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脂组成论文_薛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膜脂组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脂肪酸,层析,拟南芥,根瘤菌,榛树,苗期,地理分布。

膜脂组成论文文献综述

薛敏[1](2019)在《不同胁迫条件下沙冬青叶片膜脂组成和叶绿体FAD基因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膜脂是构成细胞膜系统的基本骨架,其组成及不饱和度与植物抵抗温度胁迫等逆境密切相关。沙冬青是中亚荒漠区唯一的常绿阔叶植物,具有极强的抗寒抗旱特性。本论文围绕沙冬青叶片膜脂组成及不饱和度与抗逆性的关系开展了叁方面工作:(1)分析了在室内不同胁迫处理下和野外复合逆境中叶片脂肪酸不饱和度以及叶绿体膜脂相对含量与不饱和度的变化;(2)分析了叶绿体脂肪酸去饱和关键酶基因在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变化;(3)克隆了叶绿体co-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AmFAD7和AmFAD8在抗逆性中的功能。主要结果如下:(1)在沙冬青叶片中共检测到11种脂肪酸,其中包括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但无十六碳二烯酸(16:2)和十六碳叁烯酸(16:3),因此该物种属于18:3植物。(2)在室内培养的沙冬青幼苗叶片中,脂肪酸不饱和度在低温和干旱处理下增加,而在热和盐胁迫处理下降低。在野外自然生长的沙冬青成株叶片中,脂肪酸不饱和度在夏季较低,在秋季和冬季较高。(3)在低温处理下,室内培养的沙冬青幼苗叶片中叶绿体膜脂组分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onogalactosyldiacylglycerol,MGDG)、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PG)和硫代异鼠李糖甘油二酯(Sulfoquinovosyldiacylglycerol,SQDG)含量降低,而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igalctosyldiaculglycerol,DGDG)含量增加,同时这四种脂类的脂肪酸不饱和度均增加。在热胁迫处理下,MGDG和DGDG含量降低,PG和SQDG含量增加,而四种脂类的脂肪酸不饱和度均降低。在干旱处理下,MGDG含量降低,而其余叁种脂类含量均增加;DGDG中脂肪酸不饱和度增加,而其余叁种脂类的不饱和度均降低。在盐胁迫处理下,MGDG和PG含量降低,DGDG和SQDG含量增加,四种脂类的脂肪酸不饱和度也均增加。有趣的是,在四种胁迫处理下MGDG的含量均降低,而DGDG与MGDG的比值均增加。在野外生长的成株叶片中,在春季和初夏MGDG含量较高,DGDG含量较低,而在其他季节这两种组分的含量正好相反。此外,在春季PG的脂肪酸不饱和度较高;在夏季MGDG和DGDG的不饱和度较低;在秋季MGDG和SQDG的不饱和度较高;在冬季四种脂类的不饱和度均较高。与室内培养的幼苗相比,野外生长的成株叶片中DGDG含量以及DGDG与MGDG的比值均较高。此外,其MGDG的不饱和度较低,而其余叁种脂类不饱和度较高。(4)在沙冬青幼苗叶片中,持续两周的低温处理使AmFAD7和AmFAD8的转录水平高于对照,而AmFAD6低于对照;持续两周的热处理引起AmFAD6和AmFAD8的转录水平先上调后下调,而AmFAD7的转录水平始终低于对照;同样时长的干旱处理可诱导AmFAD6和AmFAD8,尤其是后者转录水平上调,而AmFAD7则下调;盐胁迫处理一周后可引起这叁个基因的转录水平均上调。在野外生长的沙冬青嫩叶中,AmFAD6的转录水平在冬季略低于其他季节;AmFAD7的转录水平在秋、冬季总体上高于春、夏季;AmFAD8的转录水平在全年无明显的规律性变化。(5)AmFAD7和AmFAD8的编码蛋白分别由455和45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均含有1个叶绿体转运肽和3个保守的组氨酸簇。二者的gDNA编码区分别由2247 bp和2132 bp组成,其中均含有7个内含子和8个外显子。(6)在AmFAD7和AmFAD8的启动子中均包含光照和激素作用元件,在AmFAD8的启动子中还有低温和脱水应答元件。(7)在0~48 h胁迫处理期间,AmFAD7在幼苗地上部的表达量受低温和高温诱导而上调,但被盐胁迫抑制而下调;在幼苗根中,该基因则受低温和盐胁迫的诱导,而被热胁迫抑制。AmFAD8在幼苗地上部中受低温和盐胁迫诱导,而被热胁迫抑制;在幼苗根中,该基因受盐胁迫诱导而上调,被低温和热胁迫抑制而下调。(8)在野外生长植株中,AmFAD7和AmFAD8均在嫩叶中表达量最高,而分别在嫩枝和侧根中表达量最低。(9)AmFAD7和均可以提高其转基因拟南芥的抗冻性和耐旱性(AmFAD8耐旱作用更明显),但却降低了其耐热性。此外,转基因株系在低温和干旱胁迫下细胞膜的稳定性和抗氧化胁迫能力均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齐凌云,殷俐娜,张梅娟,曹蓓蓓,王仕稳[2](2017)在《小麦苗期叶片膜脂组成对低氮胁迫的响应及其与耐低氮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濮麦9号’和‘宁麦14号’为试验材料,探究低氮胁迫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苗期中下部叶片膜脂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处理后‘濮麦9号’生物量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宁麦14号’,胁迫后‘濮麦9号’的叶绿素含量、光系统Ⅱ(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光合速率都显着高于‘宁麦14号’。低氮胁迫下,两个小麦品种叶片中的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onogalactosyldiacylglycerol,MGDG)、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igalactosyldiacylglycerol,DGDG)及总脂含量都显着降低,但‘濮麦9号’叶片中的总脂、DGDG含量、DGDG/MGDG比值以及MGDG、磷脂(phospholipid,PL)和总脂的不饱和脂肪酸双键指数(DBI)都显着高于‘宁麦14号’。由此可见,低氮胁迫后小麦叶片膜脂组分及含量的不同变化可能是这两个小麦品种对低氮胁迫响应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齐凌云[3](2017)在《叶片膜脂组成变化与耐低氮胁迫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onogalactosyldiacylglycerol,MGDG)和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igalactosyldiacylglycerol,DGDG)是植物光合膜(如叶绿体膜和类囊体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光合膜的结构和功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逆境胁迫会破坏叶绿体膜的完整性及流动性,进而使整个叶绿体丧失基本功能。在植物的长期进化过程中,通过改变叶绿体膜脂的组分来适应环境是植物适应逆境胁迫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其中半乳糖脂起到了重要作用。低氮胁迫诱导植物叶片膜脂组分产生变化,但是不同品种植株耐低氮胁迫的能力和其膜脂合成能力是否有关以及是否可以通过调控膜脂合成能力来提高植物耐低氮能力还不清楚。本实验的主要结果如下:1.以‘长旱58’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大田环境下研究了灌浆期低氮胁迫下旗叶叶片衰老和膜脂主要组分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低氮胁迫下旗叶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总氮含量大幅下降,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显着性增加。对叶片中的半乳糖脂和磷脂(phospholipid,PL)的含量进行分析,发现低氮胁迫对小麦叶片中半乳糖脂和磷脂的合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增加了DGDG/MGDG比值,降低了不饱和脂肪酸双键指数(double bond index,DBI)和类囊体中组装蛋白密度,从而破坏了叶绿体膜的流动性,进而使叶绿体膜的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诱导了叶片的衰老。结果表明,叶片膜脂组成变化和低氮诱导叶片衰老密切相关。2.以耐低氮胁迫的‘濮麦9号’和低氮胁迫敏感的‘宁麦14号’为试验材料,在苗期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不同耐低氮能力的小麦叶片膜脂组成与其耐低氮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低氮处理后‘濮麦9号’生物量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宁麦14号’,‘濮麦9号’的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光系统II(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光合速率都显着高于‘宁麦14号’。低氮胁迫下,两个小麦品种叶片中的MGDG、DGDG及总脂含量都显着降低,但‘濮麦9号’叶片中的总脂、DGDG含量及DGDG/MGDG比值以及MGDG、PL和总脂的DBI以及类囊体中组装蛋白密度都显着高于‘宁麦14号’。结果表明,低氮胁迫后小麦叶片膜脂组分及含量的不同变化可能是这两个小麦品种对低氮胁迫响应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3.以超表达水稻MGD基因(OsMGD)烟草为材料,研究提高MGDG和DGDG合成能力对低氮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低氮胁迫下超表达OsMGD烟草株系的生物量、净光合速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总氮、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株系;叶绿体透射电镜结果表明低氮胁迫对转基因烟草的叶绿体损害程度明显小于野生型烟草,这些结果均表明转基因烟草株系的耐低氮能力高于野生型烟草。对烟草叶片中膜脂组成分析发现,转基因烟草叶片中的半乳糖脂、磷脂以及总脂含量及其不饱和双键指数以及DGDG/MGDG均显着高于野生型烟草;转基因烟草株系的类囊体中组装蛋白密度均显着高于野生型。因此,超表达OsMGD烟草缓解了低氮胁迫对其生长的抑制,从而提高烟草对低氮胁迫的耐受能力。综上所述,半乳糖脂在植物响应低氮胁迫中起着重要作用,品种的耐低氮能力可能和其在低氮下维持膜脂合成能力有关,而提高半乳糖脂的合成能力和含量可以提高作物对低氮胁迫的耐受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15)

欧阳珑玲,李晓蕾,周志刚[4](2016)在《缺刻缘绿藻的光合膜脂与中性脂及其脂肪酸组成在氮饥饿/氮恢复培养过程中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缺刻缘绿藻(Myrmecia incisa)进行氮饥饿(4 d)/氮恢复(4 d和8 d)培养,研究其细胞中叁酰甘油(TAG)和光合膜脂,主要是单半乳糖二酰甘油(MGDG)和二半乳糖二酰甘油(DGDG)的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TAG含量在氮饥饿胁迫下显着上升,而在氮恢复培养下逐渐下降;DGDG含量的变化趋势与TAG相反;MGDG的含量则始终呈现上升趋势。对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发现花生四烯酸(ArA)主要存在于TAG中,且TAG中ArA的含量在氮饥饿胁迫下显着上升,并在氮恢复培养下逐渐下降。DGDG中ArA含量在氮饥饿/氮恢复过程中的变化与TAG中的相反;MGDG中ArA的含量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始终增加。该结果表明在氮饥饿胁迫下DGDG可能向TAG合成提供ArA,而TAG在氮恢复后可向光合膜脂提供脂肪酸以供其合成。(本文来源于《海洋渔业》期刊2016年06期)

陈中强[5](2015)在《ω-3 PUFA调节膜脂组成缓解NAFLD中内质网应激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s,NAFLD)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的慢性肝病之一,其致病机制错综复杂,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研究表明,ω-3 PUFA是食物油脂中的重要脂肪酸类营养素,在降低血脂、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系统性炎症及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近来研究显示:ω-3 PUFA对NAFLD也有缓解作用,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建立高脂高胆固醇饲喂诱导的NAFLD大鼠模型,及高饱和脂肪酸(PA)负荷诱导的BRL肝细胞模型,从动物实验及细胞实验研究ω-3 PUFA对NAFLD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为ω-3PUFA的营养作用及其对NAFLD的营养干预提供新的思路。第一部分:鱼油、紫苏油对大鼠NAFLD的改善作用目的:高脂高胆固醇饲喂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建立NAFLD的动物模型,观察鱼油及紫苏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改善作用。方法:SD雄性大鼠192只,每组48只,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CON),高脂高胆固醇组(HFD),鱼油干预组(FOH),紫苏油干预组(POH)。分别于饲喂的4周、8周、12周、16周断头取血,称取体重、肝重,检测大鼠血生化指标,包括:血清肝酶(ALT、AST)、血脂(TCH、TGH、LDL-C、HDL-C、FFA),以及相关的SOD、GST活性变化。肝组织学检测:制作肝组织石蜡切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以及Masson染色分析。分子检测:RT-PCR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基因BIP、ATP6的表达。结果:饲喂到8周时,HFD组较CON组肝指数明显升高,血清ALT、TCH、FFA水平均显着性升高,HDL-C显着性降低,肝细胞气球样变明显,呈现出大小泡混合型肝细胞脂肪变性,小叶内和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纤维化明显,呈现典型的炎性病变;FOH组和POH组较HFD组肝指数显着降低,血清脂质指标及肝酶活性都显着性降低,肝细胞气球样变、脂肪变性、小叶内和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纤维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饲喂到16周时,观察到HFD组大鼠肝细胞脂质聚积脂肪变性,并且肝组织炎性浸润和纤维化严重,而鱼油及紫苏油干预组改善效果明显。第16周的RT-PCR检测结果显示,HFD组肝组织BIP、ATP6表达都显着高于正常组大鼠,而鱼油及紫苏油能显着降低这些基因的表达。结论: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模型建立成功,鱼油、紫苏油干预能起到明显的降低血脂、改善肝功能、缓解内质网应激和NAFLD的进展。第二部分:ω-3PUFA缓解高饱和脂肪酸负荷诱导的大鼠BRL肝细胞内质网应激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建立PA过载诱导的BRL肝细胞损伤模型,探究ω-3 PUFA缓解BRL肝细胞内质网应激的作用机制。方法:MTT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PA孵育对BRL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确定孵育浓度。设置6个细胞实验组:正常组、PA负荷组、PA+DHA干预组、PA+EPA干预组、PA+ALA干预组、PA+AA干预组。采用Real-time PCR检测ATF6、BIP、SERCA、PEMT mRNA的表达,HPLC/MS检测细胞膜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的组成,GC/MS检测细胞膜脂肪酸组成,Fura-2AM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PA最适孵育浓度为75μM,当PA浓度超过75μM时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减弱,细胞开始出现大面积凋亡及死亡。PA负荷组相较于正常组内质网应激标志分子ATF6、BIP的mRNA和蛋白均表达上调,出现内质网应激;内质网膜上的钙泵蛋白SERCA mRNA表达下调;磷脂酰乙醇胺N甲基转移酶基因(PEMT)表达上调;同时膜磷脂检测结果显示:细胞膜PC/PE比值升高;胞浆内游离Ca2+浓度显着上调。各种ω-3 PUFA干预结果显示:相较于PA负荷组,ω-3 PUFA干预组SERCA mRNA表达上调,其他各检测指标都相应下调。PA+AA干预组相较于正常组ATF6、BIP、PEMT mRNA表达上调,SERCA mRNA表达下调,细胞膜PC/PE比值上调,细胞内游离Ca2+浓度显着上调;相较于PA干预组,无显着性差异。结论:PA负荷会通过上调PEMT的表达引起细胞膜PE向PC转化,导致PC/PE升高,影响内质网钙泵SERCA活性降低,不能将胞浆内Ca2+泵入内质网,导致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升高,Ca2+稳态失衡,引起内质网应激,持续的内质网应激导致了肝细胞损伤。当用ω-3 PUFA干预时,下调了PEMT基因的表达,抑制了PE向PC转化,PC/PE降低,上调了SERCA基因的表达和活性,加速了游离Ca2+泵回到内质网储存,缓解了内质网应激,对肝细胞损伤起到了明显的改善作用,而AA(属于ω-6 PUFA)的干预没有这样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5-04-01)

王丹丹,郑国伟,李唯奇[6](2014)在《植物适应长期缺钾——积累叶片膜脂、维持根膜脂组成不变(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对植物的胁迫可能是短期快速的、也可能是长期而缓慢的,而植物应对这两种胁迫的策略可能不同。膜脂组成变化是植物响应环境胁迫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响应长期胁迫和短期胁迫的样式也可能不同。植物膜脂组成对短期缺钾胁迫的响应已经有报道,但是对长期缺钾的响应如何尚且未知。我们设置了4种(5.1,0.51,0.051和0 mmol·L-1)不同的钾浓度,比较了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及其生长于贫钾生境中的近缘种须弥芥(Crucihimalaya himalaica)长期缺钾后(18天)的生理和生化变化,发现须弥芥具有耐受贫钾的能力。我们进一步运用脂类组学的方法检测比较了拟南芥和须弥芥在长期缺钾胁迫下脂类组成的变化,发现:(1)两种植物叶片中总脂以及几乎所有脂类的含量明显上升;(2)两种植物都是地上部分膜脂的变化幅度大于根部膜脂的变化幅度;(3)地上部分膜脂变化幅度,须弥芥的大于拟南芥的;地下部分的膜脂变化幅度,须弥芥的小于拟南芥的;(4)拟南芥叶片和根中PA的含量显着上升,与PA相对应的是PE含量的显着下降,由此我们推测拟南芥中PA的积累主要来自于PE的水解。上述结果提示,在细胞水平上,植物主要通过积累叶片膜脂和维持根部膜脂组成基本不变来适应长期缺钾。(本文来源于《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刘华伟,马晓彤,王旭明,李秀爱,邹小琳[7](2013)在《苜蓿根瘤菌17560细胞膜膜脂组成分析及DGTS合成基因克隆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一株分离自黑龙江省的苜蓿根瘤菌在低磷胁迫及正常磷含量条件下细胞膜脂的组成,并从该菌中克隆和鉴定细胞膜无磷脂二酰基甘油叁甲基高丝氨酸(DGTS)合成基因。【方法】分别在不同磷含量的Sherwood基本培养基中进行根瘤菌培养,采用Bligh-Dyer方法提取细胞膜脂,以文献报道Sinorhizobium meliloti(苜蓿中华根瘤菌)菌株1021的脂类图谱和磷脂PE、PG、PC标准品作为参照,利用薄层层析方法分析不同磷含量条件下培养菌株的细胞膜脂组成。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DGTS合成基因btaA和btaB序列设计引物,以产DGTS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btaA和btaB同源基因,并在E.coil BL21(DE3)表达。同时检测表达菌株是否合成细胞膜无磷脂DGTS以验证基因功能。对菌株17560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分离自黑龙江省的苜蓿根瘤菌17560与Sinorhizobium meliloti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高达99.8%,但其细胞膜脂组成明显不同于参比菌株Sinorhizobium meliloti 1021的膜脂组成。在低磷胁迫条件下,该菌株的细胞膜脂主要由OL和DGTS等无磷脂组成,但OL的组成明显不同,该菌株含有3种不同类型的鸟氨酸脂(OLs),而参比菌株Sinorhizobium meliloti 1021只含有一种类型的鸟氨酸脂(OL)。在正常磷含量条件下,该菌株的细胞膜脂主要由PE和一种未知的含氨基磷脂组成,PG与PC的含量均较少,而参比菌株Sinorhizobium meliloti 1021的细胞膜脂主要由PE、PG与PC组成。通过PCR扩增从产DGTS菌株17560中获得1 913 bpDNA片段,经序列分析发现其中有两个ORF与菌株Sinorhizobium meliloti 1021的btaA和btaB基因序列相似性均为99%。将该DNA片段克隆于pET-30a(+)得到重组质粒pLH01,转化宿主菌获得表达菌株E.coli BL21(DE3).pLH01,经IPTG诱导后产生相对分子量约为45 kD和25 kD的蛋白。薄层层析验证重组菌细胞膜脂组成,结果表明,表达菌株E.coliBL21(DE3).pLH01可以在IPTG诱导后合成无磷脂DGTS,而转入空载体pET-30a(+)的阴性对照菌株E.coli BL21(DE3).pET-30a(+)则不能合成。【结论】系统发育地位相同的苜蓿根瘤菌株的细胞膜脂组成明显不同;苜蓿根瘤菌的细胞膜组成随培养基中的磷含量不同而变化,低磷胁迫条件下其细胞膜脂主要由OL和DGTS等无磷脂组成;在Sinorhizobium膜脂中首次发现一种未知的氨基磷脂及3种不同类型的鸟氨酸脂(OLs);从菌株17560中克隆获得2个DGTS合成基因btaA和btaB,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并证实了所表达基因的功能。(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3年06期)

于冬梅,戴永利,刘振盼,郑金利[8](2011)在《榛树叶片膜脂脂肪酸组成与其耐寒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耐寒性不同的6个榛树品种及其叶片膜脂、膜极性脂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榛树叶片膜脂脂肪酸主要是棕榈酸(C16:0)、棕榈油酸(C16:1)、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二十二烷酸(C22:0)和二十四烷酸(C24:0);膜极性脂的脂肪酸主要是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C18:3)。研究结果表明,榛树叶片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低与榛树的耐寒性强弱成正相关;榛树叶片膜极性脂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与榛树的耐寒性相关,耐寒性强的榛树的种子具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创新版)》期刊2011年11期)

马波[9](2011)在《我科学家发现植物适应温度快速变化高效“绿色”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马波)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的科技人员发现,在持续高低温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植物保持细胞膜饱和度不变,而采取交换膜脂头基团的方式变化膜脂组成,这种变化方式快速而省能。研究结果近期在线发表于着名杂志《植物、细胞与环境》上。   温度是影响植(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1-08-04)

李娟,栗娜娜,郭世荣[10](2009)在《氮营养水平对青花菜叶片膜脂组成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无机基质盆栽,研究不同氮浓度水平(5、10、15和20 mmol.L-1)对青花菜叶片膜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花菜叶片含有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磷脂酰甘油(PG)、硫代异鼠李糖甘油二酯(SQDG)、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酰乙醇胺(PE)6种膜脂,同时检测出7种主要脂肪酸(C16∶0、C16∶2、C16∶3、C18∶0、C18∶1、C18∶2和C18∶3)。MGDG和PC相对含量随氮浓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并在氮浓度为15 mmol.L-1时达到最高;而DGDG相对含量却随氮浓度增加而显着降低。当氮浓度为20 mmol.L-1时,有利于PG和SQDG相对含量的提高,却显着降低了PE相对含量。增加氮浓度,有利于青花菜叶片总脂肪酸的积累,同时提高C16∶0、C16∶2和C18∶3的相对含量。通过单膜脂的脂肪酸分析发现,MGDG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其中C18∶3和C16∶3为主要组分,增加氮浓度有利于MGDG中不饱和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提高。因此适度增加氮浓度水平有利于青花菜叶片中膜脂MGDG、PG、SQDG和PC的合成及不饱和脂肪酸的积累,从而有利于叶片的光合作用及对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膜脂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濮麦9号’和‘宁麦14号’为试验材料,探究低氮胁迫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苗期中下部叶片膜脂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处理后‘濮麦9号’生物量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宁麦14号’,胁迫后‘濮麦9号’的叶绿素含量、光系统Ⅱ(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光合速率都显着高于‘宁麦14号’。低氮胁迫下,两个小麦品种叶片中的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onogalactosyldiacylglycerol,MGDG)、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igalactosyldiacylglycerol,DGDG)及总脂含量都显着降低,但‘濮麦9号’叶片中的总脂、DGDG含量、DGDG/MGDG比值以及MGDG、磷脂(phospholipid,PL)和总脂的不饱和脂肪酸双键指数(DBI)都显着高于‘宁麦14号’。由此可见,低氮胁迫后小麦叶片膜脂组分及含量的不同变化可能是这两个小麦品种对低氮胁迫响应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膜脂组成论文参考文献

[1].薛敏.不同胁迫条件下沙冬青叶片膜脂组成和叶绿体FAD基因功能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2].齐凌云,殷俐娜,张梅娟,曹蓓蓓,王仕稳.小麦苗期叶片膜脂组成对低氮胁迫的响应及其与耐低氮的关系[J].植物生理学报.2017

[3].齐凌云.叶片膜脂组成变化与耐低氮胁迫的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4].欧阳珑玲,李晓蕾,周志刚.缺刻缘绿藻的光合膜脂与中性脂及其脂肪酸组成在氮饥饿/氮恢复培养过程中的变化[J].海洋渔业.2016

[5].陈中强.ω-3PUFA调节膜脂组成缓解NAFLD中内质网应激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5

[6].王丹丹,郑国伟,李唯奇.植物适应长期缺钾——积累叶片膜脂、维持根膜脂组成不变(英文)[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4

[7].刘华伟,马晓彤,王旭明,李秀爱,邹小琳.苜蓿根瘤菌17560细胞膜膜脂组成分析及DGTS合成基因克隆与表达[J].微生物学通报.2013

[8].于冬梅,戴永利,刘振盼,郑金利.榛树叶片膜脂脂肪酸组成与其耐寒性的关系[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1

[9].马波.我科学家发现植物适应温度快速变化高效“绿色”机制[N].科技日报.2011

[10].李娟,栗娜娜,郭世荣.氮营养水平对青花菜叶片膜脂组成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

论文知识图

的结构(A)以及其分泌机制(B)+处理辣根叶原生质体的扫描电镜图一7磷对海洋小球藻hcolerallPs.膜脂不同氮水平对青花菜叶片中膜脂组成DPPC脂双层膜模型初始构象

标签:;  ;  ;  ;  ;  ;  ;  

膜脂组成论文_薛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