ⅵ)间接生物还原物质流。厌氧污泥的形貌结构发生变化,具有更强的吸附力和还原性。较少的胞内和胞间Cr(Ⅲ)表明较多的Cr(Ⅵ)被硫酸盐生物还原过程中生成的硫化物还原。对Cr(Ⅵ)生物还原体系的物化环境进行测定,将与Cr(Ⅵ)还原相关的功能基因进行荧光定量,利用SPSS软件分析Cr(Ⅵ)生物还原过程中Cr(Ⅵ)的去除率与相关功能基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厌氧污泥生物还原Cr(Ⅵ)的过程偏向于单电子传递。厌氧污泥直接生物还原Cr(Ⅵ)的效率不仅与外界物理和化学环境有很大的关联,也与铬酸盐还原酶基因ChrR和YieF的拷贝数有很大的关联性;而厌氧污泥间接生物还原Cr(Ⅵ)的效率只与亚硫酸盐还原酶基因DsrA的拷贝数有关联性。同时,Cr(Ⅵ)和硫酸盐的共同存在会促进DsrA的拷贝数的增加,从而促进硫酸盐的循环过程。(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陈履安,周琦[10](2019)在《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与贵州汞(金锑)矿床成因机制再探讨——从黔东锰矿古天然气渗漏沉积成矿理论得到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受黔东地区南华纪锰矿的古天然气渗漏成矿理论启示,在研究贵州典型汞矿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将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TSR)引入成矿过程。提出富含汞(包括气态汞)、还原硫、Cl~-的含矿—运矿流体与含汞围岩相互作用,进一步论证推断深部油气藏的圈闭体系和围岩都可能是汞的重要来源。在较高温度条件下,有油气(烃类)参与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是还原硫(H_2S、HS~-、S~(2-))的主要来源,而油气(烃类)在成矿作用中发挥了还原剂的重要作用。含矿的热流体(藏)渗漏或者喷溢,同时又溶解流经围岩中以辰砂、单质汞等形式存在的汞,转变为可溶解的汞—硫配合物而运移,在系统从封闭转为开放的构造作用下,气体组分逸失,在还原硫浓度m(S~(2-))降低、Eh升高、pH降低、压力和温度降低以及盐度降低等物理化学条件下成矿。类比研究显示,贵州一些金、锑等金属矿床具有与此类汞矿床类似的成矿机理。故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这类(汞、金、锑)金属矿床的沉积—改造成因及作者提出的相关地球化学机理应当加以适当修正。(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9年02期)

硫酸盐还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氧强化硫酸盐还原-反硝化脱硫(SR-DSR)工艺因具有同步处理废水中COD、NO~-_3、SO■生成S~0且运行成本低、流程短的优势而受到关注.但因不同曝气方式而在反应器中形成的不同微氧区的位置对反应器运行效能、S~0转化率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文以5 mL·min~(-1)·L~(-1)曝气速率、10.4 mmol·L~(-1)硫酸钠、31 mmol·L~(-1)乳酸钠和8 mmol·L~(-1)硝酸钾连续运行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对比研究了回流槽中(底部)曝气(微氧区位于反应器下部)和反应区上部曝气(微氧区分别位于反应器上部和下部但DO更低)运行稳定后,反应器的运行效能、S~0转化率和功能微生物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上部曝气时乳酸盐去除率为100%,出水中乙酸盐浓度为9.1 mmol·L~(-1),丙酸盐浓度为3.7 mmol·L~(-1),NO~-_3去除率为100%,出水中NO~-_2浓度为0.35 mmol·L~(-1),SO■去除率为84%,出水中S~(2-)浓度为2.6 mmol·L~(-1),S~0转化率为59%.与底部曝气相比,上部曝气时出水中乙酸盐和丙酸盐浓度分别升高2.2和1.9 mmol·L~(-1),NO~-_2浓度下降0.15 mmol·L~(-1),S~(2-)浓度降低0.5 mmol·L~(-1),SO■去除率和S~0转化率分别下降6%和1%.上部曝气时,反应器下部和上部均存在相对减弱的微氧环境,使得反应器中硫酸盐还原菌(SRB)Desulfomicrobium和Desulfobulbus的总丰度分别增加9%和5%,硫氧化反硝化菌(soNRB)Halothiobacillaceae和Sulfurovum的丰度均减小3.1%,异养反硝化菌(hNRB)Comamonas的丰度升高0.2%,互营菌Synergistaceae的丰度减少37%.其中,反应器下部的SRB和soNRB总丰度分别升高28%和3%,为SO■还原和S~0转化提供了充分条件,而反应器上部的微氧环境又减弱了SO■还原过程,从而降低了反应器出水中的S~(2-).因此,在碳源充足的条件下,可以采取反应器上部曝气的方式创造微氧环境,既可以保证较高的S~0转化率,又可以减少出水中S~(2-)和NO~-_2的浓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硫酸盐还原论文参考文献

[1].邓奇根,吴喜发,王颖南.煤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模拟实验研究[J].煤炭转化.2019

[2].王雪廷,陈川,徐熙俊,王爱杰,李笃中.不同曝气位点对微氧强化硫酸盐还原-反硝化脱硫效果及群落结构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9

[3].李亚,姜勇,陈伟燕,赵曙光,耿翠玉.硫酸盐还原菌群构建及其对硫酸盐去除效果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9

[4].秦宝雨,唐海,严律,苏春景.紫外活化过硫酸盐/甲酸体系还原水中Cr(Ⅵ)机理及影响因素[J].环境工程学报.2019

[5].马强,林日亿,韩超杰,刘浩.硫酸盐与正十六烷热化学还原生成H_2S实验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9

[6].朱长银,方国东,高娟,周东美.过硫酸盐体系还原性自由基的产生及对土壤中DDT的降解研究[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7].马强,林日亿,韩超杰,袁高亮,于万民.稠油硫酸盐热化学还原生成H_2S实验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陈亚文.富集培养条件下水口水库和象山港海域水体硫酸盐还原细菌的耐氧性特征[D].浙江大学.2019

[9].韩卉.碳源和硫酸盐对厌氧污泥生物还原六价铬的影响及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10].陈履安,周琦.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与贵州汞(金锑)矿床成因机制再探讨——从黔东锰矿古天然气渗漏沉积成矿理论得到的启示[J].地质论评.2019

标签:;  ;  ;  ;  

硫酸盐还原论文-邓奇根,吴喜发,王颖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