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湿去湿过程论文-金松丽,邢义川,张爱军,蔡红,宋建正

增湿去湿过程论文-金松丽,邢义川,张爱军,蔡红,宋建正

导读:本文包含了增湿去湿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土水特征曲线模型,分级增湿试验,增湿水平

增湿去湿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金松丽,邢义川,张爱军,蔡红,宋建正[1](2019)在《原状黄土增湿过程中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增湿过程是黄土持水特性与增湿变形特性相互影响的过程。已有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主要描述土体的含水状态与吸力的相关关系,无法全面反映增湿过程中黄土的持水特性与变形特性。因此在固结仪上开展了新疆原状黄土的分级增湿试验研究,试验中引入能够全面反映土体含水状态和变形情况的"增湿水平"这一变量,并用增湿水平和吸力表征黄土土水特征曲线模型。结果表明:各竖向压力作用下增湿过程中,半常用对数坐标系下原状黄土增湿水平与吸力关系曲线形状相似,均明显的分为初期平缓段和陡降段两个阶段;竖向压力对增湿水平与吸力关系曲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初始吸力与陡降段斜率的不同,可以归一化为幂函数形式;为此建立了以增湿水平和吸力表征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并将该模型用于其他地区黄土,验证了所建模型适用于原状黄土的初始含水率和吸力状态、不同初始含水率的压缩状态,以及重塑黄土在压力作用下的增湿变形状态。(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李进前,王起才,张戎令,张唐瑜,王天双[2](2018)在《膨胀土增湿过程中膨胀规律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膨胀土增湿过程中膨胀规律,取某高速铁路地基膨胀泥岩土样,研究其无荷膨胀率随含水率增大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膨胀土无荷膨胀率随含水率变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快速膨胀阶段、缓慢膨胀阶段和趋于稳定阶段,得到3个变化节点含水率。然后使用蒙脱石含量、阳离子交换量、自由膨胀率、液限这4个指标作为模型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能够表征膨胀土膨胀能力强弱的膨胀特性Z值。分析3个变化节点含水率与膨胀特性Z值的关系,得到3个含水率与Z值的函数关系式。在实际工程中,可以测定土样的当前含水率和4个指标值,由4个指标值得到膨胀特性Z值,由变化节点含水率与Z值的函数关系计算得到3个变化节点含水率,然后判断土体当前含水率与3个变化节点含水率的关系,就能判断土体在当前含水率下膨胀能力的强弱,这可对实际工程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利水运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金松丽,赵卫全,张爱军,邢义川,郭敏霞[3](2017)在《原状黄土增湿过程中的静止土压力系数变化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得到的湿陷性黄土静止土压力系数K_0,无法反映应力和含水两个因素的影响。本文开展了原状黄土增湿过程中K_0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得到了力水耦合作用下K_0的计算方法。首先引入"增湿水平"这一概念描述土体的含水状态;开展竖向压力作用下的侧限分级浸水试验,分别研究增湿水平、基质吸力、竖向应变与K_0的相关关系;开展黄土湿陷的离心模型试验,验证室内试验结论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增湿水平"物理意义明确,能够反映土体的含水率初始情况和增湿过程;原状黄土K_0随着增湿水平的增大而线性增加,增加速率取决于竖向压力的大小,竖向压力越大增加速率越慢;增湿过程中K_0随着吸力的减小而线性增加,竖向压力越大K_0增加的速率越慢,与增湿水平对K_0的影响规律相似;不同竖向压力下增湿过程中的竖向应变与静止土压力系数K_0试验点分布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可以采用同一双曲线描述,且不同压力作用与浸水作用的先后次序对曲线影响较小。基于上述新疆伊犁黄土试验规律,建立以增湿水平和竖向压力为自变量的K_0的表达式,以及以竖向应变为自变量的K_0的表达式。(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7年05期)

陶虎,谢晨,任建民,王军玺[4](2016)在《增湿过程中结构性黄土强度对抗滑桩间距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增湿、扰动作用下结构性参数降低对土性参数和抗滑桩间距的影响。【方法】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分析初始结构性参数随含水率变化的规律以及构度指标变化对结构性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在抗滑桩拱端的土拱效应中,通过静力平衡方程建立拱间距与黏聚力的关系,并将构度指标对黏聚力的影响引入公式,从而分析构度指标变化对土拱间距的影响。【结果】构度指标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构度指标减弱导致黏聚力明显降低而内摩擦角变化较小,在增湿过程中将构度指标引入抗滑桩间距计算公式,其变化直接影响到抗滑桩间距的大小。【结论】构度指标是影响抗滑桩间距大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抗滑桩设计中引入结构性参数这一指标,为合理确定抗滑桩间距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理论。(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11期)

辛志宇,谭晓慧,王雪,李芃,汪贤恩[5](2015)在《膨胀土增湿过程中吸力–孔隙比–含水率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不同初始孔隙比条件下的土水特征试验及增湿试验,研究了膨胀土的土水特征曲线拟合参数及体积膨胀曲线拟合参数与初始孔隙比的关系,采用曲面拟合法建立了孔隙比与重量含水率及初始孔隙比的关系曲面、孔隙比与吸力及初始孔隙比的关系曲面、重量含水率与吸力及初始孔隙比的关系曲面、体积含水率与吸力及初始孔隙比的关系曲面。试验结果表明,在重量含水率(或吸力)–初始孔隙比–孔隙比坐标系中的体变曲面由饱和部分及非饱和部分组成;在增湿过程中,曲面由非饱和区进入饱和区的转折点对应的重量含水率随着初始孔隙比的增大而增大,转折点对应的吸力随着初始孔隙比的增大而减小;在吸力–初始孔隙比–重量含水率或体积含水率坐标系中,与特定初始孔隙比对应的土水特征曲线是纵坐标恒定的平面曲线;在吸力–孔隙比–重量含水率或体积含水率坐标系中,与特定初始孔隙比对应的土水特征曲线是纵坐标在变化空间曲线,它能同时表示初始孔隙比的影响及试验过程中孔隙比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王彦星[6](2014)在《采动区地基与基础增湿过程中相互作用模拟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变形改变了地基基础的初始接触状态,给上部建筑物的安全造成威胁。利用地基增湿具有的改善变形特性,使局部地基软化,改善地基基础的接触状态,可以达到保护上部建筑物的目的。自行设计制作了多功能采动变形相似模拟试验台,具有模拟地表曲率变形和压缩变形、实现局部地基注水增湿、重复采动下岩层移动、不同倾角煤层开采等功能。利用多功能试验台完成了地表不同曲率变形的模拟试验,获得了变形过程中地基反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地表曲率变形的增大,地基反力的畸变越严重。当正曲率变形为0.7mm/m2时,局部地基反力从初始状态的0.01Mpa增大到0.07Mpa;当负曲率变形为0.7mm/m2时,局部地基反力从0.02Mpa增大到0.11Mpa。地表发生曲率变形后产生的不均匀地基反力会严重影响上部结构的安全。在地表曲率变形的基础上,完成了局部地基注水增湿试验,获得了增湿过程中的地基反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注水量的增多,畸变的地基反力得到较大的改善。当正曲率变形为0.7mm/m2时,在地基中部注水7.5758L后,局部最大的地基反力从0.07Mpa减小到0.01Mpa;当负曲率变形为0.7mm/m2时,在基础两端部注水11.558L后,局部最大的地基反力从0.11Mpa减小到0.04Mpa。地表发生曲率变形时,在地基的承载区注水,可以改善地基与基础的接触状态,能够降低不均匀的地基反力,提高建筑物的安全系数。增湿过程中墙体的最大沉降量为21.4mm,不会引起地基的坍塌和失稳,增湿后土体含水率的最大差异为6.29%,局部土体的孔隙比下降,地基的承载力得到提高,表明采用局部增湿软化地基改善地表变形引起的不均匀地基反力是可行的。基于二元介质模型,建立了增湿地基的平均应力应变与注水量的关系,运用计算地基沉降的分层总和法原理,推导出增湿后地基沉降的预估公式,并对沉降量的理论值和实测值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4-04-01)

易进来,胡甜,赵健,叶祖强[7](2011)在《干湿循环增湿与脱湿过程中高液限粘土强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高液限原状粘土进行了增湿和脱湿两种不同干湿循环路径中不同含水量变化的高液限粘土快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干湿循环增湿和脱湿过程中含水量的增加或减少对粘土抗剪强度具有较为相同的弱化或强化效应,具体表现为含水量的增加会导致高液限粘土的粘聚力呈近似幂函数形式衰减,内摩擦角呈近似二次函数形式衰减;对于相同的含水率,增湿和脱湿过程试验所得原状高液限粘土抗剪强度明显不同,且增湿过程抗剪强度普遍高于脱湿过程的抗剪强度.(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郑松锦,李斌,王宏生,苏洪军[8](2010)在《基于扩散模型的片烟增湿过程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片烟加工过程的吸湿过程及水分迁移速率,利用烟草热湿特性在线分析装置采用动态法考察了温度(60~80℃)和相对湿度(60%~90%)对B2F片烟增湿过程特性的影响,并在假设:①片烟内部均匀分布且各向同性,初始温度分布均匀;②忽略热、质传递过程中的耦合作用及片烟内部的温度差;③不考虑片烟增湿过程中发生的变形和膨胀效果,片烟厚度以均值L=3×10-4m代替;④增湿过程符合Fick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够描述温湿度影响的增湿过程动力学模型,最后选择了6组试验对修正后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①在同一温度下,有效扩散系数De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减小;在相同的相对湿度时,De则随着温度的增大而增大;②修正的动力学模型可以描述B2F片烟在高温湿度环境中的增湿过程,验证实验值与模型计算值吻合较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5。(本文来源于《烟草科技》期刊2010年08期)

梁燕,李同录,李家春[9](2010)在《路堤压实砾类土增湿过程的土水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沿河路堤水毁灾害经常发生,研究水在路堤中的土水特性和渗透性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以路堤压实砾类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离心模型试验,测量了土体增湿和减湿过程的孔隙水压力,结合有限元数值计算,基于随机搜索和优化算法,反演了压实砾类土增湿过程的土水特性参数和渗透系数,确定了土水特征曲线方程。计算结果表明:用离心试验结合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压实砾类土的土水特性是经济可行的;压实砾类土增湿过程中,土水特征参数a为15.6,n为4.0,残留体积含水量θr为0.001;饱和土的渗透系数为5.0×10-7m/s,该研究可为公路工程灾害防治研究提供计算参数。(本文来源于《公路工程》期刊2010年03期)

丁涛,王世昌[10](2010)在《直接热耦合增湿-去湿海水淡化过程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直接热耦合增湿-去湿(TCHD)淡化能够利用太阳能等低位热能,特别适合在缺水岛屿和内陆偏远地区应用。发展了非饱和条件下的TCHD过程传热-传质数学模型,结合试验数据建立了TCHD过程蒸发侧气液相间传热系数和冷凝侧与蒸发侧间总传热系数的关联式,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TCHD淡化柱内的湿度、温度、不凝气含量和总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讨论了海水顶温变化对湿度、不凝气含量和总传热系数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0年02期)

增湿去湿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膨胀土增湿过程中膨胀规律,取某高速铁路地基膨胀泥岩土样,研究其无荷膨胀率随含水率增大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膨胀土无荷膨胀率随含水率变化过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快速膨胀阶段、缓慢膨胀阶段和趋于稳定阶段,得到3个变化节点含水率。然后使用蒙脱石含量、阳离子交换量、自由膨胀率、液限这4个指标作为模型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能够表征膨胀土膨胀能力强弱的膨胀特性Z值。分析3个变化节点含水率与膨胀特性Z值的关系,得到3个含水率与Z值的函数关系式。在实际工程中,可以测定土样的当前含水率和4个指标值,由4个指标值得到膨胀特性Z值,由变化节点含水率与Z值的函数关系计算得到3个变化节点含水率,然后判断土体当前含水率与3个变化节点含水率的关系,就能判断土体在当前含水率下膨胀能力的强弱,这可对实际工程提供一定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湿去湿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金松丽,邢义川,张爱军,蔡红,宋建正.原状黄土增湿过程中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9

[2].李进前,王起才,张戎令,张唐瑜,王天双.膨胀土增湿过程中膨胀规律的试验研究[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18

[3].金松丽,赵卫全,张爱军,邢义川,郭敏霞.原状黄土增湿过程中的静止土压力系数变化规律试验研究[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7

[4].陶虎,谢晨,任建民,王军玺.增湿过程中结构性黄土强度对抗滑桩间距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辛志宇,谭晓慧,王雪,李芃,汪贤恩.膨胀土增湿过程中吸力–孔隙比–含水率关系[J].岩土工程学报.2015

[6].王彦星.采动区地基与基础增湿过程中相互作用模拟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

[7].易进来,胡甜,赵健,叶祖强.干湿循环增湿与脱湿过程中高液限粘土强度变化[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8].郑松锦,李斌,王宏生,苏洪军.基于扩散模型的片烟增湿过程动力学分析[J].烟草科技.2010

[9].梁燕,李同录,李家春.路堤压实砾类土增湿过程的土水特性研究[J].公路工程.2010

[10].丁涛,王世昌.直接热耦合增湿-去湿海水淡化过程数值模拟[J].水处理技术.2010

标签:;  ;  ;  ;  

增湿去湿过程论文-金松丽,邢义川,张爱军,蔡红,宋建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