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初步探讨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初步探讨

王艳红

云南智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106

摘要:在湿地生态系统中产生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大大降低了湿地功能的发挥。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应当有效落实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生态环境影响程度,以便制定切实可行的减缓措施,改善生态环境。经过本文的分析,确定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但因其研究还不够深入,致使其缺乏适合的生态监测系统、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理论与实践经验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效果不佳,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持续努力。

关键词: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初步

1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开发中产生的问题

1.1湿地生态系统特征

湿地是位于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它分布在世界各地,拥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是地球上一种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对于湿地的概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湿地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多表现为生物多样性、生态脆弱性、生产力高效性、效益的综合性、生态系统的易变性等特征。

1.2湿地生态系统开发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1.2.1湿地资源面积持续萎缩

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确定近些年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并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保护,致使湿地资源持续受损,大大减少了湿地资源面积,相应的湿地的调蓄功能降低,无法对周边环境进行调蓄,导致干旱洪涝灾害越加严重。

1.2.2生物多样性受到挑战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业湿地有动物410种,植物361种,其中有许多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在湿地生态系统开发的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及工作人员没能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致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使其生存受到威胁,更为恶劣的是有些物种因此而灭绝。

1.2.3湿地气候发生变化

湿地还具有调节气候的生态功能,但是因为人们肆无忌惮的开发,致使湿地的这一功能受损,引发气候异常,造成当地气候变化,不利于调节和保护生态环境[1]。

2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和方法

湿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是生态影响评价,它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应与一般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同。湿地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应以湿地功能为核心,应以对湿地功能的影响程度作为项目环境影响的衡量标准。因此,湿地功能评价应当是湿地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湿地功能评价是用一套功能指标对区域湿地的生态功能进行量化,产生描述湿地功能现状和变化的功能指数。通过功能指数在外来影响作用下的变化来衡量其影响的大小,并据此建立减缓和替代方案。目前,美国、欧洲和日本已相继开展了湿地功能评价。美国的HGM项目,欧洲的PROTOWET项目和日本的JHGM项目都建立了湿地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例如欧洲1996~1999年开展了称为PROTOWET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分析项目。所选取的湿地功能指标为:水文(地下水流量、水量预算、水位波动等);生物地球化学-强调了影响养分保持和释放功能的因素(使土壤去氮作用最优的水位波动、土壤和植被过程最优的养分承载量、吸收养分、生物量大的植被类型、土地管理措施等);生态调查(植物、无脊椎动物、鸟类等)。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展了称为JHGM的湿地功能评价项目。所选取的湿地功能指标为初级生产、有机物分解、生物多样性维持、堆积功能、脱氮功能、无机化功能和野生生物栖息地。由于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各国强调的重点和相应的指标体系也有所不同。但一般在功能指数确定方面往往采用区域代表性湿地作为参考体系,建立起功能评价的标准,根据与参数体系的比对计算出评价湿地的功能指数。因此,湿地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应兼顾科学性、综合性、可操作性及可量度性的原则[3],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湿地特征指标:分布(经度、纬度、高度)、类型(水文地貌类型)、面积。湿地环境指标:气候类型、气压、空气温度、风速、风向、地表及土壤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蒸发、总辐射、净辐射。湿地功能指标:水文功能如积水状况(积水深、季节性积水、常年性积水)、土壤含水量(无地表积水时)、地下水位、透明度;生物地球化学功能如,pH,有机质,全N,全P,全K,有效P,有效K,有效Ca,有效Mg,电导率、COD、BOD、TOC。生态功能如植被类型、植物丰富度、初级生产、优势种、分解;鸟类种类和数量、兽类种类和数量、两栖类种类和数量、爬行类数量、迁徙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鱼类种类和数量、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底栖动物种类和数量。

3减缓措施和替代方案

针对工程项目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要提出减缓其影响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法律法规措施。工程措施包括削减废水、废渣、废气及噪声的排放,限制项目对水力条件的影响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修建道路时留有动物迁移通道,珍惜物种的异地保护,植被的保持和恢复;对施工期一些急性影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等。法律和法规措施包括对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机制。对于具有潜在生态环境风险的化学品加强管制,如不允许在湿地或其边缘建石油储罐、化学品库,提出毒性污染物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等。在预测现有经济技术水平不能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情况下,应提出项目的替代方案,替代方案包括选址替代方案和工艺替代方案,选址替代方案即把项目改选在对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的地址以规避风险;工艺替代方案则选择先进的生态风险小的工艺路线和技术路线,实行清洁生产。如果替代方案由于各种原因不具备可行性,就应否决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可行性。

4结论

本文探讨了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框架,指出由于湿地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应将非污染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放到重要位置。应重视工程项目对湿地水文条件、植物区系、动物种群改变以及移民和诱导开发的影响分析。从湿地分类开始,以湿地功能为核心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把湿地潜在的生态环境效益和工程项目可能产生影响有机结合在一起,评价建设项目的急性和慢性影响,提出减缓影响的措施和替代方案。着眼于维持现存的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保护湿地的生态效益和功能,为湿地可持续利用服务。

参考文献:

[1]吕宪国,王起超,刘吉平.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初步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4,23(1):83-85.

[2]何桥,徐凌彦.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初步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7,37(12).

[3]辛良杰.南四湖湖泊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初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

标签:;  ;  ;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初步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