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彩球
广西南宁市武鸣县人民医院5301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恙虫病合并神经精神症状的临床诊治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临床恙虫病患者14例,均合并神经精神症状,分析临床诊治措施的实施,并对比之前常规治疗的另14例患者,比较两组间治疗效果,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恙虫病这一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医护救治能力。结果:综合治疗的观察组在治愈效果、死亡率等方面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综合全面的诊疗措施可以极大的改善恙虫病合并神经精神症状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恙虫病;神经精神症状;分析
恙虫为恙螨幼虫,羔虫病为一种临床传染病,也称为丛林斑疹伤寒[1],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因通过被感染立克次体恙螨幼虫叮咬传播而得名。其在农村地区发病较常见,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状况的改善,总体发病率下降,然而局部地区仍有散发病例。其临床特征为突然发病,反复发热、头痛、皮疹、溃疡或焦痂,浅表淋巴结肿大。有研究表明,恙虫病的死亡率约是4%~40%之间[2],轻症恙虫病死亡率为零,一般多能康复,但有谵妄、昏迷等神经症状或合并有心力衰竭、肺炎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若未能得到及时治疗,预后多较差[3]。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临床恙虫病患者14例,采取综合治疗,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16~64岁,平均40岁,另14例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其中男性7例,女性7例,年龄12~64岁,平均38岁,两组从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病程中均出现意识障碍,精神异常,生化检查血清对变形杆菌OX—K抗原可发生凝集反应,均排除既往有精神病史及家族性病史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1.2临床表现除具有皮疹、溃疡或焦痂,局部淋巴腺发炎肿大、发烧等症状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意精神运动性兴奋,可表现为胡言乱语,语无伦次,重复语言症状,部分严重患者可有癫痫样发作
1.3疾病流行概述潜伏期通常为9-12天,如未适当治疗,严重时会因为出血或血管内凝血而引致血压下降、意识不清,甚或出现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死亡率可有1%-60%之差异[4]。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佛山地区流行,后来得到遏制。
1.4方法1.4.1常态化措施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掌握恙虫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病例早发现、早治疗能力。
1.4.2合并神经精神症状者退热药物常易引起大量出汗而发生虚脱,予物理降温,如患者烦躁不安或失眠予以小量镇静药物1.4.3药物治疗氯霉素常用剂量为0.25g每4~6小时一次,也可每12小时服0.5g。应用合霉素时剂量应加倍。退热后剂量减半,续服7~10天。若加TMP0.1g,一日2次1.4.4特殊治疗合并合并神经精神症状控制惊厥减少对脑的缺氧性损伤,先用安定静推迅速止惊,后用苯巴比妥钠作维持并巩固疗效;甘露醇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用量与间隔时间应视病情需要而定,只能渐停,不能骤停,以防脑水肿反跳,可适当静注速尿与地塞米松以加强脱水。可用胞二磷胆碱,静滴脑活素、能量合剂尽快促进脑功能的恢复促进功能恢复
1.4.疗效评定标准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后8周观察症状、体征,并参照国家传染病诊断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辅助检查无阳性体征。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无效: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体征无明显改善。
2结果
表1不同治疗方法对恙虫病合并神经精神症状的治疗效果比较[n(%)]__P<0.01
3讨论
恙虫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由恙螨幼螨叮咬人体传入病原体——恙虫病立克次氏体后导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5]。由于患病后只能获得对同株病原体的较持久免疫力,不同株之间的交叉免疫力较弱,因此可再次感染发病[6]。恙虫病的基本病理组织变化与斑疹伤寒所见相似[7],主要为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以及小血管血栓形成,病变可能系由立克次体的毒素所引起。当患者被受感染的恙螨幼虫叮咬后,恙虫立克次体乃由咬伤处直接或经淋巴管进入血循环,引起全身器官病变。合并神经精神症状的患者主要产生精神障碍如精神运动、言语思维、情感障碍等,可有嗜睡、朦胧、谵妄、昏迷和去皮质状态等各种意识障碍,严重患者还出现各型癫痫、肢体活动无力等[8]。
研究认为,神经精神症状为病人的早期症状,其机制是毒素自叮咬处侵入机体,经淋巴进入循环,产生立克次体血症,释放出的有毒物质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内循环障碍[9],而且随着毒素的侵入使机体发热增加脑耗氧量引起继发性脑细胞损害而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精神症状。由于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完全免疫在感染后两周发生,过早的抗生素治疗使机体无足够时间产生有效免疫应答,故不宜早期短疗程治疗[10],以免导致复发。
【参考文献】
[1]彭文伟.传染病学[M]第6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1-102.
[2]汪茂荣,于乐成,何长伦,等.安徽地区一起恙虫病暴发流行的调查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8,2(3):174—177.
[3]冯婥,杜宇,周宇辰,何纬,叶晓光.广州老年人恙虫病50例临床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8年8,(08):128—129
[4]吴光华,郭恒彬,于明明.华东地区三种类型恙虫病自然疫源地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1):35—37.
[5]黄爱群.湘西地区老年恙虫病52例临床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8):724—743.
[6]林荣出,曾丽娟.儿童恙虫病72例分析[J].吉林医学,2005,26(5):551—552.
[7]吴美燕.老年恙虫病52例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年20,(03):351—354.
[8]周杰,李德昌,卢志坚.粤北儿童与成人恙虫病临床特点对比分析[J].华夏医学,2006,19(04):578—579
[9]张武英,龙列明.儿童和成人恙虫病临床特点的比较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29(01):278—279
[10]汪晓波,郑明华,蒋贤高,等.恙虫病并发多脏器损害20例临床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7,7(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