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骨混凝土异形截面柱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分析

钢骨混凝土异形截面柱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分析

廖良平[1]2006年在《钢骨混凝土L形截面异形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钢骨混凝土异形柱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其集钢骨混凝土结构和异形柱结构体系的优点于一体,具有延性好、承载力高、适用美观等特点。有关钢骨混凝土异形柱抗震性能的试验及研究成果尚少见。本文通过4根L形截面钢骨混凝土柱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得到了L形截面钢骨混凝土柱在压、弯、剪共同作用下的破坏形态,实测了试件的荷载—位移P-D滞回曲线,计算其延性系数μ、等效粘滞阻尼系数he,探讨了轴压比、剪跨比、配箍率对钢骨混凝土异形柱滞回曲线、耗能能力以及延性的影响,并将钢骨混凝土异形柱与钢筋混凝土异形柱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钢骨混凝土异形柱承载力高、延性好,其抗震性能优于钢筋混凝土异形柱。

李辉[2]2008年在《钢骨混凝土L形截面短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异形柱体系出现于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末,近几年的发展比较快,相关的研究也有很多成果,但是由于异形柱体系腹板和翼缘本身相对比较薄弱,截面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承载力较低、延性较差,严重影响了该体系在实践中应用。尤其是异形柱在高烈度地区,《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规定异形柱在八度区的建筑物高度:框架体系不能超过12米,框架剪力墙结构不超过28米,这样就使得异形柱的应有受到极大的限制。已有资料表明在异形柱里加入钢骨可以很大程度的改善其延性,笔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钢骨混凝土L形截面短柱的抗震性能。通过设计制作14根钢骨混凝土L形截面短柱和2根钢筋混凝土L形截面短柱,在考虑了剪跨比、轴压力系数、体积配箍率和配骨率等参数对L形柱抗震性能的基础上,进行了钢骨混凝土L形截面短柱的抗震性能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试验过程中,观察L形柱裂缝的开展情况、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得出钢骨混凝土L形短柱的破坏形态为:剪切斜压破坏和剪切粘结破坏两种。通过分析研究了钢骨混凝土L形截面短柱滞回曲线及主要试验参数对滞回曲线的影响,得出配骨率、配箍率、剪跨比增大时,所得滞回曲线较为丰满,曲线包含的面积较大,有较大的塑性变形能力,极限变形大:反之,得出相反的结论。而轴压力系数较高时,滞回曲线相对狭窄,变形能力小,循环次数较少。同时由滞回曲线得到骨架曲线,分析了轴压力系数、剪跨比、配箍率和配骨率对试件骨架曲线的影响,得出改变配骨率不会改变骨架曲线的形状;而改变轴压力系数能改变骨架曲线的形状;改变体积配箍率则只能改变骨架曲线的下降段等结论。最后简单分析并提出了位移延性比限值和轴压力系数限值,为钢骨混凝土L形短柱的合理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张学亮[3]2008年在《T形截面钢和混凝土组合异形柱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钢和混凝土组合异形柱结构是在异形柱结构、钢骨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的应用基础上结合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优点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其不但具有普通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房间不露出柱楞、美观适用、实际“得房率”高等优点,同时也克服了普通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承载力不足、抗震性能差、轴压比限值过低及钢骨混凝土异形柱施工难度大等缺点,对于进一步推广异形柱的应用,扩大异形柱的适用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制作叁榀1:3的单跨单层T形截面异形柱框架模型(其中一榀为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两榀为钢和混凝土组合异形柱框架),分别采用拟动力和低周反复加载两种试验方法,对该叁榀框架结构的动力响应、承载力、破坏特点、耗能性能、延性指标等进行了分析对比。试验及分析表明,与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相比钢和混凝土组合异形柱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整体工作性能,承载力高,延性及耗能性能好,在轴压比较高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好的抗震性能。这就为提高异形柱结构的最大使用高度及将异形柱结构应用到8度以上烈度地区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最后,根据相关结论对T形截面钢骨异形柱的设计、构造提出了一些建议,相关内容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黄选明[4]2005年在《带暗支撑短肢剪力墙及筒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住宅越来越多,人们对高层住宅平面与空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兴起的短肢剪力墙结构是一种比普通剪力墙结构自重轻、保温好、平面布置灵活、建筑功能良好的高层住宅结构体系。研制抗震性能好的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关键是研制抗震性能好的短肢剪力墙,本文对此做了较系统的抗震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异形柱与短肢剪力墙在住宅结构中有时会同时出现,且二者的研究有一定的相关性,而高层住宅中的异形柱往往是短柱,本文提出了改善异形截面短柱抗震性能的措施,并进行了相应的抗震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无论是高层短肢剪力墙结构,还是其它高层建筑,常常用筒体作为其主要的抗侧力部件,本文提出了改善筒体抗震性能的措施,并进行了相应的抗震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本文完成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提出并较系统地完成了12 个带交叉钢筋或带暗柱异形截面短柱、10 个带暗支撑L 形截面短肢剪力墙、2 个带暗支撑“一”字形截面短肢剪力墙,1 个普通核心筒及1 个带暗支撑核心筒等共26 个构件及结构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试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带交叉钢筋或带暗柱异形截面短柱、带暗支撑短肢剪力墙和带暗支撑核心筒具有良好的抗震耗能机制。2.在试验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这些构件及结构的刚度及其衰减过程、承载力、延性、滞回特性、耗能能力、破坏机制等。揭示了交叉钢筋和暗柱对提高异形截面短柱抗震性能的作用;揭示了暗支撑与短肢剪力墙共同工作的机理;揭示了暗支撑与核心筒共同工作的机理。3.建立了上述构件及结构的刚度及承载力计算的简化力学模型与理论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4.提供了异形截面短柱及带暗支撑核心筒体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模型与方法,利用ANSYS 程序进行计算分析,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符合较好。5.建立了短肢剪力墙的恢复力模型,建立了短肢剪力墙结构的动力计算模型,进行了其非线性时程地震反应分析,得出了若干重要的结论。6.提出了带暗支撑短肢剪力墙及核心筒体的抗震设计方法和构造措施。7.研究的带暗支撑核心筒已在典型工程中应用。主要结论:(1) 提出的带交叉钢筋异形柱和带暗柱异形柱的设计方法,均可明显的提高异形截面短柱的承载力、延性及耗能能力。(2) 提出的带暗支撑短肢剪力墙的开裂荷载、明显屈服荷载、极限荷载比普通短肢剪力墙的相应值明显提高,后期刚度稳定性较好,对抗震十分有利,延性

徐金俊[5]2016年在《型钢混凝土T形柱—钢梁空间节点的震损机制与计算理论》文中提出型钢混凝土异形柱因其内置型钢的增强作用而致使异形柱结构的适用范围得到扩大。节点作为框架中的传力枢纽,其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结构的整体受力行为。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节点具有柱肢截面薄而细长、核心区配钢配筋量大而拥挤、截面形状不规则等特点,导致此类节点的内在传力机制较传统节点的复杂;更甚之处在于地震波作为一种随机概率波,其作用于结构上的水平地震加速度具有二维双向性,空间耦合性对型钢混凝土节点的破坏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论文对型钢混凝土T形柱-钢梁空间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数值方法以及计算理论开展了深入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自主研发的加载装置对10个型钢混凝土T形柱-钢梁空间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得到了此类空间节点在受力全过程中的裂缝开展模式、最终破坏形态以及柱端水平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核心区钢材的应变状态和相应的分布规律,比较分析了强度衰减、刚度退化、位移延性系数、层间位移角、耗能系数以及残余变形等抗震性能指标,初步揭示了以“弱节点”为设计准则的型钢混凝土T形柱框架空间节点的破坏机理,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翔实的试验支撑。(2)基于课题组前期完成的型钢混凝土L形柱、十形柱-梁平面及空间节点和收集到的钢管混凝土十形柱-钢梁空间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成果,采用标准化计算方法对同类型节点的滞回特性和承载力进行统一分析,得到了一些具有共性的研究结论;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承载能力、刚度、延性系数、耗能能力、层间位移角的角度建立了所有试件的抗震性能指标数据库,为深入开展基于性态的损伤分析奠定试验依据。(3)首先,根据课题组前期获取的17个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抗震性能试验实测数据,建立了该类结构柱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量化指标;采用基于变形和能量的双重准则,结合异形柱结构的力学特性,通过引入组合系数的办法,提出了适用于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抗震性能演化分析的Park-Ang修正模型;通过控制损伤阀值,明确了型钢混凝土异形柱在各性态水平下的地震损伤评估依据。其次,通过联合课题组完成的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平面节点和空间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成果,在结合异形柱结构力学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组合系数的办法,提出了适用于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节点地震损伤的Park-Ang修正模型,由此确立了节点组合系数的计算方法,并对各试验影响因素进行了损伤演化分析。(4)基于结构钢的应力叁轴度,发展了型钢混凝土T形截面柱-钢梁空间节点的数值模型,并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细化了试验变化参数关于加载角度和轴压比的影响,同时扩展了相应的分析参数如混凝土强度等级、柱截面配钢率(包括翼缘配钢率和腹板配钢率)、肢高肢厚比、剪跨比、梁高和正交梁系的高差,建立了此类新型空间节点受力性能指标的计算数据库;并得到了加载角度对型钢混凝土T形柱框架空间节点受剪承载力的影响,由此得出了相应的数学计算模型。(5)通过已获取的9个型钢混凝土T形截面柱-混凝土梁平面节点和9个型钢混凝土T形截面柱-钢梁空间节点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成果,提出了以屈服点、峰值点和破坏点为特征点并考虑刚度退化的叁折线型骨架曲线模型,给出了基于试验参数的特征点值确定方法;根据试验获取的滞回特性,简化了不同配钢形式型钢混凝土T形截面柱框架节点的滞回环;通过引入基于损伤的循环退化指数对节点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屈服荷载、最大荷载、卸载刚度以及再加载刚度等力学性能指标进行了退化描述,并建立了基于损伤效应的型钢混凝土T形截面柱框架节点的恢复力模型。结合试验结果,对恢复力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6)首先,分别采用迭加原理和弹性理论对型钢混凝土T形柱框架节点剪切开裂进行承载力推演分析;基于截面置换法,将实腹式配钢节点核心区型钢腹板的抗剪贡献计入计算模型。基于所提出的计算方法,将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结论为采用理论计算的剪切开裂承载力均大于试验值,但迭加原理的计算值更加接近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工程精度。其次,根据试验和数值模拟成果,将加载角度引入并考虑其空间作用,提出了混凝土项基于斜压杆理论的型钢混凝土T形柱框架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该模型计算结果比现有规范公式更加接近试验值。

刘祖强[6]2012年在《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是异形柱结构和型钢混凝土结构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它不仅具有异形柱结构柱楞在室内不凸出、少占建筑空间、美观适用等优点,还保持了型钢混凝土结构承载能力高、抗震性能好等优越性。课题组前期已经对型钢混凝土异形柱及其框架节点的基本受力行为及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进行系统研究。设计了3榀两跨叁层的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分别为空腹式配钢的异形柱中框架、实腹式配钢的异形柱边框架和实腹式配钢的异形柱中框架。通过对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观察了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的受力过程和破坏形态,获得了型钢应变的分布、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分析了其承载力、层间位移角、延性、耗能能力、刚度退化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破坏时形成梁铰机制,符合“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要求;滞回曲线饱满对称,延性和耗能能力均优于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的叁折线恢复力模型。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进行了单调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根据计算结果,对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的工作机理进行了分析,明晰了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截面应力分布和发展规律以及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Abaqus模型分析了混凝土强度、柱型钢强度、轴压比、柱肢高肢厚比、梁柱线刚度比和梁柱屈服弯矩比对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受力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各参数的影响规律。采用Opensees平台系统对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进行了滞回性能及时程反应分析。对试验框架模型进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计算,得到的滞回曲线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梁端和柱端的弯矩-曲率滞回曲线以及P-Δ效应和轴压比对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滞回性能的影响。对试验框架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和输入地震波作用下的时程分析,结果与Sap2000的相应计算结果符合较好。基于计算结果,分析了峰值加速度相同的不同地震波作用下以及峰值加速度不同的同一地震波作用下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的位移、加速度和基底剪力等动力响应。参照国内外相关规范,将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的性能水平划分为正常使用、暂时使用、修复后使用、生命安全和接近倒塌五档,并结合叁个地震设防水准,给出了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的抗震性能目标。在型钢混凝土异形柱及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对应五个性能水平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将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应用于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合其结构特点给出了设计步骤,并以8层框架为例,具体说明了设计过程。同时,通过总结分析给出了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的构件截面设计方法。

杨超[7]2016年在《T形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火灾后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型钢混凝土异形柱通过截面配置型钢,可显着提高结构体系的承载力、刚度、位移延性及变形能力,其应用日趋广泛。火灾损伤,造成混凝土和内部型钢材料性能的退化,势必导致型钢混凝土异形柱其抗震性能的改变,而国内外尚未见有对此方面的研究报道。因此,本文开展了T形型钢混凝土异形柱在不同试验参数下的火灾损伤和在灾后抗震的试验研究,主要的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7根T形型钢混凝土异形柱进行了火灾损伤试验研究,深入分析了火灾后其表观试验现象和裂缝开展规律,以及在火灾下截面温度场分布和竖向变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1)火灾损伤后,混凝土表面出现明显的颜色变化和表面裂缝;(2)混凝土的升温速率和截面温度随着距受火面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在100℃附近有明显的温度平台;(3)混凝土的热惰性在火灾下表现明显,混凝土温度变化明显滞后于炉温,内部测点温度滞后于外部测点;(4)火灾下,异形柱的变形主要由温度引起,试件受热膨胀产生轴向变形且呈线性增长。2.对7根火灾损伤试验柱和1根未受火试验柱进行了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深入分析了各试验柱的受力特点、破坏过程和最终破坏形态,试验结果表明:(1)异形柱的破坏过程均经历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和破坏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受力特点和试验现象;(2)箍筋对混凝土起到了有效的约束作用,能有效的传递剪力,防止剪力滞后的发生;(3)轴压比的提高,增加了构件截面的应力,在弯矩作用下翼缘背面上下端混凝土更容易发生弯曲压碎破坏;(4)剪跨比的提高降低了翼缘背部侧面上下端混凝土的弯曲压碎破坏程度;(5)火灾损伤,削弱了翼缘作用,其纵向抗剪最不利截面较未受火柱更靠近翼缘。3.对火灾后T形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抗震性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混凝土开裂前,其应变沿截面高度分布仍符合平截面假定,混凝土开裂后平截面假定不再成立;(2)火灾损伤明显削弱异形柱的滞回性能,位移延性和耗能能力,降低了构件的屈服强度和极限承载力,加速了强度和刚度的衰减;(3)轴压比是结构和构件抗震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轴压比的提高,增加了截面的受压区高度,限制了截面转动,提高了构件的初始刚度和强度,滞回耗能随位移增加显着提高,但增加了脆性破坏和钢骨的变形失稳的可能,从而降低了构件的位移延性,后期加速了强度衰减和刚度退化;(4)剪跨比是影响火灾后T形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剪跨比的提高降低了构件的初始刚度、极限承载力和耗能性能,但其强度衰变缓。剪跨比在2.0左右以下随着剪跨比的增加延性变差,在2.0左右以上位移延性随着剪跨比的增加而提高;(5)配箍率的增加可显着改善构件的位移延性和滞回耗能能力,提高构件的承载力,延缓构件的刚度和强度退化。

蒋丽娜[8]2006年在《钢骨混凝土T形截面异形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骨混凝土异形截面柱框架结构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它集钢骨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优点为一体,解决了混凝土框架结构房间转角因采用矩形柱所产生的棱角突出等问题,具有承载力高、延性好、抗震性能优、适用美观等特点。结构恢复力模型是抗震结构受力全过程分析的重要依据。而结构延性、耗能能力是结构恢复力模型建立的基础,是抗震性能研究的核心问题。有关钢骨混凝土异形柱抗震性能的试验及研究成果国内外尚少见,本文设计了叁个钢骨混凝土异形柱和一个钢筋混凝土异形柱试件,根据试验结果,描绘了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全过程,揭示了构件的受力性能及破坏形态;分析了钢骨混凝土异形柱的延性、滞回特性、耗能能力、承载力退化、刚度退化、破坏特征;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试验结果发现,钢骨混凝土异形柱抗侧刚度比普通钢筋混凝土异形柱大,相同荷载下产生的侧移小;钢骨混凝土异形柱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延性衰减、刚度退化、承载力退化比普通混凝土异形柱慢,在高抗震设防区建造高层、大跨建筑,钢骨混凝土异形柱结构体系比普通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对抗震更为有利。

李哲[9]2007年在《钢骨混凝土异形短柱承载力和延性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异形柱框架结构的研究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现有的研究资料表明,异形柱框架结构具有的突出优点,如质轻,使用面积大等,缺点是相对于矩形柱受力性能和延性较差。因此,如何保持在现有截面大小的情况下,同时提高异形柱受力性能及延性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综合钢筋混凝土异形柱和钢骨混凝土矩形柱的特点,本文首次提出在异形柱中加入钢骨,通过试验研究和数值仿真分析对钢骨混凝土异形短柱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有: 研究了钢骨混凝土异形短柱的抗震性能。通过钢骨和钢筋混凝土异形短柱的对比试验,分析钢骨混凝土异形短柱的破坏形态和滞回曲线特性,研究了轴压力系数、配箍率、配骨率和剪跨比等因素对钢骨混凝土异形短柱延性的影响,得出了各影响因素与延性系数的关系曲线。本文根据试验结果、在满足一定延性的基础上,提出了钢骨混凝土异形短柱的轴压比限值。 研究钢骨混凝土异形柱的轴压承载力。通过对钢筋混凝土与钢骨混凝土异形柱做轴向受压承载力的对比试验,得出在增加少量钢骨的情况下,承载力明显提高的结论,并提出了钢骨L形和T形短柱的轴压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和试验值吻合较好。 研究钢骨混凝土T形短柱的抗剪承载力。分析了剪跨比、轴压比、配骨率、配箍率等因素对抗翦承载力的影响,得出了基于累加强度法的钢骨混凝土T形短柱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运用有限元软件对钢筋和钢骨混凝土异形柱轴向受压和钢骨T形短柱抗剪性能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元软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由于试验试件数量有限,本文同时运用有限元软件对8根考虑配骨率和剪跨比变化的钢骨混凝土T形短柱进行仿真试验分析。

王鑫[10]2009年在《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是由异形钢筋混凝土柱和钢管混凝土柱发展而来,它不仅可以满足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对高耸、大跨以及重载的要求,充分弥补了异形钢筋混凝土柱承载力不足的缺陷,而且也满足了人们对建筑室内装修的审美要求,它可以充分避免了传统矩形钢筋混凝土柱在室内出现柱楞的缺点,从而给室内装修与家具布置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最常见的截面形式有叁种,即十字形、T形和L形。叁种截面形式可布置在建筑中的中柱、边柱以及角柱。它们是由异形钢筋混凝土柱和钢管混凝土柱共同组成的,其中钢管混凝土柱位于各截面柱的纵横交叉中心点上,组合后的柱称为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相比,在相同截面的条件下,其因含有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可大大提高其承载力和延性,它同时具备钢筋混凝土异形柱和钢管混凝土柱的优点,能有效地扩大异形柱的应用范围,开拓了异形柱住宅体系的新领域。本文设计了叁种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为深入地研究这种新型构件的力学性能,对十字形、T形和L形截面构件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叁种截面形式构件轴压力学性能,利用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计算叁种构件的承载力和位移,详细阐述了叁种构件的破坏机理。同时,为了校核模拟计算的准确性,针对十字形截面构件进行了试验分析,文中详细介绍了试件的制作过程、加载设备和加载方法以及位移量测方法,对不同钢管直径情况下的十字形截面构件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钢管直径的增大,构件的承载力及延性也相应的增加,但它们的峰值荷载下对应的位移基本相同,其结果与模拟计算的结果吻合较好。本文又针对十字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进行了采用不同长细比和偏心荷载作用以及延性性能分析,分别得到了十字形构件在不同的长细比下的承载力和位移数值,构件在偏心荷载作用下的破坏形态以及极限承载力和位移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吻合较好,构件在单向荷载作用下延性性能的分析,计算了构件的延性系数,得出结论,十字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各部分协同工作使构件具有良好的延性,这种新型异形柱构件可以在工程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钢骨混凝土L形截面异形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廖良平. 广西大学. 2006

[2]. 钢骨混凝土L形截面短柱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 李辉. 西安理工大学. 2008

[3]. T形截面钢和混凝土组合异形柱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张学亮. 广西大学. 2008

[4]. 带暗支撑短肢剪力墙及筒体结构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D]. 黄选明. 北京工业大学. 2005

[5]. 型钢混凝土T形柱—钢梁空间节点的震损机制与计算理论[D]. 徐金俊. 广西大学. 2016

[6].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 刘祖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7]. T形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火灾后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杨超. 青岛理工大学. 2016

[8]. 钢骨混凝土T形截面异形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 蒋丽娜. 广西大学. 2006

[9]. 钢骨混凝土异形短柱承载力和延性的研究[D]. 李哲. 西安理工大学. 2007

[10]. 异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力学性能研究[D]. 王鑫. 沈阳建筑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  ;  ;  

钢骨混凝土异形截面柱抗震性能试验及理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