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尾叶桉人工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工林,土壤,沧县,耗水量,生境,肥力,性质。
尾叶桉人工林论文文献综述
颜权,彭志中,黄佳余,赵隽宇,陆星任[1](2019)在《不同林龄对亚热带尾叶桉人工林土壤养分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西南宁高峰林场一年生、两年生、叁年生尾叶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14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最小数据集,并运用隶属度函数进行了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大部分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差异显着,随着林龄增长,土壤容重显着升高,土壤pH值、孔隙度显着下降。二年生尾叶桉在有机质、全钾含量上优于一年生、叁年生尾叶桉林地。土壤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二年生(0.578)>叁年生(0.535)>一年生(0.461),土壤质量随着林龄增长先升高,后下降。建议在3年以上的尾叶桉林地及时进行追肥,以达到尾叶桉林地的速丰、增产目的。(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6期)
赵隽宇[2](2019)在《炼山处理对尾叶桉人工林土壤性质及生长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桉树(Eucalyptus)是一种速丰树种,在我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广西的桉树种植面积达到了20万公顷。目前桉树种植普遍采用炼山的经营方式,炼山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由于树种对养分的选择性吸收更加加剧了土壤养分失衡的问题。免炼山的经营方式由于对土壤结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较小,被认为是替代传统刀耕火种的一种有效人工林地经营措施。但免炼山经营措施成本较高,初期林木幼苗成活率较低,暂不能完全替代炼山的经营方式。以广西贺州大桂山林场免炼山人工林试验地的尾叶桉幼林作为研究对象,对炼山、免炼山两种经营方式下的人工林地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测定土壤主要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并运用方差分析、数据包络模型、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进行数据分析整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处理在短期内显着影响桉树人工林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工林地的生态环境。炼山、免炼山处理下的土壤表层(0-20cm)的物理性质具有显着差异性,炼山处理使土壤容重显着降低,土壤通气度显着提高;免炼山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显着提高。土壤(20-40cm)土层中,炼山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容重、土壤毛管孔隙度,显着提高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免炼山处理下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土壤通气度显着提升。不同处理下土壤深层土(40-60cm、60-100cm)土层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不明显。(2)相比对照组,炼山处理初期显着增加了表层(0-20cm、20-40cm)土壤中pH、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锰、有效锌的含量。免炼山处理显着增加了全氮、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的含量。深层(40-60cm)土壤中,炼山、免炼山处理下土壤全氮、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在(60-lOOcm)土层中,不同处理下土壤化学性质变化规律不明显。不同季节下土壤化学性质变化规律:炼山处理初期(春季、夏季)显着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锰、有效铁、有效锌的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含量显着下降。免炼山处理下土壤全磷、全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含量在夏季、秋季含量较高。(3)炼山初期(春季)显着提高了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葡萄糖酶、脱氢酶活性,随着季节变化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免炼山处理初期(春季)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葡萄糖酶、脱氢酶活性相比对照组显着提高,随着夏秋季节变化酶活性持续增加,在冬季酶活性下降。(4)炼山、免炼山处理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养分元素,利用数据包络模型将土壤养分元素与植物生长因子相结合,计算得到叁种处理下尾叶桉四季生长量响应系数:春季生长响应系数最高为炼山处理1.17;夏季、秋季、冬季叁个季节的生长量响应系数均为免炼山处理最高,分别为0.95、0.97、1.00。通过以上研究结论寻找最为合理的经营方式,并对尾叶桉人工林地的经营方式以及施肥方式做出科学的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嘉琛[3](2019)在《多代尾叶桉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桉树是我国叁大速生树种之一,当年种植即可成林,叁四年即可采伐且木质较好,数干通直,萌芽更新能力强,仅用全国2%的林地却贡献了全国25%的木材产量,然而,人工林多代连续种植和高强度掠夺式的经营模式对土壤质量造成了强烈的影响,华南桉树人工林的高强度连栽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广西大桂山林场桉树四代18年连栽人工林与附近毗邻常绿阔叶林土壤5种林分为研究对象,每种林分设置3个随机区组,每个区组采集0-20、20-40、40-60、60-80cm四层土样,基于32项土壤理化生性质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Norm值计算筛选确定桉树林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利用土壤质量指数法、灰色关联度、内梅罗指数法、因子分析法进行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拟为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管理和高效率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实现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利用。主要结论如下:(1)多代桉树人工林与常绿阔叶林土壤物理性质中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变化规律一致,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容重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多代连栽过程中各物理指标的显着差异主要表现在0-20、20-40cm土层中(p<0.05),桉树四代连栽使土壤变得较紧实、持水性能下降,孔隙度变小,可能会出现板结等现象。(2)多代桉树人工林与常绿阔叶林土壤化学指标除pH、有效镁外在0-20cm土层均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且各化学指标相关性密切。第二代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硝态氮、氨氮、全钾、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铜均显着高于其他桉树林,均连栽至第叁代显着下降,全氮、有效铁表现出从第四代开始显着下降。(3)7项土壤生物学指标中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在多代桉树林与常绿阔叶林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层土含量均显着大于下面叁层,除酸性磷酸酶外,其余指标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生物量氮从二代达到最大值,后面逐代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土壤脲酶从第四代开始显着下降,土壤酸性磷酸酶则随着栽植代数而出现上升趋势。(4)多代桉树人工林与常绿阔叶林土壤性质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5)。土壤有机质与硝态氮相关性最高为0.922,其次与有效铁、全氮、全钾、有效钾、有效磷、有效铜有效锌、阳离子交换量均有显着相关性。大部分土壤养分与生物学性质的呈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硝态氮、氨氮、阳离子交换量、有效铁、有效硼、有效锌与生物学指标相关性较强。(5)土壤容重、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铁、微生物生物量碳、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最终确定为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最小数据集。利用逐步判别分析对其进行验证,结果正确率高达82.5%。因此本文筛选出的最小数据集较为可靠。(6)多代桉树人工林及常绿阔叶林之间土壤肥力质量差异显着(p<0.05)。土壤质量指数法、内梅罗指数、灰色关联分析、因子分析四种方法评价结果稍有差异但整体趋势一致,具体表现为:常绿阔叶林>第二代>第一代>第叁代>第四代。用最小数据集的8个指标与全指标进行土壤肥力质量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且相关性强,评价结果与树高的拟合程度高,相关系数达到0.705,说明其具有生物学意义。常绿阔叶林土壤肥力显着大于桉树人工林,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随着代数的增加第二代达到最大值,从第叁代开始土壤肥力质量逐代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嘉琛,赵隽宇,黄康庭,翁怡琳,祝玲月[4](2019)在《桂北土壤肥力质量对尾叶桉人工林连栽连作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桂北尾叶按叁代连栽连作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20项土壤理化性质差异,筛选出尾叶按林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并对土壤肥力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第叁代尾叶按人工林大部分土壤理化指标比第一、第二代林土壤显着降低,其中第叁代林土壤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磷、有效磷、速效钾、有效元素含量显着低于第一代林、第二代林。基于主成分分析及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筛选出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磷、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硼、有效钙和有效锌含量,建成反映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的最小数据集。评价发现,叁代连栽尾叶按人工林土壤肥力为第二代(0.785)>第一代(0.642)>第叁代林(0.566),土壤肥力质量先增加后降低,尾叶按连栽两代之后土壤理化性质显着退化。因此,建议在第二代林采伐后要及时补充因连栽下降的元素,以达到桉树速生丰产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王志超,许宇星,竹万宽,杜阿朋[5](2019)在《雷州半岛尾叶桉和湿加松人工林的蒸腾耗水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正确认识大径材桉树及湿加松耗水规律,为地区人工林树种选择、栽培及抚育提供指导,应用TDP热扩散探针技术,对10年生尾叶桉和湿加松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并同步测定各气象因子,分析了雷州半岛地区尾叶桉和湿加松蒸腾耗水的日变化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并与气象因子建立了相关模型。结果表明:尾叶桉和湿加松边材液流均表现出典型的昼高夜低的单峰型日变化特征,各月平均液流速率不同,且旱雨季差异显着;其中峰值尾叶桉雨季(0.127 cm/min)和旱季(0.096 cm/min)分别是湿加松雨季和旱季的1.30倍和1.57倍;日平均液流速率尾叶桉雨季(0.045 cm/min)和旱季(0.033 cm/min)分别是湿加松雨季和旱季的1.27倍和1.54倍;启动时间和迅速下降时间雨季两树种间差异不大,但旱季尾叶桉要提前湿加松约1—1.5 h启动,并晚0.5—1 h迅速下降。影响两树种边材液流速率的主要气象因子相同。尾叶桉人工林年平均单株日耗水量为12.79 L/d,是湿加松的1.33倍,林分蒸腾耗水量尾叶桉(582.16 mm)和湿加松(483.24 mm),分别占同期年降雨量的34.2%和28.4%,且两树种旱雨季蒸腾耗水量均雨季显着大于旱季。(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陈葵仙,叶永昌,莫罗坚,黄倩琳,沈德才[6](2017)在《间伐对尾叶桉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探讨了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土壤因子的重要影响。【方法】以东莞大岭山林场4种种间伐强度(CK:0%,M1:30%,M2:70%,M3:100%)的12年生尾叶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间伐7年后林分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和酶活性在冬季和夏季的变化。【结果】(1)间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季节变化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冬季,间伐提高了土壤电导率、铵态氮、速效K、交换性Mg和交换性Na含量,M1显着减低土壤硝态氮,M1和M3林分显着减低土壤交换性Ca;夏季,间伐提高土壤全N、铵态氮、硝态氮和全P,降低土壤交换性Ca。(2)间伐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存在着显着的季节差异性,间伐后夏季的土壤微生物碳和微生物氮显着高于冬季;随着间伐强度增大,土壤微生物碳和微生物氮在冬季和夏季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3)间伐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显着,但能促进土壤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增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夏季较高,冬季较低;脲酶活性则相反。(4)PCA表明,不同季节间伐林分与未间伐林分在冬季和夏季对土壤因子响应显着不同,冬季间伐林分样地分布较散,夏季M2和M3林分能较好聚为一类,与土壤pH、铵态氮、硝态氮和过氧化氢酶因子相关。【结论】尾叶桉人工林间伐后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向好的方向发展,对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莫罗坚,陈葵仙,李伟豪,胡秋艳,张燕林[7](2017)在《间伐和套种对尾叶桉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东莞大岭山实验场对12年生的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人工林进行间伐和套种改造,设3种间伐强度(30%、70%、100%)处理,间伐后均套种阔叶树种,以不间伐纯林为对照;改造7 a后,比较不同间伐强度套种改造模式对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林分相比,乔木层的物种数明显增加,灌草层物种数差异不大,但其优势种有所变化;改造后各处理乔木层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草本层Pielous指数均高于对照,灌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s指数有所下降。整体来看,以间伐100%处理组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间伐70%处理组次之。林分套种树种的平均树高、胸径和胸高断面积均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高强度改造(间伐100%)的尾叶桉人工林适合套种米老排和亮叶猴耳环等树种,该间伐套种模式能促进套种树种生长和林分天然更新能力。(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17年02期)
王海华,李文业,言瑶婷,陈小金[8](2016)在《尾叶桉人工林伐桩及其萌芽枝抑制处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桉树林萌芽枝处理一直是林分改造及碳汇林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何通过药物处理及人工处理达到理想的效果,更是桉树林萌芽枝处理研究的关键所在。文章以增城区"退桉"为背景,开展了尾叶桉(Eucalypt urophylla)人工林伐桩及其萌芽枝8种不同抑萌处理方法比较。结果表明,盖灌能+套袋处理和2.4-D丁酯乳油+套袋处理尾叶桉伐桩枝叶枯萎率最高,为100%;伐桩腐烂比例最高为盖灌能+套袋处理,为83.6%,2.4-D丁酯乳油+套袋处理为49.2%;施药处理12个月,萌芽枝复萌比例最低的是盖灌能+套袋处理,为14.3%;各处理成本最高是盖灌能+套袋处理,为2 302.5元/hm~2。使用盖灌能+套袋和2.4-D丁脂乳油+套袋处理尾叶桉伐桩及萌芽枝抑萌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林业与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刘国粹,杜阿朋,赵知渊,谢耀坚,张婧[9](2015)在《雷州半岛尾叶桉人工林蒸腾耗水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4-12月,应用热扩散技术对雷州半岛10年生尾叶桉人工林的树干液流进行连续测定,结果表明:树干液流变化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与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相似,在晴天呈现单峰型,阴雨天多峰型;树干液流变化拐点均滞后太阳辐射强度变化1h左右;在白天,尾叶桉单株的液流通量与大气温度、风速、光合有效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呈显着正相关,而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显着负相关;在夜间,则仅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显着负相关,而与其他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着。在观测期内,10年生尾叶桉人工林单株平均日耗水量为28.03L/d,整个林分的蒸腾耗水量总共为963.3mm,占同期总降水量的58.61%。(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赵筱青,王兴友[10](2014)在《滇西南亚热带山地尾叶桉人工林与生境因子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野外实地调查获取滇西南亚热带山地尾叶桉人工林植被数据及相关生境因子,利用典范主分量分析和材积—因子相关分析法,分析比较了研究区尾叶桉人工林生长分布与生境因子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结果表明:①CPCA排序较好地描述了植物与环境间的生态关系。在滇西南亚热带地区地形特征是一组解释能力最强的变量因子,影响尾叶桉人工林生长分布的主要因子是坡向、海拔和坡位,坡度的影响次之,气温和降水影响最小;②海拔因子是尾叶桉林生长分布的制约因子,1 900 m高度是其生长分布上限,尾叶桉林生长与海拔呈反比关系;③坡向是尾叶桉林生长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东南坡和西南坡生长最好,南坡、东坡、西坡、西北坡次之,北坡和东北坡较差;④坡位对尾叶桉林的生长影响较大,中坡位尾叶桉林生长最好,其次是下坡位和河谷,上坡位和山脊尾叶桉林生长最差;⑤坡度对尾叶桉林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其生长影响较小,在任何坡度上都适宜尾叶桉生长。考虑到尾叶桉人工林喜肥喜水,为保持水土,不宜在坡度陡的地方种植。(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7期)
尾叶桉人工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桉树(Eucalyptus)是一种速丰树种,在我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广西的桉树种植面积达到了20万公顷。目前桉树种植普遍采用炼山的经营方式,炼山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一系列问题,由于树种对养分的选择性吸收更加加剧了土壤养分失衡的问题。免炼山的经营方式由于对土壤结构、生态环境破坏程度较小,被认为是替代传统刀耕火种的一种有效人工林地经营措施。但免炼山经营措施成本较高,初期林木幼苗成活率较低,暂不能完全替代炼山的经营方式。以广西贺州大桂山林场免炼山人工林试验地的尾叶桉幼林作为研究对象,对炼山、免炼山两种经营方式下的人工林地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测定土壤主要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并运用方差分析、数据包络模型、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进行数据分析整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处理在短期内显着影响桉树人工林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工林地的生态环境。炼山、免炼山处理下的土壤表层(0-20cm)的物理性质具有显着差异性,炼山处理使土壤容重显着降低,土壤通气度显着提高;免炼山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显着提高。土壤(20-40cm)土层中,炼山处理显着降低了土壤容重、土壤毛管孔隙度,显着提高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免炼山处理下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土壤通气度显着提升。不同处理下土壤深层土(40-60cm、60-100cm)土层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不明显。(2)相比对照组,炼山处理初期显着增加了表层(0-20cm、20-40cm)土壤中pH、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锰、有效锌的含量。免炼山处理显着增加了全氮、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的含量。深层(40-60cm)土壤中,炼山、免炼山处理下土壤全氮、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在(60-lOOcm)土层中,不同处理下土壤化学性质变化规律不明显。不同季节下土壤化学性质变化规律:炼山处理初期(春季、夏季)显着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锰、有效铁、有效锌的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含量显着下降。免炼山处理下土壤全磷、全钾、有效钙、有效镁、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含量在夏季、秋季含量较高。(3)炼山初期(春季)显着提高了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葡萄糖酶、脱氢酶活性,随着季节变化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免炼山处理初期(春季)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葡萄糖酶、脱氢酶活性相比对照组显着提高,随着夏秋季节变化酶活性持续增加,在冬季酶活性下降。(4)炼山、免炼山处理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养分元素,利用数据包络模型将土壤养分元素与植物生长因子相结合,计算得到叁种处理下尾叶桉四季生长量响应系数:春季生长响应系数最高为炼山处理1.17;夏季、秋季、冬季叁个季节的生长量响应系数均为免炼山处理最高,分别为0.95、0.97、1.00。通过以上研究结论寻找最为合理的经营方式,并对尾叶桉人工林地的经营方式以及施肥方式做出科学的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尾叶桉人工林论文参考文献
[1].颜权,彭志中,黄佳余,赵隽宇,陆星任.不同林龄对亚热带尾叶桉人工林土壤养分影响研究[J].绿色科技.2019
[2].赵隽宇.炼山处理对尾叶桉人工林土壤性质及生长的影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3].王嘉琛.多代尾叶桉人工林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4].王嘉琛,赵隽宇,黄康庭,翁怡琳,祝玲月.桂北土壤肥力质量对尾叶桉人工林连栽连作的响应[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5].王志超,许宇星,竹万宽,杜阿朋.雷州半岛尾叶桉和湿加松人工林的蒸腾耗水规律[J].生态学报.2019
[6].陈葵仙,叶永昌,莫罗坚,黄倩琳,沈德才.间伐对尾叶桉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7
[7].莫罗坚,陈葵仙,李伟豪,胡秋艳,张燕林.间伐和套种对尾叶桉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2017
[8].王海华,李文业,言瑶婷,陈小金.尾叶桉人工林伐桩及其萌芽枝抑制处理研究[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6
[9].刘国粹,杜阿朋,赵知渊,谢耀坚,张婧.雷州半岛尾叶桉人工林蒸腾耗水特征[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5
[10].赵筱青,王兴友.滇西南亚热带山地尾叶桉人工林与生境因子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