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疏水涂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溶胶-凝胶法,含氢硅油,环氧树脂,超疏水涂膜
超疏水涂膜论文文献综述
朱杰,郑奎,王丽阁,王恩泽[1](2018)在《超疏水涂膜的制备及其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以KH550(γ-氨基丙基叁乙氧基硅烷)开环改性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为原料合成环氧树脂溶胶颗粒,利用含氢硅油(PMHS)对其表面进行疏水改性,通过涂覆的方式在基底表面成功制备超疏水涂膜。研究了含氢硅油、氨水、反应时间对涂膜疏水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制备涂膜的最佳工艺条件,探讨了涂膜在热处理和酸碱条件下疏水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PMHS用量为1 mL、氨水用量为8 mL、反应时间为6 h时,所制备的涂膜疏水性能最佳,接触角为156°;热处理温度达到300℃后,涂膜仍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能,其接触角为147.6°;强酸、强碱和NaCl溶液中涂膜也能够保持长时间的超疏水性能;形貌分析观察到涂膜具有微纳米双层结构。(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鲜红,郝红,王斌,曹莉[2](2013)在《自清洁超疏水涂膜的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清洁超疏水涂膜具有特殊的表面性质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自清洁超疏水涂膜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形成自清洁超疏水性涂膜的必要条件,即具有适宜的粗糙度和低的表面能。着重阐述了仿生"荷叶效应"型、有机硅型、有机氟型、氟硅型等自清洁超疏水涂膜的制备方法、特性以及在建筑、交通运输、纺织、防腐蚀等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离子交换与吸附》期刊2013年04期)
黄二梅,皮丕辉,郑大锋,文秀芳,杨卓如[3](2010)在《透明超疏水涂膜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透明超疏水涂膜不但具有超疏水表面的独特性能,而且对可见光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已逐步成为超疏水表面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介绍了超疏水涂膜的透明性,并归纳了近年来透明超疏水涂膜制备方法取得的新进展。根据现有的理论和研究,提出利用氟硅烷类低表面能物质,与溶胶-凝胶法、相分离技术、等离子体刻蚀等能提供表面微观结构和粗糙度的技术有机结合,并控制好粗糙度与可见光透过率之间的关系,可制备出适用的透明超疏水涂膜。(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0年03期)
黄月文,刘伟区,罗广建[4](2008)在《超疏水涂膜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固体表面的润湿性理论出发介绍了叁种不同的接触角模型和理论方程,阐明了实现超疏水性的两个必要条件:低表面能表面和特定的细微粗糙度。同时综述了国内外制备超疏水涂膜时常用的疏水材料和制备粗糙表面的方法、动态疏水性及其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08年11期)
曲爱兰[5](2008)在《有机—无机杂化乳液超疏水涂膜的制备及表面微观结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一种具有超疏水性能的表面,因其广泛的应用和诱人的前景引起了各国学者的极大关注。尽管目前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但由于工艺的限制,使该涂膜尚未得到普遍应用。因此探索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性能优良、并且能实际应用于大面积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难点。本文依据植物学中的“荷叶效应”原理,基于粒子设计的思想,通过探讨复合粒子形状对粗糙涂膜表面微观结构和表面疏水性能的影响,将纳米复合粒子技术、溶胶-凝胶法和有机-无机乳液复合技术相结合制备具有不同形状的乳液复合粒子,利用含氟硅丙烯酸酯乳液自分层功能赋予涂膜低表面能,利用特殊形状复合粒子赋予涂膜表面不同的微观结构,从而产生不同的疏水性能。首先采用核壳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含有疏水性基团-CF3的自分层低表面能氟化乳液,研究了聚合工艺条件和有机氟硅单体种类对涂膜表面疏水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涂层的组成和梯度分布,结果表明氟硅改性的丙烯酸酯乳液涂膜中,含氟组分有明显向表面迁移的现象,在涂膜表层中呈梯度分布,而有机硅呈现双向分布;少量有机硅氧烷C-1757和功能单体的加入对有机氟趋表能力起到协同促进作用,可以明显提高涂膜的表面水接触角。该乳液成膜后,对水的接触角达到106°,具有较好的疏水性。采用有机无机复合技术,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单分散SiO2粒子为种子,以反应型阴离子乳化剂和非离子型乳化剂复配,制备了纳米SiO2/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和纳米SiO2 /含氟硅丙烯酸酯疏水性复合乳液。对复合乳液的稳定性、复合粒子形态和复合机理进行了讨论。用透射电镜研究有机氟、含不饱和双键的硅氧烷改性对有机-无机杂化乳液结构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SiO2用量和粒径大小、乳化剂和氟硅单体对能否实现包覆和复合粒子形状有较大影响。在以80nm未改性纳米SiO2粒子为种子的纯丙烯酸酯单体乳液聚合中,其粒子形态为球状的有机聚合物环绕在无机粒子周围的花瓣型结构,随着粒子用量的增多,壳层形状逐渐变得规则,厚度逐渐变小,复合乳胶粒粒径变小且均匀。加入氟硅单体后所制备的复合乳胶粒呈现草莓状和双半球状两种形态,而对于改性SiO2呈现双半球状和雪人状两种形态。这是由于其聚合机理不同而造成的,对于未改性SiO2/丙烯酸单体的复合乳液,聚合物沉积机理占主导地位,加入氟硅单体后,由于有机硅氧烷的改性和架桥作用,使得体系中聚合物沉积机理和表面接枝机理分别在不同的阶段占主导作用。当SiO2粒子改性后,表面接枝机理成为主导。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纳米粒子的聚集对涂膜表面形貌的影响,由单分散纳米SiO2得到的复合乳液,表面粗糙度随粒子粒径和加入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化。XPS分析结果表明,在有机硅单体C-1757和纳米SiO2粒子共同存在时,涂膜中含氟硅聚合物向表面迁移程度略微高于纯氟硅改性的有机乳液涂膜中氟硅聚合物的表面迁移程度。在没有有机硅单体C-1757的情况下,单独使用未改性纳米SiO2粒子制备的有机-无机杂化乳液,涂膜中含氟硅聚合物向表面迁移程度受到抑制。通过接枝法制备出类似草莓结构的不同分级尺寸复合粒子,并利用低表面能的氟硅氧烷在涂膜表面的自组装功能对涂膜进行表面修饰,采用水接触角测试仪和AFM测试表征薄膜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疏水性和粒子大小及形状的关系,发现单一粒径涂膜表面疏水性能符合Wenzel模型,而由复合粒子组成的涂膜表面构成了符合Cassie模型的非均相界面,单纯的粗糙度因子不能反映水接触角的变化。由膜表面结构和粗糙度对润湿性影响的实验结果,结合理论分析可知,复合粒子较单一粒子更容易实现表面超疏水,随着分级结构级数的增加,表面会变得越来越疏水。在探索表面微观结构与疏水性能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分步添加无机粒子的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具有“梅花”状的不规则形状复合粒子,水接触角由光滑表面106°提高到154°。并以工艺简单的溶胶-凝胶法为基础,进行了工艺改进,将有机-无机乳液复合与溶胶-凝胶技术相结合,制备了表面覆有SiO2粒子的草莓状复合粒子,水接触角由106°提高到158°,同时滚动角降低至5°以下。这种草莓状复合粒子使涂膜表面具有类似荷叶表面微观结构的分级粗糙结构,从而实现了超疏水性能。并运用分形的方法进行了分维的计算及分形性的评价,结果表明:复合涂层表面的分级粗糙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润湿行为符合以分形参数为基础建立的粗糙表面水接触角方程。对于分级粗糙结构表面,分形尺寸较粗糙度因子能更好地反映表面形貌对水接触角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08-06-05)
曲爱兰,文秀芳,皮丕辉,程江,杨卓如[6](2006)在《超疏水涂膜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疏水涂膜以其独特的性能,在国防、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的制备技术制约了其在建筑外墙涂料等大型设施方面的应用。探索如何采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构造和调控涂膜的双微观结构,从而获得性能持久优异的超疏水性涂膜,并有效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是这一领域研究的最终目标。本文就超疏水材料表面理论的发展和近几年来超疏水膜制备技术取得的新成果进行了概括,并指出制备超疏水涂膜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利用表面能极低的含氟材料,将溶胶-凝胶、相分离技术和自组装梯度功能等技术有机结合,获得适宜的表面粗糙度和微观构造,是实现超疏水涂膜工业化生产的可行途径。(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06年11期)
超疏水涂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清洁超疏水涂膜具有特殊的表面性质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自清洁超疏水涂膜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形成自清洁超疏水性涂膜的必要条件,即具有适宜的粗糙度和低的表面能。着重阐述了仿生"荷叶效应"型、有机硅型、有机氟型、氟硅型等自清洁超疏水涂膜的制备方法、特性以及在建筑、交通运输、纺织、防腐蚀等领域的应用,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疏水涂膜论文参考文献
[1].朱杰,郑奎,王丽阁,王恩泽.超疏水涂膜的制备及其性能[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8
[2].刘鲜红,郝红,王斌,曹莉.自清洁超疏水涂膜的研究与应用[J].离子交换与吸附.2013
[3].黄二梅,皮丕辉,郑大锋,文秀芳,杨卓如.透明超疏水涂膜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0
[4].黄月文,刘伟区,罗广建.超疏水涂膜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
[5].曲爱兰.有机—无机杂化乳液超疏水涂膜的制备及表面微观结构调控[D].华南理工大学.2008
[6].曲爱兰,文秀芳,皮丕辉,程江,杨卓如.超疏水涂膜的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