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地形论文_Xiao-qing,ZHU,Jian-tao,WENG,Yi-qun,WU,Wei-jun,GAO,Zhu,WANG

导读:本文包含了东亚地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东亚,地形,季风,青藏高原,环流,模式,大洋。

东亚地形论文文献综述

Xiao-qing,ZHU,Jian-tao,WENG,Yi-qun,WU,Wei-jun,GAO,Zhu,WANG[1](2017)在《CFD模拟下基于风适宜度的沿海岙型地形选址分析——以东亚为例(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风环境直接影响居住建筑室内外自然通风、舒适度以及污染物扩散情况。本文以居住建筑选址分析为目的,建立一系列针对东亚沿海岙型地形的风环境评价方法,分析影响风环境特点的主要因素,提出风适宜度评价模型,探讨风环境与主要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创新点:1.建立东亚沿海典型岙型地形的分类数据库;2.提出基于选址分析的风适宜度模型;3.建立风适宜度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回归模型。方法:1.通过CFD模拟的方法,计算典型工况下20种岙型地形的风场(图5);2.通过理论分析和数理耦合的方法,构建风适宜度模型(公式(4));3.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风适宜度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结论:1.风适宜度直接受地形特征影响,开口面向来风向的岙型地形中风适宜度平均值最高,选址过程中应避开开口背向来风向的岙型地形;2.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得出风适宜度和地形因子的相关性显着,其中海拔是决定风适宜度的主要地形因子。(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期刊2017年09期)

郑洪波,郭正堂,邓涛[2](2014)在《新生代东亚地形、水系与生物地理演变——第叁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拾粹》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代期间,亚洲及周边地区地球深部过程与地表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和太平洋板块俯冲驱动下的构造—地貌过程,导致青藏高原隆升、亚洲东部岩石圈伸展减薄、西太平洋边缘海扩张,并最终塑造了现今的宏观地形地貌和水系格局。这一系列构造地貌过程与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西风环流与亚洲季风环流重组、生物地理演变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成为地球科学领域重大前沿与热点课题,是开展地球深部与浅表过程、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4年11期)

方乐锌,李昀英,高翠翠,寇雄伟[3](2014)在《基于CloudSat资料的东亚区域不同地形上不同云类的垂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7年1月~2010年12月CloudSat 2B-GEOPROF、2B-CLDCLASS产品资料,对东亚地区(0°~60°N,70°~160°E)各类云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水平、垂直方向的统计和分析,并根据地形差异沿30°N附近提取了5个不同地形子区域,逐区地对各类云的底高、顶高、相对底高、云厚及其及季节变化特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云垂直分布特征的南北差异及海陆差异并非各云类均具有,且地形差异对不同云类的不同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具有选择性,地形对薄低云(Sc、Cu)的影响大于薄中云(Ac)、高云(Ci)和厚中云(As)的影响,对厚低云(Ns、DC)除云底高外对其他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程度小。云在垂直方向上呈高、中、低叁层结构分布,各类云在其平均垂直分布带上出云概率相对均匀;高原上各类云的垂直分布特征的季节变化多呈单峰型,峰值一般出现在7~8月份,而其他地形区域上的季节变化特点则因特征不同而异。此外,在分析结果时发现,在西太平洋暖池上空云的底高略高于其周边海域,在青藏高原背风侧各类云的出云频率均高于迎风侧。(本文来源于《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期刊2014-11-03)

郑洪波,汪品先,刘志飞,杨守业,王家林[4](2008)在《东亚东倾地形格局的形成与季风系统演化历史寻踪——综合大洋钻探计划683号航次建议书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IODP 683号建议书,介绍东亚东倾地形格局与季风系统演化历史的相关研究。新生代全球宏观环境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表现为岩石圈活动强烈,板块漂移导致海陆格局和地貌格局的变化,并引发洋流和大气环流的改组,最终导致全球气候的重大变化。新生代岩石圈运动和气候变化表现最为典型的地区是亚洲,其中最具标志性和全球意义的地质事件是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及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与演化。青藏高原隆升最直接的结果是亚洲地区现代地貌格局的形成,大江大河的发育,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与演化。综合大洋钻探计划683号航次建议书,计划在长江中下游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实施钻探,以获得长江历史演化和东亚季风演化的地质记录,并为研究青藏高原的演化提供新的证据。(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08年11期)

闵莉,张志刚,刘文菁,陈宁,吴云荣[5](2008)在《区域气候模式对地形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ICTP新推出的高分辨率第叁代区域气候模式RegCM3,进行了有、无地形高度两个数值试验。通过分析两个试验模拟的环流场和降水场等的差异特征来研究东亚地区地形影响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地形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存在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夏季高层流场差异场的特点是以高原为中心成反气旋/气旋性环流形势,这种结构特征对西风急流的季节性北进南退起主导作用。位势高度差异场呈北高南低的分布形势,大致以30°N为分界线,冬季/夏季呈"北弱南强","陆地低海洋高"/"北强南弱"、"陆地高海洋低"的分布特征,这种配置对西风急流越过高原后强度的增强减弱关系密切。此外,地形对大气的辐射加热作用的季节性变化以及海陆热力差异的季节性振荡也说明地形不仅能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来直接影响高低层的环流系统,也可能通过调节海陆热力差异来间接影响季风环流。(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08年02期)

汤绪,赵兵科,孙国武,梁萍,钱维宏[6](2007)在《青藏高原地形对东亚夏季风北缘影响的数值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发展的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R42L9),进行了有、无青藏高原对亚洲夏季风北边缘影响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夏季风北边缘活动有重要影响。有(无)高原时,其东侧的偏南风较强(弱)、较深(浅),向北扩展偏北(南),有(不)利于引导和加强夏季风北上,使北边缘偏北(南);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偏南偏东),也有(不)利于夏季风向北深入我国大陆,从而使夏季风北边缘偏北(南)。与之相对应的夏季风降水区也偏北(南)。(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07年05期)

高学杰,徐影,赵宗慈,Jeremy,S.PAL,Filippo,GIORGI[7](2006)在《数值模式不同分辨率和地形对东亚降水模拟影响的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东亚地区降水数值模拟中水平分辨率和地形的作用,使用RegCM2区域气候模式,采用不同的模式分辨率和地形,对东亚降水进行对比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东亚地区降水的模拟效果取决于模式的水平分辨率,模式分辨率越高,模拟的效果越好。使用实际地形的模拟效果好于使用平滑地形的。但同时,使用较高分辨率的平滑地形的模拟,效果好于使用次高分辨率的实际地形的模拟。这表明在东亚地区降水模拟中,分辨率与地形相比,起着至少同样重要的作用。结果指出,对东亚地区降水的模拟而言,使用60 km及以上分辨率可能是必需的。(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06年02期)

王吉良[8](2006)在《地形倒转导致东亚季风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季风对我国气候影响深远。我国除新疆、柴达木盆地中部和西部、藏北高原西部、贺兰山和阴山以北的内蒙地区属大陆性无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均在东亚季风区的范围内。东亚季风造成了江南多雨,西北干旱;它使本应是沙漠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了水网密布的鱼米之乡……今天影响近13亿中国人的这种季风气候格局,(本文来源于《自然与人》期刊2006年02期)

黄辛[9](2005)在《地形倒转导致东亚季风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日前,我国专家证实了与我国气候“缘分”深远的东亚季风的起源——距今约2500万年前,远古“地形倒转”导致季风生成。  这一成果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本文来源于《地质勘查导报》期刊2005-09-27)

刘屹岷,吴国雄,刘辉[10](1999)在《谱模式中负地形的处理与东亚副热带气候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谱模式中负地形对气候模拟有来重干扰。本文重新处理IAP/LASG GOALS模式地形及海陆分布,通过对比新旧地形强迫下数值试验的结果,揭示了原有GOALS/LASG 气候模式对西太平洋副高模拟中存在的系统偏差与(30°N,120°E) 长江口附近的负地形及纬向地形谷有关。与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和CMAP 综合分析资料比较表明,新的地形方案减弱了负地形效应,使东亚气候,如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夏季降水的模拟得到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1999年06期)

东亚地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生代期间,亚洲及周边地区地球深部过程与地表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和太平洋板块俯冲驱动下的构造—地貌过程,导致青藏高原隆升、亚洲东部岩石圈伸展减薄、西太平洋边缘海扩张,并最终塑造了现今的宏观地形地貌和水系格局。这一系列构造地貌过程与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冷、西风环流与亚洲季风环流重组、生物地理演变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成为地球科学领域重大前沿与热点课题,是开展地球深部与浅表过程、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亚地形论文参考文献

[1].Xiao-qing,ZHU,Jian-tao,WENG,Yi-qun,WU,Wei-jun,GAO,Zhu,WANG.CFD模拟下基于风适宜度的沿海岙型地形选址分析——以东亚为例(英文)[J].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ScienceA(AppliedPhysics&Engineering).2017

[2].郑洪波,郭正堂,邓涛.新生代东亚地形、水系与生物地理演变——第叁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拾粹[J].地球科学进展.2014

[3].方乐锌,李昀英,高翠翠,寇雄伟.基于CloudSat资料的东亚区域不同地形上不同云类的垂直分布特征[C].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2014

[4].郑洪波,汪品先,刘志飞,杨守业,王家林.东亚东倾地形格局的形成与季风系统演化历史寻踪——综合大洋钻探计划683号航次建议书简介[J].地球科学进展.2008

[5].闵莉,张志刚,刘文菁,陈宁,吴云荣.区域气候模式对地形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科学.2008

[6].汤绪,赵兵科,孙国武,梁萍,钱维宏.青藏高原地形对东亚夏季风北缘影响的数值试验[J].高原气象.2007

[7].高学杰,徐影,赵宗慈,Jeremy,S.PAL,Filippo,GIORGI.数值模式不同分辨率和地形对东亚降水模拟影响的试验[J].大气科学.2006

[8].王吉良.地形倒转导致东亚季风形成[J].自然与人.2006

[9].黄辛.地形倒转导致东亚季风形成[N].地质勘查导报.2005

[10].刘屹岷,吴国雄,刘辉.谱模式中负地形的处理与东亚副热带气候的模拟[J].大气科学.1999

论文知识图

一20东亚地形高度分布图其中,1为...东亚地形分布东亚地形高度分布,红色线框注...海南热点(白叁角, HN)的位置和东亚一6一月份东亚1000毫巴位势高度图一7七月份东亚1000毫巴位势高

标签:;  ;  ;  ;  ;  ;  ;  

东亚地形论文_Xiao-qing,ZHU,Jian-tao,WENG,Yi-qun,WU,Wei-jun,GAO,Zhu,WANG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