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例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分析

80例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分析

慈利县零阳镇中心卫生院湖南慈利427200

摘要:目的:探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黄疸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实验组行蓝光照射8h,对照组行蓝光照射12h,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随访2个月,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为92.5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指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采用蓝光照射治疗,8h与12h的治疗效果基本相同,但前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后者,因此,蓝光照射8h易于获得临床医生与患儿家长的认可。

关键词: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不良反应

新生儿黄疸作为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它可能引起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脑病,直接影响着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同时也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安全[1]。目前,蓝光照射是新生儿黄疸治疗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了血清胆红素含量,避免了核黄疸的发生。为了进一步提高光疗的治疗效果,本文研究了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儿科收治新生儿黄疸80例,男54例,女26例,平均年龄(11.5±2.5)d,平均体重(2.5±0.5)kg。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病理黄疸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轻重不等的颜面、周身皮肤黏膜黄染,致病原因:43例围生因素、24例感染因素、9例红细胞增多症、3例ABO溶血,1例不明成因。入院时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平均水平为(285.4±22.5)umol/L。随机抽取40例为实验组,另40例为对照组,分别行蓝光照射8h与12h。两组患儿性别、年龄、致病原因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均给予苯巴比妥5mg/kg,分2次服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0.5g,2次/d,如果为感染患儿,则要行抗菌药物治疗,如果为ABO溶血贫血患者,则转上级医院治疗。入院40h后,抽血复查总胆红素与血清间接胆红素,在此基础上,采用宁波戴维公司生产的单面蓝光箱与5条2003lvr20BT灯管,在患儿放入温箱前要使用黑布罩其双眼、肛门与会阴,对其剩余的裸露部位进行照射,并定期翻身,实验组蓝光照射8h,对照组蓝光照射12h。

1.3疗效判定

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的疗效评定标准[2],显效:治疗72h内,患儿黄疸临床症状完全消除,血清总胆红素检查恢复正常值;有效:治疗72h后,患儿黄疸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血清总胆红素检查明显下降;无效:治疗72h后,患儿各项指标无变化。总胆红素正常值为3~25umol/L,间接胆红素正产值为1.7~15umol/L,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SPSS18.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数(n)与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本组患儿2个月随访,随访结果显示为实验组的蓝光照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蓝光照射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血清胆红素指标比较

实验组治疗前、治疗24h与72h后,血清胆红素指标分别是(281.5±22.5)umol/L、(234.1±30.4)umol/L、(156.3±23.2)umol/L,对照组分别为(285.5±20.5)umol/L、(230.8±27.8)umol/L、(153.3±22.2)umol/L。治疗24h与72h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指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黄疸属于新生儿期的常见症状,通常发生在出生28天之内,其中足月儿的发生率在55%,早产儿则为80%以上,如果情况良好,足月儿在2周内便会消退,而早产儿则要4周左右[3]。黄疸是患儿体内胆红素异常造成的,它可以为生理性黄疸,作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对新生儿的健康影响较小,也可以为病理性黄疸,对新生儿的健康影响较大,主要是该症状的持续时间较长、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复发率较高,严重情况下,会使患儿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对于早期新生儿而言,其血脑屏障的发育缺少完善性,此时胆红素指数过高,如果未进行及时的治疗,则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损伤,甚至会出现核黄疸,其预后较差。因此,如果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此展开积极的治疗。

随着新生儿黄疸病理研究的日益深入与临床治疗经验的逐渐丰富,在新生儿黄疸治疗过程中,蓝光照射治疗的应用具有了广泛性、普遍性与高效性,其原理为借助波长为450~460mm的蓝光,使血清中的未结合胆红素发生异化,进而患儿体内的脂溶性间接胆红素将转化为异构体水溶性衍生物,通过胆汁、汗液或者尿液得以排出,最终实现了血清胆红素浓度的降低[4]。通过临床实践可知,蓝光照射治疗具有简便性、安全性与高效性,但不同的照射时间,患儿产生的不良反应存在差异。

光疗部位主要为皮肤的浅表组织,蓝光照射使逐渐上升至皮肤的胆红素得到了分解,进而胆红素降低的目的随之达成[5]。本组随访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蓝光照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蓝光照射8h与12h的治疗效果均良好。根据本组资料可知,实验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表明,较长时间的蓝光照射,患儿易出现不良反应,进而影响着光疗的有序性,而短时间的蓝光照射,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因此,蓝光照射8h得到了临床医生与患儿家长的普遍认可。同时,本组研究表明实验组治疗前、治疗24h与72h后,血清胆红素指标分别是(281.5±22.5)umol/L、(234.1±30.4)umol/L、(156.3±23.2)umol/L,对照组分别为(285.5±20.5)umol/L、(230.8±27.8)umol/L、(153.3±22.2)umol/L,实验组与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指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表明,较长时间的蓝光照射治疗,对血清胆红素水平的降低较为明显,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偏高,因此,实验组的治疗方法,其临床疗效确切,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主要治疗手段为蓝光照射,其中8h的蓝光照射与12h相比,前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显著,主要是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在临床中应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尹康.蓝光照射治疗30例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01:90.

[2]李金妞.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6:63.

[3]黄鸿.间歇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优势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13-14.

[4]孙丽.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86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05:68-69.

[5]胡玉真.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4:5861.

标签:;  ;  ;  

80例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