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资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认知,资源,加工,理论,直觉,抑制,道德。
认知资源论文文献综述
郭娟[1](2019)在《小学科学教学对学生错误认知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依托小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水平,在学科内容解读过程中依凭其尚未成熟的惯性思维发生错误认知的概率不可消除且具有高度的频繁性。对此错误认知的忽略或者直接纠正并无法使学生真正获得本学科教育在其思维上的深化影响,因为对弱点的弥补往往等于主体上升进步的空间。所以,正确的做法则应是充分利用、并巧用此错误资源,使之成为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契机。(本文来源于《华夏教师》期刊2019年27期)
车敬上,孙海龙,肖晨洁,李爱梅[2](2019)在《为什么信息超载损害决策?基于有限认知资源的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超载是指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大于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超载会降低决策质量,延长决策时间,降低决策满意度,引起慢性压力。信息超载损害决策的机制可以从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和工作记忆资源来解释。在信息超载条件下,一方面用于过滤和控制信息的注意力资源总量被快速消耗,注意力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信息得不到高效加工;另一方面负责保持和加工信息的工作记忆在限定时间内不能充分加工海量信息,进而损害决策绩效。未来可以运用眼动赋权法探索信息超载下的信息加工模式;发展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的动态耦合模型指导个体减轻信息超载;探索运用智能代理和交互记忆系统缓解组织中的信息超载。(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10期)
陈憬[3](2019)在《成人内隐心理理论与外显心理理论的关系:认知资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理论是个体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且对个体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自儿童获得心理理论能力,个体心理理论不断发展,且直至成人,心理理论的发展仍存在个体差异。近年来,研究者提出心理理论两系统论,认为4岁之后的儿童和成人拥有两个心理理论系统,其中一个较早产生,高效、内隐、自动进行;另一个较迟产生,缓慢、外显且灵活,并提出内隐心理理论和外显心理理论是相互分离、平行发展的,也就是说,两个系统并不存在相关。但是,有以幼儿为对象的研究发现,幼儿在内隐心理理论任务与外显心理理论任务中的表现存在显着相关,并基于内隐心理理论不需要认知资源的前提,得出内隐心理理论与外显心理理论系统相关的结论。然而另有关于内隐心理理论与认知资源关系的研究发现,内隐心理理论同样需要认知资源。由此,一方面,内隐心理理论究竟是否需要认知资源仍需进行探讨;另一方面,如果内隐心理理论需要认知资源,那么,已有研究发现的内隐心理理论任务与外显心理理论任务表现相关究竟反映的是两系统本身的相关还是两系统所需的认知资源的相关需要进一步探究。本研究考察认知负荷对内隐心理理论的影响及认知负荷水平下内隐心理理论和外显心理理论的关系。研究一选取24名21—27岁成人,使用多重嵌套心理理论任务考察外显心理理论,使用改编的Sally—Ann任务考察内隐心理理论,并测量两个任务的相关性。研究二选取29名19—28岁成人,在改编的Sally—Ann任务添加不同水平的“白天—黑夜”任务,考察抑制控制对内隐心理理论的影响,并测量不同抑制控制水平下的内隐心理理论与外显心理理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内隐心理理论与外显心理理论显着相关。(2)内隐心理理论需要抑制控制能力。(3)内隐心理理论与外显心理理论的相关并非因为两系统本身的相关,而是受共同所需的认知资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晨[4](2019)在《不同认知资源下情绪调节策略对道德决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决策的研究发现有效使用情绪调节策略(如认知重评、表达抑制等)可以使被试做出更多功利主义决策。但是两种调节方式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认知重评是通过改变对于事物的观点态度来引导情绪的改变,侧重于情绪前因(即情境),而表达抑制则是通过压抑主观感受来控制情绪,侧重于情绪的反应(即行为),有研究表明,两种方式在认知资源的需求上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探讨了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在不同的认知资源条件下对道德决策产生的影响。参与实验的被试均为在校大学生,年龄为18-24岁。预实验考察了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是否能够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被试对不道德行为的评价。结果发现:情绪调节策略效应显着,与对照组相比,认知重评组和表达抑制组被试情绪自评更积极,同时对不道德行为的评价也更积极。实验一采用2(时间压力:有、无)×3(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无)的被试间设计,通过时间压力范式,控制被试可用的认知资源,以探讨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道德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时间压力与情绪调节策略交互作用显着,无时间压力条件下,认知重评组与表达抑制组被试都更倾向于选择功利主义决策,对自己决策的道德程度评价更积极;时间压力条件下认知重评的调节效应不显着,而表达抑制仍然具有显着的调节效果。实验二采用2(认知资源损耗:高、低)×3(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无)的被试间设计,通过Stroop任务使实验组被试处于较高的认知损耗条件下,以探讨在不同认知资源损耗条件下情绪调节策略对道德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资源损耗与情绪调节交互作用显着,低认知资源损耗条件下,认知重评组与表达抑制组被试都更倾向于选择功利主义决策,对自己决策的道德程度评分更积极;高认知资源损耗条件下,表达抑制仍然具有显着的调节效果,而认知重评的调节效应不显着。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结论:(1)情绪调节过程受到认知资源的影响,并对道德判断产生显着作用。(2)在认知资源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都能使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功利主义决策。(3)在认知资源受限制(存在时间压力或者认知资源遭到损耗)的情况下,与认知重评相比,表达抑制能够使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功利主义决策。(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5-01)
于婷婷[5](2019)在《直觉与分析加工的神经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加工理论认为,人类认知过程分为直觉加工及分析加工两种不同的加工方式,而从何角度对这两种加工过程进行区分仍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问题。近期研究结果显示,任务解决过程中实际消耗的认知资源可能才是两种加工过程区分的关键。因此,本文以镶嵌汉字任务为实验材料(即要求被试判断目标字是否包含于源字中,如直觉材料下,目标字“又”与源字“支”;分析材料下,目标字“火”与源字“夹”),借助行为及ERP技术,通过客观及主观两个途径操纵任务过程中实际消耗的认知资源,探讨不同认知资源视角下,直觉加工与分析加工的神经机制。本研究共包含3个实验。实验1通过行为手段编制了镶嵌汉字材料,通过任务本身所需认知资源的多少将材料分为直觉材料与分析材料,为后续实验奠定基础。实验2借助ERP技术,通过客观因素操纵任务过程中实际消耗的认知资源。实验2分为实验2a和2b,实验2a通过任务本身所需认知资源(直觉材料、分析材料)操纵认知资源的实际消耗,结果发现直觉材料下,包含条件与不包含条件在N2和P3b成分上均存在显着差异,而分析材料下,包含与不包含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这说明在资源充足条件下,分析加工的速度是于直觉加工的。实验2b通过阈下环境的设置(目标字呈现时间为24ms),探讨环境提供认知资源不足情况下,解决相同问题时认知资源实际消耗的变化以及个体对直觉及分析加工方式的选取。结果发现,直觉及分析材料下,包含与不包含条件在N2和P3b成分上均存在显着差异,且分析加工表现出近似直觉加工的模式。这说明在阈下情况下被试通过直觉模式解决分析问题。实验3借助ERP技术,在实验2b的基础上加入主观因素(男、女)操纵任务过程中实际消耗的认知资源,揭示不同性别个体在解决镶嵌汉字任务时,直觉加工与分析加工的神经机制。结果发现,女性在直觉及分析材料下,包含与不包含条件在N2和P3b成分上均存在显着差异,而男性所有条件在N2和P3b成分上均不存在显着差异。这说明阈下条件下,女性被试的分析过程表现出直觉加工的特征,而男性被试只能依靠猜测解决问题。研究结果显示:(1)镶嵌汉字材料可以有效操纵任务本身所需认知资源的多少,适用于双加工领域研究;(2)当环境提供的认知资源充足时,个体根据任务本身所需认知资源选择加工方式;当环境提供的认知资源不足时,个体可用于解决问题的认知资源减少,因而只能选择直觉加工方式解决问题;(3)当个体针对某个任务主观所能调用的认知资源较为充足时(如熟练),可以降低任务本身对认知资源的需求,从而帮助任务的完成;当个体针对某个任务主观所能调用的认知资源较为匮乏(如新手),且客观环境认知资源也不足时,可能只能通过猜测解决问题。(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吉海荣,谢林伯[6](2018)在《“微认知资源”:小学道德与法治可视化教学的新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时代"下,在教育教学领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浓缩化日益成为新的教学方向。为解决在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因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结构零散等因素造成课程教学形式枯燥、体验缺失等问题,我们尝试以"微视频"为媒介,利用"微情景""微体验""微经历"等立体化"微认知资源",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可视化开发策略研究,并通过班本实践,将"微认知资源"应用于教学中,实现"微认知资源"服务于儿童的品德成长。(本文来源于《辽宁教育》期刊2018年23期)
于婷婷,殷悦,王舒,周淑金,唐晓晨[7](2018)在《不同意识水平下认知资源对直觉优势效应的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直觉的优势效应近来被越来越多研究者关注,但该优势效应对认知资源的依赖程度以及受意识调节的情况尚无专门探讨。为此,本研究采用汉字组块破解任务,通过汉字的包含关系操纵认知资源,通过阈上、阈下的呈现时间操纵意识水平考察了直觉与分析的加工过程。结果发现,相比较分析条件,直觉条件在阈上表现出优势效应:包含与不包含情况下均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快;但在阈下只有不包含情况出现直觉优势:不包含情况下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快,包含情况下二者无显着差异。这表明,在无意识水平下,认知资源可以调节直觉的优势效应;但在意识水平下,认知资源则不能够调节该效应。(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明杨,吴先华,盛济川[8](2017)在《认知资源对公众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支付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南京市暴雨灾害防御的实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措施的改进是防灾减灾的有效手段,但如何在辨识公众支付意愿的基础上,构建多方成本分担的灾害防御制度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成本分担的视角出发,以南京暴雨灾害防御为例,分析公众对增强型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的支付意愿及认知资源在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由Probit模型和有序Probit模型组成的递归混合模型,探讨认知资源和经济资源在公众支付决策中的重要性。研究表明:认知资源的作用十分明显,且随着公众对暴雨灾害风险感知、防御措施了解程度、防御制度认可程度的提高,公众支付意愿越强。而暴雨灾害风险感知又受到灾害趋势认知和经历的共同影响,这两个变量分别影响风险感知的广度和深度,但受教育程度对风险感知深度的影响并不显着。核心建议是从满足公众对城市暴雨灾害风险、防御措施、灾害趋势等知识的需求,政府应该加强暴雨灾害科普宣传的主动性、提升主管和协同部门的公信力;规范科普知识内容、拓宽科普渠道。(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7年11期)
何嘉[9](2017)在《学生认知资源的认识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提高互动生成的实效。因此,教师需要重新审视课堂中客观存在的,但容易忽略的学生资源,特别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学生认知资(本文来源于《小学数学教育》期刊2017年20期)
张旭,张婕,樊耘[10](2017)在《基于认知评价角度的奖励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情感状态与认知资源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奖励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是学术界多年来研究的焦点之一。然而,奖励究竟会促进还是抑制员工创新,仍结论不一。本文以16家公司的421名科技型企业知识员工为样本,从认知评价角度构建一个被中介的调节模型,探索情感与认知因素对奖励与创新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挑战评价是奖励与员工创新绩效关系中的重要环节,其中介作用显着;员工的情感和认知因素对奖励与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显着,且该调节作用被挑战评价所中介。具体而言:奖励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受到工作中的积极情感和创新自我效能的正向调节,受到工作中消极情感的负向调节。(本文来源于《南开管理评论》期刊2017年05期)
认知资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信息超载是指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大于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超载会降低决策质量,延长决策时间,降低决策满意度,引起慢性压力。信息超载损害决策的机制可以从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和工作记忆资源来解释。在信息超载条件下,一方面用于过滤和控制信息的注意力资源总量被快速消耗,注意力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信息得不到高效加工;另一方面负责保持和加工信息的工作记忆在限定时间内不能充分加工海量信息,进而损害决策绩效。未来可以运用眼动赋权法探索信息超载下的信息加工模式;发展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的动态耦合模型指导个体减轻信息超载;探索运用智能代理和交互记忆系统缓解组织中的信息超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资源论文参考文献
[1].郭娟.小学科学教学对学生错误认知资源的有效利用[J].华夏教师.2019
[2].车敬上,孙海龙,肖晨洁,李爱梅.为什么信息超载损害决策?基于有限认知资源的解释[J].心理科学进展.2019
[3].陈憬.成人内隐心理理论与外显心理理论的关系:认知资源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9
[4].张晨.不同认知资源下情绪调节策略对道德决策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9
[5].于婷婷.直觉与分析加工的神经机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6].吉海荣,谢林伯.“微认知资源”:小学道德与法治可视化教学的新方向[J].辽宁教育.2018
[7].于婷婷,殷悦,王舒,周淑金,唐晓晨.不同意识水平下认知资源对直觉优势效应的调节[J].心理学报.2018
[8].张明杨,吴先华,盛济川.认知资源对公众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支付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南京市暴雨灾害防御的实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
[9].何嘉.学生认知资源的认识与利用[J].小学数学教育.2017
[10].张旭,张婕,樊耘.基于认知评价角度的奖励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情感状态与认知资源的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