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降雨入渗产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入渗,土壤,模型,人工降雨,土石,枣园,黄土。
降雨入渗产流论文文献综述
邵丽媛,甘永德,苏辉东,贾仰文,张海涛[1](2018)在《土壤膨胀性对降雨入渗产流影响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入渗产流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膨胀性土会改变土壤水分运动参数,从而对降雨入渗产流过程产生影响。以具有膨胀性的黄绵土和娄土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模拟降雨条件下,研究了土壤膨胀性对4种厚度(分别为10、20、30、40cm)的土壤容重、累积入渗量、径流强度等土壤水分运动参数的影响,并采用Philip公式、Kostiakov公式和Horton公式对土壤水分运动特征曲线拟合。结果显示:各种厚度的膨胀性土壤受到膨胀力和重力双重作用均导致表层0~10 cm土壤平均干容重相对减小,10 cm以下深度土壤干容重随深度增加而相对增加。随着土壤厚度增大,黄棉土和娄土的土壤累积入渗量变小。径流强度随历时增加而增加,然后稳定,且因不同土层土壤颗粒稳定性不同影响波动幅度。Philip公式拟合效果不理想,Kostiakov公式只适用于土壤饱和段的拟合,而Horton公式考虑到膨胀土体积变化影响土壤饱和过程中土壤水入渗速率,适用于初始入渗至稳定入渗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8年11期)
邵大明[2](2018)在《小流域模拟降雨入渗产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辽东小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基于环境同位素和反应溶质示踪剂,分析了河流径流来源的季节变化,选取典型的夏季降雨径流事件量化确定水流来源和流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物理过程的分布式降雨-径流模型,为中国东北寒冷地区径流形成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预测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过程的影响以及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8年03期)
甘永德,刘欢,贾仰文,顾金普,仇亚琴[3](2018)在《土石山区山坡降雨入渗产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土石山区下垫面特性的基础上,引入碎石体积比例系数量化土壤中碎石对入渗的影响,并考虑山坡基岩凹凸面及封闭裂隙储留,构建了一种包括植被截留、洼地储留、土壤入渗、壤中流、基岩凹凸面及封闭裂隙储留等计算模块的土石山区山坡降雨入渗产流模型;采用径流小区天然降雨产汇流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并与现有山坡降雨入渗产流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现有模型相比,构建的入渗产流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地表径流强度和土壤入渗率,实测值与模型模拟值较为吻合;暴雨期土壤入渗率的模拟值远小于实测值,可能原因在于该模型忽略了碎石与土壤的直接接触面间可能形成的水流快速通道,未考虑土石山区山坡土壤层和基岩层中可能存在的优先流,模型尚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科技进展》期刊2018年02期)
郑春喜[4](2018)在《基于辽西小流域模拟降雨入渗产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取人工模拟和自然降雨两种形式进行了小流域的入渗产流试验,分别对坡耕地、林地、草地和裸地的降雨入渗产流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利用Philip入渗理论和逐步线性回归基本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处理,建立了入渗产流及相关因子数学方程。结果表明:相对于裸地,林地和草地具有更明显的拦蓄径流和减少土壤侵蚀的作用,地表径流和拦蓄泥沙效率分别增加了36.20%、86.70%和44.50%、81.40%;降雨强度、土壤孔隙率、植被覆盖率、地下坡度及土壤初始含水量是影响小流域产流系数的关键性因素。本文揭示的辽西小流域的入渗产流变化特征,可为其他小流域的降雨径流蓄积利用和水环境生态治理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能及电气化》期刊2018年02期)
甘永德,贾仰文,刘欢,牛存稳,仇亚琴[5](2017)在《膨胀性土壤降雨入渗产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膨胀性土壤吸水会发生膨胀变形,这对降雨入渗产流过程有显着影响。本文以Green-Ampt模型为基础,提出了考虑土壤膨胀性的非稳定降雨入渗产流模型(GJGAM)。为量化土壤膨胀性对降雨入渗产流过程的影响,文章引入了考虑土壤膨胀性的土壤饱和导水系数及饱和含水量,并提出了两参数的计算方法。同时,应用GJGAM和传统的不考虑土壤膨胀性模型(TGAM)分别模拟了径流强度和土壤累计入渗量的室内试验过程,并与试验观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GJGAM模拟得到的土壤累计入渗量和径流强度与其实测结果吻合良好,而TGAM模拟得到的土壤累计入渗量大于实测值,而径流强度小于实测值。(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甘永德,贾仰文,刘欢,仇亚琴,牛存稳[6](2017)在《空气阻力影响下的分层土壤非稳定降雨入渗产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或灌溉期内,土壤内的空气很难及时全部排出。禁锢在土壤中的空气产生的压力阻碍了土壤水分入渗。针对空气阻力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对Green-Ampt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非稳定降雨条件下考虑空气阻力作用的分层土壤降雨入渗产流模型(MGAM)。模型中,引入了饱和度系数(Sa)量化入渗水分剖面滞留空气影响下的实际导水系数和实际含水量,引入进水值(hwb)和进气值(hab)量化湿润锋处实际负压水头,并提出由土壤物理性质估算饱和度系数(Sa)、进水值(hwb)和进气值(hab)的参数化方案。为了验证模型适用性,采用MGAM模型模拟分析了室内开展的空气限制条件下的分层土壤非稳定降雨一维入渗产流试验观测成果,包括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土壤累计入渗量和径流强度,并将模型模拟值与试验观测值,以及传统不考虑空气阻力TGAM模型(Traditional Green-Ampt Model)模拟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GAM模型模拟的土壤累计入渗量、土壤含水量和径流强度均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而TGAM模型模拟土壤累计入渗量、土壤含水量均大于实测值,而径流强度小于实测值。(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甘凤玲,何丙辉,王涛[7](2016)在《汶川震区滑坡堆积体降雨入渗产流特征人工模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5.12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滑坡堆积体,在雨水的冲刷下,不仅会造成山体崩塌,还会发生次生灾害。本文以汶川震区滑坡堆积体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方法,探讨了不同降雨强度和土石比条件下滑坡堆积体坡面产流与入渗规律。结果表明:(1)除土石比1∶4的滑坡堆积体在所设计的降雨强度(1.0,1.5和2.0 mm/min)和土石比为1∶2滑坡堆积体在降雨强度为1.0 mm/min时没有出现产流,其他条件下的滑坡堆积体的产流时间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而产流率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土石比为1∶1的平均产流率比土石比为1∶2的滑坡堆积体大。(2)根据3种入渗模型的对比分析,可知Horton模型为最适合震区堆积体的入渗模型。(3)在降雨强度为1.5 mm/min时,土石比1∶1的滑坡堆积体累积产流量比土石比为1∶2的堆积体大;在降雨强度为2.0 mm/min时,土石比1∶1和1∶2滑坡堆积体累积产流量的变化规律几乎相同。本研究可为汶川震区滑坡堆积体的灾后修复提供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王亚飞[8](2016)在《粗质地土壤前期含水量对模拟降雨过程中入渗-产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重建过程中水资源短缺、土壤干燥化现象普遍发生及其对降雨过程中入渗-径流的影响等问题。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地处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的六道沟小流域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储水量和土壤垂直剖面含水量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紫花苜蓿地(12,15,17,21,26,41 a)、荒草地(15,32,41 a)、弃耕地(12,21,41 a)、杏树地(14 a)的土壤储水量和土壤垂直剖面含水量特征。在明确土壤水分变化程度的基础上,利用野外模拟降雨的方法,定量分析不同土壤前期含水量处理条件下的径流、土壤流失、径流含沙量及入渗特征,并对土壤含水量(0-10cm、0-20cm、0-30cm)与径流系数进行拟合统计分析,同时研究植被盖度对径流及泥沙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储水量的大小顺序为弃耕地>荒草地>杏树地>苜蓿地;苜蓿地、弃耕地0-200 cm储水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减少,而荒草地的储水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延长却持续减少。水蚀风蚀交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恢复方式是该地区土壤水分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生长年限对土壤水分动态变化作用不显着。2)当连续性降雨次数相同时,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开始产流的时间更早,径流系数更大,产流总体积更多;当降雨强度相同时,连续性降雨次数越多,开始产生径流的时间越早、径流系数越大、产流体积越多。连续降雨次数对开始产流时间、径流速率、径流系数、泥沙流失量影响显着(P<0.01),对径流含沙量的影响不显着(P<0.01);降雨强度对径流开始时间和径流含沙量的影响显着(P=0.00),对径流系数和土壤流失量的影响不显着(P<0.05)。3)分析0-10cm、0-20cm、0-30cm土壤前期含水量与径流系数(径流深/降雨量)的线性和多项式关系发现,0-20cm土壤前期含水量与径流系数的线性和多项式回归拟合系数均大于0-10cm、0-30cm的回归拟合系数。4)研究连续性降雨过程中坡面平均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变化过程发现,叁种降雨强度下的第一次降雨的土壤入渗率均较大,随着连续性降雨次数的增加平均入渗率逐渐减小,而累积入渗量呈线性增加。5)径流与土壤流失量随着降雨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两者呈现显着的线性关系(P<0.01),y=77.3x-70.3,拟合系数为0.80。整体上,呈现“水大沙多”的特征。6)泥沙随着盖度的增加呈现单调减少的趋势;与裸地小区相比,地表留有根系的小区的径流速率明显小于裸地小区径流速率,平均入渗率明显高于裸地小区平均入渗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6-05-01)
宋孝玉,白鹏,王娟,史文娟,王全九[9](2014)在《陕北黄土坡地枣园降雨入渗产流试验与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陕北榆林黄土坡地枣园的降雨入渗、产流进行试验与模拟研究,为陕北坡地枣园雨水的高效利用提供指导。【方法】在陕北枣园径流小区,利用人工降雨试验,开展不同降雨强度(0.8,1.0,1.3mm/min)和不同初始土壤含水率(0.08,0.15,0.24cm3/cm3)条件下的降雨、入渗产流试验,运用Richards入渗方程结合水量平衡方程对人工降雨的入渗、产流过程进行模拟。【结果】土壤含水率相同条件下,降雨强度越大产流时刻越早,入渗达到稳定的时间越短,累积入渗量和径流量越大;降雨强度相同条件下,土壤初始含水率越大,产流越快,平均入渗率越小,趋于稳定入渗的时间越短,累积产流量也越大。模拟值与实测值相比,累积入渗量相对误差小于3%,平方根误差小于0.3mm;累积径流量平均误差≤12.5%,平方根误差小于0.4mm。模拟产流起始时刻普遍滞后于实测产流时刻,滞后时间最少为0.8min,最多为2.55min,其原因与坡面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变异性及降雨的不均匀性有关。【结论】采用Richards入渗方程并结合水量平衡方程模拟黄土坡地径流小区的降雨入渗、产流过程,结果合理可靠,且比较符合实际,但产流起始时间的模拟还需进一步探索。(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11期)
宋孝玉,白鹏,王娟,史文娟,王全九[10](2014)在《陕北黄土沟壑区降雨入渗产流产沙模型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陕北黄土坡地枣园人工降雨产流产沙试验基础上,结合Philip入渗模型、坡面运动波模型和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建立基于雨强、径流深、坡长、坡度和植被覆盖度等因素的次降雨产流产沙模拟模型,并通过人工降雨产流产沙试验验证模型。结果表明,径流量实测值与模拟值的NSC为0.87,平均误差为15%;产沙量实测值和模拟值的NSC为0.77,平均误差为26.2%。产流过程的模拟误差多在10%以下。坡面糙率随坡长的增大而呈减小趋势;随坡度的增大,单宽流量对坡度的响应敏感性逐渐减小。建立的次降雨产流产沙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产流、产沙总量以及动态产流过程。(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4年Z1期)
降雨入渗产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辽东小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基于环境同位素和反应溶质示踪剂,分析了河流径流来源的季节变化,选取典型的夏季降雨径流事件量化确定水流来源和流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物理过程的分布式降雨-径流模型,为中国东北寒冷地区径流形成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预测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过程的影响以及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降雨入渗产流论文参考文献
[1].邵丽媛,甘永德,苏辉东,贾仰文,张海涛.土壤膨胀性对降雨入渗产流影响试验[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8
[2].邵大明.小流域模拟降雨入渗产流特征研究[J].地下水.2018
[3].甘永德,刘欢,贾仰文,顾金普,仇亚琴.土石山区山坡降雨入渗产流模型[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8
[4].郑春喜.基于辽西小流域模拟降雨入渗产流特征研究[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8
[5].甘永德,贾仰文,刘欢,牛存稳,仇亚琴.膨胀性土壤降雨入渗产流模型[J].水利学报.2017
[6].甘永德,贾仰文,刘欢,仇亚琴,牛存稳.空气阻力影响下的分层土壤非稳定降雨入渗产流模型[J].水利学报.2017
[7].甘凤玲,何丙辉,王涛.汶川震区滑坡堆积体降雨入渗产流特征人工模拟实验研究[J].水利学报.2016
[8].王亚飞.粗质地土壤前期含水量对模拟降雨过程中入渗-产流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6
[9].宋孝玉,白鹏,王娟,史文娟,王全九.陕北黄土坡地枣园降雨入渗产流试验与模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10].宋孝玉,白鹏,王娟,史文娟,王全九.陕北黄土沟壑区降雨入渗产流产沙模型与应用[J].灌溉排水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