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论文_周玉凡

导读:本文包含了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节点,框架,钢筋混凝土,有限元,预应力,多维,延性。

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论文文献综述

周玉凡[1](2019)在《化学工业厂房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设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当前化学工业厂房设计的概况出发,阐述框架节点中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对框架节点开展抗震设计的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以期更好地设计框架节点并增强化学工业厂房抗震性。(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25期)

赵利利[2](2019)在《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施工缺陷分析及质量控制标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框架结构是我国建筑领域应用比较广泛的结构形式,梁柱节点是其结构传力的枢纽,是结构安全稳定的核心点。由于设计、施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节点核心区质量问题比较严重,再加上我国多地处于地震带,节点施工缺陷的存在必然会影响着整体结构的安全稳定与使用寿命,关乎着民生和社会发展。因而,进行混凝土框架节点施工缺陷分析与质量控制标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调查商场、办公楼、住宅叁个不同类型项目框架节点质量状况,确定本文研究重点,结合实际工程,选用冲击回波法对实际工程中的30个框架节点进行检测,得出本文研究的典型缺陷率,利用ABAQUS软件建立带有典型缺陷率的框架节点模型,从静力与拟静力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不同缺陷率对框架节点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等的影响,分析现行标准、规范,提出质量改进措施,结论如下:(1)节点缺陷普遍存在,通过分析节点缺陷产生的原因,确定了研究重点为节点内部空洞缺陷,分析破坏特征、危害、一般处理措施及效果,说明本文进行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施工缺陷分析和质量控制标准研究的实际应用意义。(2)实际工程冲击回波法检测结果为内部缺陷率0%-8%之间占有较大比重,提出0%、3%、5%、7%、10%五个典型节点缺陷率。(3)通过ABAQUS建立模型分析,得出:静力作用下,随着缺陷率从无到有,逐渐增大达到5%时,节点应力、应变与变形逐步从梁端发展到核心区,但并未对核心区造成太大影响,超过5%后向核心区中心发展,且对核心区的影响越来越大;拟静力作用下,缺陷率超过5%时对滞回曲线的饱满度、荷载、变形及极限荷载、极限位移、延性系数影响明显。对比有关文献的研究,结合本文静力与拟静力分析,最终确定缺陷率5%为节点施工质量控制标准。(4)节点质量控制标准不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只提及了梁柱节点的设计要求、构造要求、施工建议,缺少节点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标准,本文在调查、检测、模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节点质量控制标准可以为标准、规范的完善提供参考。(5)从新型节点、改进传统工艺技术、提高节点质量管理意识、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几个方面提出提高节点施工质量的改进措施,希望可以为框架节点施工质量控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柳阳,刘洪兵,任兴民[3](2019)在《钢筋混凝土十字形柱框架节点裂缝开展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非线性本构关系的整体式有限元模型,采用弥散裂缝的方法,研究混凝土十字形框架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以及单调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展现节点裂缝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对十字形柱节点的破坏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十字形柱框架可以满足"强柱弱梁"设计原则。(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余文明,刘文锋,王召猛,张华[4](2019)在《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位移角统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收集了68个装配整体式框架节点在固定竖向荷载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分析回归出了装配整体式框架节点延性系数及其各位移角与轴压比、剪跨比和配箍特征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延性系数随着轴压比和配箍特征值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剪跨比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轴压比和剪跨比的增大,屈服位移角、最大位移角和极限位移角均减小;随着配箍特征值的增大,屈服位移角、最大位移角和极限位移角均增大。并在此基础上比对了规范各性能水准下层间位移角限值,给出了各性能水准量化的建议值。(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王锦燕,岳幸超[5](2019)在《火后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有限元分析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不同受火时间的温度场模型及火后的力学计算模型,采用热力耦合的方法,对节点进行低周反复加载,研究火后节点的抗震性能包括滞回曲线、骨架曲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未受火和不同受火时间下,节点弹性阶段承载力几乎不变,而极限承载力在受火后将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随着受火时间的增加,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期刊2019年04期)

岳幸超[6](2019)在《火灾后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与加固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种致火因素日渐增多,建筑火灾时有发生且比例逐年上升。经历火灾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刚度和强度等力学指标显着降低,但通过适当的加固和修复,大多数火后钢筋混凝土结构仍可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及抗震能力,可以继续使用。这种方式符合绿色环保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号召。由于实验设备及实验手段的局限性,有关火后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及抗震性能的成果和报道较少,本文通过火后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受力模型和加固模型,运用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火后节点及其加固修复后的抗震性能,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原理和材料的热工性能,通过ABAQUS建立了钢筋混凝土的温度场模型,对火灾温度场的全过程进行有限元分析。受火升温时,梁、柱截面内部温度的升高相对滞后于截面外部,表现为温度从结构截面的外部向内非线性逐渐降低。降温初期,梁柱截面外侧温度快速降低,而内部各点温度慢速增长。(2)根据有限元理论和材料的性能参数建立火后节点抗震有限元模型,对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进行了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强度退化及刚度退化曲线等方面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未受火和不同受火时间下,节点弹性阶段承载力几乎不变,而极限承载力在受火后将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比对,有较好的模拟效果。(3)对火灾后采用粘钢和碳纤维布加固节点的抗震性能进行模拟计算,分析加固节点在不同轴压比、受热时间、加固厚度下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极限承载力、延性系数、耗能的变化趋势,以及混凝土及钢板的应力分布。相比于火灾后未加固节点,随着加固厚度(层数)的增加,加固节点的极限承载力提高,但延性和耗能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节点由最初的梁端塑性破坏逐渐发展为节点的局部脆性破坏。随着轴压比的增大,钢板和碳纤维布加固节点的极限承载力表现为先增长后减小,而延性、耗能都呈下降趋势。(4)对比分析钢板和碳纤维布加固节点在不同加固参数影响下的抗震效果,结果表明相同轴压比下宜采用钢板加固,较长受火时间时宜采用碳纤维布加固,两种加固方式下节点的加固厚度都不宜过大,通过对比分析为实际工程加固提出有效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原工学院》期刊2019-04-01)

李振宝,崔燕伟,宋坤,马华,唐贞云[7](2019)在《双向受力下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框架结构设计应保证其在两个方向分别满足抗震要求。但地震作用是多维的、随机的,框架节点可能在两个方向同时受力,使其抗震能力相比于单向地震作用可能会降低。目前对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在两个方向同时受力时的抗剪承载力计算未见详尽报道。该文分析了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在双向同时受力时的抗剪机理,双向受力下,节点内作用合成剪力,节点端部形成斜向受压区,节点内形成不同于单向受力下的斜向斜压杆。基于拉压杆模型建立了双向受力下框架节点的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其计算结果与已有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1期)

冯波,熊峰,陈江,陈文[8](2018)在《基于能量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塑性铰长度的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塑性铰长度是进行结构弹塑性分析时的重要参数,对于分析结果有着重要影响。目前,对塑性铰长度的计算方法主要为等效塑性铰计算方法,该方法主要从变形的角度来计算塑性铰长度,而结构的塑性铰长度应当与耗能有着密切关系,但是这种方法并未考虑耗能的影响。并且,塑性铰长度在整个加载过程中并非为一个常数,应当随着加载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而目前用于计算塑性铰长度的经验公式,仅给出了塑性铰的最终长度,并未给出其与结构的加载水平的关系,采用这样的塑性铰长度必定会造成分析精度的降低。因此,作者从能量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基于能量的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塑性铰长度计算方法,并考虑了梁端的加载水平对梁端节点塑性铰长度的影响。通过与数值结果对比可以发现,采用该方法得到的塑性铰长度与梁端塑性发展范围吻合较好。最后,通过对18个一级框架节点的参数分析,建立起了塑性铰长度与梁端转角、配筋率和截面有效高度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陈展[9](2018)在《预应力钢带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现有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简称RC)框架节点加固技术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框架节点加固技术-预应力钢带加固节点技术。预应力钢带加固节点技术是通过对环绕于框架节点部位的钢带施加预拉应力并采用闭式锁扣进行锚固,使框架节点受到较大的环向约束从而达到提高试件抗震性能的目的。预应力钢带加固节点技术通过在梁端打孔后使用钢带穿过框架梁进行加固,可以有效克服RC框架节点由于正交梁的存在所造成的加固障碍,并且可以有效降低传统加固技术存在的应力滞后现象,提高对RC框架节点的加固效果。本文针对预应力钢带加固节点的加固效果和加固后试件的抗震性能,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对6个预应力钢带加固试件和1个未加固试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研究,重点从节点核心区钢带间距、梁端钢带间距和层数、预应力钢带加固位置和节点类型等方面考察预应力钢带加固RC框架节点的可行性与加固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预应力钢带加固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加固后试件的破坏模式由未加固试件的梁端弯曲-节点剪切破坏变为梁端弯曲破坏。(2)预应力钢带加固技术可使试件的抗震性能得到显着改善,加固试件的滞回曲线接近梭形,“捏缩”现象明显改善,总耗能值有明显提高;加固试件骨架曲线的下降段更为平缓,延性系数提高。(3)预应力钢带加固RC框架节点的强度和刚度退化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加固试件在较大的柱顶水平位移下仍然具有稳定的承载能力。(4)预应力钢带加固技术可以有效克服正交梁的影响,可对带正交梁的空间节点进行加固并形成有效约束,提高试件的抗震性能。其次,为证明预应力钢带加固节点技术的有效性,按照等强代换原则设计了1个碳纤维布加固空间节点和1个外包钢加固平面节点,对其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研究。对预应力钢带加固试件、外包钢加固试件和CFRP加固试件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包括试件的破坏形态、滞回性能、骨架曲线、变形性能、耗能、强度和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指标。最后,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模型,对部分预应力钢带加固RC框架节点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试验结果和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可知,模拟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验证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分别对不同破坏模式下的预应力钢带加固节点进行了钢带预应力大小和轴压比的参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试件发生梁端弯曲破坏时,钢带预应力大小和轴压比对试件承载力无明显影响;当试件发生节点核心区剪切破坏时,随着钢带预应力的增加,试件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逐渐增大,当钢带预应力从0MPa增加至352MPa时,试件节点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从222.17kN增加至246.78kN,提高了11.08%。(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王念念[10](2018)在《预应力钢带—粘钢组合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设计水准提高及使用条件变化等原因,常导致部分现存框架节点抗剪承载能力不足需予以加固。预应力钢带-粘钢组合加固技术可通过在节点核心区缠绕钢带后予以锚固并在节点角部粘钢对节点进行加固。预应力钢带加固使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受到更大的横向约束,从而能有效改善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节点角部粘钢加固可在提高梁端抗弯承载力的同时提高节点的抗剪承载力,是一种高效的加固方法,两者组合加固是一种新型的加固方式。本文通过2个未加固与7个不同形式的钢带-粘钢组合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拟静力试验,主要研究了轴压比、钢带加固量、钢带-粘钢组合加固等参数对试件破坏形态、承载能力、延性等抗震性能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预应力钢带及钢板与原结构共同工作性能良好;(2)9个试件均发生节点核心区剪切破坏,进行预应力钢带加固的试件核心区混凝土破坏形态较未加固试件有明显改善;(3)采用预应力钢带加固可有效提高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加固后试件承载力提高、延性系数增大、强度及刚度退化减缓、耗能增加;(4)节点角部粘钢加固可有效提高节点抗剪承载能力,提高试件初期刚度,但试件延性、耗能等其他抗震性能指标无明显提高;(5)预应力钢带-粘钢组合加固效果良好,可有效提高试件承载能力、延性、耗能等抗震性能指标。本文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节点受力机理展开理论分析,并基于软化拉压杆模型理论推导建立了预应力钢带-粘钢组合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试验结果与公式计算结果吻合良好,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框架结构是我国建筑领域应用比较广泛的结构形式,梁柱节点是其结构传力的枢纽,是结构安全稳定的核心点。由于设计、施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节点核心区质量问题比较严重,再加上我国多地处于地震带,节点施工缺陷的存在必然会影响着整体结构的安全稳定与使用寿命,关乎着民生和社会发展。因而,进行混凝土框架节点施工缺陷分析与质量控制标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调查商场、办公楼、住宅叁个不同类型项目框架节点质量状况,确定本文研究重点,结合实际工程,选用冲击回波法对实际工程中的30个框架节点进行检测,得出本文研究的典型缺陷率,利用ABAQUS软件建立带有典型缺陷率的框架节点模型,从静力与拟静力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不同缺陷率对框架节点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等的影响,分析现行标准、规范,提出质量改进措施,结论如下:(1)节点缺陷普遍存在,通过分析节点缺陷产生的原因,确定了研究重点为节点内部空洞缺陷,分析破坏特征、危害、一般处理措施及效果,说明本文进行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施工缺陷分析和质量控制标准研究的实际应用意义。(2)实际工程冲击回波法检测结果为内部缺陷率0%-8%之间占有较大比重,提出0%、3%、5%、7%、10%五个典型节点缺陷率。(3)通过ABAQUS建立模型分析,得出:静力作用下,随着缺陷率从无到有,逐渐增大达到5%时,节点应力、应变与变形逐步从梁端发展到核心区,但并未对核心区造成太大影响,超过5%后向核心区中心发展,且对核心区的影响越来越大;拟静力作用下,缺陷率超过5%时对滞回曲线的饱满度、荷载、变形及极限荷载、极限位移、延性系数影响明显。对比有关文献的研究,结合本文静力与拟静力分析,最终确定缺陷率5%为节点施工质量控制标准。(4)节点质量控制标准不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只提及了梁柱节点的设计要求、构造要求、施工建议,缺少节点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标准,本文在调查、检测、模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节点质量控制标准可以为标准、规范的完善提供参考。(5)从新型节点、改进传统工艺技术、提高节点质量管理意识、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几个方面提出提高节点施工质量的改进措施,希望可以为框架节点施工质量控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论文参考文献

[1].周玉凡.化学工业厂房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设计分析[J].化工管理.2019

[2].赵利利.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施工缺陷分析及质量控制标准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9

[3].柳阳,刘洪兵,任兴民.钢筋混凝土十字形柱框架节点裂缝开展数值模拟研究[J].建筑科学.2019

[4].余文明,刘文锋,王召猛,张华.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位移角统计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9

[5].王锦燕,岳幸超.火后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9

[6].岳幸超.火灾后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与加固有限元分析[D].中原工学院.2019

[7].李振宝,崔燕伟,宋坤,马华,唐贞云.双向受力下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J].工程力学.2019

[8].冯波,熊峰,陈江,陈文.基于能量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塑性铰长度的计算方法[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8

[9].陈展.预应力钢带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10].王念念.预应力钢带—粘钢组合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试验预测竞赛...8 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静力...7 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静力...6 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20...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核心区受力...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

标签:;  ;  ;  ;  ;  ;  ;  

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论文_周玉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