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晚唐诗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晚唐,诗歌,意象,诗风,身体,屈原,沉郁。
晚唐诗歌论文文献综述
王欢庆[1](2019)在《晚唐诗歌玉意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唐诗歌研究是唐代文学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研究者的目光大都集中在盛唐时期。新时期以来,文学研究在新的理论关照下拓宽了视野,文学研究不再局限于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晚唐诗歌研究的转机也就出现了。近年来关于唐诗意象的研究成果颇丰,但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盛唐时期,关于晚唐诗歌意象研究的着述不多。玉作为一种诗歌中较为常见的意象,在历代诗歌意象研究中均有涉及,但关于晚唐诗歌玉意象的专门研究目前还未出现。由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晚唐诗歌中玉意象进行分类,解析晚唐诗歌中玉意象的独特之处。本文分为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玉意象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第一章主要论述玉之变迁:从物象到意象。第一章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考察了史前到唐代出土玉器的功能,整理唐前典籍中关于玉的记载,了解玉的文化属性;其次,对本文研究的玉意象进行界定,之后专门整理了晚唐之前各时期诗歌中的玉意象,整体把握玉由物象到意象的演变过程。第二章主要论述晚唐诗歌中玉意象的类型营构及特点。首先,对晚唐诗歌的玉意象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类,将晚唐诗歌中玉意象的类型分为:玉意象与政治理想,玉意象与神仙道教思想,其他玉意象;其次,将晚唐诗歌玉意象的营构与呈现方式进行概括;第叁,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对晚唐诗歌中玉意象的整体特点进行了总结,将晚唐诗歌玉意象的特点分为两点,一是浸染悲情,二是婉而多讽。第叁章是晚唐诗人诗歌玉意象研究举隅。第一节论述李商隐诗歌中玉意象朦胧迷离的特点,玉意象对李商隐诗歌清冷意境营造的作用。第二节分析温庭筠诗歌中玉意象秾艳的特点,以及玉意象对温庭筠绮靡诗歌风格形成的影响。结语部分对晚唐诗歌玉意象分类进行了概括,并阐释了晚唐诗歌玉意象的特点及影响。(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欢庆[2](2019)在《略论晚唐诗歌中的玉意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玉器的主要功能是祭祀,随着时代的发展,玉被赋予了一系列美好的品质,并成为历代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的意象。唐诗中运用了大量玉意象,而晚唐诗歌中的玉意象有其独特的时代特点。(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邓杉[3](2019)在《李商隐诗歌用典与晚唐诗风》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唐衰败的时局和萧瑟的世态让诗人心中充满了失望情绪,他们努力用精美的文字描摹丰富和细腻的内心体验,开创了唐诗创作的新局面。李商隐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纷繁的用典是其诗作的一大特色,有史实、有传说、有平常风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晚唐诗坛的面貌。(本文来源于《学园》期刊2019年01期)
祁国宏[4](2018)在《末世诗人的楚骚情怀——晚唐诗歌之屈宋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唐诗人频频称引屈原、宋玉其人其作,诗作总量蔚为大观。究此现象个中之因由,盖以晚唐末世诗人皆心存浓重的楚骚情怀。细绎之有如下数端:一是晚唐诗人继承、接受了忠直立身、才能卓异而际遇悲凉的屈宋形象,二是晚唐诗人较多地接受了屈宋辞赋感伤兴寄的笔法格调,叁是晚唐诗人对宋玉及其辞赋的接受更多、更明显一些,具体表现于扬其才华、同其感伤与摹其艳情。(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杨洁[5](2018)在《从晚唐诗歌看唐王朝的衰落》一文中研究指出唐朝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在开元年间国力达到极盛,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天佑四年(907年)灭亡。诗人作为社会精英群体,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通常是较高的,其往往通过诗歌这一高度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鞭挞社会丑恶,传颂人间真善美。晚唐诗人通过诗歌对经济压迫的描述,对政治腐败的揭露,对社会动乱的阐述来展示衰落的唐王朝,让我们从文化人的视角更好地了解晚唐历史。(本文来源于《忻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辛秋君[6](2018)在《晚唐诗人喻凫诗歌中的仕进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活于晚唐的喻凫是当时颇有声名的诗人。喻凫自幼苦读诗书,累举十余年不第,后虽及第,终其一生却都是七品以下官员,远离政治中心。但他从未停止求仕的心态,不断与当时名士进行往来唱和,并和与自己同为中下层的文人们交心诉苦,还与方外人士广泛交游。在科举几乎是唯一实现抱负途径的晚唐,喻凫坚持着入仕的信念,他在科举的道路上不停尝试,希望通过政治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但由于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朝政的黑暗,喻凫累举十余年而不第。在多年考试而不及第的过程中,他尝试用诗歌来作为仕途的敲门砖,希望用诗歌来获得当时重臣以及社会的认可,从而从另一种途径实现自身的理想抱负。虽然十余年后喻凫终于及第,且手中职权不大,但喻凫并没有放弃对仕途的希望,他还积极地通过诗歌来鼓励友人继续考取功名。(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15期)
潘超[7](2018)在《晚唐诗人裴夷直和钱翊诗歌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裴夷直和钱珝是晚唐时期的诗人,也是这一时期存诗较多的诗人。据《全唐诗》所载,裴夷直现存诗一卷,共计53首,钱珝现存诗一卷,共计108首。二人所处时代较近,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大体相同,且都有贬谪经历,因而二人在诗歌内容和写作风格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因其分属晚唐前后两个不同的阶段,裴夷直是武宗朝人,钱珝则是昭宗朝人,二人在诗歌创作风格上各有侧重,且在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略有不同。故而,二位诗人的诗歌具有可比性,且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范围和方法。第二章根据现有的史书典籍以及众多学者对二位诗人的研究着述,对裴夷直和钱珝的人生经历和创作情况进行梳理,并对二人诗歌创作的可比性进行分析,为第叁章和第四章对裴夷直和钱珝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第叁章对裴夷直和钱珝诗歌内容的异同点进行比较,二者诗歌内容的相同点主要在于感伤时事,怀念故国;借古喻今,反观现实;寄情山水,遗世独立等方面,而对其区别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叁点,即裴诗多酬唱赠答,钱诗多山水抒情;裴诗多苦闷难遣,钱诗多自慰豁达;裴诗即兴少蕴藉,钱诗从容耐咀嚼。第四章为裴夷直和钱珝诗歌艺术特色比较。从表现手法上看,二人都善用比拟的形式且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借景抒情,不同点在于裴夷直更多的是借古抒怀而钱珝则更多直抒胸臆之作;从语言风格上看,二位诗人的作品都较为委婉细腻且含蓄隽永,只是裴夷直的作品更加质朴平实,钱珝则更精炼工整。论文通过对裴夷直和钱珝诗歌的比较,旨在窥探整个晚唐时期诗人的无奈与超脱以及晚唐士人有志不能酬的苦楚心态,同时对整个晚唐时期诗歌作品的研究起到丰富和补充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8-05-14)
陈婷[8](2018)在《身体视阈下的晚唐诗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人的身体观在继承传统观念的同时具有自身特色。晚唐诗人迫于社会和时代的衰变,把视角更多地转向自身,关注自我。其身体观念主要体现在无可安顿的飘零感和身不由己的无奈感。这种观念加剧了他们对身体脆弱一面的认知,所以他们也在诗歌里着意描写“病态”之身。本文试结合晚唐文人的身体观念以及身体状况,分析晚唐诗歌身体书写的审美特征,揭示兼具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双重角色的“身体”在晚唐诗歌创作中的影响。首先,从视、听、触、味、嗅觉几个方面来考察诗人如何通过身体感知的方式来认识和描述客观世界。在这一环节中呈现的是创作主体与客观世界双向互动的关系,包含了在感官机能运作条件下的主观对外部事物的认知和审美过程。比如,就肤觉方面来说,晚唐诗人对外界气温的变化感知十分敏锐,他们在创作中书写这种冷暖变化带给他们的感情和身体上的影响。晚唐期间,两唐书共载有十二条异常寒冷的天气现象。畏寒是晚唐诗歌触感描写的突出主题。其次,晚唐诗人对疾病的描写从生理层面跨越到心理、文化和社会层面,形成一种普遍的病态哀吟,后代论诗者对晚唐诗歌“衰飒”“体质清弱”的评价与此不无关系。疾病最直接的体现是畏寒、脸色暗黄、身形消瘦、食欲不振、乏力体虚等生理症状;这种生理上的病痛会对诗人的日常生活造成直接的影响。晚唐诗人对疾病的描写并未仅停留在对生理疼痛和日常生活的记录上,他们往往借“病”来隐喻社会和人生,表达主观情感,从而使疾病超越了生理层面的意义,与社会、文化、人生相联系,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展现诗意之病,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晚唐诗歌里出现较多瘦弱的身体形象。最后,晚唐以衰老为主题的诗歌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或以衰老抒发离愁、孤独、失落之感;或以身体的“衰老”为由消极避世;或借身体的衰老感叹人生无所成就,尤以此类最多。身体的自然衰老是人类无可避免的生理现象,但是不管处于中年还是老年阶段,“衰老”成为晚唐诗人对自我形象的普遍定位。因此,“衰老”在晚唐诗歌中更多关涉社会与人生层面。“衰飒”一词已出现晚唐诗歌创作中,多指涉身体层面的衰老多病,尚未成为诗歌品评术语。明清论诗者对晚唐诗歌“衰飒”之论与此有渊源。(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5)
岳五九[9](2018)在《盛中唐诗歌向晚唐过渡的标本——薛逢诗歌论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薛逢诗歌在唐代诗人中算不上大家和名家,但也算独具面目的一个。薛逢诗歌艺术看似不名一状,难测其端:诗歌风格豪放与英逸交错,诗歌感情基调沉郁与雄浑间杂,诗歌语言浅俗与精警并存。而在其思想和心态表达上:盛世理想主义情怀中渗透衰世感伤,关中士族辉煌自傲中渗透没落烙印,岁月人生反复感慨中渗透个人忧愤。从中可见盛唐的理想主义、中唐的通俗化向晚唐的怀古伤今倾向的转变轨迹。从这个意义上说,薛逢的诗歌艺术形式和思想心态是盛中唐向晚唐过渡的标本,也是时代由盛而衰和诗歌变向的生动写照。(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曹小燕[10](2018)在《晚唐诗人许棠诗歌的语言艺术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许棠诗歌的语言富有色彩感、层次感及画面感。诗人通过运用具有色彩义的词语,营造了孤寂幽冷的诗境,加深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通过空间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了层次感;通过动景、静景、动静景相结合的描写,使诗歌呈现出了萧疏寂寥的画面。(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06期)
晚唐诗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早期玉器的主要功能是祭祀,随着时代的发展,玉被赋予了一系列美好的品质,并成为历代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的意象。唐诗中运用了大量玉意象,而晚唐诗歌中的玉意象有其独特的时代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唐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1].王欢庆.晚唐诗歌玉意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2].王欢庆.略论晚唐诗歌中的玉意象[J].北方文学.2019
[3].邓杉.李商隐诗歌用典与晚唐诗风[J].学园.2019
[4].祁国宏.末世诗人的楚骚情怀——晚唐诗歌之屈宋接受[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5].杨洁.从晚唐诗歌看唐王朝的衰落[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
[6].辛秋君.晚唐诗人喻凫诗歌中的仕进思想[J].北方文学.2018
[7].潘超.晚唐诗人裴夷直和钱翊诗歌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8
[8].陈婷.身体视阈下的晚唐诗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9].岳五九.盛中唐诗歌向晚唐过渡的标本——薛逢诗歌论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曹小燕.晚唐诗人许棠诗歌的语言艺术浅析[J].青年文学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