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烟草赤星病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烟草,病菌,表型,抗性,多样性,芯片,杀菌剂。
烟草赤星病菌论文文献综述
黄艳飞,汪汉成,吴庆丽,陈兴江,蔡刘体[1](2019)在《烟草赤星病菌对嘧菌酯抗性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烟草赤星病致病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对嘧菌酯的抗性风险,以敏感菌株J6为试材,通过菌丝药剂驯化和分生孢子紫外诱变诱导抗性突变体,并对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对抗性突变体与敏感菌株线粒体的细胞色素b基因(cyt b) cDNA序列全长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经药剂驯化未获得抗性突变体,而紫外诱变共获得7株抗性突变体,突变频率约为0.007%,抗性水平分别为5.27、8.28、25.28、12.82、6.14、9.28和52.91倍。适合度研究表明,抗性突变体与敏感菌株的分生孢子萌发能力及致病力相当,但分生孢子产生量均高于敏感菌株,菌丝生长速率除突变体6-1外均快于敏感菌株。cyt b基因cDNA序列分析表明:有4株抗性突变体在不同位点上发生了核苷酸突变,其中突变体6-7 cyt b的249位和871位碱基由T突变为C,但其编码的氨基酸未发生突变;突变体6-8 cyt b的734位碱基由T突变为C,引起所编码的245位丙氨酸突变为缬氨酸(V245A);突变体6-9 cyt b的510位碱基由T突变为A,所编码的170位由精氨酸替代了丝氨酸(S170R);突变体6-11cyt b的732位碱基由T突变为A,所编码的244位由苯丙氨酸替代了亮氨酸(L244F),其776位碱基由T突变为C,所编码的259位由丙氨酸替代了缬氨酸(V259A),其1 156位碱基由A突变为G,所编码的氨基酸未发生变化。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烟草赤星病菌对嘧菌酯存在潜在的抗药性风险,其cyt b基因的点突变与其对嘧菌酯的抗药性有关。(本文来源于《农药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许灵杰,邹光进,谭应举,陈骏,曲振飞[2](2019)在《竹醋液制剂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防治烟草赤星病的有效生物农药,开展了不同浓度竹醋液对烟草赤星病菌的室内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竹醋液对该病菌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以稀释20~40倍处理效果最好,抑菌率达100.00%;其他稀释处理对该病菌的生长仍然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3期)
张彬彬,赵晓雨,刘翔,王雪婷,张秀娟[3](2019)在《烟草赤星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氟环唑敏感性测定及田间防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山东省主要烟草产区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对苯醚甲环唑和氟环唑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苯醚甲环唑和氟环唑对86株烟草赤星病菌菌株的EC_(50),用Spearman’s秩相关系数法分析供试菌株对2种杀菌剂敏感性的相关性,并评价其对烟草赤星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对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EC_(50)值介于5.3883~8.0316 mg/L之间,平均值为6.9594 mg/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性偏正态分布,田间烟草赤星病菌对苯醚甲环唑仍然较为敏感,可建立田间烟草赤星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氟环唑对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的EC_(50)值介于0.1253~0.2517 mg/L,平均值为0.1773 mg/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性偏正态分布,可建立田间烟草赤星病菌对氟环唑的敏感基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烟草赤星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氟环唑敏感性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对烟草赤星病具有较好的防效,其有效成分150 g/hm~2处理的防效最高,为73.99%;12.5%氟环唑悬浮剂对烟草赤星病的最高防效为70.57%。表明2种叁唑类杀菌剂对烟草赤星病防效较好。(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艳军,郭荣[4](2019)在《烟草赤星病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液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寻烟草赤星病的生防药剂,减少该病害对烟草生产的影响,利用琼脂块法和管碟法从土壤中筛选烟草赤星病拮抗菌,并进行鉴定,考察其抗菌谱和发酵稳定性.结果表明:成功筛选得到一株拮抗菌株ZJNU968,其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到了3.60 cm;根据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鉴定该菌株为Streptomyces lunalinharesii;ZJNU968菌株对杨树溃疡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等均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同时,发酵液中抗菌活性物质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和光照稳定性.因此,ZJNU968菌株产生的代谢产物有望开发成为一种新型防治烟草赤星病菌的生物农药.(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黎妍妍,杨涛,贾欣欣,郑露,黄俊斌[5](2018)在《湖北省烟草赤星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湖北省烟草赤星病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长柄链格孢(Alternaria longipes)和鸭梨链格孢(Alternaria yaliinficiens)4种链格孢属致病菌的代表性菌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分析,并分析了不同温度和保湿时间对长柄链格孢菌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链格孢菌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0℃;长柄链格孢最适宜的pH为5~6,其他种的最适宜生长pH为6~8。在不同碳源中,以甘露醇和半乳糖作为碳源时鸭梨链格孢生长最快,乳糖、葡萄糖等5种碳源最适宜链格孢生长,长柄链格孢在各种碳源下均生长最慢。在不同氮源中,除长柄链格孢的最适氮源为氯化铵外,其他3种链格孢在蛋白胨作为氮源时生长最快。不同种的链格孢属致病菌的致病力存在差异,除鸭梨链格孢菌株表现为弱致病力外,其他3种链格孢均存在强致病力菌株。不同温度及保湿时间对长柄链格孢菌致病力具有显着影响,最适发病温度为25~30℃,保湿时间与病害严重度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2期)
李六英,王甲军,张炜,陈美均,马冠华[6](2018)在《烟草赤星病菌的Biolog代谢表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我国烟草赤星病的2种主要致病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长柄链格孢菌Alternaria longipes的碳氮源代谢表型。采用Biolog表型芯片技术分析了2株链格孢菌(中等致病力的CQ1和GZ11)及2株长柄链格孢菌(强致病力的HuN2和弱致病力的YN4)对PM1、PM2微孔板中190种碳源物质和PM3微孔板中95种氮源物质的代谢情况。结果发现,4株赤星病菌均能代谢PM1-PM3微孔板中24.21%的碳源和86.31%的氮源。不同致病力菌株间的碳氮源代谢能力表现出一定差异,长柄链格孢菌的强致病力菌株HuN2比弱致病力菌株YN4对D-甘露糖、D-木糖、D-甘露醇、b-环糊精、L-缬氨酸、D-天门冬酰胺、腺苷和i-赤藓糖醇等物质的代谢更显着;链格孢菌的中等致病力菌株CQ1比GZ11对L-鼠李糖、海带多糖和二羟基丙酮的代谢更好;弱致病力菌株YN4比强致病力菌株HuN2和中等致病力菌株CQ1、GZ11对水杨苷的代谢更明显。表明烟草赤星病菌的不同种群菌株对碳氮源的代谢情况总体趋势一致,但不同致病力菌株间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李六英,窦彦霞,马冠华,陈娅,林凡力[7](2018)在《我国烟草赤星病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我国烟草赤星病的2种主要致病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长柄链格孢菌A.longipes的地理差异与遗传结构,采用ISSR标记对分离自9个省市的135株烟草赤星病菌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建立的烟草赤星病菌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稳定性较好,筛选出17条多态性高且稳定的引物,共扩增出192条谱带,其中有177条具有多态性,多态率为92.19%。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链格孢菌和长柄链格孢菌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分别在0.67~1.00和0.66~1.00之间,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83时可使链格孢菌和长柄链格孢菌分别划分为5个和6个亚群,其中前者不同地理种群间表现出地理相关性,后者不同菌株随机分组。烟草赤星病菌种群的基因多态性和遗传多样性丰富,链格孢菌和长柄链格孢菌的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0.36和0.37,均存在遗传分化;群居每代迁移数分别为0.89和0.85,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基因交流;2种烟草赤星病菌的遗传分化结构表现出相似性。表明我国烟草赤星病菌中的链格孢菌和长柄链格孢菌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二者进化方向相似,ISSR标记能较好地揭示烟草赤星病菌种群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差异性,可用于其遗传多样性分析。(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玉,王杰,周世奇,郑甜甜,罗成刚[8](2018)在《烟草PR10蛋白生物活性及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诱导下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植物PR10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以烟草PR10蛋白(NtPR10)为研究对象,采用冷休克蛋白表达载体p Cold II,构建烟草PR10融合蛋白原核表达系统,优化表达及纯化条件,获得高纯度NtPR10融合蛋白;分别采用底物法和滤纸片法体外分析其核酸酶活性及抑菌活性;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侵染下,NtPR10基因在抗、感烟草品种内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15℃、0.1 mmol/L IPTG过夜条件下可诱导获得大量可溶性目的蛋白,50、100 mmol/L咪唑缓冲液洗脱能够获得较高纯度的目的蛋白;纯化后的NtPR10蛋白能够降解烟草总RNA,具有核酸酶活性,且1.0、0.5、0.25μg/μL的NtPR10蛋白溶液均对烟草赤星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随着蛋白浓度的降低,抑菌作用减弱;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接种烟草赤星病菌后,NtPR10基因在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中均显着上调表达,但其在抗病品种的响应速度和表达量显着高于感病品种,表明NtPR10应答了烟草赤星病菌的侵染过程。(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李六英[9](2018)在《中国烟草赤星病菌I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草赤星病是发生于烟草成熟后期的叶部真菌病害,严重威胁着世界各产烟区的烟叶产量和质量。给我国国民经济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生产上主要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杀菌剂的长期大量使用,烟草赤星病的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了解烟草赤星病的病原菌组成和病原菌的遗传基础,可促进对烟草赤星病害的全面认识,为制定有效的赤星病防治措施提供信息。本研究主要对烟草赤星病菌的分离鉴定、遗传多样性、致病力分化以及碳氮源利用进行了系统地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4~2016年间于我国重庆等9个省市的烟草生产区采集典型的烟草赤星病样品(300份),通过单孢分离共获得289株赤星病菌。从各省市随机挑选15株共135株进行了系统的形态学鉴定,发现其中有70株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65株长柄链格孢菌A.longipes;采用引物ITS1和ITS4对135株病原菌进行PCR扩增,并构建系统发育树,供试菌株均与NCBI下载的小孢子种链格孢聚为一组,而与大孢子种链格孢各聚为一组,表明供试菌株为链格孢属小孢子种,ITS序列可作为鉴定烟草赤星病菌的辅助技术。2.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影响ISSR-PCR反应的主要因子Mg~(2+),dNTP,Taq DNA聚合酶和引物4个因素进行了优化试验,并进行梯度PCR试验确定最适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且验证稳定性,建立了赤星病菌的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在25μL总反应体系中含1.00 mmol/L Mg~(2+),0.15 mmol/L dNTP,0.30μmol/L引物,0.75 U Taq DNA聚合酶,1×PCR Buffer和30.00 ng DAN模板。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4 min,94℃变性1 min,50℃退火1 min,72℃延伸90 s,共36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从40条初筛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及稳定性较好的17条ISSR引物。3.17条引物分别对135株烟草赤星病菌的基因组DNA进行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192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177条,多态率为92.19%,扩增片段的大小介于100~3000 bp。UPGMA聚类分析显示,链格孢菌和长柄链格孢菌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分别在0.67~1.00和0.66~1.00之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83可使链格孢菌和长柄链格孢菌分别划分为5个和6个亚群,其中链格孢菌的不同地理种群间表现出一定的地理相关性,长柄链格孢菌的不同菌株随机分组。PopGene分析显示,病菌种群的基因多态性和遗传多样性丰富,链格孢菌和长柄链格孢菌的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G_(ST))分别为0.36和0.37,均存在遗传分化,两种赤星病菌的遗传分化结构表现出相似性;群居每代迁移数(Nm)分别为0.89和0.85,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基因交流。表明链格孢菌和长柄链格孢菌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二者进化方向相似,ISSR标记能较好地揭示烟草赤星病菌种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差异性。4.采用菌丝块创伤接种法,测定了135株赤星病菌对云烟87离体叶片的致病力,链格孢菌和长柄链格孢菌的致病力均可分为强、较强、中等、弱和无致病力5个类型,都以致病力较强和致病力中等两个类型的分布比例较高,致病力强、致病力弱和无致病力分布较少且均衡。两种病原菌,其中致病力较强类型的最高分布比率出现在链格孢菌中,占38.6%,而致病力强类型的分布比例最高是长柄链格孢菌,占10.8%。不同省市的菌株在5个致病力类型中分布差异较大,表明我国烟草赤星病菌致病力分化差异明显。5.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分析2株链格孢菌CQ1(中等致病力)和GZ11(中等致病力)及2株长柄链格孢菌HuN2(强致病力)和YN4(弱致病力)对PM1、PM2中190种碳源物质以及PM3中95种氮源物质的利用情况,结果显示,4株赤星病菌对3个微孔板中碳氮源物质利用总体一致,碳源利用率约为24.21%,氮源利用率约86.31%。不同致病力菌株的利用也表现出差异,长柄链格孢菌的强致病力菌株HuN2比弱致病力菌株YN6对D-甘露糖、D-木糖、D-甘露醇、b-环糊精L-缬氨酸、D-天门冬酰胺、腺苷和i-赤藓糖醇等物质利用更好;链格孢菌的中等致病力菌株CQ1比GZ11对L-鼠李糖、海带多糖和二羟基丙酮利用更好;且弱致病力菌株YN4对水杨苷的利用比强致病力菌株HuN2和中等致病力菌株CQ1、GZ11都好。表明烟草赤星病菌种群内个体间对碳氮源物质的利用上存在差异,从表型上证实我国烟草赤星病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5-25)
汪汉成,黄艳飞,陈兴江,陈乾丽,李忠[10](2018)在《烟草赤星病菌嘧菌酯敏感与抗性菌株的代谢表型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嘧菌酯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在代谢表型上的差异,采用Biolog代谢表型技术比较了抗性菌株(6-5和6-11)和敏感菌株(J6)的950种代谢表型。结果表明,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在代谢表型上基本一致,2个抗性菌株均不能代谢糖酵解中的氮源D-甘露糖胺,抗性菌株6-11还不能代谢尿素循环中的氮源L-鸟氨酸。烟草赤星病菌能代谢24.74%、85.26%、97.14%、89.83%的供试碳、氮、硫、磷源;具有广泛渗透压和pH适应能力;具有脱羧酶活性而无脱氨酶活性;能在高达10%氯化钠、6%氯化钾、5%硫酸钠、20%乙二醇、6%甲酸钠、6%尿素、12%乳酸钠、200 mmol·L~(-1)磷酸钠、100 mmol·L~(-1)硫酸铵、100 mmol·L~(-1)硝酸钠和20 mmol·L~(-1)亚硝酸钠的渗透液中正常代谢,不能在20~200 mmol·L~(-1)的苯甲酸钠渗透液中代谢;其pH适应范围为3.5~10.0,最适约为6.0。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烟草赤星病菌的营养需求特性、渗透压和pH环境适应力,同时从代谢表型上揭示了赤星病菌对嘧菌酯抗性的潜在机理。(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烟草赤星病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筛选出防治烟草赤星病的有效生物农药,开展了不同浓度竹醋液对烟草赤星病菌的室内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竹醋液对该病菌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以稀释20~40倍处理效果最好,抑菌率达100.00%;其他稀释处理对该病菌的生长仍然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烟草赤星病菌论文参考文献
[1].黄艳飞,汪汉成,吴庆丽,陈兴江,蔡刘体.烟草赤星病菌对嘧菌酯抗性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J].农药学学报.2019
[2].许灵杰,邹光进,谭应举,陈骏,曲振飞.竹醋液制剂对烟草赤星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9
[3].张彬彬,赵晓雨,刘翔,王雪婷,张秀娟.烟草赤星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氟环唑敏感性测定及田间防效试验[J].植物保护学报.2019
[4].张艳军,郭荣.烟草赤星病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液稳定性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黎妍妍,杨涛,贾欣欣,郑露,黄俊斌.湖北省烟草赤星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8
[6].李六英,王甲军,张炜,陈美均,马冠华.烟草赤星病菌的Biolog代谢表型分析[J].中国烟草科学.2018
[7].李六英,窦彦霞,马冠华,陈娅,林凡力.我国烟草赤星病菌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8
[8].张玉,王杰,周世奇,郑甜甜,罗成刚.烟草PR10蛋白生物活性及赤星病菌Alternariaalternata诱导下的表达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8
[9].李六英.中国烟草赤星病菌I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8
[10].汪汉成,黄艳飞,陈兴江,陈乾丽,李忠.烟草赤星病菌嘧菌酯敏感与抗性菌株的代谢表型差异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