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黎丽[1]2003年在《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内酯酮的生物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内酯酮是中药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中主要二萜类活性化合物。大量研究报导雷公藤甲素可有效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具有较强的抗白血病和抗肿瘤活性;而雷公藤内酯酮在抗炎、抗生育方面具有较强的活性。但由于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内酯酮的毒副作用较大,使它们的应用受到了限制。为了发现活性更好、毒副作用更小的活性化合物,人们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方法对这类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 目前,生物转化已成为天然产物结构修饰和改造的有利工具,它是利用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酶对外源性物质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的化学反应。与化学方法相比,它具有选择性高、条件温和、无污染、成本低、副产物少等优点;可以完成一些用化学方法难以进行的反应。利用生物体系作为生物催化剂可以对天然产物的结构进行修饰,得到一些结构新颖的先导化合物进行药物开发。同时,生物转化也常常作为代谢研究的一种重要工具,在体外预测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情况。本论文对雷公藤甲素1a和雷公藤内酯酮2a两种天然活性成分进行了生物转化研究,并对转化产物进行了分离、鉴定。 利用长春花和桔梗细胞悬浮体系对雷公藤甲素1a进行生物转化,得到相同的转化产物雷公藤内酯叁醇1b。从叁十一株微生物中筛选出短刺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blakesleana AS 3.970)对雷公藤甲素1a进行生物转化,得到7个转化产物,分别是5a-羟基雷公藤甲素1c、19a-羟基雷公藤甲素1d-a、19β-羟基雷公藤甲素1d-b、雷公藤乙素1e、16-羟基雷公藤甲素1f、雷醇内酯1g和1β-羟基雷公藤甲素1h;其中1c、1d-a、1d-b、1h为新化合物。 利用长春花和桔梗细胞悬浮体系对雷公藤内酯酮2a进行生物转化,得到10个转化产物,分别是雷公藤甲素1a、雷公藤乙素1e、12β,13a-二羟基雷公藤内酯酮2b、5a-羟基雷公藤内酯酮2c、2β-羟基雷公藤内酯酮2d、12a,13a-二羟基雷公藤内酯酮2e、12α,13α-表二羟基雷公藤内酯酮2f、Δ~(12,13)-雷公藤内酯酮2g、14-O-β-D-葡萄糖-表雷公藤甲素2b鱼翌逊丛巡上型丝左一一一一一一一和17一经基雷公藤内醋酮21;其中Zb、Ze、Ze、Zf、Zh、21为新化合物。利用黑曲霉 (A塑e李lIu手刀毯阳尹As 3 .739)对雷公藤内酷酮2a进行生物转化,得到4个转化产物,分别是17一轻基雷公藤内醋酮2i、16一轻基雷公藤内酷酮刀、sa一轻基雷公藤内酷酮2c和雷公藤甲素1a;其中16一轻基雷公藤内醋酮刀为新化合物。 体外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表明,产物Ic、le、If、19、lh、zc、Zd、21、2j和29对所选的Boc823、HeLa、HL一60、KB和McF一7等5个肿瘤细胞株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而产物1b、ld、Zb、2f和Zb没有明显作用。体外免疫抑制实验结果表明,产物lc在1 X10’7岁ml的浓度下,对conA所致的脾细胞增殖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对正常脾淋巴细胞无明显影响。
叶敏, 宁黎丽, 占纪勋, 郭洪祝, 果德安[2]2004年在《雷公藤内酯及蟾毒配基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内酯酮的生物转化研究
刘晓霓, 谢立, 刘芳, 马杰, 陈德喜[3]2014年在《益生菌生物转化中药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益生菌生物转化中药的研究进展。益生菌生物转化中药后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一成分的结构修饰、产生新的活性成分、改变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方面。益生菌生物转化中药提取物、单味药、中药复方后使其生物活性发生明显改变。益生菌生物转化中药正成为中药创新和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有效途径。
刘岱琳, 隋玉辉, 臧志和[4]2007年在《萜类化合物及其皂苷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也称生物催化(biocatalysis),是利用植物离体培养细胞或器官、动物、微生物及细胞器等对外源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而获得有价值产物的生理生化反应,其本质是利用生物体系本身所产生的酶对外源化合物进行酶催化
赵舜波[5]2012年在《雷腾舒的微生物转化合成及临床药动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雷腾舒((5R)-5-羟基雷公藤甲素)是在天然活性化合物雷公藤甲素结构上经化学修饰而成、具有显着的体内外抗炎和免疫抑制活性的新药,正在进行Ⅰ期临床试验。目前雷腾舒主要以雷公藤内酯酮为原料经2步化学反应合成,总收率31%。1.微生物转化法从雷公藤甲素合成雷腾舒目的以雷公藤甲素为原料,采用微生物转化法合成新型抗类风湿药物雷腾舒。方法筛选10株小克银汉霉菌,采用HPLC法检测转化液中目标产物雷腾舒的浓度并计算产率,优化转化系统。结果模型菌株雅致小克银汉霉ATCC36112在pH4.5、底物浓度400μg·mL-1和转化10d等条件下,雷腾舒产率>70%。结论小克银汉霉ATCC36112转化雷公藤甲素,为活性代谢产物雷腾舒的合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2.人尿样中雷腾舒定量方法的建立及LC-MS/MS法在Ⅰ期临床研究中的应用目的建立准确、灵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尿样中的雷腾舒,并将建立的血浆和尿中雷腾舒的分析方法应用于雷腾舒的Ⅰ期临床研究。方法LC-MS/MS衍生化法测定人血浆、尿和粪中雷腾舒的浓度,以雷公藤甲素为内标,生物样品经乙醚:二氯甲烷(3:2,v/v)液液萃取后与苄胺在80℃条件下反应1h。采用Gemini C18(50mm×2.0mm,5μm)柱分离,流动相为乙腈和0.77mM氨水(pH10.0),梯度洗脱;采用API4000质谱仪,ESI源正离子模式,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484.5→192(雷腾舒衍生物)和m/z468.5→192(内标雷公藤甲素衍生物)。结果测定人尿中雷腾舒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300~100ng·mL-1,定量下限为0.0300ng·mL-1,日内精密度(RSD)小于9.4%,准确度(RE)在-3.5~2.8%之间。单个样品色谱分析时间为6.5mmin。单次口服雷腾舒片在0.25~2mg剂量范围内,AUC和Cmax与剂量呈线性增长关系,每个剂量组各受试者48h内随尿累积排泄量均小于11%;进食影响实验中餐后口服雷腾舒片的Cmax和AUC相比禁食给药高,其余药动学参数均不受进食与服药顺序的影响;多次给药中雷腾舒在受试者体内未见蓄积。结论建立了准确、灵敏的LC-MS/MS衍生化法测定人血浆和尿中的雷腾舒,该法适用于雷腾舒片的Ⅰ期临床药动学研究。
高宁, 程玉鹏, 毕珊珊, 李慧玲, 刘莉莉[6]2011年在《微生物转化在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活性成分是中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也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微生物转化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的现代化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广泛用于中药活性成分的合成、结构修饰以及新化合物的开发。微生物转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已知中药活性成分的药效、降低毒副作用、改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也可以用来生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微量天然活性先导化合物,同时可用于药物代谢机制的研究。文章介绍了微生物转化技术及其在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潘家丽, 陈贻威, 梁俊英, 黄慧学[7]2017年在《中药代谢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只有经代谢转化成活性成分后才起药效作用。在中药代谢研究过程中,只有明确各中药成分的转化机制,了解各代谢产物的药理作用,才能掌握中药的代谢规律。在创新药物的研究中,常常需要对代谢产物进行结构修饰,从而得到新的活性物质,为新药研究提供思路。对中药代谢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冯明星[8]2013年在《紫外辐照(UV-B)及超声波处理对雷公藤悬浮细胞中叁种次生代谢物合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它既是着名的药用植物,又是一种重要的杀虫植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经研究已表明雷公藤根皮中的主要活性物质是雷公藤甲素和生物碱类,并发明一项专利-“一种由雷公藤细胞培养法生产雷公藤甲素和生物碱的方法”,但是目前这种方法生产的雷公藤次生代谢物含量较低。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低剂量的紫外光(UV-B)辐照以及超声波对植物生长量及次生代谢物释放和植物次生代谢物含量具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因此近年来特受人们重视。为此本研究进行了紫外光(UV-B)辐照和超声波处理对雷公藤悬浮细胞系中次生代谢物的影响,以期能够筛选出雷公藤悬浮细胞及次生代谢物含量较高的紫外辐照和超声波处理条件,达到高效地产生有效的次生代谢物质的目的,为后期工业化生产雷公藤次生代谢物提供数据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雷公藤悬浮细胞的不同培养时期,利用不同时长的紫外光(UV-B)辐照和超声波分别处理的雷公藤悬浮细胞,结果表明紫外光(UV-B)辐照和超声波处理均可以显着提高雷公藤悬浮培养体系中悬浮细胞生长量及其次生代谢物的含量。紫外辐照及超声波处理均可使雷公藤悬浮细胞的生长量比对照提高1~2倍。2.在雷公藤悬浮细胞的不同培养时期,利用不同时长的紫外光(UV-B)进行辐照,结果表明紫外辐照对雷公藤悬浮细胞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雷公藤悬浮细胞生长周期的第13天用UV-B辐照90min,雷公藤悬浮细胞内内酯醇、吉碱、次碱产物含量达到最大,分别为5.185,39.747和42.189ug/L。3.在雷公藤悬浮细胞的不同培养时期,利用不同时长的超声波进行处理,发现超声波对雷公藤悬浮细胞中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及次生代谢物释放分泌入细胞培养液中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通过对雷公藤悬浮细胞培养液中次生代谢物含量的检测发现,在处理时长为40s时,内酯醇、吉碱和次碱的转化率分别达到93.7%,86.6%和88.1%,与对照相比含量提高1~3倍。
佚名[9]2005年在《《中草药》2005年第36卷第1~12期(总第391~403)总目次》文中研究表明(题后所列数字为期.页数)《中草药》杂志2005年投稿须知……………………………1.附1.中药现代化论坛.方剂组织药理学新假说(唐文富,万美华,黄熙)……………………………………1.1对加强管理促进中药国际化的几点建议(霍道臣)…………………………………
参考文献:
[1]. 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内酯酮的生物转化研究[D]. 宁黎丽. 沈阳药科大学. 2003
[2]. 雷公藤内酯及蟾毒配基类化合物的生物转化研究进展[J]. 叶敏, 宁黎丽, 占纪勋, 郭洪祝, 果德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
[3]. 益生菌生物转化中药研究现状[J]. 刘晓霓, 谢立, 刘芳, 马杰, 陈德喜. 时珍国医国药. 2014
[4]. 萜类化合物及其皂苷生物转化的研究进展[J]. 刘岱琳, 隋玉辉, 臧志和. 武警医学. 2007
[5]. 雷腾舒的微生物转化合成及临床药动学研究[D]. 赵舜波. 浙江工业大学. 2012
[6]. 微生物转化在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中的应用[J]. 高宁, 程玉鹏, 毕珊珊, 李慧玲, 刘莉莉. 中医药信息. 2011
[7]. 中药代谢研究进展[J]. 潘家丽, 陈贻威, 梁俊英, 黄慧学. 亚太传统医药. 2017
[8]. 紫外辐照(UV-B)及超声波处理对雷公藤悬浮细胞中叁种次生代谢物合成的影响[D]. 冯明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9]. 《中草药》2005年第36卷第1~12期(总第391~403)总目次[J]. 佚名. 中草药.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